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來說,這場疫情無疑是一次創傷性事件。
有人不幸染病,有人被迫隔離,有人事業重創,有人痛失親友……這些事件都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嚴重的則需要進行心理修復。
那麼,受傷的心靈該如何修復,人們又該如何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呢?
小婚家特推出【疫情之後,心理療愈指南】系列,守護受傷者的身心健康。
本系列共4篇,敬請關注並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01.她逃脫了病毒,卻陷入了一場心理感染
02.因兩次疫情事業遭重創,他徹底崩潰了
03.新冠病毒奪走父親後,她至今無法釋懷
04.被隔離和排擠後,他們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
身處疫情風暴中心,武漢的朱麗不幸和媽媽同時感染了新冠肺炎。
病床難求,兩人只能在家隔離,互相打氣,彼此照顧。不幸中的萬幸,媽媽在隔離7天後康復,而朱麗卻高燒不退還伴有持續的腸胃反應。身體極度不適、內心恐懼害怕,朱麗每天備受煎熬。15天後,朱麗終於退燒了。在連續3天體溫正常的情況下,她首次出門,去醫院做肺部CT—她要確認自己真的康復了。
然而,打敗新型冠狀病毒的朱麗,卻陷入了情緒的黑洞。
同學群裡,大家為朱麗的康復歡欣鼓舞,紛紛給她發紅包,朱麗沒收,回覆:「別再發了!生死面前,錢是最沒用的東西。大家都散了吧!」小區群裡,有人向她請教在家自我康復的經驗,她懶得回復。問的人多了,她回一句:「網上有不少自行隔離康復的案例,你們去看吧。」一位鄰居阿姨加了朱麗的微信,想諮詢自己的症狀是否疑似感染。這位阿姨跟朱麗媽媽的關係很好,可當她向朱麗詢問情況時,朱麗覺得很煩,還將她拉黑了。為此,媽媽很不理解。朱麗卻一下子怒了,對媽媽說:「我又不是醫生。」
媽媽很快發現,從前那個熱情開朗的女兒變得冷漠、易怒。以前天天刷手機的她,現在對手機的興趣也大大降低,電話也不愛接,好像對什麼都打不起精神。
還有很多像朱麗這樣的人,他們劫後餘生,卻性情大變。
有人易怒,每天刷新聞,做鍵盤俠,關於疫情的任何消息都批評謾罵;有的人康復回到家,一天會洗N遍手,甚至使用高濃度酒精,導致雙手灼傷;有的人則特別亢奮,每天不怎麼睡覺,24小時在線聊天……
他們戰勝了病毒,卻陷入了心理感染。
專 家 建 議
專家支持 | 周公子(專欄作家)
朱麗所患的是「倖存者症候群」,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一種。
當事人往往都經歷或目睹過巨大的不幸,比如戰爭、瘟疫、死亡、重病、傷殘等。雖然災難已成過去,他們卻開始出現反常的表現,如夢魘、易怒、焦慮、過分敏感、突然失憶、害怕接觸和災難有關的人和環境。而且,長時間沒有好轉的跡象。
PTSD產生的原因在於當事人的安全感被破壞,所以,他們會一直保持應對災難的姿態,用「敏感、暴躁、畏縮、逃避」這些「武器」來尋求自保。
就拿朱麗來說,雖然她的病已經治好了,但死亡一度離她很近。由此,朱麗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神經時常緊繃,以致任何關於「不好、不對勁、不健康」的話題都能將她引爆,令她跌入憤怒或冷漠之中。
像朱麗這樣被冠肺炎折磨過的當事人,療愈的關鍵在於「重獲安全感」。
如果困擾比較輕微的話,當事人可以在親友的陪伴下重新去回憶患病、治療、掙扎、痊癒的一系列過程,體會當中可怕的感受並把它們傾訴出來,讓情緒得到釋放,並且在和親友的反覆交談之中不斷接觸到「安全的現實」。這樣的練習做多了,當事人就能逐漸變得淡定。然而,長期被困擾的PTSD患者是沒那麼容易自我療愈的。他們可能缺少一個有耐性、能包容、善於共情理解的親友團,或者他們的心靈已經脆弱到難以面對回憶,因此也談不上吐露和釋放了。這時,就需要尋求專業幫助,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來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