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在有著深厚周祖農耕文化底蘊的甘肅慶陽,每逢婚喪嫁娶、祝壽滿月、年關節慶,「黃白二酒」是必不可少的。而按照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手工特製的純錫酒壺加熱,喝起來才更有勁道,黃酒壺因而與黃酒結下緣分,從此相伴流傳。甘肅省慶城縣非遺傳承人、玄馬鎮孔橋村的何平發便承襲了這門老手藝,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當時,二哥何平軍是一位「小烙匠」,通俗稱「釘釘匠」,走村串戶焊旱菸鍋、馬勺、臉盆等一些生活小用具。農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所以,純錫黃酒壺成為人們溫酒、燙酒必用的生活器皿,他們便拜老藝人為師,學習黃酒壺製作手藝。那時,老慶陽人的黃酒壺叫「黃酒燒鍋子」,寧縣人叫「斜火腸子」,也有叫「傕壺」的。

為了生計,何平發兄弟3人聯手經營這種手工藝製品的生意,足跡遍及慶城、華池、合水及陝北吳起、定邊縣等地。在製作黃酒壺的過程中,何平發融合流傳於隴東和陝北等地多種傳統式樣的工藝製作,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做出來的酒壺集精緻美觀與實用性強為一體,深受群眾喜愛。

20世紀80年代後期,手工錫制器具漸漸被鋁製品和不鏽鋼製品所取代,原先的錫匠紛紛改行,慶陽市域內的作坊也越來越少。何平發一度也放棄了錫制器具的手藝,買了農機農具,幫鄉裡鄉親種地、跑運輸。近年來,何平發的3個兒子也都成家立業,沒有生活之憂的何平發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他重操舊業,又一次耍起了手工製作錫器的活計。何平發說,自己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不想讓這門傳統手藝失傳。隨著何平發純錫黃酒壺恢復生產的傳播開去,前來購買的人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顧客,不僅是為了實用,也是為了將錫制黃酒壺作為工藝品保存下來。

