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紫金錘、竹節鋼鞭都能造 揚州木旋藝人愁手藝失傳

2021-02-19 揚州中沃北汽新能源4S店

揚州中沃8月18日訊 揚州江都南路有一位手工木旋藝人,只要是木製圓形的物品,大至花瓶,小到菜刀把手等,甚至精細如古箏、鋼琴配件,他都能製作。每天都有各地客人慕名而來請他幫忙製作。

  記者親見:一分鐘做出小葫蘆

  這名手工藝人名叫李林,今年60歲。記者來到李林師傅的作坊,撲鼻而來的是一股木花特有的香氣。一間不大的作坊裡擺放著工具機、刀具及木料。打開機器,一分鐘左右,李林師傅就用刀旋刻出了一隻可愛的小葫蘆,四到五分鐘就加工好了一個精緻的小蘋果,讓人驚嘆不已。

  據李林師傅介紹,木旋屬民間手工技藝類項目,最早使用的工具是傳統的木製旋床,附屬工具是車弓子和旋刀。老式旋床是手拉、蹲著或坐著旋的,工作時,刀柄要頂在小腿內側,時間久了腿上就留下了印痕。王慶新介紹說,以前的木旋師傅為了減輕疼痛,就把布纏綁在腿上,效果很好。現在大多數人都改用工具機了,這雖然省時省力,但對木旋師傅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眼到、手到、反應敏捷,而且要尺寸把握精到,製作一氣呵成。

祖傳手藝:家裡已經做了110年了

  木旋最講究的就是尺寸精確、一絲不苟。李林感慨地說,自己是祖傳的手藝,「我們家已經在揚州做這個110年了。」「我自己做這個已經做了35年了,現在有些東西眼睛閉著,手一摸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雖然現在實現自動化,可許多精巧複雜的程序,還是要靠手工才能完成。」

  一旁的王奶奶是特地從老城區的家中騎三輪車過來找李師傅幫忙製作菜刀柄的,「我一直用慣了老式菜刀,現在刀柄壞了找不到地方配,後來鄰居介紹說李師傅這邊能做呢,我特地趕過來配刀柄的。」李奶奶說。

  李師傅說除了菜刀手柄,本地人找上門的大多是製作桌腿、床腳、古箏配件什麼的。

  難忘經歷:影視劇組上門定製道具

  雖然有很多得意的作品,但是最讓李師傅難忘的是曾為電視劇劇組製作過道具。「那天我在店裡忙著,突然有兩個人找上門,當時他們拿出幾張紙,問我能不能製作,我一看,是中國十八般兵器中的錘和鞭,我當時就回答了一句,只要是圓形的,我都能做。」李師傅告訴記者,「後來在製作過程中我才曉得,這兩個人是在揚州何園拍攝電視劇的劇組的,製作的這兩樣兵器是電視劇裡面要用的道具八角紫金錘和竹節鋼鞭。」

  「他們當時告訴我在揚州找了好久都沒找到能製作這兩樣道具的,後來聽說我這邊能做,他們就來試試。」李林說:「這個兩樣東西對我來說不算很難,大概個把小時我就做好了,他們很滿意。後來我在這部電視劇裡面看見了我製作的道具,我還特地喊我姑娘看,告訴她這是我做的。」

  李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經幫電影的劇組製作過武器道具,「當時是南京來的人找我製作的,後來聽人說才知道是電影道具。」李師傅說「電影、電視劇中用的武器一般都是樟木製作的,外面再塗上一層漆,因為樟木做的武器拿在手上輕,打鬥起來也不容易斷裂。」

