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6日凌晨,白馬山戰役爆發,是韓戰進入政敵相持戰後的一次知名戰役。
白馬山在鐵原西北的藥山洞地區,由一群山嶺組成,與第38軍的北山陣地相對峙。它南面是聯合國軍的主要軍事補給線,能直達他們的重要兵站基地。所以,不管是對聯合國,還是中國志願軍來說,白馬山都是必爭之地。聯合國軍在白馬構築了很堅固的防禦工事,韓軍自稱是「鋼鐵陣地」,加上有飛機、坦克的炮火支援,使得之前第42軍進攻此地時損失慘重。考慮到白馬山的戰略意義,以及替42軍找回場子,有著「萬歲軍」稱號的王牌部隊第38軍和42軍換防了,計劃拿下白馬山。
38軍114師340團2個營的兵力,對白馬山主峰的韓軍第9師30團2營發起了進攻。然而,志願軍王牌部隊也栽了跟頭,付出了非常重大的傷亡代價,6000餘名志願軍戰士壯烈犧牲。不是38軍作戰能力不行,或者精密的作戰計劃有問題。而是因為軍中出現了叛徒,我軍的作戰計劃被韓軍提前得知,讓他們有時間做兵力和炮火準備,反擊志願軍。38軍在激戰了9個晝夜後,被迫撤出戰鬥。
這名令人憎恨的叛徒,叫谷中蛟,是340團第7連的文化教員。雖然他是文化教員,但也掌握了不少志願軍作戰機密。此人貪生怕死,吃不了苦。他知道聯合國軍的武器裝備比志願軍先進很多,而且他們的吃住條件比志願軍好得多,於是決定逃跑,叛變投敵。10月2日,谷中蛟趁幹部們查看道路的時候,偷偷跑出了營地,來到了韓軍第九師陣地上。他舉起雙手表示投降,要求見該師師長金鐘五。
谷中蛟對金鐘五說:「我知道志願軍38軍部分作戰計劃,願意告訴你們。我沒有別的企圖,只想活著。如果我留在那邊,會作為突擊部隊衝在最前面,只有死路一條。我還年輕,不想死,才會選擇來找你們。」隨後,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作戰計劃全盤託出,金鐘五針對38軍的計劃及時調整部署,等待志願軍的到來。
在谷中蛟叛變投敵後,38軍軍長江擁輝很生氣的,同時也在糾結還要不要打。如果不打太可惜了,所有人準備了這麼久都白費了。若打,谷中蛟肯定向敵人透露了我軍的作戰計劃。突襲或者把作戰計劃延後都不可行,加上志願軍總部下了命令6日開始第二階段反擊作戰,江擁輝軍長無奈之下,只好決定強攻,一定要啃下白馬山這塊硬骨頭。
38軍全軍上下準備了這麼久,制定了堪稱完美的作戰計劃,卻因為谷中蛟一個人,導致計劃失敗,6000戰士付出了生命。最可恨的是,谷中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戰後他企圖加入韓國籍,未果,不敢回國,便逃到了寶島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