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方錦龍是中國國樂演奏家、樂器收藏家,也是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方錦龍和兒子方頌評,合力創作了抗疫音樂《照亮》。日前,《照亮》已完成錄製,方錦龍父子一共使用了9種中外樂器演奏。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獨家採訪時,方錦龍詳解了使用這9種樂器演奏的寓意,「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用不同國家的樂器來演繹這個作品,也是寓意全球攜手戰勝疫情。」他說,「做音樂,也要懂得拿捏和應變。希望通過《照亮》講出中國人的智慧,同時也喚醒人們的創造力。」
聽!《照亮》完整版——
9種樂器演奏,背後各有深意
《照亮》由方頌評作曲、方錦龍主奏。《照亮》的旋律唯美,但又充滿力量。「這首曲子有比較多的世界音樂的元素,抒情的底色加上不同的民族樂器演繹。希望人們聽了這首曲子就像呼吸到清新空氣一樣。」方頌評說。
在演奏時,方錦龍最終選擇了9種樂器:主奏樂器為五弦琵琶,特色樂器為楚箎、古琴、簧、簫、印巴風琴、日本的尺八、義大利的鋸琴、古希臘的萊拉琴。
《照亮》的第一聲,由楚箎發出,「楚箎出土於湖北,代表武漢的古文化。所以,這個作品由它最先發聲,象徵疫情最初人們的無助、惶恐。」方錦龍說。
演奏楚箎
緊接著,主奏樂器五弦琵琶「發聲」,「琵琶是中國樂器之王,它體現中國的『和』文化。」
隨後出場的樂器,都考慮了聲效和畫面感。日本的尺八第三個出場,「疫情初期日本援助中國的物資包裝箱上寫有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尺八是在唐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四個出場的是古琴,「用的泛音,好像中醫的針灸,演奏力度大的時候指尖會發麻。」接下來是簫,「忽來忽去,好像中醫的推拿。」
第六個出場的是古希臘的萊拉琴,這種拉弦樂器在中國很少見。接下來是義大利的鋸琴,「只是一個聲響,好像救護車、警車發出的聲音,寓意疫情全球蔓延,義大利告急時的求救。」
第八個出現的是簧,「這時候,中國人古代人的智慧再度出現。希望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能幫助到別的國家。」
最後出現的,是印巴風琴,由方頌評演奏。「印巴風琴的音色,給人積極樂觀的感覺。抗擊疫情中,人們慢慢找到了方向,不再恐懼。」
最後慢慢結尾,由五弦琵琶奏出一串長音,入木三分……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用不同國家的樂器來演繹這個作品,也是寓意全球攜手戰勝疫情。」方錦龍說。多種樂器在《照亮》中形成合奏,既色彩斑斕,又非常和諧。
演奏萊拉琴
傳承發揚國樂文化要有「七J」
一向主張「國樂綜藝化(傳統綜合藝術在綜藝中體現)」的方錦龍表示,「音樂也是大醫,當下一定要提倡、發展我們自己的音樂。琴聲即心聲,在這次疫情中,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
民族音樂本身就要多元化,「不管是樂器,還是譜子。做西餐放鹽是說多少克,做中餐則說『少許』。做音樂,也要懂得拿捏和應變。」方錦龍希望通過《照亮》講出中國人的智慧,同時也喚醒人們的創造力。
方錦龍表示彈琴「不靠譜最靠譜」,「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就沒譜,即興演奏是最高境界。沒譜但一定要著調。《照亮》的創作,也讓我意識到我們要真正地找到文化自信,每個樂器背後的風格、味道都要深刻體會,不能用西方音樂的框架來指導我們對國樂的研習。」
傳承發揚國樂文化,方錦龍提出「七J」說。首先是「靜」,沉靜下來是創造力迸發的前提;其次是「淨」,清空之後,優秀才能更加優秀;第三是「敬」,對老祖宗的智慧,對傳統文化都要有敬畏之心;第四是「鏡」,照鏡子,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第五是「徑」,路徑和方向很重要;第六是「境」,中國文化一向講究境界;第七是「競」,「做到前面6項,我們的文化會更加自信,更有競爭力。」方錦龍說。
看!父子合力創作,錄製多種樂器——
對於這次父子二人的合作,方錦龍認為是「水到渠成」,他給兒子打90分,「不容易,這個作品太難做了,作曲第一,演奏第二。」他說,「之前我們之間有代溝,通過這個作品的合作,我們在磨合中達成了很多共識,過去我太家長化了,這次也讓我反思。」
據悉,《照亮》已引起多位演奏家的關注。目前陶笛大師周子雷已經完成陶笛版的演奏。「昆笛第一人」曾明、古箏演奏家蘇暢、義大利的演奏家也在錄製中。另外,《照亮》原譜演奏和改編演奏特別活動也正在網絡上舉行。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