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少陽十三大柴胡湯

2021-02-12 黃元御醫學研究

少陽十三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1 傷寒發熱,汗出當解,反熱不解;心下痞硬,此為少陽之經證,嘔吐而下利者,少陽經氣,鬱克戊土,胃腑不容,則嘔吐而下利也;嘔利亡津,胃腑熱燥外蒸,故見汗出,故發熱不解;心下痞硬者,是少陽之經病也,發熱不解者,胃腑熱燥外蒸也,故大柴胡湯,雙解經腑之鬱。柴胡、黃芩、芍藥,解少陽之經熱,瀉相火之上逆,枳實、大黃,瀉陽明腑熱,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

2 本條正好對比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在少陽經,大柴胡湯是少陽經傳入胃腑,經腑合病。心下痞硬者,膽胃兩家之鬱塞,嘔利亡津,內傳陽明之裡證,故汗出當熱解,而熱不解。大柴胡雙解二陽也。上條黃芩湯,即為本條大柴胡湯之引子。少陽傳陽明之循證也。黃芩湯之上條提綱,即少陽傳陽明之引導,提綱言,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大柴胡湯,雙解經腑,即是以法治之,去其燥熱,則腑病不成。

3 要點一,傷寒發熱,汗出當解,反熱不解,知是胃腑燥熱,心下痞嘔利,則知少陽傳陽明。

  要點一,吐利亡津,而傳陽明。少陽傳陽明,通過吐利也,亡脾陰而腑燥。

  要點二,吐利之證,多為虛寒陰證,多在三陰之經,外感少陽病見此二證,則知欲傳陽明也。後學三陰之經與《金匱》雜病時則知。

少陽十四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陽微結者,是陽明胃腑微結也,必有太陽少陽之表,復有陽明微結之裡,必有脈細之表,復有脈沉之裡;脈沉,沉為在裡。頭汗出為少陽之陽微,假令純陰結,陰結是指在裡,陽明胃腑之義,胃腑熱實,潮熱外蒸,不得復有外證汗出惡寒之類,應當悉入在裡,即有外證,此為半在少陽之表半在陽明之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少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為少陽之微陽不降而上蒸也,故知非少陰。此大柴胡湯證,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半表之經邪,設服後猶不了了者,在以大承氣瀉半裡陽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

2 微惡寒,手足冷,少陽表證,少陽之虛也,心下滿,不欲食,少陽與陽明兩經鬱迫,結於胃口,故心下滿脹。少陽上逆,陽明微結,經熱燻蒸,故頭上汗出。大便硬,陽明之裡證,脈細者,少陽之表脈。必有少陽之表脈細,復有陽明之裡脈沉;脈沉在裡,指陽明胃腑,假令純陰結,陰結者是指陽明胃腑之義,僅對比少陽之經陽用,也是必有少陽之表復有陽明之裡義。此為半在少陽之表,半在陽明之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此沉緊者,是變文之義。陽明之脈大,大而有力,此必沉取,故沉為在裡,是脈大之變文,少陽之脈細,脈緊者,是脈細之變文。


   歡迎評論,指出錯誤


相關焦點

  • 傷寒論第136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裡了,已經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學思:往來寒熱,寒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表(太陽)來解決疾病,熱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裡(陽明)來解決疾病,但是,一會表證、一會裡證,既不能汗解太陽,又不能下解陽明,只能用柴胡劑來雙解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內藤希哲串解《傷寒論》之——少陽篇大意
    少陽病者,邪氣在表裡之間,其經循脅絡膽,故少陽受邪,膽即病。《內經》曰:少陽主膽。此之謂也。此或從太陽傳,或從陽明經傳,或少陽直中,或三陰病陽復熱勝,邪氣浮,客於此經。耕銘按:伏邪外託亦常見也。皆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所致也。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
  • 【劉渡舟】總結的113首《傷寒論》方歌
    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從無字處讀書,正讀,反讀,重讀,參讀,拆開讀,合起讀,「六面讀傷寒」「尋其來頭,究其歸根,書須讀於無字處」,陳老夫子正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反覆研習《傷寒論》,每有見解則記之,才對《傷寒論》之精義瞭然於胸,然後乃予以「淺顯之言註解之」,數易其稿,反覆再三,乃成《傷寒論淺注》之讀本,成為其教授門人的重要講義,也成為了後世醫者爭相研讀的傷寒重要注本,也以此奠定了他在中醫傷寒學派中的重要地位。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傷寒論》131條-134條「結胸」之辨析
    【摘  要】 本文對《傷寒論》中論述結胸的條文從邏輯和醫理兩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考證,從條文前後邏輯矛盾入手,並且結合康平古版《傷寒論》中的對應條文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①「結胸」一症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性,與「髒結」一證非常類似,迫使張仲景在行文中不得不反覆鑑別,並且用語矛盾。
  •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雖在本科時就買了許叔微醫學全集,不過一直都找到時間去看,前段時間看葉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時
  • 論仲景和解四方 ——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是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其中除四逆散僅見於《傷寒論》外,其餘三方均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由於這四個方劑為和解劑的代表方,至今在臨床上仍頗為常用,故就此談談個人的見解,求正於方劑界同道。小柴胡湯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
  • 傷寒舌鑑 張仲景舌診規律秘傳
    舌尖白根黃。乃表邪少而裡邪多也。天水散、涼膈散合用。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中,有關舌診內容的條文,計三十條,其中以《傷寒論》中太陽病、陽明病居多。《傷寒論》六經分證有四經涉及舌診。《金匱要略》所述四十餘種病證,有七種疾病使用舌診,輔助辨證。其運用範圍之廣,遠較《黃帝內經》為甚,而且所創「舌胎」一詞,為後世沿袋,並發展成為「舌苔」,茲就張仲景舌診規律初探於後,請讀者斧正。
  • 論張仲景和解四方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少陽為三陽出入表裡之樞紐,邪犯少陽,邪正相爭,經氣不利,鬱而化火,膽熱犯胃,故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苔白,脈弦等症狀。《傷寒論》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 傷寒舌鑑
    寧知傷寒自表傳裡。舌苔必由白滑而變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熱毒。自內達外之一病便見黃黑諸苔也.觀仲景論中。一見舌白、苔滑。即言難治。安有失治而致變者乎。所以仲景止言白苔。已見一斑。不煩瑣屑。後人無先聖治未病之能。勢不得不反覆辨論以啟蒙昧。蓋邪氣入裡。其虛實寒熱之機。必現於舌。非若脈法之隱而不顯也。況陰盛格陽。與邪熱鬱伏。多有假證假脈。惟驗舌上苔色之滑、燥、濃、薄。昭若冰鑑。無所遁形。由是取觀舌心法。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六經可以單獨發病;也可以兩經或者三經合病(同時發病);六經中某經病通過過經、傳經涉及他經為病,則或為並病,或轉屬他經為病;三陰經病可不通過三陽經傳變而為直中,「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可見,對六經為病的種種類型,《傷寒論》是通過以症狀為依據來辨證的。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187),此為太陰轉屬陽明。
  • 馮老談《傷寒論》147條「胸脅滿微結」
    《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