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 |《木蘭辭》

2021-02-19 每日解讀詩詞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中國古代一首特別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木蘭詩》。《木蘭詩》又被稱為《木蘭辭》、《木蘭歌》,是中國古典民歌最優秀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我國詩歌史上長篇敘事詩的「雙璧」。它描寫了身為女子的木蘭替父從軍、徵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最終木蘭卻謝絕了恩賞,回歸故鄉的傳奇故事。《木蘭詩》中有淳樸清新的人物形象,有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有樸實自然的思想情感,有精雕細琢的藝術形式,因此流傳於大江南北,廣為稱讚。尤其是自語文單獨設科以來,它便以非常高的頻率入選中小學語文教科書。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政治、價值等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教科書也很多次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但是《木蘭詩》這首詩這首名篇卻始終不減芳華,為各類編選者所青睞。

作為一首長篇古詩,尤其有著完整的情節和性格鮮明人物的敘事詩,同學們在閱讀的時候應該對於其中所闡釋的故事架構以及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是作為語言的學習,仍然需要對《木蘭詩》的遣詞造句這些方面要做細緻的學習。酈老師反覆說過我們的母語——漢語,最大的特色就是語義還有音韻上的豐富性。漢語的語義本來就十分豐富,再加上經過文化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因此對同一字句的意思,往往是有著不同的解讀的。

舉例來說吧,這首詩的第一句「唧唧復唧唧」,這個「唧唧」,從古到今,那就是有著很多不同的理解,在不同年代的課本兒中也根據不同的學術研究有不同的注釋。比如像1961年版的語文書中就注釋為嘆息聲,可1978年版的則注釋為織機聲——織布機的聲音,而1993年版的語文書則注釋為蟲叫聲,2001版的注釋則同1978年版,解釋為織布機的聲音,而這一次的部編本也就是統編本中,採用的則是「嘆息聲」這一注釋。


同學們請注意,從上述注釋的流變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唧唧」這個詞其實包括三個釋義,分別是:嘆息聲、織機聲和蟲叫聲。每一種的釋義也都有其一定的歷史依據。比如郭在貽(郭在貽(1939——1989),山東鄒平人。1961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師從姜亮夫、蔣禮鴻等先生。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副會長。著有《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郭在貽敦煌學論稿》、《敦煌變文集校議》(與張湧泉、黃徵合著)等。)先生在《訓詁學》中便舉例子說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時代的元稹《長慶曆》中也有:「年年豈無嘆,此嘆何唧唧」(年曆復年曆,卷盡悲且惜。曆日何足悲,但悲年運易。年年豈無嘆,此嘆何唧唧。所嘆別此年,永無長慶曆。),緣此就認為「唧唧」應該當「嘆息聲」來講。而持「織布機聲」也就是「織機聲」這一種解釋的學者則認為這篇文章運用了「起興」的手法,以織布聲開頭來表現木蘭「當戶織」的形象特點,像1979年版的《辭海》便照此說解釋。關於第三種蟲鳴聲的說法,有研究者根據本書選自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本卷二五這一出處,查閱此書就發現首句「唧唧復唧唧」的隨文句下附有注文,注文說一作「促織何唧唧」,所以這一派學者就認為在對此詞的注釋上應遵從選文出處的釋義。

好了,有三種說法,對吧?那麼對於同學們來說,如果能夠適當的了解一些這些語詞發展的背景,對於語文整體能力的提高,那是會有不小的幫助的,為什麼呢?這就是古人認為的經學與大學的基礎——小學中的《訓詁學》。說到這種訓詁釋義的豐富性,再比如這首詩結尾處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對於「傍地走」,1961年版和1978年版,還有1993年版的語文書,都將「傍地走」譯為貼著地面跑,也就是把這個「地」解釋為地面,那麼這一次部編本則沿用了這些版本的注釋,不過2001版的解釋則為「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它就將「傍地走」解釋為並排跑,顯然是將這個「地」解釋為助動詞了。

