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真實的新聞追求和戰爭罪行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GZDOC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在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前線奔走。

在巍然高樓,安穩舒逸的大廈辦公。

如果是你,你選哪個?

「記者必須勇於挑戰權威」,羅伯特·菲斯克選擇了前者。

《這不是一部電影》

This is Not a Movie

導演:張僑勇

製片國家/地區:加拿大/德國

本片曾獲2019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加拿大最佳劇情片提名

「這是一場巨大的人間慘劇,我無法對將要發生的事不聞不問」。

敘利亞戰後場景

「我開始懷疑自己為何要做新聞這一行。」

《這不是一部電影》開篇的一個鏡頭完成了三十年的時空轉換。1980年和2018年的鏡頭交織。

畫面從伊拉克轉換到敘利亞。

搖搖欲墜的房屋,空無一人的街道,被遺棄的土地,戰爭循環往復。

他仍在。

菲斯克為什麼留在中東?

「那裡就像一本絕佳的小說,一場人類的悲劇,我只是看完一章又不能自已地翻開下一章」。

我只想成為一名記者

12歲那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海外特派員》(1940年 美國),以經典的好萊塢劇情和圓滿結局吸引了小菲斯克的目光。「刺激、冒險、報導、獨家新聞、美女、間諜」讓小菲斯克對記者這個職業充滿嚮往。

「我只想成為一名記者或者駐地記者,最好是外國駐地記者。」

《海外特派員》截圖

二十多歲,菲斯克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全職記者。1972年,他被派往貝爾法斯特革命前線。

「真相」這個詞開始時常出現在他的生命中。

他不相信英國軍隊可以壟斷真相,這給他帶來了「麻煩」 。

公布真相將會面臨「站邊」的難題。

「站邊」意味著他會被政治黨派思想左右,他也許不能理智的記錄真相。

作為一名戰場的「記錄者」,菲斯克深知記錄應該儘可能的冷靜真實、無偏見、甚至「無感情和麻木」。

只要將事件的真相告訴大家,然後讓世界去處理和拯救吧。

可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看到了英國軍隊在愛爾蘭的惡行,他的情緒還是有了波動。

人生如戲

1980年菲斯克冒著風險前往貝特魯前線,但他的心血卻被浪費了。

泰晤士報變了,不僅扭曲了稿件的真相併且拒絕發表他的稿件。

但,他沒變。

菲斯克身上有著近乎「理想主義」的追求。

為了保證報導的自由性與獨立性,他從從《泰晤士報》毅然辭職,到《獨立報》繼續新聞事業。

在貝特魯待了10年之後,菲斯特開始明白外國駐地記者的工作的意義。

用「美好西方科學和文明」來拯救落後地區的人民?

不,這種想法是可笑的。

身為和平主義者的菲克斯,強烈批判了美國,以色列,以及西方對中東外交政策,勇敢地指出恐怖主義的源頭是西方社會對中東地區事務的幹預。

同時,也指出媒體報導中的許多用語在模糊問題的嚴重性。

「我是一名記者,我的工作就是說實話。」

他對真相的追求不受政治的影響,也不畏懼他人對他立場的懷疑。面對爭議依然堅守內心的選擇。

「只報導親眼看到的,才離真相足夠近。」

2018年敘利亞內戰,時年72歲高齡的他仍親赴前線,親歷戰爭。

可是,在中央廚房式媒體策採編發機制流行的當下,電子媒體時代,前線還重要嗎?第一手材料還重要嗎?

菲斯克說:「當我寫一系列關於敘利亞的文章時,那都是我剛從敘利亞前線親眼所得,我不是在記錄別人的話語,也不是在報導我在youtube上的見聞。」

在記者被戲稱為「新聞民工」的當下,菲斯克仍然恪守著記者的專業性。

他在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生活了數年,深入與各式各樣的人物接觸,關心當地人民生活。

畢竟,若不是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他們只是短暫的來了一下,就自以為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

「旅館式」的新聞採訪報導註定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如果你不去現場,去體味,去同當地人交談,用雙眼觀察,你一定無法接近真相」

他對真相的追求不受政治的影響,也不畏懼他人對他立場的懷疑。面對爭議依然堅守內心的選擇。

人生不如戲

恐怖襲擊、戰爭和傷亡、生命的逝去,逝者親屬的痛哭。

讓菲斯克的清楚的意識到這不是一部電影,現實永遠比電影更殘酷。

「我想.....記者能做的就是用雙手寫下看到的故事,以及用雙眼見證事件的發生。」

「要是《海外特派員》那部電影,是真的就好了。」

壞蛋會被制裁,戰爭會被阻止,世界會被改變。

誠然,妄想改變世界,改變戰爭的想法是傲慢的。

但是,記者仍需扮演著邁開步子挑戰權威的「逆行者」角色,

因為,「如果不繼續戰鬥,你將註定失敗」。

一篇文字報導或許不能為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帶去希望,但它註定是一份直白又飽含情感的記錄,對逝者的尊重和緬懷。

菲斯克選擇堅守到最後,必須讓所有人知道這些危險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和他所駐守生活的中東世界的真實面貌。