何平發製作的錫壺採用的都是高純度精錫,經過嚴格的配料、熔化、壓片、制模、裁剪、造型、焊接、反覆煅捶敲打、刮光、擦亮、鏨花、雕刻、嵌印裝飾等十幾道工序精心細做而成。做錫壺的方法雖然簡樸素拙,每一道工序卻都需要「掌握火候」,沒有長時間的摸索和體驗便難以成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農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非遺擷英」純錫黃酒壺製作的傳承
    而按照古老的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純錫手工特製的酒壺加熱後喝才更有勁道,因此黃酒壺與黃酒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夥伴。但目前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傳承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慶城縣玄馬古鎮孔橋村何渠子自然村58歲的何平發卻傳承了這個老手藝,繼續用手工藝製作純錫黃酒壺。何平發父親早年去世,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純錫黃酒壺手藝。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屋內飄出悠揚婉轉的戲曲聲,小屋中間的木桌上,架著一個小暖爐,暖爐四周擺放著紅黃藍綠幾種顏色的顏料碗。每天清晨7點不到,老人就會準時來到小屋,看看柜子上一排排已經落有薄塵的蠟花,點上暖爐。這已經成了他幾十年來的習慣。
  • 八角紫金錘、竹節鋼鞭都能造 揚州木旋藝人愁手藝失傳
    老式旋床是手拉、蹲著或坐著旋的,工作時,刀柄要頂在小腿內側,時間久了腿上就留下了印痕。王慶新介紹說,以前的木旋師傅為了減輕疼痛,就把布纏綁在腿上,效果很好。現在大多數人都改用工具機了,這雖然省時省力,但對木旋師傅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眼到、手到、反應敏捷,而且要尺寸把握精到,製作一氣呵成。祖傳手藝:家裡已經做了110年了  木旋最講究的就是尺寸精確、一絲不苟。
  • 中國有一門傳統手藝,非常賺錢,可惜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面臨失傳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很多器具都已經不用人們手工製作了,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也給中國傳統手工工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門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工藝就是藤編。藤編是什麼呢?可就是幾乎每個南方家庭都會用到的藤編椅子,卻越來越少人會做了,其根本原因是這門藤編的手藝正在漸漸失傳,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不是老手藝者不肯教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十分願意教,但是藤編的技藝十分複雜,要學會多種藤編圖案的編法,更是要花費好多年的時間,才能學會。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在東莞,就有很多傳統手藝正被漸漸遺忘,大家和呆狸一起來了解這些手藝吧。1.打鐵。相信很多東莞的小夥伴對於這個職業相當陌生,呆狸也只在電視劇上見識過這項手藝。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由此可見打鐵這個行業十分艱苦。
  •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真正的匠人精神!
    杭繡工藝很是繁瑣,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等數道工序。杭繡工藝:畫稿緙絲金地牡丹群蝶圖5、花絲鑲嵌這門手藝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宮廷藝術,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工藝極其複雜。
  • 百年堅守的錫雕傳承
    楊峰巖(已故)回憶說,父親楊炳坤對其兩個兒子峰巖(已故)、峰峪的要求一直苛刻嚴格——「剛從事錫雕這門手藝時,我自己做了個東西塔,父親看到後覺得我做得不好,還開『小差』,便用腳踩壞了我的錫鑄件,教訓我說:『玉不琢不成器,你不踩不精神』。」在以前,匠人手藝不精是難以生存下去的,楊炳坤用嚴厲的方式監督孩子磨鍊技藝,也教會孩子們生存之道——匠人就是要靠技藝吃飯。
  • 慶城全域旅遊直播報導|純錫黃酒壺手工藝製作
    2020年3月24日,慶城全域旅遊直播團走進玄馬古鎮孔橋村何渠子自然村,對純錫黃酒壺製作技藝傳承人何平發製作黃酒壺的技藝流程,進行「全域旅遊直播」活動。現場縣文化館兩名工作人員對純錫黃酒壺非遺項目進行了文字資料採編、工藝製作流程視頻錄製等多項工作,縣文旅局「慶城黃土女女快手」直播團隊及多家其他自媒體進行了現場互動、採訪、拍照、直播報導。過去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
  •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2020-10-29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做一名永葆匠心的錫雕手藝人,是他一生的驕傲!
    錫酒壺、錫水壺曾是許多人家必備的物件;行走於大街小巷,打著梆子、高聲吆喝的錫匠曾是東北街頭一景。而錫雕作為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是中國乃至世界一門獨特的工藝,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機械化時代,人們逐漸被塑料、玻璃和不鏽鋼製品包圍,傳統的錫器和錫匠與生活漸行漸遠,錫雕技藝更是面臨失傳的窘境。
  • 隨身酒壺,藏在口袋裡的精緻生活
    有人把這理解為上流人群的標誌,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在某種意義上,藏在口袋裡的隨身酒壺就是這種態度的相通密碼。也許在他們眼裡,裝進口袋裡的是一種生活,實用而精雕細琢,含蓄而驕矜側漏,低調而奢華。而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人們發現錫合金裡可能含有鉛會影響健康,錫合金逐漸被淘汰,銀和不鏽鋼成為主流。如今,古董銀質隨身酒壺在收藏界裡非常吃香。
  • 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當時,這朵花在皇宮裡很受歡迎,受到許多妃嬪的喜愛。花是什麼?花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流行的是乾隆時期。當時民間有許多手工作坊。實際上,這種藥草不是真正的花。它是一種叫草本植物的植物,從內莖中取出,曬乾,切成紙片,再製成草本紙。草紙的可塑性很強。工匠們把它做成各種形狀的裝飾品,然後把它染色。效果非常逼真。
  • 陳志雄 土火情懷的手藝匠人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工作。有的時候,陳老師很久也拿不出一件新作品。對他來說,陶藝創作好比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植物之所以一年只一次生長的輪迴,是因為它們總是在自己的體內中暗暗積蓄力量,最終厚積薄發,開花結果。制陶也一樣,陳老師從不在意量產,而是在意每一件作品的質量。他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陶土的研究與器型的設計。如果說每一個制陶環節都有一定的比例關係的話,那麼這二者則佔80%,甚至更多。
  • 這些快要失傳的美食,將會是舌尖的遺憾!
    在嘴裡,肥鮮包裹著米粒兒,膏黏黃酥米糯,齒間留香,回味無盡。注意一定要是熱騰騰的白米飯配上禿油黃,油亮黏稠、色澤金黃,鮮香之氣一下飄得滿屋都是。9煠紫蓋酥香鬆脆,歷史上跟松鼠桂魚、響油鱔糊、碧螺蝦仁等蘇幫菜一樣名傳四方,特別適合夏天食用。這道菜需要先把燜肉切成薄片,越薄越好,然後滾上蛋液,放到油鍋裡加工,這樣就成了。
  • 不鏽鋼酒壺能裝什麼酒?不鏽鋼酒壺怎麼清洗?
    摘要:一瓶好的酒就要配上一個好的酒壺了。酒壺有分很多種材質的。分別為木質,玉質,不鏽鋼質的。不鏽鋼的酒壺質量是很好的,它樣子精緻,顏色多樣,受很多商家青睞。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不鏽鋼救護能裝什麼酒,不鏽鋼酒壺的清洗方法。
  • 古代木匠寫了本書,建築學家梁思成卻看不懂,難怪古代手藝會失傳
    提到木工,就不能不說木工的祖師爺魯班。魯班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魯班的發明,涉及建築、木工、工藝、機械、軍事科學等行業,涉獵極廣。木匠的功夫在於木頭的利用,春秋魯國有個手藝木匠叫梓慶,他能製作各種各樣的器具。從木器到皮革製品,從宮殿亭閣的梁柱門窗,到宴席上喝酒、娛樂的各種用具,沒有不會做的,而且做得十分精巧。
  • 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茶洋窯劉益元
    來源標題: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 一口磚石砌成的土窯,一堆枯木壘成的柴薪,一簇熊熊燃燒的烈焰,茶洋窯從宋朝開始燒制到元末陸陸續續停止。然而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為恢復茶洋窯燒制工藝,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柴燒法燒制瓷器。
  • 秉持工匠精神 新加坡華裔三兄弟堅守制香傳統手藝
    (新加坡《聯合早報》/葉振忠 攝)中國僑網1月1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經過超過半個世紀的變遷,新加坡的制香廠已經寥寥無幾。而在鄭源興香莊,如今是花甲之年的第三代撐著這門傳統手藝。鄭家兄弟秉持祖父輩的工匠精神,兢兢業業,堅守著沒落的行業。
  • 三代人的傳承與堅持,沿用傳統手藝製作的竹升雲吞麵
    傳統的手藝在歲月的長河中,是逐漸的消失,許多年後還有什麼留下給我們的後代?有幸讓我尋覓到,現在仍舊堅持沿用竹升制面的老店鋪,保存著即將失傳的技藝,還能讓大家吃到最細緻的味。值得一提這根竹子已伴隨將近20個年頭也是緣分竹子上面雕刻著一個德字是黃老先生專屬的竹升也代表著對傳統手藝、良心做食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