那麼如何看待這兩種解釋的不同呢?其實漢語在中古時期,當然,中古時期的定義,我們按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一書中的說法,中古是指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那麼在中古時期呢,動詞後面的「地」是一種助詞,有點兒像現代漢語的時態助詞「著」那個字,就是笑著說、哭著說這個「著」,因此傍地就是依傍著、緊靠著的意思。有研究者就為此找尋了古代文章的一些例句,比如西漢劉向的《說苑·雜言》,其中就有「齊景公問晏子曰:「寡人自坐地,二三子皆坐地」這句就可譯為:我坐著,你們幾位呀也坐著。再比如南宋辛棄疾的《行香子》這首詞中有:小窗坐地,側聽簷聲,這句就可譯為:挨著小窗坐著,側耳傾聽簷間的滴水聲。

對於同學們而言,語文學習不僅僅是通過語文的學習取得一個好成績,還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進而掌握治學的方法,明了了這些差異,並在探索中獲得進步,就能夠幫助大家強化思考並有效地提升思維的能力。當然,這首敘事詩之所以能夠千古流芳,最重要的原因則在於它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寫下一段獨屬於木蘭的傳奇。《木蘭詩》和高適的《燕歌行》、杜甫的《兵車行》、《石壕吏》、《垂老別》這一類反戰作品截然不同的一點就在於,它並不以表現戰爭的殘酷和它給人民生活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作為描寫對象,對此著名學者王富仁(王富仁(1941-2017),著名學者,1941年生,山東高唐縣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山東大學外文系。著名學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汕頭大學文學院終身教授。)先生曾經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說木蘭沒有把從軍當作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不論在戰爭生活,還是在和平生活中她都表現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活熱情。  

《木蘭詩》故事的起點是「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的木蘭從軍,高潮則是「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木蘭立功,而故事的終點則是「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的木蘭還鄉。從平民到英雄,再回歸平民,木蘭的獨特性也就在這一故事的架構中鮮活地體現了出來,要注意的是木蘭從軍不是她主動追求的結果,她既非為了報國讎、雪國恥、為國效勞、為君盡忠,也不是為了施展個人的才能和抱負要建功立業、立身揚名,而是由於具體的生活機遇所決定的。木蘭在這裡的表現和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和嶽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所抒發的那種雄心壯志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果說後者屬於崇高的英雄行為,而木蘭從軍則更是一種自然的生活選擇,是一種最樸素情感的必然選擇。即使是有關戰爭的過程描寫,所展示的也是一種剛健與柔情並存的情感節奏。

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一種復調音樂的使用,你看從「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再到「但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在這種復調式、復沓式的描述中,既透露著木蘭的雄健和颯爽,又更使我們看到一個內心充滿溫暖愛意的女子形象,這樣的木蘭當然是英雄,但更是我們身邊的鄰家女孩兒,是我們兩小無猜的朋友和姐妹。

 

其實,對我們而言,祖國不是一個簡單普通的詞,更不是一種虛幻空泛的存在,祖國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家人、故鄉,愛祖國其實就是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從《木蘭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木蘭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而當勝利歸來之後,她所念所想就是返回家園,重新從事自己的勞動,重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愛家人也愛國家,她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充分地融合到了一起,而《木蘭詩》也正是以這一獨特的書寫視角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同一般的、非一般的人物形象。所以在迪斯尼版的動畫片《花木蘭》中,不僅寫出了木蘭投身軍營、巾幗不讓鬚眉的聰明機智,成就了華夏文明中女性形象的一個傳奇,寫出了她身上所具有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傳統,以及尊老愛幼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凸顯了她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做真正的自我的夢想。那句臺詞特別有名:I  want  to  bemyself ! 正所謂:我與我周旋,寧作我!她既想為父親爭得榮譽,要為國家禦敵,也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意識的張揚無異於是在對經典的重塑和再創作的時候,不同背景的文化所呈現出的交織和融合。