每一個在戰爭中受難的人,都是漫漫歷史長河的碎片,雖不能遙遙緬懷千載之上,但至少證明了,這個世界,他們來過。

原標題:《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真實的新聞追求和戰爭罪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部經典戰爭電影真實還原戰爭的殘酷
    ,同時也讓一個國家的上千萬家庭的支離破碎,無家可歸甚至是死亡,今天楊叔就來說說這一部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裡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託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書中波蘭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德國人也有好有壞」他希望他拍出來的影片最大可能地接近於事實,而不是那種典型的好萊塢風格電影。
  • 抹不去的戰爭罪行
    而就在趙立堅的推文發出不久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隨即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指責趙立堅的推文不可接受,並要求中國道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1月30號回應,澳軍人在阿富汗犯下的嚴重罪行令人震驚和毛骨悚然,希望澳方深刻反思。不過,「漫畫事件」僅僅過去了一天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就出面「滅火」。
  • 揭露戰爭罪行,NHK是日本的良心嗎?
    而72年後的戰敗紀念日前夕,卻出現了一部讓日本國內外都深感震動的作品——NHK於8月13日向全國播出的紀錄片《731部隊的真實:精英醫學者與人體實驗》。,使得能揭露731罪行的證據少之又少。△ 本來是救命的醫生和科學家,卻在戰爭的極端情況中放棄了做人,太可怕了。反對戰爭!
  • 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不是好萊塢大片,而是這一部蘇聯電影
    很多人因此認為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電影一定是好萊塢大片,但是事實上很意外,並不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電影不是來自好萊塢,也不是來自寶萊塢,也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蘇聯,這部電影就是根據託爾斯泰經典巨著改編,前後歷時5年完成,1967年的《戰爭與和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蘇聯版《戰爭與和平》都是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
  • 這是《金剛川》最強的地方?不是特效和戰爭,而是「美化」敵軍
    講述抗美援朝最關鍵的金城戰役期間,志願軍圍繞著必經之路的金剛川和美帝為首的聯合軍展開的一次較量。相比畏手畏腳的《八佰》這次的《金剛川》可以說是放開手去拍了,慘烈的戰爭場面,有名有姓的敵人,說人話不裝腔作勢的臺詞。特別是展現戰爭殘酷的鏡頭,那血腥程度要是在國外上映的話本片絕對是R級。
  • 戰爭並不是數字和新聞,它埋葬了這些孩子們的童年、未來,或生命丨給孩子們的戰爭書單
    「70多萬難民因為戰爭而無家可歸」。)戰爭的殘酷性,對所有身處和平地區的人來說,其實是難以想像其萬分之一的。時政新聞裡的美英法轟炸,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俄羅斯總統普京一次又一次的聲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態度……都似乎是很冰冷離我們很遙遠的事。但是一個敘利亞孩子在這幾年裡感受到的是什麼呢?
  • 電影 | 《幽冥》:非常真實的未來戰爭,不可多得的科幻電影
    本片是介於魔幻片和硬科幻之間的一部電影,比起毫無科學依據的魔幻片還是有一定科學性的。但和真正的硬科幻相比又顯得疑點重重。其實我覺得對於這種電影不需要太深究科學性,哪怕是《火星救援》《星際穿越》《地心引力》這種科幻佳作都總有人挑刺,一部普通的科幻片更加難以保證劇情完全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也不是科幻片了,而是科教片了。
  • 鋼鋸嶺:拍的不是戰爭,而是犧牲
    但是,隨著他本人2006年醉駕被捕時所說的「去你媽的猶太……猶太人要為世界上所有戰爭負責」在傳媒上曝光,他的真實想法也就大白於天下了。同一時期,吉布森的反猶、反同、家暴等醜聞接二連三,於是,他的電影事業瞬間跌停了(誰讓好萊塢一百年來都是猶太人當家)。直到今年,他才復出執導了《血戰鋼鋸嶺》。而微妙的是,在相當程度上,《鋼鋸嶺》和《受難記》,其實是一對姊妹篇。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簡直是一部新聞人的從業指南
    ,不是受害人,不是神父,而是真相。該片追尋的,不僅僅是某一個案的真相,而是對整個天主教自上而下包庇縱容制度的拷問。鈦媒體編輯整理了大家對本部影片這些殊途同歸的認識:這就是新聞與媒體真正的價值所在澎湃·有戲作者大白寫到,看完這部影片,也許你才會明白,什麼是新聞與媒體真正的價值所在。
