李白沒參與過科考,唐朝《大唐六典》規定,有罪之人、手工業者、商業之子嚴謹參加考試。
李白為何沒參加,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法是李白祖上曾經獲過罪,也有說法是李白年輕時犯過罪,逃亡過。
還有一點就是,李白的父親李客是商人。無論前兩種說法是否為真,李白單憑商人之子這點,也沒辦法參加考試。所以,沒有憑藉科考機會成名的李白,他的名氣大多來自於後世。
中晚唐時期,韓愈評價李白、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如此評價李杜,更讓後世對李白、杜甫有了更深刻了解。
只可惜,韓愈如此評價時,李白、杜甫已經去世多年。
關於李白的身世,歷史並沒有太多記載,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很少提及家事。於是,很多學者都對李白身世進行過層層考究,至今尚無定論。
李白15歲開始遊歷大好河山,25歲到43歲達到創作巔峰。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身俠客精神,盡顯詩詞文藻之中。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宣父猶能畏後盛起,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20歲就能寫出如此氣盛的詩句,可見他胸懷抱負、恃才傲物。
李白更是浪漫的,他善於用劍,佩劍走天涯,在李白這裡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江湖人生。不然他能寫出大氣磅礴的《俠客行》嗎。金庸的小說《俠客行》靈感正是來自於李白詩句中的俠客詩。
李白不僅有豪邁一面,內心更是溫暖,有悲天憫人一面。借宿農婦家,寫下了《宿五松山下》,表達對農家辛苦的體諒和同情。
馬未都在節目中,對李白詩句和經歷進行了梳理,看得出馬未都對李白詩句和為人的尊崇和喜愛。
同時,也讓我們又再次回憶起讀書時學過的那一首首唐詩,如今有了自己的生活,更對詩句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理解。
讀詩不僅讀的是詩人的思想、詩句的意境,更可貴的是我們可以從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和處境。
文學可以是浪漫的,更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中也許面對著諸多瑣事,可能會被俗事打擾心神不寧。
但是,怎麼能把生活過得美好,不妨讀讀古詩,看看古人對待事物的豁達,看望世界的態度,不失為是一種情趣,更是一種寄情。
馬未都年輕時曾擔任文學編輯,酷愛唐詩宋詞,於是他在節目《觀復嘟嘟》中專門設置專題講李、杜。
不得不說,馬老的講解既易懂,又深刻。他的理解和感悟更是充滿智慧。
推薦他的《小文65》,收錄了他近15年來寫的序和跋,領悟馬老人生智慧。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