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者》法治象徵和恐怖主義,關於因果的思考

2020-10-12 阿心

象徵是影射因果關係的手段嗎?因果關係本身就是現實嗎?魚骨頭就代表魚的所有能殘留的歷史嗎?

象徵這個字眼指的是,帶有附加指代性意義的事物、行為或詞語。通過語言或圖畫構成的一個判斷或表達法,假若除了它們顯而易見的本意之外,還帶有另一種暗寓意或屬靈、象徵性或虛擬性的意義,那就都被視為寓言、諷喻或象徵。

片子慢,但很棒。

如同人要想想才能說話,說話的過程中人的意識又在不停變,如同一個老去的英國。

英國導演把「象徵」運用到到經驗主義英國的反恐執法部門的執法手段的尺度上。和以前調查恐怖主義不同,這部劇集都是含沙射影的調查。戲拍的精彩,使人性飄忽於絕望的幻覺。一切如同盤旋於頭頂的利劍,皆因自己種下的惡果,片子不僅僅是這樣的因果論,還有家庭的連帶毀滅。只有如同黑暗世紀的想像那樣的自我意識狀態,才能轉化為一種恐怖的劇情(電視劇,傳說..等等)。很不幸,這樣的自我意識狀態,已經和恐怖主義混合在一起被BBC象徵為人性的實體(「如同」現實)。片子裡沒有追求善良的人,全是顧不上別人的絕望者。(唯一勇敢救人致死的是洗盤子的中國人)。也讓人感覺無比真實,壓抑,無處逃脫。

