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皆有情|第1810期
Jacek Yerka [波蘭]
▾ 點擊收聽 ▾
為你讀詩 × 人民日報
《散文裡的中國風度》系列節目
白楊禮讚
作者:茅盾
為你讀詩:楊波 | 主持人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的,那是土,未開墾的處女土,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所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鍊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並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湧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罷?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兩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遊的一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它的幹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麼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幹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罷,但是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選自 《風景談》,中國青年出版社
「春」要到來的時候,一定先有「冬」。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子夜》《林家鋪子》曾影響一代人。以他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
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散文集,成書於顛沛之中。他1938年12月離開香港後,1939年3月到達烏魯木齊。1940年5月,因為新疆形勢惡化,茅盾離開新疆到了延安,同年10月,又離開延安到達重慶。他說,把這篇文章作為小說集名字,「亦以自志五年漫遊中所得最深刻之印象罷了。」漫遊西北最深刻的所思所想,凝聚於這篇遊記中。
艱辛的西北之行,帶給茅盾的更多是發現的喜悅。解放以前,西北自然條件惡劣,人民生計困頓。然而茅盾卻從貧瘠高原的白楊樹上,看到了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茅盾先生和夫人孔德沚的感情也頗為人稱道。他們是家庭包辦婚姻,婚前夫人不怎麼識字,名字德沚也出自茅盾及家人。二人相伴半生,感情甚篤。茅盾努力將妻子轉變成了堅強的新女性。孔德沚對茅盾的生活悉心照料,記得茅盾朋友愛喝酒,每晚都為他們打花雕一斤。途徑延安時,他們把一雙兒女都留下,支持革命事業。1970年,德沚患腎病去世,二人相伴52載。茅盾與夫人留下最後一張合影,將夫人的骨灰盒放在臥室最顯眼處,與自己相伴。
「她在漢口時,最忌人家稱她沈太太,她認為女子應有其獨立的人格,稱之為某太太,實在是不敬。雁冰呢,身材短小而極喜修飾,尤其是對於頭髮,每天必灑生髮水,香噴噴的。所以孫伏園就常開玩笑,稱德沚為『孔先生』而稱雁冰為『孔太太』。」
——宋雲彬
▾ 向左滑動 · 更多茅盾&孔德沚感動時刻 ▾
文/ 一 維
▎詩意生活態度:《人類簡史》中提到一句頗有爭議的話,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穿行已久,偶爾看到道邊、公園、窗外,甚至桌上的一抹綠意蔥蘢,便覺得,山川草木如此可愛,即便被馴化,也心甘情願。如果你正好經過一株植物,給它拍張照,記錄下此刻吧。
音樂剪輯自音樂家溝口肇的作品If We Hold On Together,選自專輯Yours (Korean Version)。
●
●
●
▎詩意的人
楊波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主持人。2006年首屆中國播音與主持「金話筒獎」得主。
▎你會喜歡
▎特別推薦
經典詩詞 | 溫潤朗讀 | 精美講義
全部8個專欄僅149元
訂閱後可永久回看和收聽
▎明日預告
明晚(7月5日)10點,演員肖戰為你讀詩人維森特·維多夫羅的作品《⾬》。
人民日報 X 為你讀詩
《散文裡的中國風度》系列節目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為你讀詩」製作團隊
出 品 人 :潘傑客
總 編 輯 :張 炫
首席語言藝術指導:衛 東
執行主編:曉 悅
嘉賓統籌:Leslieve
本期責編:一 維
本期邀約:坤 柔
音樂編輯:湯 純
剪輯製作:郭 齊
本期校對:西 安
策劃出品:Be My Guest「為你讀詩」
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金杜律師事務所 史玉生律師 鄭績律師
法律顧問: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 李亞律師 王維維律師
本公眾微信平臺音頻、視頻及活動圖文信息報導系「為你讀詩」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詩歌、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授權事宜。
點擊閱讀原文,讓我們一起感受古詩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