  李師傅介紹,除了給電影、電視劇製作過道具,揚劇團也經常會來找他幫忙製作道具,「像《紅燈記》中李玉和手中提的燈,演出用的酒壺,茶杯等道具都是我做的。」

  名聲在外:外地客人紛紛慕名上門

  正在記者和李林師傅聊天的時候,又來了一位慕名而來的客人。一番交談後得知,這位客人姓朱,來自上海,此次前來是找李師傅幫忙製作一串海南黃花梨手珠的。「我是聽上海的一位朋友介紹的,這次來揚州出差,特地過來一下。」朱先生說。「我是自己帶的材料來,我朋友說李師傅的手藝特別好,所以請李師傅幫忙製作一下。」

  李林師傅告訴記者,經常會有上海、蘇州、南京等周邊的人找過來,他們大多是自帶材料,要求幫忙加工手珠、寶塔什麼的。「忙的時候我一天要做好幾串手珠、寶塔之類的小物件。」

  「曾經有過一個山東客人找上門問我,最大能做多大的物件,我問他說你想要做多大,他說越大越好,我就說你拿來看看。」「過了幾天,他拖過來一段一米多高的棗樹段,問我能不能做個花瓶,我說行。」沒過幾天,李師傅就將做好的木花瓶交給了山東客人,「他看了之後直說好,後來他也經常到我這邊來做東西。」

  「其實製作這些東西是最費神的,因為沒有任何圖紙,所有的製作都要自己憑想像先設計再製作,這些做好了才是真本事。」李師傅說。

  【面臨困境】

  女兒不願學徒弟嫌太苦

  這門手藝面臨失傳

  據李師傅介紹,很多年前揚州還有好多家製作木旋的作坊,現在基本已經看不到了。「那時候每家每戶都需要做刀把子、木塞子什麼的,現在工業發達了,很多東西都機器製作了,所以幹這行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生意最好,每天都有人排隊等著做東西,那時候還經常有人找關係找我幫忙做東西。」

  李師傅表示自己準備再做一兩年就退休了:「說實話,我年紀大了,也力不從心了,再做做就不做了,退休了。」

  李師傅最大的遺憾是沒有人能繼承自己的手藝,「我家裡都是姑娘,她們不願意學,嫌髒。」李師傅無奈地告訴記者,曾經教過幾個徒弟,沒學多久,他們就不來了。「做這個很辛苦,忙的時候我每天要站著製作十多個小時,嘴裡、鼻子裡都是木屑,現在的年輕人都嫌做這個又苦又累,學幾天就不學了。」