  • 質樸情懷與真實戰場:一部不錯的戰爭電影《沙堡》
    《沙堡》是我這幾年來看到的為數不多的質樸風格戰爭電影。這部電影由奈飛(Netflix)出品,而奈飛的第一部原創電影其實也是一部戰爭片,即《無境之獸》。有趣的是,奈飛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採用獨特的在線放映原創電影的手段,《無境之獸》當時也有在普通院線放映,但確因利益問題,在線放映遭到了普通院線的抵制。
  • 羅西裡尼誕辰114周年:畢生追求不是拍漂亮電影,而是有用的電影
    第一次看到這這句話我就在想,他想要的表達的世界是什麼樣?他怎麼去表達呢?怎麼表達才會被大眾接受呢?恰逢今天是羅西裡尼誕辰114周年,而我作為他的忠實影迷,也藉此特殊的時期,跟大家聊聊這個我最喜歡的電影人羅伯特·羅西裡尼和他的黑白電影。
  • 電影《八佰》,展現了一場真實的戰爭
    而這場用人命堆出來的「表演戰」便是四行倉庫保衛戰,電影《八佰》則取材這場戰鬥。對於導演管虎去年在微博上的壞操作,我們應該抗議和抵制。但對於電影則希望我們能夠更為理性地去討論和和評判。而謝晉元反問他:「你們就這樣定義這場戰爭?」無論這場戰鬥對於當時的大環境來說有多麼無關緊要,對於潰敗的事實無可挽回,但對於那留守在那的四百壯士來說,他們是在用生命戰鬥,以殘兵之力捍衛國土。他們不是表演給外國人看的,而是打給河對岸的那些對於國家和自己的命運都是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國人同胞看的。
  • 戰爭即將來臨:這些電視節目和電影的靈感來自真實的戰爭
    當我們想到戰爭電影和電視節目時,我們想到的是紀錄片、真實故事和主要關注戰爭本身的故事。像《拯救大兵瑞安》、《珍珠港》、《瓦基裡》和《葛底斯堡》這樣的電影還有其他元素,但分別是關於二戰和美國內戰的。據大多數人所知,M*A*S*H是一部基於韓戰的電視劇。這些節目和電影充滿了歷史事實,但有些比其他更使用創造性許可證。
  • 國人必看的戰爭電影推薦,請牢記歷史
    影片揭露侵華日軍發動細菌戰罪惡,大量的日軍細菌戰罪行被披露!本片電影也是最真實的一部。片中大量殘忍的畫面都是真實場景的重現,為了追求視覺效果與表現731部隊非人的本性,劇組用了大量真實死屍,並且讓演員真正感受了凍傷實驗,那種原始拍攝的敬業實在是讓人肅然起敬。
  • 《敦刻爾克》重新定義「戰爭電影」
    諾蘭的《敦刻爾克》既沒有氣勢恢宏的戰鬥場面,也沒有血肉橫飛的暴力美學,幾乎抽空了「戰爭電影」所賴以支撐的價值體系:「倖存」(survive)才是《敦刻爾克》真正的主題。《敦刻爾克》不再滿足於講一個引人入勝的「他人」的故事,而是要讓觀眾全身心投入與劇中人物一起體驗敦刻爾克撤退時的內心感受。《敦刻爾克》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但它遵循了商業電影的倫理訴求——「希望」。
  • 《八佰》看完了,我確定這是一部偉大的戰爭電影
    還記得當年大小銀幕上抗戰佳作的榮光,從《地雷戰》《地道戰》這樣的「科教片」,到《小兵張嘎》《烈火金剛》這樣的演義片,再到《戰爭子午線》《紫日》這樣的寫實戰爭片,如今戰爭電影風光不再,不僅中國如此,在世界範圍內,就連好萊塢,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戰爭電影也是鳳毛麟角,這是時代大潮所決定的。
  • 中南烽火,十部法國視角下的越南抗法戰爭電影
    長久以來,關于越法戰爭其他才影片,國內基本只看過北越人自己拍的幾部老片,筆者這回首先介紹十部法軍視角下的越法戰爭電影。1、美國佬在印度支那(A Yank in Indo-China ,1952,美國)本片作為一部速成的戰爭冒險喜劇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美國人對這場戰爭的看法。
  • 這年頭拍一部戰爭電影,究竟有多難?
    用全明星的陣容、一線片的預算和戰爭片的路子,拍部讓自己登堂入室的藝術電影,還成功地把老闆和票房這兩頭都給忽悠了?縱觀影史,似乎只有《細紅線》做到過,但誰又能學得了泰倫斯·馬立克?他的著作,成為《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的基礎,這兩部作品也是最典型的「小人物大戰爭」故事。《決戰中途島》部分採取了這種敘事方法,同時也著力刻畫了多位高層將領和戰爭英雄,並設法將一些歷史「名場面」嵌入電影之中。
  • 推薦9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現實比電影更加殘酷
    推薦9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現實比電影卻更加殘酷1、《戰爭之王》美國移民尤瑞的家族生意原本是開飯館。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令他踏入了軍火生意的大門,從此開始了販賣武器的「職業生涯」。尤瑞遇事機智,膽大心細,這不僅讓他成功俘獲了美女埃娃的心,還使得他在地下軍火生意中愈戰愈勇。
  • 無論有多少理由,《我的戰爭》都遠算不上一部合格的電影
    通過戰爭的大背景,描寫基層人物命運起伏、事件經歷和情感糾葛,這並沒什麼;相反,這種源於真實而高於真實的糅合創作,確實是很多優秀電影的主要表現手法。然而《我的戰爭》的問題並不是在選材上,而是根本沒有把一個故事條清理順地處理好。整個的劇情發展、故事脈絡極其生硬突兀,甚至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