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仁天皇今日宣布退位,皇太子德仁親王將於5月1日即位,成為日本新天皇。明仁天皇也成為日本皇室近200年來首位「生前退位」的天皇。正式開始「令和」時代,對於這個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的新年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這麼解釋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願每一個日本人,都能如度過寒冬,在春日中盛開的梅花一般,在對明天充滿希望的同時,各自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明仁天皇和皇后
日本皇室譜系
此前,能確定出處的日本年號都出自中國古典。以明治維新後為例:
明治取自《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取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取自《尚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平成則擁有兩個出典,分別是《史記·五帝本紀》的「內平外成」和《尚書》的「地平天成」。
雖然往例都是引經據典,不過並沒有明文規定一定要選用中國古籍。不過,《萬葉集》深受唐風影響。令月典故出自《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又《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然而,剛剛經歷過氣溫「滿三十減十五」,在被「和煦」的春風颳到頭禿,在一次次脫秋褲洗秋褲找秋褲中體會著「春捂秋凍」是多麼寶貴的經驗時,我們早已領悟到,春天,絕對不只是「氣淑風和」那麼簡單。
打開氣象臺,格治先生發現事情並不簡單。一周裡,又是下雨又是颳風,氣溫還持續走低,這跟說好的「令和」不一樣。翻開了列國志系列叢書的《日本》,在地形和氣候一節中得到了答案。
日本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兩國既有兩千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近代以來日本侵略和掠奪我國、給我國造成深重災難的歷史。當今,日本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並向著實施政治大國戰略和增強軍事實力的方向邁進。為將中日關係在「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前提下推向前進,為了對我們的東方鄰國日本加深了解,本書將給讀者提供對日本的全面系統、客觀公正的介紹。
日本的國土中大部分屬於溫帶,加之四面環海,基本上可以說日本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雖然大部分地區冬天的氣溫可能相當於中國的上海,不過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下,降溫不快,升溫也慢,天氣回暖是個漫長的過程。安政6年2月13日,也就是公曆的1859年3月17日,53個從長崎縣五島出海捕魚的漁夫因為遭遇這股強南風而全部落難。此後,鄉之浦地區的居民便把春天從南邊刮來的第一場大風叫做「春一番」或者「春一」了。1963年之後,報紙電視等各大媒體也逐漸用起了這個詞,而在「春一番」之後再次刮來的強南風,又可以稱為「春二番」、「春三番」。所以,日本春天的特點就是陰晴變化頻繁。拿4月份來說,上半月還得穿上風衣提防著殘存的冷風,下半月換上單衣,套個薄開衫就可以出門了。
第一,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因天皇「生前退位」而進行的改元。戰前,日本年號是以天皇為中心決定的,1979年出臺的《元號法》規定由內閣負責決定。遵照這項法律,此次是繼1989年1月的「平成」之後,第2次由日本內閣決定。不過,與因昭和天皇駕崩而變更年號不同,因天皇「生前退位」而變更年號在日本憲政史上還是首次。
第二,首次在新天皇即位前,由現任天皇籤署政令公布新年號。1日上午,日本內閣決定新年號「令和」,現任天皇籤署政令後對外公布。在新天皇即位前公布新年號的做法史無前例,此前還曾遭到堅持「一世一元」的保守派的猛烈批評。不過,為了避免變更年號帶來的不便,日本政府還是決定提前1個月公布,讓各界有所準備。
第三,首次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自645年日本啟用首個年號「大化」以來,過去247個年號中辨明出處的均出自中國古籍,多數是《四書五經》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獻。比如「昭和」出自《尚書》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成」出自《史記》的「內平外成」和《書經》的「地平天成」。因為此前負責選擇年號的專家多由通曉中國古典文化的學者擔任。
第四,首次通過網絡現場直播。1989年改元「平成」時,時任日本首相竹下登的講話由時任官房長官小淵惠三代讀,並通過電視轉播。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這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僅親自發表講話,闡明新年號含義,還首次通過首相官邸官方帳號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現場直播,此舉被認為是符合新時代的宣傳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