所以同學們在《木蘭詩》和動畫片《花木蘭》它們的對照中,可以更多地體會到東西方文化之間如何求同存異,一種文化如果將另一種優秀先進的文化廣泛地納入平等的世界格局之中,使得不同文化素養的人都能夠去了解去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化積累,這對於我們中國文化——華夏文明的世界化傳播,毫無疑問是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的,而木蘭的形象正是這種文化傳播文化交融的最成功的橋梁。

好吧,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同學們,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花木蘭電影上映,《木蘭辭》英譯學習一下
    視頻中,劉亦菲念的臺詞正是英文版的《木蘭辭》。這段臺詞是: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完整的木蘭辭經典古文又該如何翻譯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譯文 1 -木蘭辭- 譯文 2 -木蘭辭 - 譯文 3 -木蘭辭
  • 花木蘭電影上映,《木蘭辭》英譯學習一下~
    這是一場史詩般的旅程,讓木蘭蛻變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戰士,也贏得來自國家與驕傲的父親的尊重。如果你想看這個電影,可以點擊下方購票連結哦!早前片方發布過一段劉亦菲試鏡的英文片段。視頻中,劉亦菲念的臺詞正是英文版的《木蘭辭》。
  • 劉亦菲《花木蘭》,有沒有讓你想起,被《木蘭辭》支配的恐懼
    作為唯一入選迪士尼公主的中國形象, 花木蘭本身就自帶話題,勾起了廣大吃瓜群眾的觀影期待;木蘭的主演,天仙劉亦菲的神仙顏值牽動著無數仙女粉絲的心;再加上李連杰、甄子丹、鞏俐等國內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和迪士尼本身的影響力,這部電影未播先熱。
  • 《花木蘭》上映後,讓我們重返《木蘭辭》
    最近,因為疫情被擱置的大片《花木蘭》剛一上映就遭遇了口碑滑鐵盧,被豆瓣打出低分。拋開影片不談,我想,任何一個時代或國家導演和攝影恐怕都難以盡數復原《木蘭辭》的神韻和氣魄 。這首被譽為樂府雙璧之一的敘事詩,無論是在節奏,畫面還是精神內核上都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 杭州初二學生寫作抗疫版《木蘭辭》,為武漢加油!
    這不,在疫情期間,杭州初二一學生他不僅會說「武漢加油」,還專門寫作了一首抗疫版的《木蘭辭》,為抗疫的人們加油!真的太牛了!《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現在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語文課本下冊,相信很多人上學期間都學過這首詩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杭州的這名初二學生能想到改變這首詩,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換你你想得到嗎?
  • 最容易背誦的3篇古文,第1篇不到100字,第3篇學渣都能脫口而出
    #說到古文,相信每一位學生都略知一二,大家在上中學的時候都接觸過古文,比起現代文,古文有些特別,雖然性質差不多,但是古文總是有一種特別的韻律,讓人讀來朗朗上口,因此,背誦古文也成了中學生的一項常見作業。
  • 《木蘭辭》背後的鮮卑漢化與柔然戰爭
    《木蘭辭》可以算得上最為著名的北朝民歌了。《木蘭辭》不是產生於「五胡亂華」之前,也不會產生在陳之後。這一點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因為在陳代人智匠編的《古今樂錄》中已經提到了這首詩的題目。一般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對柔然的戰爭,因為與詩中的地名相吻合」(餘冠英《樂府詩選·木蘭詩注》)。
  • 木蘭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爹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 《木蘭辭》裡戰爭的殘酷性和電影花木蘭的去殘酷性
    摘要:《木蘭辭》事實在強調戰爭的殘酷性——一個熟女工、好裝扮的柔情似水的弱女子也不得不上戰場。但《花木蘭》顯然去除了這種殘酷性。
  • 全新演繹《木蘭辭》 音樂劇《花木蘭》亮相陝西「九藝節」
    課本內、動畫片裡、電影中、舞臺上,那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姿颯爽的花木蘭經典形象,已經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由西安演藝集團·西安市豫劇團創排的音樂劇《花木蘭》作為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的展演劇目,10月23日在陝西大劇院上演。