電視劇節奏感很好,劇情高潮也處理的很棒。bbc在描述一個慢慢「學乖」了的年輕男性的英國社會。以及極度懦弱及愚蠢的英國警察。和恐怖主義者不相上下的懦弱。

值得看。收穫見仁見智。

雖然逃不脫,但也不必要做個沒有選擇的人。

相關焦點

  •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 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
    ,創造性提出了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將反恐怖主義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為健全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夯基壘臺、立柱架梁,開啟了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嶄新篇章。對於防範和懲治恐怖活動,加強反恐怖主義工作,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體現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責任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安全,重於泰山;治國之要,奉法則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對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
  • 剷除恐怖主義毒瘤的治本之策
    事實充分證明,新疆教培工作是打擊和預防恐怖主義的務實之舉、正義之舉。新疆教培工作嚴格依法進行,根本不是所謂的「非法拘留」新疆開展教培工作秉持國家法治精神和國際社會反恐、去極端化原則,有著完備的司法程序。
  • 關於打擊利用網際網路等渠道傳播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
    我們注意到,《上合組織反極端主義公約》已於2019年生效,重申採取共同立場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各方將制定共同措施加強該領域務實合作。我們認為,在落實現有反洗錢和資恐領域國際標準背景下,有必要加強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及其融資,包括阻止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傳播。呼籲上合組織成員國研究加入《實現無恐怖主義世界行為準則》。
  • 國家與社會安全的刑事法治保障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葉良芳認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為司法實踐治理恐怖主義犯罪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指導。未來,我國應當確立法治反恐觀、預防反恐觀、治理反恐觀和全球反恐觀,將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內涵內化於反恐犯罪的規制路徑,使其成為打擊恐怖主義犯罪的核心要義。
  • 誰是告密者?這是最好的教育嗎
    於是,一班主任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在學生中培養臥底,告密者。很快就得到了線報,班主任直奔主題,人贓並獲。拿著手機,班主任在班級洋洋得意:我當然知道你帶手機,除非你不帶。學生馬上就明白了,有人告密。等班主任老師一離開,該生在教室大鬧一通:誰是告密者?給我站出來。告密者自然心虛,不敢出聲。為了維持學校、班級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當然沒錯。
  • 恐怖主義知多少 | 為什麼說香港開始出現恐怖主義苗頭
    楊光表示:「連日來,香港激進示威者屢屢用極其危險的工具攻擊警員,已經構成嚴重暴力犯罪,並開始出現恐怖主義的苗頭。」那麼,什麼是恐怖主義?我國反恐立法有哪些?香港出現了哪些恐怖主義苗頭?聯合國的恐怖主義概念:《關於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草案》中規定的犯罪是指「本公約所稱的犯罪,是指任何人以任何手段非法和故意致使:任何人死亡或重傷;或公共或私人財產,包括公共場所、公共運輸系統、基礎設施、國家或政府設施或環境嚴重受損,此損害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且根據行為的性質和背景,其目的是恐嚇某一人口,或者迫使某國政府或某一國際組織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行為。」
  • 誰是《告密者》!!!
    誰是《告密者》!!!該劇取材於趙寶瑞小說《龍飛三下江南》,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反特故事,公安幹警「龍飛」為找出出賣黨內重要頭目的「告密者」,肅清隱藏在暗處的特務分子,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調查。柳雲龍飾演龍飛柳雲龍,中國內地男導演、演員、製片人。
  • 告密者
    因為也是大叔了,我認為英國作品中對人性的「灰暗」描述,更接近於真實的人性。它不鼓勵你盲目樂觀,而是苦中作樂:天氣真糟,不過,還是喝一杯吧。這幾天,很多人在譴責告密者,讓我有個幻覺,似乎生活在非常紳士的時空,大家充滿了榮譽感。真這樣當然不錯,可惜,並非如此。過於憤怒,往往在掩蓋另一個真相:我有可能和他一樣,是個告密者。
  • 柳雲龍懸疑諜戰片《告密者》,驚心的萬能潛伏者與告密者之謎
    為找出出賣黨內重要頭目的「告密者」,肅清隱藏在暗處的特務分子,龍飛和他的同伴們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調查。上世紀50年代,北京公安局的幹警龍飛和同事應山紅受命前往江南,開展新的工作。多年以前,還是地下工作人員的龍飛與昔日的戀人鴿子曾在這裡共同工作生活過。後因工作調度,兩人失散,鴿子至今下落不明。之後的工作過程中,龍飛發現烈士蔣仁被捕之事居然和鴿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 恐怖主義猖獗 Facebook轉投人工智慧
    導讀:恐怖主義活動在全球依然猖獗,社交網絡成了恐怖主義招募、煽動甚至聯絡的重要方式。各國政府紛紛對Facebook這一社交巨頭施壓,要求其採取更多行動,移除恐怖主義相關內容。近日,Facebook表態,公司將使用人工智慧,來組織恐怖分子的網絡宣傳活動。
  • 川普公布「告密者」信息 美媒批:恫嚇說真話的人
    川普和共和黨一直要求公布告密者的身份信息,要求這名舉報人公開做證,遭到民主黨的拒絕。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9日報導,自9月以來,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共分享了100多篇關於告密者的帖子,但在上周之前,他一直沒有分享過任何直接公布告密者姓名的內容。不過《華盛頓郵報》稱,在過去幾天時間裡,川普逐漸在推特上公布告密者的相關信息。
  • 我曾是「告密者」
    中校曾經經歷過戰爭和許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雙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裡無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他準備用盡最後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帶著查理出遊、吃佳餚、開飛車、跳探戈、住豪華酒店……然後想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殺行為,從此他們之間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史法蘭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 警務處長收到土製炸彈,香港「本土恐怖主義」為何抬頭?
    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表示,這是非常嚴重的「本土恐怖主義」行為,匪徒不止挑釁警隊,更是挑釁香港法治及香港的繁榮穩定,必須予以強烈譴責。她認為,愛護香港的人對於違法的行為應該作出強烈譴責。值得注意的是,警務處處長收到土製炸彈,已經是半個月內第5宗涉及郵遞方式的危險品案件,5宗「襲郵」事件針對目標包括警隊、社會福利署、傳媒機構等。其中,警隊是重點針對目標。
  • 《告密者》情不為因果,緣註定死生
    但轉念又想,如果一開始,Holly沒有看上Naza作為他們的線人,如果她沒有為了找Naza的把柄而上門去騙Naza的媽媽,這個悲劇也不會發生,但那又怎樣呢,那麼這個故事都不會有,但會有別的故事,會有別的悲劇,會有別的如果…似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因果有序,反恐警察Gabe早年當臥底時過著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他是黑幫的一員,為了融入黑幫他幹了不少讓他日後回想起來寢食難安的事情,在那段日子裡他也愛上了一個女人
  • 細說關於因果輪迴的道理……
    因果輪迴的道理很是明顯,只因我們被妄心所迷。「我執」所縛。本有的智慧被塵俗中的名利等念頭蒙蔽了。所以,雖日常一舉一動無不落在因果輪迴之中。但自己也不覺得。「因」就是事實的起因,無因絕不能成事。「果」就是事情的結果,無論什麼事不做則已,做了總免不了結果的。果之隨因,如影之隨行。
  • 《天傳地藏因果新經》(一)
    因果關係同此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論人們承認與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必然規律。此外,關於名人與明人的問題。所謂的名人,是在其所從事的某種事業中有所成就,被某些人搖旗吶喊,吹捧炒起來的所謂名人。明人,是對於宇宙人生有了洞徹的了解,大徹大悟的人生觀是為明人。
  • 法治和失去法治,將演繹《誤殺》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題:法治和失去法治,將演繹《誤殺》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文:大李(插圖為網絡劇照) 論說,一部電影,它的普世認同價值是犯罪一定要得到懲罰,沒有什麼可推測的,可《誤殺》的最大成功和超越以往價值認同的是:她沒有讓李維傑和他的家人得到「應有」懲罰——起碼沒有這方面的畫面,而是第一讓新聞來告訴觀眾:李維傑的愛人和女兒自首了;第二讓李維傑周邊的熟人來回答對李維傑這個人的看法,從而給觀眾留下思考。
  • 告密者 The Informer (2019)
    類型: 劇情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9-08-30(英國)片長: 113分鐘又名: 無間行動(臺) / 三秒鐘 / Three Seconds告密者的劇情簡介 · · · · · ·  影片根據Anders Roslund 和Börge Hellström所著的瑞典暢銷小說《Three Seconds
  • 恐怖主義背後的魔咒(上)
    這樣的做法從傳播學上看可謂成功,結果就是憤怒的民眾仿佛認可了一個簡單的等式:伊斯蘭=恐怖主義。但事實上二者截然不同——如果說伊斯蘭主義曾經針對基督徒和猶太人,把他們當成攻擊對象,極端恐怖主義的目標卻是平民百姓。從9·11到今天,各大慘案中的遇難者都有穆斯林。
  • 法治關乎國運興衰——電影《八佰》歷史背景的法律思考
    個人以為,觀眾除了對片中人性和國民性方面進行有益的探討外,還應當從法治角度進行深入思考。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法治又是政治的主要構成,與國運息息相關,縱觀這場保衛戰,從法治與國運關係的視角來看,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反思: 其一是國際法的孱弱,導致國際秩序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