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在戲劇和文學作品中時常能見到他的名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海瑞罷官》,因為這麼一部戲,居然拉開了「十年文革」的大幕,也算是一段另類的歷史。
海瑞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他的一生,正如他所說的「夫士君子行政,要在服人之心,不在服人之口」,讓人心服口服。
海瑞是海南瓊山,也就是今天的海口人氏,明嘉靖二十八年鄉試中舉,走上仕途。嘉靖三十七年,由福建南平縣教諭升任浙江淳安縣令,這是他仕途的一個轉折點。
在淳安任內,他制定興革條例,整頓社會治安、興修水利,在發展生產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民生的事。海瑞的另一項被人稱頌的政績,就是清理積案,平反冤獄。當時淳安屬嚴州府管轄,因為他斷了許多冤案,頗負「青天」之名,因此,嚴州府各縣遇有疑難案件,也都移送到淳安縣處理。
其中的十餘起命案,或假案、或錯案、或移花接木案,都十分離奇複雜,但海瑞明察秋毫,使得案件最終都真相大白。經後世小說家的改編和渲染,創作出《大紅袍》《小紅袍》《生死牌》等故事,海瑞斷案如神的清官形象自此流傳後世。
嘉靖四十二年春,海瑞任興國縣知縣。原兵部尚書張鰲致仕退休後在南昌頤養天年。其侄子張魁、張豹到興國以買藥材為名,到處坑蒙拐騙,巧取豪奪,氣焰囂張到「白日越貨」的地步。經百姓告發,海瑞派人將其拿下。二人百般狡賴,加上官吏包庇,竟判二人無罪。海瑞對這種包庇惡人的做法非常氣憤,下令再詳細調查,將二人犯的種種罪行具狀上報州府,並揭露張鰲到處寫信遊說,為子侄開脫的行徑,由於海瑞剛正不阿,按《大明律》行事,連打帶罰,最後使二犯伏法,百姓拍手稱快。
海瑞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出於對國家的憂慮,他在嘉靖四十五年,以六品小官、戶部雲南司主事的身份大膽上言《治安疏》。在疏奏中,他指責皇帝「崇信道術」,「親暱後宮」,「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國家已處於「吏貪將弱」「民不聊生」的地步。
他還大膽地直言「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家家皆淨」,大家都在埋怨你嘉靖皇帝呢!這些話在民間流傳,大快人心。而嘉靖帝接到海瑞的奏疏後卻是大怒不已,將龍案拍得震山響,連聲罵道:畜生,氣煞朕了!
並且命令左右快去抓他,不要讓他跑了!當值的太監黃錦欽佩海瑞的剛直,又不敢當面維護他,於是就慢條斯理地回皇上道:「海大人上疏前買了一口棺材,和妻小也告別過了,現待罪於朝房,是不會跑的。」聽了這話,嘉靖皇帝倒也有些震驚,他靜下心來又讀了一遍奏疏,嘆息道:「這傢伙想當比幹,朕可不做商紂王!」於是下令將海瑞先行收監。嘉靖皇帝駕崩後,在丞相徐階奔走下海瑞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
然而,出獄後的海瑞並沒有「長記性」,也沒有為保全性命而趨炎附勢,反而更加鐵面無私。他在任御史和應天巡撫時期,為拒絕別人送禮發出了《禁饋送告示》,告知大家:如果他自己不為公為民而濫支亂用府庫錢糧,各州縣可「鳴鼓攻之,決不自赦」。甚至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二十多個家人依法治罪。正如當時的人說的,「海剛峰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稱得上當朝偉人,萬代瞻仰」。
海瑞雖經為官數十載,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生活卻十分清苦。他一生最大的奢侈就是破天荒地買了2斤肉,為的是給母親祝壽。這在當時的官場居然成為一件新聞。海瑞死後,家中財物只有俸銀8兩、舊袍數件,但卻留下了「南包公」「海青天」的美名。他的靈柩還鄉啟程那天,南京城裡萬人空巷,商者罷市,農者輟耕,大眾夾道送殯,哭奠者百裡不絕。
正像他的姓氏一樣,海瑞的一生,就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只有像水那樣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滌除塵垢,使政治永遠保持清明公正。
來源:杭州市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