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吳雪莉先生95華誕暨教育思想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辦。與會者崇敬的目光聚焦在一位白皮膚、藍眼睛、目光慈祥、言語中混雜著英語和開封話的95歲高齡的老人身上。
在熱烈的研討和讚譽聲中,一位功勳卓著的美籍華人在河南的傳奇經歷,像一幅歷史畫卷緩緩展開,這位在上世紀40年代漂洋過海來到戰亂中的中國,70年代由周恩來總理特批加入中國國籍,在華夏大地上歷經滄桑巨變,嘔心瀝血、教書育人,從青春少女變為鮐背老人的形象,顯得那麼高大、挺拔、靚麗,猶如共和國的豐碑上一顆平凡而耀眼的星,見證了國家的昨天和今天的崢嶸,折射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匯,指引著人類攜手共進燦爛的未來…...
吳雪莉女士,英文名字ShirleyWood(雪莉·伍德),1925年7月15日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父親是一位外交官。13歲那年,雪莉·伍德第一次從作家斯諾的《西行漫記》中初次認識了中國。1941年,她進入密西根州立農學院學習。偶然的機會,這位「土生土長」美國青春少女結識了在美攻讀博士學位的一位廣西留美博士、後來成為中國「四大生物製藥之父」的黃元波先生,喜結連理。
1946年7月,年僅21歲的她隨丈夫一路顛簸,來到了滿目瘡痍、抗日戰爭剛剛勝利的中國,與大洋彼岸那個神秘而古老的國度結下長達70餘載的不解情緣,雪莉也有了伴隨自己一生的中國名字——吳雪莉。她先是隨丈夫到陝西武功的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擔任英語副教授。1948年後,他們先後移居西安、南京、上海。1949年5月,在上海的海拉爾路的一個小弄堂裡,吳雪莉一家迎來了上海的解放。「全家都圍著收音機,11分鐘報導一次上海解放的消息。那時候新聞報導少,其他時間都放唱片,解放區的歌我全都聽過」。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丈夫黃元波來到河南開封主持籌建生物製藥廠工作,雪莉隨後來到開封,進入河南大學外語系任教。從此,除了短暫的幾次探親外,她再也沒有離開過河南。在當時鮮見外國人的開封,一位戴著首飾、打扮時髦的白皮膚、藍眼睛金髮女郎,行走在汴梁的古街上,格外引人注目;河大書齋裡朗朗的英語讀書聲,為校園增添了幾多異國情調和西洋色彩。1958年,倫敦出版社出版了她撰寫的一本描繪社會主義日常生活畫卷的英文小說《中國一條街》,為西方社會用另一種視角探尋神秘的紅色中國打開了一扇窗。「這是一幅描繪共產主義中國日常生活的畫卷,它不是一個西方記者也不是一個中國人短短幾周的採訪記錄,而是一個嫁給中國人、做了中國家庭的主婦和母親的美國婦女的親身經歷」,在內封上出版社特意印上了這樣一句話。
△黃元波、吳雪莉和他們的6個子女
吳雪莉的母親道遜夫人是世界和平理事會委員,與美國著名進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好朋友。在斯特朗的引見下,1962年道遜夫人經莫斯科秘密來到中國,見到了周恩來總理,並第一次與分別了17年的女兒、女婿一家團聚。在女兒的影響下,兩年後,道遜夫人也移居開封,成為河南大學外籍教師的一員。「母親很喜歡河大,喜歡這裡樸實的學生與紮實的學風」,吳雪莉說。數年後,道遜夫人也長眠於這座底蘊深厚的異國小城,陪伴著女兒一家渡過漫漫歲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吳雪莉同中國人民一起經歷了那段困苦年代。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她靠瑞典老同學寄來的一些白麵粉,為孩子們做麵包。孩子們很喜歡吃麵包,鬧著讓同學再寄,她不同意:「我們要靠自己生活,不能依賴別人。寫信伸手向國外要食品,對國家影響不好」。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與國人榮辱與共,精心傳授英語和文化,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在中美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的這對美國母女難能可貴,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惦記著她們,親自函告河南省委及有關部門,要求妥善照顧好她們。1975年,經周總理批示,吳雪莉加入中國國籍,終於實現了近30年的夙願。
她潛心教學科研,著作豐碩:先後出版英文小說《中國的一條街》及專著《實用英語語音教程》《美國的農業及其農業教育》《英美文學批評史話》等多部,譯有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苦菜花》等,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她擔任國際EugeneO'Neill作家協會理事,為在倫敦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翻譯了45萬字的材料,為《陳雲文選》翻譯了初稿。她1988年5月被評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7年當選開封市先進教育工作者,1988年9月榮獲「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1989獲省教委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二等獎,1993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4年被國家外國專家局授予「十大功勳外教」稱號,任省政協常委20年。
