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打拳很長時間,但是都沒有功夫上身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樁功的練習層次了。
太極拳愛好者在學習一套太極拳套路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每個動作能夠不加思索地、流暢地打出來,只能說明會打拳了,還談不上什麼功夫。
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功夫,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練習太極推手;一個是練習混元樁。太極混元樁是練習太極拳者提高功力的必修課。
兩者同時練習,也可以單獨練習,關於太極推手,因為是比較複雜的功夫,因此,在此就不多談了,重點的講解一下太極混元樁的練習方法。
太極混元樁是氣力兼修的一個好功法,既可以打通經絡,使人很快得氣,治療多種疾病,又可以增長力量。
混元樁要領一,要求虛領頂勁
所謂頂勁,就是頭顱的後半部分向上頂,但是脖子又不能向上用力的拔,貴在一個虛字。如何才能做到虛?就是讓頸椎微微放鬆,向上拉伸即可,不可過於用力,一旦用力過度,就會使人頭暈目眩,不但不能練功,反而有害健康!
正確的體會是,頭顱好像懸掛在空中一樣,因此虛領頂勁又稱為「頭頂懸」。
太極拳是一種對稱統一的運動,長練太極拳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在太極拳中,有很多對稱統一關係,但是兩者又互相矛盾。
混元樁要領二,就是尾閭下墜
尾骨由五塊尾椎聯合在一起構成,一般人這五塊骨頭不能動,但是練功者用意念放鬆這五塊骨頭,使之向下拉伸,時間久了就可以鬆動了。
這樣於由頭部向上拉伸,尾骨向下拉伸,自然中間的腰椎、胸椎都得到拉伸,從而減輕了椎骨之間的壓力,可以緩解和治療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頸椎病、神經衰弱、失眠、頭疼等許多疾病。
混元樁要領三,松胯、屈膝、圓襠
松垮,就是要求臀部下坐,就像坐在凳子上一樣。屈膝,就是膝部彎曲,但是不要太過,配合坐胯讓人感覺中正安適即可。圓襠,就是要求大腿根部內側向外撐開,同時膝部向內收,自然襠部就圓了,感覺就像騎馬的時候,雙腿夾住馬背那樣的意思。
混元樁要領四,要求雙腳用腳後跟和腳趾抓地
腳心湧泉穴要虛,這個好理解。
混元樁要領五,雙臂合抱於胸前
雙臂自然彎曲,肘部下垂,手略高於肘,雙手手掌相對合抱,如抱住一個西瓜一樣。要求肩部放鬆。
混元樁要領六,含胸
所謂含胸是和挺胸相對的,只要不挺胸就算含胸了。具體要求是,下頜微微內收,雙肩微微前卷,感覺自胸部到腹部氣很順暢即可。只要做到含胸,就會感覺小腹微微發脹,這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
記住,不可憋氣讓小腹變大,強行氣沉丹田,那樣會出問題的。雙腳站立時距離與肩部等寬,略寬一點也可以。
總之,上述各個要領必須同時做到,這樣站立久了,人就像一棵樹一樣,落地生根,腿部力量逐漸增大,雙腳就像生根一樣別人推不動,這樣混元樁才算入門。至於高深功夫,也是終身不盡之學,正所謂藝無止境。
練混元樁功的注意事項
1.練拳之前,必須先做暖身運動
練拳之前先活動筋骨,舒展四肢,使體內血氣流暢,體外肌肉鬆弛,不致因練拳而引起任何體內或體外的不快。古代的五禽戲與八段錦,現在的站樁拉腿與松身等,都是為此而設的。
2.練拳之前,必須寧神養氣,吐濁納清
練太極拳不是一上場便動手的,必須凝神片刻,調整呼吸,意念專一,口呼鼻吸,氣注丹田,一切純任自然,全身放鬆,俟心平氣和,才可開始行拳。
練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打完整套拳法後會感覺到周身輕靈,心情舒暢,練太極拳具有修身養性的作用。
此外場地有無磚頭瓦礫石子等,亦需於入場時注意,以維安全。千萬不可因為事小而忽視。
3.練拳之時必須沉肩垂肘,松腰坐胯
出手要略帶彎曲,不可太直,推手雖可挺直,應注意將肩放鬆,勁貫四梢,則手去自長。尤需注意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肘與膝合、步與手合,則無論演練或對敵皆縝密矣。
4.練拳之時必須默記其方位
不管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均應注意及之。因為練拳就是對敵,要想到隨時都有敵人從我之前後左右攻來,一人從前面攻來,如何克之。
練習太極拳掌握正確的運動規律,正確的學習太極拳能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對人具有教育意義。
兩人、三人或四人從前後左右攻來,又如何克之。練拳時有此想像(無人要當有人在),則實戰未有不勝者。
5.練拳之時腳步不可過高,務必貼地而進
所謂龍行虎牽,吸腹收腰,挺膊舒筋,敏捷神速,尤宜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氣沉丹田,根基穩固。能如是,則進退自如,左右逢源,演練時美觀大方,對敵時攻無不克。
6.練拳之時必須嚴守法度,快慢自然
敵人高來高應,低來低取,快來快接,慢來慢隨,所以練拳之時要隨時注意對方的行動,必須眼快、身快、手快、步快,著著(招招)不離上中下,步步都要走生門,則所向無敵。
混元樁練習要領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
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
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