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故事版本中,海瑞是一個清廉無私、為民做主、膽敢辱罵皇帝的好官。但隨著學者撥開民間傳說中的神化成分,一個真實的海瑞被挖掘了出來。在筆者看來,海瑞算不上國家棟梁般的好官,也不是一些自媒體認為的危害大過貪官的惡人,他只是一個才華配不上野心的妄人。
海瑞四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靠著祖上的幾十畝地勉強過日。海瑞母親謝氏對海瑞的期望極大,就希望他能夠做官。可以想像在那個母憑子貴的時代,在丈夫去世之後,謝氏的所有希望都在兒子海瑞身上了。因此謝氏對海瑞的要求十分嚴苛,從不允許海瑞出去跟一般的孩子那樣玩耍,每天就是坐在家中攻讀詩書經傳。
但海瑞似乎並沒有什麼天賦,落榜無數次之後終於在35歲那年中了個舉人,次年上京參加會試又再次落榜。4年之後,海瑞40歲還是落榜,可能是在翰林苑抄公文抄夠了,海瑞終於放棄會試去了南平縣當了個教師。
但海瑞是有匡扶天下的野心的,證據就是他冒死上書的《治安疏》。當時海瑞已經52歲,他所任職的戶部雲南司主事不過是個6品小官,跟他同一個級別的還有7個人,而他才剛剛任職。他要想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繼續向前,可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多。於是一個戶部的小主事,逾越自己的職能做了言官御史該做的事情,上書痛罵了一頓皇帝。這是一場豪賭,贏了,海瑞就能平步青雲;輸了,在那個不殺言官的時代皇帝會因為一番言論而殺死海瑞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即便是殺了,自己也能得到千古揚名。而如果不上書,海瑞大有可能在這個職位上安安靜靜的幹上幾年,然後默默無聞的死去。
名聲與死亡,海瑞就是那種會選擇名聲的人。在海瑞諸多的黑歷史中,「海瑞殺女」就能看出海瑞的價值觀。據傳,有天海瑞看見自己5歲的女兒在吃一個糕餅,就問糕餅是誰給的。女兒說是某個僕人給的。海瑞聽完大怒,訓斥女兒怎麼可以隨便接受一個男僕的糕餅呢!你不是我的女兒,除非你餓死,才是我的女兒。於是這個5歲的小姑娘整整七天都沒有吃,最後餓死了。這個故事並不在正史當中,而是作為野史一直在流傳。或許這個故事是假的,但撰寫這個故事的人也的確認為海瑞是把名聲看的比生命還重要的人。
海瑞在嘉慶皇帝上的確是賭輸了,但嘉慶皇帝卻死的很及時,隆慶皇帝重用起了海瑞。隆慶三年,海瑞升調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外放應天巡撫。海瑞的夢想終於觸手可及,他要開始為民做主了。但能力並不能隨著官職的上升而上升,也不能隨著名氣的上升而上升。海瑞來了之後,應天巡撫的衙門就熱鬧了起來,門庭若市。衙門一天最多能夠接到三千多張狀紙,哪怕一個案子用一個小時來審理,一天審理10個案子,這天的狀紙都夠一年的工作量了。但海瑞卻在短時間內把他們審理完畢。
這依然和能力無關了,這個速度跟草菅人命沒有區別了。事實上也是如此,海瑞在審案子的時候十分重視公道正義,但這個公道正義卻僅僅是他心中的公道正義,窮人和富人打官司,那就判窮人贏。哥哥和弟弟打官司,就判哥哥贏。叔伯和侄子打官司,就判叔伯贏。小民和官吏打爭產,就一定判小民贏。海瑞堅定地站在弱勢的一方,窮人們發現了這個「青天大老爺」不看事實真相,只看人的身份來判案,立刻有人打起了歪心思。一時間不少世家大族被誣告受冤。最終海瑞因「沽名亂政」而改任南京糧儲管糧去了。
海瑞是個清官,但他不是一個好官。他的性格猶如一個孩子一樣,內心有著自己的正義,但又缺乏對事實真相的認知能力。他認為只要自己做好自己,不貪汙,一家人都過苦日子,為民做主就能做好一個官,可當好一個官哪有那麼容易。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