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藤希哲串解《傷寒論》之——少陽篇大意

2021-02-22 耕銘醫軒

  少陽病者,邪氣在表裡之間,其經循脅絡膽,故少陽受邪,膽即病。《內經》曰:少陽主膽。此之謂也。此或從太陽傳,或從陽明經傳,或少陽直中,或三陰病陽復熱勝,邪氣浮,客於此經。耕銘按:伏邪外託亦常見也。皆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所致也。其證口苦、咽幹、目眩,而兼耳聾、舌上黃白、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痛、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證,其脈弦或緊者是也。凡諸病見此證一二者,不問何病,皆名少陽病,當就此篇求其病原治法。

  太陽少陽合病並病治法

  太陽、少陽合病者,謂太陽脈浮、頭痛、惡寒等證,與少陽脈弦、口苦、咽幹、目眩、耳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相合兼病者也。若先見太陽證,後見少陽證者,謂之太陽、少陽並病也。仲景立例示法,則言合病、並病,若太陽多,少陽少,則言太陽病及傷寒。如所謂「傷寒四五日,身熱」云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云云是也。其言雖不同,而其實皆二經脈證兼見者也。凡太陽傷寒證,而脈弦細者,為屬少陽。弦者,少陽血弱之脈;細者,少陽氣盡之脈。此因脾胃虛弱,太陽、少陽二經受病之所致也,故今雖不見其證,後必當為少陽病,故雖見太陽表證不可發汗,但宜用小建中湯輩補其內。其內調和,為少陽本證,當用小柴胡湯。若為太陽、少陽合病,隨證治之。其治法大抵有四:一曰太陽、少陽二經受邪者,舍太陽取少陽,以小柴胡湯主之,單解少陽,則太陽之邪自解;二曰太陽、少陽二經受邪,而太陽之邪尚盛,少陽之邪未盛者,當兼治二經,柴胡桂枝湯、柴胡去人參加桂枝湯,隨證擇用;三曰少陽熱盛,脾胃由是弱,清氣不升而作下利,表氣由是不和,假兼太陽證者,但涼膽熱、補脾胃,則表證自除,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隨證擇用;四曰太陽、少陽二經受邪,其邪盛作痞滯者,刺大椎、肺腧、肝腧以通經氣,內服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以解其邪,雖有表證不可發汗,雖有裡證不可下。

  少陽病半表裡熱無裡虛證者當和解之

  半表裡熱者,口苦,咽幹,目眩,舌上白黃,小便黃赤,飲食喜冷惡熱,而兼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痛、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證,此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其脈弦或緊,而有根有神者是也。如是而無一裡虛證者,宜清涼和解,小柴胡湯主之。若有餘證,隨證加減。加減法見於本經。若胸脅滿而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往來寒熱,心煩者,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若一有裡虛證者,不可用此二方。凡諸病一見少陽證,則雖有表證不可發汗,雖有上實證不可吐,雖有裡證不可下。

  少陽病兼裡虛者當先補之

  凡口舌和,小便清,舌縮言澀,四肢怠惰,身體睏倦,陽脈澀、陰脈弦,脈洪大而無根,脈結、促、厥、代、滑、數、微、澀、芤、革,寸脈微弱,關脈微弱,尺脈微弱,脈遲而無力,飲食好溫熱惡寒冷,渴飲水而嘔或噦,食谷而噦或嘔,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大汗出,筋惕肉瞤,戰慄,腹中雷鳴,小便多利,遺尿,腹中急痛,凡少陽病見此證、此脈一二者,不可用柴胡湯。又大汗出後、大吐後、大下後、用滲利後、用寒涼攻伐後、用消導耗燥後,雖有少陽證,不可用柴胡湯,當先溫補其內,小建中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真武湯、八味丸、烏梅丸、黃連湯,後人八物湯、大補湯、益氣湯、六君子湯、逍遙散之輩,隨證擇用。用之雖其內調和而少陽證未罷,乃可用柴胡湯,若變作他證,則隨證治之。

  少陽病夾裡滯治法

  仲景無說,今詳諸篇之意而推之。少陽病夾裡滯者,宜用柴胡湯加治滯藥。若裡滯似少陽病者,但治其滯,則少陽假證自除。述其大概如下。

  內熱

  少陽病夾燥熱者,小柴胡湯合白虎湯,或柴胡石膏散、柴胡解肌湯;夾溼熱者,小柴胡湯、柴胡解毒湯、黃芩湯;若內熱似少陽者,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白頭翁湯、滋陰降火湯。