她以校為家,為學科建設發展嘔心瀝血。河南大學創立於1912年,原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專門向國外輸送留學生。她長期擔任外語系名譽系主任及英美文學研究所所長,外語系的縱深建設及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78年,河南大學7個專業學科經國務院批准,招收碩士研究生,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榜上有名。1981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河南大學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赫然在列。
從「傳道授業」到「桃李滿園」,她培養了3000餘名本科生、300餘名碩士生和博士生。"滑稽美人"是吳雪莉在課堂上的給自己起的名字:她上課形式活潑,把會話課搬出教室,在校園裡讓學生用英語來介紹一花、一草、一物,食堂中用英語來描述大餅、饅頭、麵條、米飯,在圖書館用英語來借書、還書;經過她的精心挑選和認真翻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變成了中英文對照的自編講義;她把童話改編成劇本,學生們扮演狼外婆、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歡聲笑語中英語水平得到了提高;她學風嚴謹,從論文選題、寫作提綱到最終答辯,與每個學生至少要面談4次,要求字數在2萬字以上,絕不允許抄襲。「現在要求嚴格,將來他們一生受益」。
她熱衷於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向不了解情況的外國人介紹自己的國家」。從1979年開始,每隔幾年,吳雪莉回鄉探親都會利用一切機會介紹、宣傳中國的歷史文化、美麗風光、教育發展等等,有時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她是在向自己的同胞介紹另一個國家,還是向不了解情況的外人介紹自己的國家。1988年,應中共中央馬列主義編譯局邀請,吳雪莉前往北京翻譯李鵬總理、姚依林副總理在全國七屆人大會議上報告的部分初稿。憑藉著母語優勢和對中國的深刻了解,吳雪莉在攻克「清正廉潔」、「執法如山」、「凝聚力」等改革開放後出現新鮮詞語的翻譯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她的翻譯受到國務院有關領導同志和馬列著作編譯局專家的認可和稱讚,並被作為這類詞彙的標準譯法。《人民日報》曾把其譽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紅娘」。2016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授予其2015「感動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榮譽稱號。
她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吳雪莉和丈夫共有6個孩子。1984年丈夫去世後,她的5個孩子先後去美國留學,並留在了那裡。如今,只有大兒子留在開封,陪伴著她。"美國不是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丈夫都在這裡去世,我的事業、學生也在這裡,我在這兒生活得很好,這裡就是我的家」。
△吳雪莉與她的國旗
2002年,在河南大學90年校慶晚會上,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的主持人問吳雪莉為什麼留在中國,老人回答說:「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代表著整個世界的發展,我留下來是為了親眼看中國的發展。」1949年9月30日,她買了一面五星紅旗。每年的國慶節前夕,老人總會小心翼翼地從柜子中取出來,恭恭敬敬掛到門前,節後小心翼翼收起來,70年曆久彌新,沒有一絲褶皺。「後來日子好了,孩子們看見院裡人家掛的國旗都是綢子的,顏色鮮豔又好看,要買個新的。我一直不捨得換,我就要掛這面,它見證了我在中國的成長,」吳雪莉說。「我不是『外教』,我是中國人」,每次接受採訪,她總是用她那帶著點洋味的流利開封話向記者反覆強調。
2019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參加工作的、健在的老戰士老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獲得國家級表彰獎勵及以上榮譽並健在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參戰榮立一等功以上獎勵並健在的軍隊人員(含退役軍人)以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出傑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隆重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吳雪莉成為河南唯一、也是全國不多的入選「國際友人」。
《易經》云:「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當鮮紅的勳章佩戴到老人胸前,所有的人心中都在向老人說著同一句話:共和國不會忘記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