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GZDOC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在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前線奔走。
在巍然高樓,安穩舒逸的大廈辦公。
如果是你,你選哪個?
「記者必須勇於挑戰權威」,羅伯特·菲斯克選擇了前者。
《這不是一部電影》
This is Not a Movie
導演:張僑勇
製片國家/地區:加拿大/德國
本片曾獲2019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加拿大最佳劇情片提名
「這是一場巨大的人間慘劇,我無法對將要發生的事不聞不問」。
敘利亞戰後場景
「我開始懷疑自己為何要做新聞這一行。」
《這不是一部電影》開篇的一個鏡頭完成了三十年的時空轉換。1980年和2018年的鏡頭交織。
畫面從伊拉克轉換到敘利亞。
搖搖欲墜的房屋,空無一人的街道,被遺棄的土地,戰爭循環往復。
他仍在。
菲斯克為什麼留在中東?
「那裡就像一本絕佳的小說,一場人類的悲劇,我只是看完一章又不能自已地翻開下一章」。
我只想成為一名記者
12歲那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海外特派員》(1940年 美國),以經典的好萊塢劇情和圓滿結局吸引了小菲斯克的目光。「刺激、冒險、報導、獨家新聞、美女、間諜」讓小菲斯克對記者這個職業充滿嚮往。
「我只想成為一名記者或者駐地記者,最好是外國駐地記者。」
《海外特派員》截圖
二十多歲,菲斯克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全職記者。1972年,他被派往貝爾法斯特革命前線。
「真相」這個詞開始時常出現在他的生命中。
他不相信英國軍隊可以壟斷真相,這給他帶來了「麻煩」 。
公布真相將會面臨「站邊」的難題。
「站邊」意味著他會被政治黨派思想左右,他也許不能理智的記錄真相。
作為一名戰場的「記錄者」,菲斯克深知記錄應該儘可能的冷靜真實、無偏見、甚至「無感情和麻木」。
只要將事件的真相告訴大家,然後讓世界去處理和拯救吧。
可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看到了英國軍隊在愛爾蘭的惡行,他的情緒還是有了波動。
人生如戲
1980年菲斯克冒著風險前往貝特魯前線,但他的心血卻被浪費了。
泰晤士報變了,不僅扭曲了稿件的真相併且拒絕發表他的稿件。
但,他沒變。
菲斯克身上有著近乎「理想主義」的追求。
為了保證報導的自由性與獨立性,他從從《泰晤士報》毅然辭職,到《獨立報》繼續新聞事業。
在貝特魯待了10年之後,菲斯特開始明白外國駐地記者的工作的意義。
用「美好西方科學和文明」來拯救落後地區的人民?
不,這種想法是可笑的。
身為和平主義者的菲克斯,強烈批判了美國,以色列,以及西方對中東外交政策,勇敢地指出恐怖主義的源頭是西方社會對中東地區事務的幹預。
同時,也指出媒體報導中的許多用語在模糊問題的嚴重性。
「我是一名記者,我的工作就是說實話。」
他對真相的追求不受政治的影響,也不畏懼他人對他立場的懷疑。面對爭議依然堅守內心的選擇。
「只報導親眼看到的,才離真相足夠近。」
2018年敘利亞內戰,時年72歲高齡的他仍親赴前線,親歷戰爭。
可是,在中央廚房式媒體策採編發機制流行的當下,電子媒體時代,前線還重要嗎?第一手材料還重要嗎?
菲斯克說:「當我寫一系列關於敘利亞的文章時,那都是我剛從敘利亞前線親眼所得,我不是在記錄別人的話語,也不是在報導我在youtube上的見聞。」
在記者被戲稱為「新聞民工」的當下,菲斯克仍然恪守著記者的專業性。
他在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生活了數年,深入與各式各樣的人物接觸,關心當地人民生活。
畢竟,若不是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他們只是短暫的來了一下,就自以為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
「旅館式」的新聞採訪報導註定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如果你不去現場,去體味,去同當地人交談,用雙眼觀察,你一定無法接近真相」
他對真相的追求不受政治的影響,也不畏懼他人對他立場的懷疑。面對爭議依然堅守內心的選擇。
人生不如戲
恐怖襲擊、戰爭和傷亡、生命的逝去,逝者親屬的痛哭。
讓菲斯克的清楚的意識到這不是一部電影,現實永遠比電影更殘酷。
「我想.....記者能做的就是用雙手寫下看到的故事,以及用雙眼見證事件的發生。」
「要是《海外特派員》那部電影,是真的就好了。」
壞蛋會被制裁,戰爭會被阻止,世界會被改變。
誠然,妄想改變世界,改變戰爭的想法是傲慢的。
但是,記者仍需扮演著邁開步子挑戰權威的「逆行者」角色,
因為,「如果不繼續戰鬥,你將註定失敗」。
一篇文字報導或許不能為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帶去希望,但它註定是一份直白又飽含情感的記錄,對逝者的尊重和緬懷。
菲斯克選擇堅守到最後,必須讓所有人知道這些危險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和他所駐守生活的中東世界的真實面貌。
每一個在戰爭中受難的人,都是漫漫歷史長河的碎片,雖不能遙遙緬懷千載之上,但至少證明了,這個世界,他們來過。
原標題:《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真實的新聞追求和戰爭罪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