  痰飲

  少陽病夾痰飲者,柴芩湯、柴陳湯、柴胡湯合導痰湯;痰飲似少陽者,小青龍湯、五苓散、豬苓湯。

  停酒

  少陽病夾停酒者,香蘇散合柴胡湯,或香葛散合柴胡湯;停酒似少陽者,但用其本藥。

  宿食

  少陽病夾宿食者,柴平湯、九味清脾湯;宿食似少陽者,七味清脾湯、香砂平胃散。

  氣滯

  少陽病夾氣滯者,柴蘇散即小柴胡湯合香蘇散、十味芎蘇散、仲景柴胡飲子;氣滯似少陽者,正氣天香湯、分心氣飲。

  蓄血

  先用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解外,後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攻其血;若蓄血似少陽者,直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耕銘按:大小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大小柴胡合桃仁承氣湯、大小柴胡合抵當湯等亦有應用的機會。蓋「血府」亦三焦焦膜之所生,瘀血為患實與少陽區塊關係最大,究其病位、病性,最宜與柴胡劑合方。後世名方——血府逐瘀湯即由此創製。

  熱入血室治法

  熱入血室者,邪熱入於血分也。此其人素血少而感邪,或婦人感於邪而經水適來,或經後感於邪,邪氣乘虛而入也。若血得熱而妄行,則或下血,或經行;若血得熱而結滯,則經斷。皆脾胃怯少陽氣不升發之所致,治法俱用小柴胡湯,以補脾胃升發少陽氣,使邪氣引出於氣分,或刺期門以瀉邪實,則血分不治自安。仲景舉陽明下血及婦人經來之三證者,但示熱入血室之例耳。今以此例推之,凡血分虛而感邪,則雖不下血,雖不經來,而能為熱入血室之病。凡諸病晝日明了,暮夜譫語,或寒熱如瘧,或瘧病夜發、發熱譫語者,皆為熱入血室,不問男女,宜用此法。耕銘按:當知男子亦有「血室」耳,治法同上按,亦仿柴胡劑合祛瘀劑之法。若兼裡虛者,先補之而後用此法。又有宿食之證,晝日明了,夜間發熱譫語而類夫熱入血室者,此因胃氣弱不能消食而然,仲景所謂病新差,日暮微煩證之重者也,其脈多緩,或澀、或弦數,其證或嘔逆噁心,或咳嗽吐痰,或心下痞悶,或腹滿微痛,或大便滑利,或夜間發熱、大汗出,或盜汗出,如此者八解散、香砂六君子湯、香砂平胃散、人參養胃湯、七味清脾湯輩擇用。若夫熱入血室,大汗出則解,且必無嘔逆、噁心、大便溏等證,不可不知也。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少陽十三大柴胡湯
    少陽十三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 傷寒發熱,汗出當解,反熱不解;心下痞硬,此為少陽之經證,嘔吐而下利者,少陽經氣,鬱克戊土,胃腑不容,則嘔吐而下利也;嘔利亡津,胃腑熱燥外蒸,故見汗出,故發熱不解;心下痞硬者,是少陽之經病也,發熱不解者,胃腑熱燥外蒸也,故大柴胡湯,雙解經腑之鬱。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從無字處讀書,正讀,反讀,重讀,參讀,拆開讀,合起讀,「六面讀傷寒」「尋其來頭,究其歸根,書須讀於無字處」,陳老夫子正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反覆研習《傷寒論》,每有見解則記之,才對《傷寒論》之精義瞭然於胸,然後乃予以「淺顯之言註解之」,數易其稿,反覆再三,乃成《傷寒論淺注》之讀本,成為其教授門人的重要講義,也成為了後世醫者爭相研讀的傷寒重要注本,也以此奠定了他在中醫傷寒學派中的重要地位。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他的原稿其實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是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是脈象變化的根本。而傷寒例這篇比較像王叔和本人寫的,但也有仲景的內容,講氣候、地域、外邪和疾病的關係,講六經病症和治未病的思想,有點像傷寒病總論,傷寒的病機都在這裡提出來了。
  • 《傷寒說意》 著述經過
    著述經過       《傷寒說意》自序中說:「戊辰之歲,成《傷寒懸解》。庚午年春,旅寓濟南,草《傷寒說意》數篇。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陽病證治臨床表現《傷寒論》說:「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溼熱阻滯故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又使溼熱之邪無出路,如此互為因果,遂成惡性循環,終則黃疸、腹滿等症隨之而起。其治法則宜清利溼熱、宣暢氣機。另外,邪陷少陽亦可出現小便不利,如第107條所云「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即是本證,為因傷寒誤下釀成邪熱內陷、瀰漫全身、表裡俱病、虛實互見的變證,其「小便不利」乃邪入少陽、樞機不利、三焦阻滯、決瀆失職所致。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且仲景撰用《內》《難》,向無全書可證,今按各卷佚文,與《內經》往往若合符節。而奇經八脈之治,五臟髒結之分,又與《難經》互相闡發,不有古本,何由窺其全豹乎?」又雲古本所載「溫、暑、燥、溼、霍亂各篇,義精而法純,辭約而意賅,凡通行本之佚文,皆有仲景之心法。」
