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福軍在扶貧車間與工友們在一起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
位於黑龍江省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街道的左側,一棟掛著「平洋村扶貧車間」牌子的平房顯得格外注目。
走進廠房,成品區、原料區、編織區被分隔得一目了然,24臺編織架子擺放整齊,二十餘名員工正在嫻熟地編織著汽車坐墊,時不時還傳出幾聲爽朗的談笑聲,這是貧困戶喬福軍負責的平洋村扶貧車間。
據記者了解,目前,平洋村扶貧車間吸納務工人員25人,其中貧困人口9人,殘疾人4人,人均月收入600元左右。此外,喬福軍還是平洋鎮6個扶貧車間、169名員工的「師傅」。但喬福軍並不滿足,他對未來有著更大的憧憬,「我不但要編得好,還要賣得好,要把我們自己編織的坐墊銷售出去,讓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泰拉風』汽車坐墊,還要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增收。」
憑藉嫻熟的汽車坐墊手工編織技術,喬福軍由以前的貧困戶成功變身為脫貧增收帶頭人。
身處逆境不失志,自強擺脫貧困「帽」
1975年出生的喬福軍是平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說起他家以前的日子,用「屋漏偏逢連陰雨」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5歲時,喬福軍因摔傷導致胸背部嚴重畸形;妻子劉宇佳,患有先天性軟骨病,身高只有一米三,沒有勞動能力,靠雙拐行走;其母親患有乳腺癌,為了給母親看病,家裡賣掉了三間住房,欠下外債;女兒正在上小學……而這個家庭所有的經濟來源,僅僅依靠6.2畝耕地的收入。
看著家裡的現狀,喬福軍渴望擺脫貧困。
2015年,喬福軍向村委會遞交了納入貧困戶的申請,他希望通過國家的扶貧政策渡過家裡的難關,同時,他內心非常清楚,「等靠要」不能真正擺脫貧困,只有靠自己的勤勞才能改變家庭的命運。
不過,當夢想照進現實,依然有很大的距離。喬福軍沒有過硬的技術,外出務工沒有優勢;身有殘疾,體力不行,無法在周邊找個力氣活兒幹;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也不允許他離家太遠……這種種的困擾,一度讓喬福軍一籌莫展。不過,這些困難並沒有壓垮喬福軍,他依然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經過鎮、村與泰來縣殘聯溝通,喬福軍被聘為泰來縣殘聯的專職委員,負責管理平洋鎮700多名殘疾人的日常工作,每月工資1275元。
2017年,由江蘇沛縣引進的扶貧產業手工編織項目落戶泰來縣,成立了泰來縣瑞王汽車飾品有限公司。瑞王汽車飾品有限公司把汽車坐墊手工編織技術送到老百姓家門口,包教包會,提供原料回收成品。2018年4月,平洋鎮黨委組織在平洋鎮舉辦第一期手工編織汽車坐墊培訓班,為期40天。喬福軍聽到消息後,夫妻倆馬上報了名,他與妻子說,這好像是給咱倆辦的班。此後,他們夫妻倆暗下決心,不學拉倒,學就學好。他們憋著這股子勁,虛心向老師請教,起早貪黑研究編織技術,培訓結束後,他們的編織質量得到廠家的認可。當年,夫妻倆編織汽車坐墊收入達到4000元。
喬福軍在扶貧車間與工友們在一起
「黨和政府非常關心俺家的情況,又是給俺送政策,又是給俺送技術,不管是在哪裡,都少不了扶貧幹部的身影。」喬福軍說,「是黨的扶貧政策鼓起了俺脫貧的信心,也扶起了俺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增收、為社會貢獻力量的決心。」
2018年底,喬福軍靠自己的努力擺脫了貧困,拿到了脫貧光榮證,從「貧困戶」變成了「脫貧戶」。
吃水不忘挖井人,帶領鄉親奔小康
「吃水不忘挖井人,增收不能忘鄉親!」
喬福軍心想,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好了,可村裡還有很多家庭依然掙扎在貧困的沼澤裡,他對貧困家庭的困境感觸最深,而且,他深知自己就是得到鎮、村的幫助才有的今天,沒有理由不儘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的鄉親脫貧增收。
2019年4月,平洋鎮6個扶貧車間招聘扶貧車間主任,其中就有平洋村。因編織技術過硬,喬福軍被聘為平洋村扶貧車間主任,每月工資1000元。喬福軍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他知道扶貧車間不僅寄託著整個家庭的命運,也承載著全家人對明天的希望。
此後,喬福軍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發展車間上,整個籌備期間就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他每天都騎著三輪車走家入戶進行宣傳,就宣傳他自己,讓大家知道殘疾人都能幹成的事,你們也都能幹成,要靠自己的雙手增收。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有15人到平洋村扶貧車間就業。2019年底,喬福軍在車間管理和編織的年收入就有16000元,在車間就業的貧困人口,每人的年收入也都達到6000元。
在喬福軍的不懈努力下,家裡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妻子也能在車間裡幫他打打下手,整個家庭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緊接著,泰來縣進一步採取「公司+扶貧車間+農戶」的模式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羊絨大衣縫製、柳條編織、魚網編織代工項目,年均人收入可達600元以上。但也有一些貧困勞動力由於以往懶散習慣,工作時間較短,產量不高,工資較低。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切實提高產量,吸引貧困群眾穩定務工,鼓勵多勞多得,泰來縣出臺《扶貧編織車間獎勵辦法》,工人完成1套手工編織坐墊政府補貼50元。
這個獎勵政策的出臺,讓喬福軍的幹勁更足了,與員工們一起加班加點努力幹。
李元青就是在扶貧車間工作的貧困戶之一,她說:「俺老伴今年60多歲了,患有長期慢性病,家裡經濟壓力非常大。老伴也需要照顧,自己又走不遠,在自己家最困難的時候,喬福軍把她帶到了這個車間。在這兒工作離家近,時間自由,自己可以回家做飯和照顧老伴,掙錢和顧家兩不誤,每套坐墊公司給150元,縣裡還給補貼50元,每月能掙到一千多塊錢,給了我脫貧增收的希望和信心。」
「俺家現在也是雙職工了,按月都有活錢。」貧困戶劉金平笑著說,「俺自己身體也不好,有殘疾,以前家裡也沒啥收入,現在俺老伴在村裡的互助服務隊幹活,俺在扶貧車間工作,俺這一個月也能賺一千多塊錢。」
2020年3月份,喬福軍在快手平臺開設「喬哥的幸福生活」快手帳號,直播帶貨。他每天在直播間,向廣大網友分享自己的奮鬥歷程,分享員工脫貧增收的故事,推銷貧困群眾自己編織的汽車坐墊。現在,他的粉絲已有近2500人,客戶遍布全國各地。如今,單單通過快手平臺,每月的銷售額就可達到2萬元,快手平臺銷售坐墊帶動貧困戶月增收近200元。
在喬福軍的帶領下,這些貧困戶從普通勞動力成長為技術勞動力,從被動的等政策、等「輸血」變成了自己「造血」增收,下一步,他將繼續帶領著鄉親們在增收的道路上向前奔跑。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