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縣柿溝鎮豐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相貌平平卻受到無數影迷追捧,是個土生土長的莊稼人卻年收入上百萬,身有殘疾卻比普通人的日子還過得要好!這一切是為什麼呢?還要從6年前說起。
如今46歲的張建軍,是個土生土長的陝西漢子,坐在椅子上看不出絲毫殘疾人的影子,可他的的確確是個下肢癱瘓的殘疾人。
1979年,當時的張建軍還只有十三歲,正就讀於當地的小學,上四年級。小時候的 張建軍就很懂事了,從小就幫著父母下地幹活兒,每天放學後就幫家裡割豬草、給家裡養的雞餵食……尤其是每到寒暑假,更是幫著鋤草、翻地、打穀子,給父母分擔了不少家務,附近鄰居直誇張建軍聽話伶俐,張建軍的父母也極為欣慰。
這年暑假,張建軍像往常一眼隨父母下地幹活,農村的土牆總是不夠結實,經過前一晚的大雨更是變得搖搖欲墜。而這天,在地裡幹活兒的小建軍就站在牆下,牆面轟然倒塌,張建軍不幸被砸傷,從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在癱瘓之前,張建軍也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總是會和同村的玩伴一起下田捉泥鰍,逗領居家的狗,偷偷摘剛成熟的橘子吃,可從那天以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張建軍再也不能在田野上恣意奔跑了,再也不能爬樹了。從此以後他的生活不得不與輪椅為伍,目之所及永遠是逼仄狹小的房間,想要出去看一眼外面的世界都困難。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多年,那些和他一起玩耍的孩子都長大了,開始上初中、上高中、考大學,有的去了很遠很遠的城市,有的留在村裡卻也和他漸行漸遠了。
乾枯乏味的生活讓張建軍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數次想要自殺,卻都被父母救了回來。
張建軍的父母也只是農民,沒讀過什麼書,不懂如何開導陷入絕望的兒子,只能幹著急。
當時收音機還是個在農村裡比較稀有的電子設備,張建軍的父親不忍看他繼續自閉下去,於是買了一臺收音機,希望張建軍能夠走出陰影。
沒想到,正是由於這個小小的收音機,張建軍此後的人生徹底發生了變化。
當時的收音機裡各個頻道都是相聲,張建軍覺得有趣,就天天聽。聽著聽著,張建軍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自己是不是也能創作相聲呢?
雖然張建軍文化水平不怎麼高,寫相聲劇本卻不難,於是張建軍就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
一開始他只是模仿收音機裡的段子,在此基礎上稍作修改,後來,張建軍開始寫自己腦海中浮現的段子、場景。
因為張建軍沒讀過什麼書,他開始隨身帶著字典,沒事就翻開字典看一看,遇上不會寫的詞就一個個查。張建軍讓自己的父母回到家後將外面的新鮮事說給他聽,他就將這些奇聞異事寫成故事,寫成劇本,然後一人分飾幾角,念給自己聽。
可稿子一直石沉大海,沒有回信,張建軍最終還是放棄了。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各家各戶有了電視機,張建軍便開始看電視劇。這一天,張建軍覺得某檔電視欄目很有趣,貼近生活卻富有深刻含義,他突然又燃起了將相聲劇本改編成電視劇本的想法。
於是,他將自己原先的相聲劇本改成了電視劇本,試著將稿子投出去。
最後,張建軍自己都不知道寫了多少份稿子,終於有一家影視公司看上了他的劇本,決定對此進行拍攝。
張建軍首部搬上熒幕的劇本就是獲得了五百元稿費的劇本——《三個扒手》。這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他開始沒日沒夜的寫作,通過的劇本也越來越多。
2008年,張建軍的劇本《女村長馬二嫂》被影視公司看上決定拍攝,而這次,為了能更體現全劇主旨,該公司決定讓張建軍自行導演。
這讓張建軍極為興奮,最終該劇在陝西電視臺播出,並獲得了良好的收視率。
張建軍越發刻苦寫作,又去學習了電腦打字寫作,加快了創作速度。第二年,張建軍的十多部劇本全部走上了熒幕。迄今為止,張建軍被搬上熒幕的劇本已經超過五十部。
在寫作的同時,張建軍也在不斷看書,他知道自己沒讀過什麼書,沒啥文化,想要寫出有深度的劇本更要加倍努力。
張建軍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自怨自艾中,只要擁有樂觀的心態,一定能大展身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