  • 《傷寒論》131條-134條「結胸」之辨析
    【摘  要】 本文對《傷寒論》中論述結胸的條文從邏輯和醫理兩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考證,從條文前後邏輯矛盾入手,並且結合康平古版《傷寒論》中的對應條文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①「結胸」一症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性,與「髒結」一證非常類似,迫使張仲景在行文中不得不反覆鑑別,並且用語矛盾。
  • 傷寒六經乃陰、陽、寒、熱、虛、實、表、裡之代名詞也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太陽為表,少陰也為表;惲氏還認為:六經者,就人體所著之症狀,為之界說者也。是故病然後有六經可言,不病直無其物。(《傷寒論輯義》按) 陳遜齋說: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裡,陽明之裡為胃實,太陰之裡為自利。
  • 傷寒論第136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裡了,已經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學思:往來寒熱,寒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表(太陽)來解決疾病,熱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裡(陽明)來解決疾病,但是,一會表證、一會裡證,既不能汗解太陽,又不能下解陽明,只能用柴胡劑來雙解
  •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
    ,看到葉氏對許氏的評價非一般高,便決定去讀許氏的《傷寒九十論》。看完這本《傷寒九十論》,確實有很多收穫,對許氏將傷寒運用的如此神妙尤為佩服,真的感覺如獲至寶。這本書是以醫案討論的形式為特點,並且全書是用仲景的理法及方為主。下面淺談一下我讀此書的心得。1.許氏善用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許氏將桂枝湯視為表虛證,麻黃湯視為表實證。桂枝湯與麻黃湯的鑑別要點在有汗與否。而大青龍湯與麻黃湯的鑑別在於大青龍有煩躁的特點。
  • 「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九十——《傷寒論》六經病提綱證的另類探討
    讀書者須緊記提綱以審病之所在。」因此,許多人將《傷寒論》之第1、180、263、273、281、326(條文號碼按明·趙開美本)等六條條文,稱之為「六經提綱證」。當代傷寒大師劉渡舟教授對六經提綱證多有闡發,影響頗大。但亦有人不認同六經提綱證的提法,如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他甚至專門撰文認為「提綱非綱證」。孰是孰非,本無定論。學術探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相信對臨床是有益的。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又「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也」(269),則為少陽轉三陰之證。主症直接反映疾病本質方面,從症則從側面印證主症的病機。因此,《傷寒論》十分重視主症的辨證,如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101)。故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即柴胡湯證具(149)。抓住了主症,也就掌握了主證,就可鑑別其兼證、變證以及夾雜症狀。
  • 馮老談《傷寒論》147條「胸脅滿微結」
    《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條分縷析、建議收藏)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熱證小便不利《傷寒論》之溼熱證多出現小便不利。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俞氏醫技卓越,治驗頗豐,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心得,勤求古訓,博採眾長,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 從廣義傷寒立論,統論四時的外感疾病,在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基礎上,把諸多新的內涵融入仲景的辨證理論體系之中,臨證從六經辨證入手,多種辨證方法並舉,針對疾病的癥結表象,層層遞入,細緻入微,辨證結果前後互參,力圖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從總體上把握疾病的轉歸,並針對即時證候制定出相應的治則治法,最終牢牢把控疾病的轉化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