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李先生(化名)近兩年膝關節疼痛腫脹明顯,愛好馬拉松的他擔心自己以後無法運動這才決定前往醫院就診。
經過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醫生的詳細檢查和膝關節鏡手術後,被診斷為「雙膝關節重度痛風性關節炎」。
看到手術中取出的數不清的痛風石,李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多年來的不良飲食習慣和不正確的運動習慣經過日積月累,竟讓雙膝關節變成了兩座「礦山」。
據了解,李先生自大學期間就愛好運動,身體素質不錯,但偏愛啤酒、肉食類食物,大學期間曾多次出現過膝關節疼痛,每次休息幾天就緩解了,因此未曾就醫。
參加工作後,李先生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有飯局,免不了大魚大肉和大量飲酒,包括啤酒,白酒等各種酒類。
期間,李先生因為工作需要在新加坡長住過三年,愛吃海鮮的他那幾年幾乎天天海鮮不斷,雙膝關節疼痛腫脹發作得更加頻繁,他也到很多小診所就醫問診過,始終沒有查出原因。
以前吃點中成藥,打點消炎針就好了,但是這兩年發作越來越頻繁,症狀越來越厲害,從前的藥物也沒有用了,這才從小診所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關節外科求醫。
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徐詣仔細詢問了他的相關病情後,了解到李先生有長期飲酒、進食海鮮、肉類的習慣,運動方式也不科學,往往是間隔四五天後突然來一次劇烈運動。
比如10公裡的長跑,加上有十餘年的膝關節疼痛病史,高度懷疑與痛風有關。
完善檢查後,醫生發現李先生的血尿酸指標高達700umol/l(男性不大於420umol/L,女性不大於360umol/L),符合「痛風性關節炎、高尿酸血症、痛風」的診斷依據,建議入院接受手術治療。
完善術前準備後,李先生接受了雙膝關節關節鏡下病灶清除術。
術中鏡下的情況,讓醫生大吃一驚,李先生的雙膝關節腔內居然藏著兩座「礦山」!
在他的膝關節腔內,可見廣泛的結晶樣物質沉積在軟骨、滑膜表面,甚至還有不少成團塊狀的結晶聚集病灶,軟骨面廣泛侵蝕,破壞,已經看不見正常的膠原色澤,呈現出來的反而是如同水泥石灰路面一樣的效果,關節內的滑膜也出現明顯炎性改變增生。
用刨削器刨開後,可見大量的石灰漿樣液體溢出,其中有大量的結晶樣物質沉積。
結合李先生的病史以及病理檢查結果,術後明確診斷為「雙膝關節重度痛風性關節炎、高尿酸血症、痛風」。
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運動醫學關節骨病科主任醜克介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被稱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高」之後的「第四高」。
臨床上,許多患者即使通過檢查發現尿酸水平偏高,但因無任何症狀,就沒當回事。
哪怕是發生了痛風,也是忍耐或者吃點止痛藥就過去了,殊不知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極大,是我們身邊的隱形殺手。
醜克主任提醒,高尿酸血症的診斷標準是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不大於420umol/L,女性不大於360umol/L,還需要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症不一定都會發展成為痛風。
臨床發現,尿酸超標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叫做「無症狀性高尿酸血症」,是指患者尿酸水平持續性或波動性的增高,卻沒有發展形成組織器官的臨床病變(比如腎結石、關節炎等)。
這些「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通常是通過常規體檢才會發現。
因此,建議市民每年定期體檢,才能及時發現問題。
醜克主任強調,根據最新的痛風治療指南,從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發展到痛風甚至痛風性關節炎,一般都與不良生活習慣和缺乏運動或運動不當有關。
首先作息飲食要有規律,不能熬夜,避免勞累,要避免大量長期的酗酒;
體育鍛鍊提倡有規律的適當強度的運動,而不是間斷進行的突然間的大量劇烈運動;
飲食要清淡,尤其對於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比如海鮮類、豆製品類、紅肉、動物內臟類等食物,要控制攝入量。
(編輯zebra。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 徐詣 朱文青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