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的武學名人,中國人熟悉的武將之中的一定有宮本武藏。宮本武藏是日本岡山縣人,自幼開始和父親修習兵法和劍道,並且將一生奉獻給了武學,成為日本人心中無人可超越的武學宗師。宮本武藏被日本人列為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十大人物之一,並且和一代明君聖德太子、世界級文豪川端康成、開啟中日關係新篇章的田中角榮一同修訂在一冊之上。
宮本武藏一生之中記載下來的與武學高手之間的決鬥全無敗績,三十歲時就已經打勝了六十場對戰。他的武學被無數後人所追崇,然而真正讓他立於不敗之地的,不僅僅是對武學天賦和精益求精,而是他對人心的揣摩和對武學之"道"的領悟。
武痴的一生
宮本武藏的童年一直在武痴父親的嚴苛訓練之下。他的母親在他出生不久就丟下他離家出走,宮本武藏的父親對他極少關愛,而宮本武藏的後母對他也是百般刁難。因為童年的缺失,宮本武藏只能從武學之中找尋自己。在他十三歲的那年,一個人的出現讓他嶄露頭角。
當時,日本有一名十分有名的武師叫做馬喜兵衛,他在日本四處週遊,經常找人切磋武藝。這一日他來到宮本家中,想要找宮本武藏的父親比試一番。彼時宮本武藏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於是宮本武藏以兒子的身份應戰。
馬喜兵衛當然不會把一個毛頭小子放在眼裡,本來就十分輕敵,豈料宮本武藏不僅天賦異稟,還深得父親真傳,馬喜兵衛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他的手上。這一段故事被宮本武藏記載在自己的自傳之中,成為他踏入江湖的起點。
彼時正值戰亂時期,十七歲的宮本武藏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離開了故土。七年後,這位英姿颯爽的少年已經挑戰了京都各大門派的高手。當時的日本武士通常會隨身佩戴兩把刀,一長一短。長的那把最常用,短的那把通常用在近身搏鬥之時。而宮本武藏在二十歲時就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刀法"圓明流",他雙刀並用,自成一派,所向披靡。
1605年,宮本武藏寫下了《兵道鏡》。五十歲之後,他憑著大半生對刀法的參悟,開創了"二天一流"的雙刀流派。到了晚年,宮本武藏寫下了《五輪書》,這本書的武學造詣先不說,單單是兵法上的研究,已經和《孫子兵法》、《戰爭論》齊名。在日本的武林之中,刀和劍本來就是一件東西。雖然他們使用著由中國唐刀演變而來的單刃長刀,但是對於武士們來說,他們更喜歡稱之為"劍"。是故,戰無不勝的宮本武藏,也成為日本人心中的"劍聖"。
因為出身在亂世之中,經歷過沒有父母關懷的童年,又曾經上過戰場,宮本武藏看待戰鬥和武學會比出生在太平年代的人更為深刻。他心中的"劍道",不再是"武林至尊""俠義道義"這些我們常常看到的武學宗師的信仰,而僅僅是對劍道的參悟和對自我的批判和約束。
有人說宮本武藏是個劍豪,實際上這是後人強行為他加上的標籤,宮本武藏稱不上"俠"和"豪",但絕對是個武痴。他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武事跡,卻將"修身"做到極致。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人們銘記住他。
中國人對"道"的理解是一種"道理",是一項自然規則。而日本人對於道的理解是十分抽象的,確切的說就是在從事一件工作的過程之中,一種追求極致完美的態度。當一個人的某一項技能或者成果已經接近於完美的境界,那麼就可以說他已經達到了"道"的境界。日本人對於"道"的追求集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我們所熟悉的藝術範圍內的"茶道"、"花道",還有"劍道""商道"等等說法。
雖然這些道的表現形式不一,但是追求的心態是一致的,哪怕就是做一件很微不足道的職業,只要盡善盡美達到極致,就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和稱頌。如今我們再看宮本武藏的"道",就十分清晰了。除了對武學技術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思想上,宮本武藏還追求"將兵法融合在武學之中""知行合一"和"自戒"。
大道精髓,在於攻心
宮本武藏武學之道的精髓就是將兵法融入武功之中,在與他人比試之時,他強調的不僅僅是動作上的"快""準""狠",還有心理上的角逐戰。在宮本武藏看來,對戰之時,以武力硬碰硬是一種極不理智的行為,如果能抓住對手的心理弱點,手中的勝算就會大許多。宮本武藏將這種武學思想總結為"大空明",這種境界就是要放遠視線,看清敵我,看清萬物,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有利條件,對準敵人的弱勢一擊取勝。
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之中或者後來的小說《宮本武藏》之中,都提到了宮本武藏的成名之戰——巖流島之戰。宮本武藏當時的對手是在日本赫赫有名的武學大師,"東瀛第一劍"佐佐木小次郎。宮本武藏跑來踢館之時還名不見經傳,人們對他十分不屑。可是在約定比武的前幾天,宮本武藏也不練武,只是在家中燒火做飯,摸魚捉蝦,這讓本來對宮本武藏就看不起的鄉親們越加困惑。到了決鬥那天,佐佐木為了表示對對手的尊敬早早來到了島上,而宮本武藏卻遲遲不來。佐佐木在大太陽下面站了許久,消耗了耐心和體力。當宮本武藏出現之時,手上提著的卻是他為這場戰鬥特製的一把木刀。
宮本武藏的所作所為徹底激怒了佐佐木,佐佐木急於求勝,卻失了心如止水的心境,最後被宮本武藏所勝,身死巖流島。兵者,詭道也。宮本武藏這場戰役之中所用的心理戰術,已經遠遠高出了武學招式給予他的力量。所以宮本武藏不僅僅在技術上敢於創新,還善於將兵法和武術相結合。