  李師傅最後告訴記者,如果找不到徒弟,就只好讓這門手藝失傳了。

相關焦點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狸爸: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取代人工,很多傳統手藝都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代人的記憶啊。造龍船每逢端午,東莞都會舉行龍舟競賽。然而造一艘龍舟,卻不是易事。雖然現在科技發達,船身部分可由機械代為切割,但龍頭部分,卻不是機器所能替代的。龍舟的龍頭,裝飾,上色,都必須經過龍舟老船匠的精心設計,堅持做到每一處細節都呈現匠心!
  •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 由《尋找手藝》199名手藝人的故事延續而來,《尋找手藝2》記錄下回訪這些手藝人過程,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在回訪時處於什麼樣的境況?
  • 失傳600年的「降龍十八掌」,竟在揚州重現江湖?
    小編掐指一算,降龍十八掌失傳至今已有600多年了。但從2015年開始,揚州傳媒界殺出一支新秀,頗有當年降龍十八掌威震江湖之勢,在揚州甚至全國都颳起了一陣「揚旋風」。降龍十八掌的精要之處,你在揚州發布,幾乎都能找到。且聽小編給您細細分解:這降龍十八掌可說是外門武學中的巔峰絕詣。
  • 富察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只剩兩名八旬老人能做,會失傳嗎?
    雖然說通草花極為漂亮,但是現在會將通草編織成花的手藝的人只剩下兩位老人,他們的年紀都已經超過了60歲。因此通草花的製作手藝已經快失傳,為了能夠使這門從古流傳至今的手藝保存下來,江蘇省已經將這門技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中的一員。
  • 清朝「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2人在做,失傳原因很現實
    在古代,傳統技藝得以傳承,主要是因為掌握了一門手藝就能保證生存,而現在則相反。今天的中國人對工匠的關注少了,能靠手藝養活自己的工匠也少了。這也導致了工匠精神的傳承。困境的重要因素。如今,作為一名傳統工匠,除了國家的召喚,他並非沒有敬意,相反,很多人都非常關注傳統工藝的傳承。
  • 盤點隋唐英雄:隋唐四猛、四絕、八大錘、十三傑分別都是誰?
    三絕:侯君集輕功 侯君集飛簷走壁的輕功天下一絕,隋唐演義中有侯君集為首的十八個夜行人,專門刺探軍情。 四絕:尚師徒的四寶 虎牢關總兵尚師徒,手持提龍槍,胯下呼雷豹(發出虎嘯,敵方戰馬嚇癱),身上唐猊凱(刀槍不如),頂上夜明盔(夜能視物,如同白晝) 八大錘 第一錘將:金錘李元霸(擂鼓甕金錘) 第二錘將:銀錘裴元慶(八稜梅花亮銀錘
  • 隋唐演義十大神兵:李元霸擂鼓甕金錘僅排第三,秦瓊雙鐧並非第一
    重達四百斤的八稜梅花亮銀錘是裴三公子裴元慶的獨門兵器。別看裴三公子年僅十五歲,可是他力大無窮,使起這對銀錘可謂氣勢如虹。在徵討瓦崗寨之時,他在數招內連敗單雄信,秦瓊,程咬金瓦崗三大高手,後來歸順瓦崗,也曾一錘打斷楊林的囚龍棒,重創新文禮,在四明山一戰他將力氣不支的宇文成都打的落荒而逃,而且是唯一能夠接李元霸三錘的猛將,讓李元霸都心存佩服。
  • 古代木匠寫了本書,建築學家梁思成卻看不懂,難怪古代手藝會失傳
    木匠的功夫在於木頭的利用,春秋魯國有個手藝木匠叫梓慶,他能製作各種各樣的器具。從木器到皮革製品,從宮殿亭閣的梁柱門窗,到宴席上喝酒、娛樂的各種用具,沒有不會做的,而且做得十分精巧。有一次,他用木頭削製成像樂鍾樣一個樂器,外形精緻美觀,聲音清脆洪亮。很多人看後,非常吃驚,認為這不是人工所能做出來的,好像出自鬼神之手。
  • 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人們漸漸不注意這門手藝了。在近代,傳花的工匠很少,但一個叫錢洪才的工匠卻一直堅持傳花。1953年,錢洪才通過自己的潛心研究,創造了薑黃菊花盆景。從那時起,各種各樣的鬱金香盆景被發明出來,不僅出口到國外,而且深受許多中國人的喜愛。錢洪才一直擔心,這種祖傳技藝已經失傳。幸好姐夫戴富春對這門手藝很感興趣,於是開始學著和他一起做藥草花。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美味的食物,人人都愛。吃前讓人有期待,吃完後讓人有回味,沒過幾天就會想。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 隋唐四猛四絕八大錘十三傑
    三絕:侯君集輕功侯君集飛簷走壁的輕功天下一絕,隋唐演義中有侯君集為首的十八個夜行人,專門刺探軍情。四絕:尚師徒的四寶虎牢關總兵尚師徒,手持提龍槍,胯下呼雷豹(發出虎嘯,敵方戰馬嚇癱),身上唐猊凱(刀槍不如),頂上夜明盔(夜能視物,如同白晝)八大錘 第一錘將:金錘李元霸(擂鼓甕金錘)第二錘將:銀錘裴元慶(八稜梅花亮銀錘)第三錘將:銅錘秦用(人面金錘)第四錘將:鐵錘粱士泰(
  • 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茶洋窯劉益元
    來源標題: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 一口磚石砌成的土窯,一堆枯木壘成的柴薪,一簇熊熊燃燒的烈焰,茶洋窯從宋朝開始燒制到元末陸陸續續停止。然而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為恢復茶洋窯燒制工藝,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柴燒法燒制瓷器。
