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元旦,石頭城南京發生了一樁轟動全城的事件:一位年輕女教師因在易卜生的名劇《娜拉》中扮演娜拉而飛來橫禍。父親罵她傷風敗俗,從今不準再出家門;校長說她破壞校規,將她趕出校門;為此,激起了南京各界人士的強烈不滿,一場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震動了整個金陵。
這位年輕女教師,就是後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女導演王蘋。
王蘋,原名王光珍,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這是一個教育世家,使得王蘋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大量中外古今文藝作品。她酷愛文學藝術,充滿追求和幻想。特別是高爾基的《母親》、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蝕》等文藝作品,更使她張開了理想的翅膀。一九三一年,她考進了南京中學,在那裡結識了許多後來成為著名電影藝術家的同學和朋友,如瞿白音、張水華、王家乙、嚴恭等,並背著父親偷偷加入了由這些同學組織的業餘「磨風劇社」,多次扮演主角。三年以後,她被分配在南京新中門小學任教。為了瞞過父親,她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王蘋,參加了《娜拉》的演出,想不到鬧出了這樣一場大風波。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王蘋到了江蘇江寧縣銅山鎮教小學。那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面對那清清流水,,彎彎小橋和碧綠的原野,她感到愜意極了。在這裡,她接觸了許多天真可愛的鄉村孩子和勤勞樸實的水鄉農民,開始看到了中國農民的苦難,懂得了社會和人生。
一九三五年十月,王蘋第一次獨自離家遠去,先赴北平,再隨劇作家宋之的來到山西太原,參加了由宋之的編寫的一部名為《無限生涯》的影片的拍攝工作,扮演其中一名歌女。儘管這部片沒有拍成,但她卻由此開始了演員生涯,並在長期了解的基礎上同宋之的結為夫妻。抗戰爆發後,她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一隊,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演出了《霧重慶》、《大雷雨》、《家》、《北京人》、《欽差大臣》等許多劇目,提高了表演藝術水平。
抗戰勝利後,他們夫妻倆回到上海。宋之的被調往東北第四野戰軍工作。王蘋帶著兩個女兒獨自留在上海,一邊演劇,一邊參加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裡路雲和月》、《麗人行》等許多影片的演出,並秘密地為地下黨做了很多工作。
解放後,王蘋進了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調到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電影處工作。次年春天,解放軍軍事學院要組織一個諸兵種協同作戰的演習,擔任該院院長的劉伯承指示總政文化部將演習拍成電影,供部隊訓練和教學參考。部隊當時沒有製片廠,由誰來承擔這項任務呢?領導上想到了王蘋。拍攝前,王蘋埋頭學習了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指揮藝術和軍事常識,取得了軍事考核合格的好成績。又同軍事顧問反覆研究,擬定了完整的拍攝計劃,並做好了拍攝前的一切準備。
一年後,王蘋導演的我國第一部大型軍事教學片《河川進攻》完成了,並拍得很成功。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立時,她成了我國第一個電影女導演。
1954年,王蘋第一次擔任故事片《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導演工作。這部影片是根據話劇改編的,王蘋缺乏經驗,一下子拍了四萬米膠片,而一部影片一般才兩千多米。在這種情況下,她便虛心地向蔡楚生、史東山、鄭君裡等老一輩電影藝術家請教,在他們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了影片的攝製工作,初步掌握了電影導演藝術規律。
1957年,王蘋導演了她的第二部故事片,也是她的成名作《柳堡的故事》。影片富有濃鬱的詩意和人情味,富有鮮明的江南水鄉地方色彩,奠定了王蘋細膩獨特的導演風格。片中插曲《九九豔陽天》更是不脛而走,在群眾中廣為傳唱。這部影片的成功,也是同王蘋年輕時在銅山鎮的生活體驗分不開的。接著,王蘋又在《永不消逝的電波》、《江山多嬌》、《勐壠沙》、《槐樹莊》、《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影片中大顯身手,特別是1962年的《槐樹莊》榮獲第二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獎之後,更使她譽滿影壇。
1985年,執導了建國35周年獻禮電影《中國革命之歌》,該片獲得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1990年12月28日,王蘋病逝,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