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腳下,鏡河營造生態水世界!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武其 攝

走在河邊,張蕾總喜歡探頭朝水裡多望兩眼,如果碰上成群魚兒嬉戲的場景,她能蹲著看半天,「和兩年前相比,水裡可真是『熱鬧』多了。」

張蕾是市水科院水環境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自2018年鏡河正式通水以來,持續參與水環境保障與生態修復工作。她指的「熱鬧」,是魚和水草。

鏡河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側及南側,長2.4公裡,水域面積16萬平方米,蓄水量約25萬立方米。它的前身是排洪渠道豐字溝,隨著行政辦公區的建設,2018年年底,這條土溝變身「如意」形狀的鏡河。

河道挖好了、再生水補進了、綠植種上了,鏡河是一條真正的河了麼?其實並不是。在通水之初,由於鏡河河道相對封閉,且交換水量少,水生態結構並不完整。

這一觀點在去年年初一次鏡河魚類調查中得到了印證。「經過調查,鏡河河裡只發現了一種魚,就是鯽魚,生物種類太單一了,很容易產生水環境問題。」張蕾和同事替鏡河著急。

想讓河裡的水生物種更加豐富,投放魚苗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技術人員偏偏不選,而是選擇更難的方式:利用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搭配營造生境。「只有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才能讓水生態的結構趨於穩定和健康。」

「其實不栽種沉水植物,水裡也會自然生長水草等植物,但是速度太慢,所以我們先進行了一輪『海選』。」張蕾說,技術人員根據鏡河水域的水質特點、河床底泥構成等信息,從大量沉水植物裡篩選出3種最適合鏡河的優勢種群進行栽種。

苦草、輪葉黑藻、竹葉眼子菜最終入選,可栽種過程卻遇到了小困難。張蕾回憶,由於當時鏡河已經通水,在兩米多深的河水中將植物種進河底存在一定難度,技術人員集思廣益,甚至還發明了一種長長的栽種工具,將沉水植物直接扦插進河底。最終,鏡河河底形成了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為改善鏡河水質打下堅實基礎。

岸上生境營造也同樣重要。張蕾說,很多鳥類、魚類喜歡在蘆葦、黃菖蒲這樣的挺水植物中間居住或者躲藏。於是,技術人員就在岸邊鋪上以黃菖蒲、蘆葦為主,再力花、鳶尾為輔的挺水植物帶,既為動物提供活動場所,又能減緩對岸坡的衝刷,一舉兩得。

「水下森林」與挺水植物帶組成的立體生境不僅為水生動物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植物中自帶的魚卵甚至直接「落戶安家」。上個月,技術人員再次對鏡河魚類開展調查,麥穗魚、波氏吻蝦虎魚、黃黝魚、紅鰭原鮊等14種魚類都來跟鯽魚做「鄰居」了,而且魚類的結構相對完整,草食性、雜食性、肉食性的魚類品種都有。

良好的生境自然還吸引鳥類的光臨,根據水環境研究所春、秋兩季鳥類調查結果,鏡河周邊的鳥類從原來的幾種已經增加到了19種,包括斑嘴鴨、棕背伯勞、黑水雞、紅隼等,其中不乏珍稀鳥類。

短短兩年時間就營造出如此完整的水生態環境,並非技術人員擁有魔法,而是引入了科技力量。張蕾告訴記者,在營造生境的同時,技術人員還開展了汙染溯源監測。兩岸的草坪、水中盆栽荷花的土壤、魚類的新陳代謝物、再生水中的餘氯……技術人員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幾乎把所有可能對河道造成汙染的因素都考慮到了,並進行長期監測。在監測過程中,技術人員還引入了基因測序、同位素示蹤等新技術,提高監測的效率和精準度。

如今,鏡河水生態系統構建已趨於完善。水下是植物群,魚兒穿梭自如;水上黃菖蒲、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點綴其間,水鳥、野鴨倘佯水面,一張「水月鏡花」、水下「森林」、會「呼吸」的河流生態網正在織密。