宮本武藏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當我拿起刀的時候,你已經死了。"其實真正殺死對手的,不是宮本的雙刀,而是他這句輕描淡寫的嘲諷。《五輪書》火之卷強調心性的修行,他在書中再三強調一定要在心理上壓制對方,在氣勢上贏過對方。
從《五輪書》之中的水之卷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僅善於將兵法運用在武術的對抗之中,還將日本武士崇尚的"禪道"融合在武學之中。比如他認為,在對戰之時,無論是形態、眼神、步伐、手勢、用刀的技法都應該像流水一般瞬息萬變。他吸收"上善若水"的思想,堅信水以柔弱之姿穿破巖石,雖然它無形,卻能隨著容器變化出各種各樣的形狀且不會失去本性。宮本武藏認為,武學的"水性"就在於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在宮本武藏的戰鬥經驗之中,攻下自己的心和攻下敵人的心同樣重要。只有讓自己一直處於發展和變化之中,才能讓對手難以琢磨。
大道至簡,在於實踐
宮本武藏的青年時代都在踢館和被踢館之中度過,他三十歲之時就已經走遍日本,基本上已經和當時出名的對手見過面或者對戰過。當他步入老年,將一生所悟寫進《五輪書》之時,他誠懇地寫道:"對於劍法,單靠對這本書的閱讀是不行的,還是要親身實踐才行。"
在對戰之時,光靠心理戰術投機取巧肯定是不行的。實際上,宮本武藏每次在和敵人對戰之前,都會仔細研究對方的優勢和弱點,針對他們所習武功的特徵和絕招,制定自己的應對之法。宮本武藏曾經說過,實際的戰鬥只看中結果,其過程卻是十分現實和殘酷的。
他認為那些將對戰之中的所有的技巧整理成教條的所謂"武學大師"是愚蠢的,因為在戰鬥場上,所有被強塞進腦子裡的教條和規則都會化為烏有。在大腦一片空白之時,只有長期練習和戰鬥積累下的經驗才能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之間做出反應,增加自己的勝算。他的武學著作之中,教給世人的從不是高難度的章法或者追求體能極限的招數,而是諸如"無念想劈"、"應機劈"等等一招制勝的簡短招式。這就是宮本武藏武術的核心思想之一——大道至簡。而這種思想的根源還是來自於無數次實踐積累下的經驗。
對於武器,宮本武藏認為每一個武者首先要徹底了解的就是手上的這位"戰友"。對自己武器的性質或者長處都要十分熟悉,這也要在實踐之中慢慢磨合,慢慢體會。宮本武藏喜歡用"木匠"來比喻自己的"求道"過程,他認為武學同樣講究"匠心",需要切身實踐才能真實感悟,並且有所收穫。
宮本武藏雖然在歷史上是以獨特的二刀流聞名於世,但是他在實戰過程之中,並非只用刀。到了戰場上,他也是隨拿隨用,根本不拘泥於形式。在《宮本武藏》小說之中,宮本和佐佐木的那場大戰被描繪得十分精彩。而最讓人映像深刻的是他們兩人對"劍"的認識:佐佐木認為"劍即一切",而宮本則認為"一切皆劍"。這兩人的說法,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處事的兩種不同態度而已。但從宮本的心態之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只有最簡單的最直接的,才是最有殺傷力的。這是他生在亂世之中,最為深刻的感悟!
大道至真,在於自戒
宮本武藏追求的"獨行道",是一種對自身極為苛刻的戒律:不起慾念;不去悔恨;不嫉妒;不為生離死別傷懷;不沉溺戀情;安於粗茶淡飯;不全然依賴神佛;成道老死便是值得……
在宮本武藏生命的後三十年之中,他一直以"獨行道"約束自己的行為,他不需要愛人,不需要家庭,獨自一人追求者自己的武道。宮本武藏曾收到德川家的邀請,希望他能擔任家族的劍術導師,這條前景大好的仕途放在宮本武藏面前的時候,他卻輕易放棄了。對於他來說,官位、錢財、政治……都會影響他追求劍道的心境。
他在追求"獨行道"的過程之中,一直在挑戰自己的極限,在冬天的時候往身上倒涼水,在瀑布下面感受強水流的衝擊,在竹尖上行走……為了探尋劍術的極致,他一直獨自地走在這條自得其樂的孤獨之路上,他一生無兒無女,了無牽掛。
欲望、愛情、悔恨、神佛……如果命運以這些控制控制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那麼宮本武藏已經脫離了命運規定好的路線。他對自己的行為嚴加束縛,卻終究讓自己逃離了欲望的束縛,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
無論是對戰而是日常生活,宮本武藏一直都在逼迫自己,讓自己一直保持在"無退路"的狀態之上。戰場之上,退一步便是死路,他逼著自己練就了一身攻擊性極強的殺招。在生活上,退一步就是沉淪,他逼著自己孤獨地上路,
總結:
"道"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看起來好似虛無縹緲,實際上就是對實戰的歸納總結。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卻將"道"理解為一種"修身養性"。"佛系"一詞在網絡上的爆紅已經說明了人們現在的心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自律到放縱,與其說是順其自然,不如說是懶得動彈。
實戰,永遠是這個社會急需的寶貴經驗,是我們自我完善的必經之路。可能這一段路途枯燥而乏味,但世界永遠不是靠誇誇其談的人建設出來的。
宮本武藏一生求勝,一生求道,他順應天意,又打破規則!有人說,宮本武藏是一個神武不殺的禪者。他在劍術之上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而他依舊以這種態度探索著其他的領域,在宮本武藏的藝術作品之中,繪畫、雕刻亦或者是他的書法,我們都能看到這種"道"的存在——一種孤獨卻磅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