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著深厚周祖農耕文化底蘊的甘肅慶陽,每逢婚喪嫁娶、祝壽滿月、年關節慶,「黃白二酒」是必不可少的。而按照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手工特製的純錫酒壺加熱,喝起來才更有勁道,黃酒壺因而與黃酒結下緣分,從此相伴流傳。甘肅省慶城縣非遺傳承人、玄馬鎮孔橋村的何平發便承襲了這門老手藝,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當時,二哥何平軍是一位「小烙匠」,通俗稱「釘釘匠」,走村串戶焊旱菸鍋、馬勺、臉盆等一些生活小用具。農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所以,純錫黃酒壺成為人們溫酒、燙酒必用的生活器皿,他們便拜老藝人為師,學習黃酒壺製作手藝。那時,老慶陽人的黃酒壺叫「黃酒燒鍋子」,寧縣人叫「斜火腸子」,也有叫「傕壺」的。
為了生計,何平發兄弟3人聯手經營這種手工藝製品的生意,足跡遍及慶城、華池、合水及陝北吳起、定邊縣等地。在製作黃酒壺的過程中,何平發融合流傳於隴東和陝北等地多種傳統式樣的工藝製作,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做出來的酒壺集精緻美觀與實用性強為一體,深受群眾喜愛。
20世紀80年代後期,手工錫制器具漸漸被鋁製品和不鏽鋼製品所取代,原先的錫匠紛紛改行,慶陽市域內的作坊也越來越少。何平發一度也放棄了錫制器具的手藝,買了農機農具,幫鄉裡鄉親種地、跑運輸。近年來,何平發的3個兒子也都成家立業,沒有生活之憂的何平發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他重操舊業,又一次耍起了手工製作錫器的活計。何平發說,自己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不想讓這門傳統手藝失傳。隨著何平發純錫黃酒壺恢復生產的傳播開去,前來購買的人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顧客,不僅是為了實用,也是為了將錫制黃酒壺作為工藝品保存下來。
何平發製作的錫壺採用的都是高純度精錫,經過嚴格的配料、熔化、壓片、制模、裁剪、造型、焊接、反覆煅捶敲打、刮光、擦亮、鏨花、雕刻、嵌印裝飾等十幾道工序精心細做而成。做錫壺的方法雖然簡樸素拙,每一道工序卻都需要「掌握火候」,沒有長時間的摸索和體驗便難以成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