(原標題:從只有一種魚到十多種魚共生,從小溝渠零生態到會「呼吸」的河流生態網 生態營造鏡河水世界)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北京市發改委:「十四五」建成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
    在城市副中心, 本市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高水平規劃建設,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 具體來看: 藍綠交織、水城共融—— 本市將打造便利可達的城市濱水生態體系,建設潮白河生態綠帶,創建大運河5A級景區,推動和天津、河北通航,建設北京綠色交易所。
  • 鏡河北段施工過半 城市副中心「帶穗如意」將成型
    鏡河是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條形似「帶穗如意」的人工河道,按建設時間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已於2018年10月完工,北段施工正在進行當中。記者日前從市水務局建管中心獲悉,鏡河北段施工進度過半,計劃明年年底完工,到時鏡河將連通運潮減河與北運河,提升行政辦公區排澇能力和景觀效果。
  • 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旁邊,兩年長出一片「水下森林」
    記者9月14日從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獲悉,鏡河近日新補種的3萬株水生植物,與此前栽種的2萬平方米沉水植物已形成「水下森林」效果。兩年來,北運河管理處通過生態治理「組合拳」,讓鏡河實現從排洪土溝到生態河道的「蝶變」。
  • 已施工過半,城市副中心「帶穗如意」景觀漸漸成型
    鏡河是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條形似「帶穗如意」的人工河道,按建設時間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已於2018年10月完工,北段施工正在進行當中。  據市水務局建管中心消息,鏡河北段施工進度過半,計劃明年年底完工,到時鏡河將連通運潮減河與北運河,提升行政辦公區排澇能力和景觀效果。
  • 北京城市副中心GDP今年預計達1080億元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副中心將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全面完成行政辦公區二期搬遷,推動中心城區符合功能定位的優質資源向副中心轉移。未來五年,副中心將建成城市綠心三大建築,建成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一期)、北京學校、北京景山學校通州校區等一批優質學校,推進一批優質醫療資源建成投用。
  • 北京城市副中心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開工,效果圖搶先看
    未來,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附近將增添一座集地鐵、普通公交、微循環公交和自行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為一身的綜合交通樞紐。記者從首發集團公聯公司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日前正式動工,開始基坑圍護結構施工。
  • 一抹綠到一片林,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廊道正逐步成型
    從一抹綠到一片林,一條連通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的生態廊道正逐步成型。「沒想到緊挨著城市副中心,就有這麼大片銀杏林。」家住通州的周獻明一家周末出遊,開車剛出通州進入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就被路邊金燦燦的銀杏林吸引住了。
  • 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生態廊道逐步成型:從一抹綠到一片林
    從一抹綠到一片林,一條連通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的生態廊道正逐步成型。「沒想到緊挨著城市副中心,就有這麼大片銀杏林。」家住通州的周獻明一家周末出遊,開車剛出通州進入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就被路邊金燦燦的銀杏林吸引住了。
  •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長啥樣?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關桂峰)形如「赤印」的圖書館,「帆船」模樣的博物館,「糧倉」構造的劇院,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設的三大建築外形別致,充滿「未來感」,讓人耳目一新。  塔吊林立、鋼柱聳立,千餘名工人正在澆灌混凝土、搭建腳手架、綁紮鋼筋……寒冬時節,記者探訪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施工現場,一幅繁忙的施工圖景展現眼前。北投集團三大建築項目總經理陳宏達介紹,三大建築已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全面衝出「地平線」。
  • 匠心織宏願,實踐展宏圖——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
    研討活動參與單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進一步細化落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三大主導功能,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使城市建設發展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承接中心城區40萬—50萬常住人口疏解,實現人隨產業走、人隨功能走。   (4)突出「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三大特色。
  • 北京城市副中心拉開建設框架
    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開工、城市綠心今年9月底開園、智慧綜合管廊上半年全部建成……一批有著重大影響的工程紮實推進,標誌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城市副中心處處生機勃勃,由打基礎階段邁入拉開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 [瓣瓣同心·攜手共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堅持高點站位 打造京津冀協同...
    12月16日,記者隨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感受到通州區在交通、生態、產業等多方面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據負責人介紹,2020年,通州區積極推動與北三縣協同發展規劃實施,牢牢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堅持高點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著力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紮實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
  • 北投在城市副中心投了3200億元!看看都有哪些……
    今天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專場活動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投集團)董事長李長利介紹,目前北投集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的項目超過150個,投資規模約3200億元。
  • 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省北三縣間生態廊道逐步成型
    城市副中心與河北省北三縣間生態廊道逐步成型。一是通州區。規劃與北三縣間的東部生態綠帶,目前已新增林地面積2.9萬餘畝,與原有平原造林相接,總面積達4.1萬畝,形成城市副中心東部生態綠帶大尺度森林片區。二是三河市。
  • 北京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地鐵建設項目公布,M102線確認分段實施
    二、十四五期間開工線路在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協同聯動方面,副中心將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全面完成行政辦公區二期搬遷,推動中心城區符合功能定位的優質資源向副中心轉移。 加快推進城際鐵路聯絡線二期建設,率先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
  • 北京城市副中心示範帶動作用漸顯
    寒冬時節,北京環球影城項目建設工地內機器轟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塔吊林立……這些全面建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標誌性工程,彰顯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 北京城市副中心:增綠添景繪生態優美畫卷
    行走在「北京最美街巷」果園路,感受城市更新的魅力;徜徉運河畔,遙望藍綠交織的秀美風景;漫步美麗鄉村,靜享民生工程帶來的舒適便利……一幅幅剪影,一個個定格,見證了副中心這一年的華麗轉身和精彩蛻變。一年來,副中心的建設者們,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扎紮實實落實副中心控規,描繪了生機勃勃的發展圖景。
  • 城市副中心這個綜合交通樞紐已開工,效果圖搶先看
    未來,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附近將增添一座集地鐵、普通公交、微循環公交和自行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為一身的綜合交通樞紐。記者從首發集團公聯公司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日前正式動工,開始基坑圍護結構施工。
  • 鏡河這樣修復河道生態
    記者從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獲悉,鏡河近日新補種的3萬株水生植物,與此前栽種的2萬平方米沉水植物已形成「水下森林」效果。鏡河位於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側和南側,長2.4公裡,水域面積16萬平方米,蓄水量約25萬立方米,上遊與運潮減河相連,下遊流入北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