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大小均勻,顏色透明,「賣相」比大名鼎鼎的日本越光米還漂亮。吃一口,又糯又香,回味微甘,難怪有市民評價說「白飯好吃,冷飯也好吃」。說的正是上海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粳稻品種「申優26」。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從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獲悉,上海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育成優質強優勢雜交粳稻新品種「申優26」。該品種於2017年通過上海市審定,今年通過國家審定,可大範圍種植推廣。
比日本越光米更晶瑩剔透
漂亮、口感好是「申優26」給消費者的直觀印象,背後則有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其製品檢測中心檢測報告支撐:「申優26」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度、透明度、膠稠度、直鏈澱粉含量等各項指標均符合國標一級優質米標準。從數據看,外觀品質優於日本產「越光米」。
對農民來說,「申優26」則意味著優質優產。據市農科院介紹,「申優26」全生育期在148天左右,有利於郊區冬季養地作物茬口布局。同時,新品種抗病性較強,養分利用效率高,有利於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申優26」的株高在105至110釐米,抗倒性、抗條紋葉枯病、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較強,具備抵抗多種稻瘟病的基因。由於「申優26」的光能和養分吸收轉化好,可較類似品種節約化肥用量20%左右。據測算,「申優26」的畝產可超過700千克,結實率超過90%。
在上海市科技興農種業項目支持下,上海農科種子種苗有限公司已進行「申優26」的制種和市場開發,今年上海郊區制種面積近3000畝,旨在進一步普及推廣這一新品種大米。其中,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進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種業市場開發,光明米業聯合安徽光明槐祥工貿集團、上海金豐裕米業有限公司將進行米業全產業鏈的長三角市場開發。作為一種適合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的單季晚粳或南方稻區二晚種植的粳米品種,預計不久後,上海市民的餐桌上就會多了「申優26」,而且全國人民也能吃上這一「上海米道」。
5種綠色生產模式推廣「上海米道」
除了最新亮相的「申優26」,今年上海市場還很多能與日本越光米媲美的產品。
從米種看,還有「松早香1號」「滬早香軟1號」「滬科優泰香」等優秀品種,適合不同種植茬口。其中「松早香1號」「滬早香軟1號」等早稻品種可在國慶節前上市,
市郊農民種稻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稻蝦共作、稻鱔共作、鴨刀共生等生態種養方式很受農民歡迎。稻田裡的蟲害通過生物鏈被自然清除,鴨糞、兔糞等生態肥料則增加了使用量,所以大大提高了本地產大米的口感。
「米飯要好吃,既與米種有關,也與種植方式有關。」在今年上海地產早熟大米品鑑活動中獲得「最受市民歡迎獎」的合作社,大多採取生態種植方式,摒棄化肥農藥。相關合作社的負責人充滿自信地表示,「現在上海優質地產大米的品質一點不比進口大米差,最大的問題是種植範圍還比較有限,很多市民沒有嘗到。」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表示,為進一步推廣優質地產大米,上海從2018年起啟動重大科技推廣專項「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模式開發」,旨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優質稻米綠色生產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模式。該專項由市農科院作物所組織崇明、松江、奉賢和青浦等郊區稻米開發龍頭企業共同實施。兩年來,全市探索形成了5種可推廣模式,分別是:以銷售多元化為代表的崇明優質米全產業鏈模式、上實自有農場全產業鏈模式、以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為主體的松江大米全產業鏈模式、合作社訂單生產主導的奉賢金豐裕稻米全產業鏈模式,以及蛙稻米生態種養全產業鏈模式。
去年,5種優質綠色稻米產業化發展模式共覆蓋示範稻田5.8萬畝,示範田實現化肥用量較全市平均水平減少31.4%,化學農藥用量較所在各區平均水平減少21.0至42.2%,經濟效益增加21.1%以上;並形成了「東灘大米」「儂家糧匠」「昕百農」「北湖」「松江大米」「忠愛一生」「谷滿香」「賢佑」「蛙稻米」等上海地產優質稻米品牌。
眼下,這些品牌已經通過多渠道亮相市場,讓市民能更方便地接觸併購買地道的上海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