  • 抖音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什麼意思 下一句完整歌詞
    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是抖音是最近流行的一句類似RAP的句子,不少抖音用戶不知道這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抖音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梗意思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抖音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梗意思介紹
  • 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當時,二哥何平軍是一位「小烙匠」,通俗稱「釘釘匠」,走村串戶焊旱菸鍋、馬勺、臉盆等一些生活小用具。農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所以,純錫黃酒壺成為人們溫酒、燙酒必用的生活器皿,他們便拜老藝人為師,學習黃酒壺製作手藝。
  • 中國有一門傳統手藝,非常賺錢,可惜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面臨失傳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很多器具都已經不用人們手工製作了,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也給中國傳統手工工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門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工藝就是藤編。藤編是什麼呢?南方地區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或多或少會擁有這樣的一把椅子,用個幾十年都還完好無損,陪伴著許多的南方人度過了很多個日日夜夜,可以說是南方特有的情懷之一了。聽真正擅長藤編的老工藝人說,他可以編出600百多種圖案,只要客人要求的圖案,他幾乎都可以編出來。可就是幾乎每個南方家庭都會用到的藤編椅子,卻越來越少人會做了,其根本原因是這門藤編的手藝正在漸漸失傳,這是為什麼呢?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屋內飄出悠揚婉轉的戲曲聲,小屋中間的木桌上,架著一個小暖爐,暖爐四周擺放著紅黃藍綠幾種顏色的顏料碗。龍鳳花燭是歷史悠久的民俗工藝品。一片片龍鱗與一根根鳳羽都十分整齊,這些都是老人用模具做好後再一根根疊到蠟燭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精細活兒。
  • 瀕臨失傳!祖孫三代傳承一門技藝只為把聊城東昌木版年畫傳下去
    木版年畫的傳承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早在1985年,徐秀貞就意識到了木版年畫開始失傳的現象,出於喜愛,她想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守護這一古老技藝。從徐秀貞開始自己回收民間古老且有價值的木版年畫,收藏起來,到現在為止,非常多有價值的木版年畫,只能在徐秀貞的博物館裡能看到。除此之外,她也自費收購一些逐漸失傳的刻板等製作工具。
  • 既然獨孤求敗「重劍無鋒」,為何不直接用鋼鞭?
    但是有些朋友就產生疑問,既然玄鐵重劍靠重量取勝,無尖無刃,為何不乾脆直接拿一把鋼鞭或是鐵鐧呢?難道是金庸亂寫的?這可以看出,在進入壯年時期,獨孤求敗功力深厚了,開始以力壓人。在武術中有種說法叫做:練重用輕。意思是用重的武器來進行訓練,這樣可以增長力量。但是要用的時候還是用輕的武器。因為獨孤求敗功力越來越深厚,一般的劍根本承受不住他的力量才換成更重更硬的玄鐵重劍,這時路線是一力降十會。
  • 被13家電視臺拒絕的土創紀錄片火遍B站,即將推出第二部.被記錄也救不了傳統手藝的命?
    英吉沙小刀是中國最精美的刀具之一,每一個環節都是手工製作。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各有擅長的樣式。麥麥提日木家最擅長的是一種叫鴿子頭的小彎刀,而製作難度最大的是摺疊刀,麥麥提日木和弟弟艾力便擁有製作摺疊刀的手藝。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這兩篇報導提到的「打鐵」和「漏粉」技術都屬於老手藝,歷史悠久。儘管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但其基本技術還是從傳統的漏粉技術演變而來,是老手藝的升級版。在昌黎縣及鄰縣的農村,還有很多農戶開設家庭作坊,用手工漏粉,漏出的粉條少部分自用,大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增加收入。現在城鄉市場上出售的粉條大部分是純手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