  • 重溫《木蘭辭》:為何我們都愛花木蘭?
    近期,迪士尼拍的電影《花木蘭》上映,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僅392字就訴說了一個傳奇故事的《木蘭辭》。《木蘭辭》是樂府民歌中的奇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壁」,千古流傳,經久不衰。它講述了一位英勇的女子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經過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最終辭官還鄉與家人團聚的傳奇故事。
  • 在美國舞臺被重新塑造的《木蘭辭》( The Balled of MuLan)
    百年之前的1921年,來自中國的兩位年輕戲劇人士張彭春、洪深將《木蘭辭》改編成舞臺劇《木蘭從軍》,在紐約、華盛頓連演八場。這是木蘭這一形象第一次出現在美國舞臺:劇中人物穿著中國戲裝、勾臉、和著鑼鼓點,讓西方的觀眾見證到中國戲劇的傳統和原貌、以及中國故事的魅力。在當時,西方戲劇舞臺對中國人物形象充滿了歪曲和諷刺,《木蘭從軍》正是帶著打破這種偏見的使命,定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實性。百年後的今天,2018年底,音樂劇《木蘭辭》再一次回到了美國公眾的視野,帶著重新定義什麼是「真實的木蘭」的使命。
  • 《木蘭辭》被套路,到底是花木蘭,還是木蘭花
    宋某花了23元看了迪斯尼的《木蘭》,大聲疾呼:此情此景,我要賦詩一首, 為免劇透,打亂未觀影者看點,情節不敘,採集些許宣傳視頻及花絮,點到為止,以增娛樂,借影片廠家的話「木蘭花開,逆風怒放」開篇點題吧。
  • 花木蘭電影評分低至4.9,但再讀《木蘭辭》,為什麼我們都愛她
    花木蘭是耳熟能詳的巾幗英雄第一人,她的故事讓「誰說男子不如男」的思想傳遞給了那些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族民創作的詩歌,它反映著現實,體現著那個時代民族時期的生活場景。我們上學的時候對《木蘭辭》再熟悉不過,「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 《木蘭辭》擬聲詞的「譯」聞趣談
    而在剛剛公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蘭》中,木須龍消失不見了,蟋蟀則由一位同名的兵士替代,這種角色的調整引起了不少熱議。在中國,花木蘭的傳說與《木蘭辭》婦孺皆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吟誦已成為童年記憶的組成部分。通過豫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的方式,這個故事也早已被搬上舞臺,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 木蘭詩的古文翻譯
    木蘭詩原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問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將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 木蘭辭,像極了一個小鎮少女闖天下的故事
    【編者按】《木蘭辭》是首非常有名的敘事長詩,近日,插畫家葉露盈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創作並出版了繪本《木蘭辭》。本文為葉露盈為該繪本所寫的後記,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木蘭辭》內頁我一直覺得,木蘭辭,像極了一個小鎮少女闖天下的故事。我自己是一個小鎮姑娘,到城市讀書、工作,為追逐夢想,為實現人生價值,或為改變家族命運。
  • 《木蘭辭》中尚武精神的淵源和時代背景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在《木蘭辭》中,有一位有著尚武精神的女英雄木蘭。如果追溯中國古代女性參與戰爭的傳統,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風俗和一些文化細節,會發現木蘭的故事,其實反映了農耕民族和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融合與交織。
  • 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木蘭詩 / 木蘭辭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 初中生 「倒背如流」的3篇古文,特別最後一個,學渣:也太簡單了
    但是在初中語文課本裡,並不是每一篇文言文都那麼的晦澀難懂,難記又難背,有這麼3篇被學生們公認為很好背,大部分學生都能倒背入流,尤其是最後一個,就連學渣也大呼,這也太簡單了。一、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