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若還不數位化轉型,企業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

2020-12-24 雷鋒網

年初的一場疫情,讓眾多企業清晰認知到加快數位化轉型,以應對不確定性。這一趨勢,倒逼著所有的企業不得不轉型。

但是,更多企業卻不知該如何邁向數位化轉型之路,這也成為一大研究課題。

11月6日,在2020金蝶雲全球大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做了《擁有數位化能力》的主題演講,結合理論與案例,為企業提供了轉型新思路。

她提到,數位化的本質就是重構現實世界成為數字世界,具備三個特徵,即聯接、融合、當下。對於各個領域的企業來說,數位化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數位化使企業保持原有的競爭優勢的時間會縮短,這不僅僅發生在技術領域,而是鏈入到所有產業,對所有產業進行新的組合。

那麼,對於企業來說,該如何邁向數位化轉型之路呢?她表示,企業在轉型路上需要具備六個關鍵認知和四點基礎準備。

六個認知,是一切都正在轉化為數據、聯接比擁有更重要、可信與開放協同是關鍵、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以及顧客主義、長期主義兩個主義。

四點改變,也是基礎準備,是挑戰自己,做好自己,還要能做到利他方能利己,最後就是要認識到數位化這是一個過去的結束,但也是新的開始。

她認為,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認知與改變,放棄原有的優勢,企業在邁向數位化轉型的路上才能擁有數位化能力,迎來新的可能性。

以下為陳陳春花的演講速記,鯨犀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與整理:

陳春花:2020年春天開始,我們每個人突然懂得了一件事情,就是在線化、數位化其實是必選項。經過這次疫情之後,相信每個人都很清楚的知道已經伸出在數位化、在線化當中。所以,對於每個企業來講,擁有數位化的能力,應該是今天最基本的能力訓練,也是一個企業的基本功。

一、數位化的本質

數位化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個概念最重要的是通過連結實現各種技術創新,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把現實世界在虛擬世界中重建。所以,數位化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就是重構現實世界成為數字世界。

二、數位化的特徵

那數位化的特徵是什麼?通過三個概念來看:

第一,就是聯接。它的含義是聯接大於擁有,聯接各種的可能性。這種聯接是通過全新的技術,達到我們看到的所有狀態。當這種聯接,幫助到每個企業、每一個人甚至幫助到了不同的空間,就會看到全新的可能性,這是數位化帶來的第一個變化。

第二,是融合,這是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比如,數字孿生是指通過數位技術物理狀態的能夠模擬出來。整個數位化更大的特點,不僅僅是數位技術模擬,更重要的是它把現實世界跟數字世界進行融合。

第三,稱之為當下。也就是指所有的變化在數位化的影響下,不僅僅是變化的本身,還有變化的速度。如今,我們我們所討論的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的任何東西,在數位化時代會發現它不存在這樣的時間概念,反而是把時間放在了當下,然後朝著未來去努力。所以,所有的變化就不僅是變化,而是加上變化的速度帶來的時間衝擊。

三、數位化對產業價值的意義

我們發現,數位化帶來的衝擊其實是非常巨大的,與以往所講的工業化時代不同的是,數位化時代引發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帶來的變化時間軸在縮短,加入數位化化跟移動技術之後發生了巨大改變。它使企業保持原有的競爭優勢的時間會縮短,這不僅僅發生在技術領域,而是鏈入到所有產業。

借用一個創新的定義。創新可以定義為一種生產函數,也給企業家下了定義,企業家的職責就是要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

因此,之所以會認為數位化的影響非常大,就是因為數位化是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源源不斷地滲透到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然後去誕生一些新組合。

這種新的產業組合,就是所謂的數位化對產業化的重新定義。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因為數位化的到來,幾乎每個行業都可以重新做一次。

四、企業數位化必備的六個關鍵認知

接下來是企業在數位化時代,需要訓練的關鍵的認知能力是什麼,才能使企業能夠不會把原有的核心競爭能力變成一種障礙,能夠幫助企業在數位化帶來的變化中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我認為有六個關鍵認知:

1、一切都正在轉化為數據

舉例來說,我們之前去餐廳的時候,要知道那家餐廳比較好,得去借鑑別人的推薦,但是今天去到任何城市,要選擇一家好的餐廳和好吃的菜,就非常容易,只要打開大眾點評就可以了。從中可以看出,數據分析給我們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幫助。

其實,數據對於企業有兩方面的創新價值,一是模式的創新,一是效率的提升。比如,騰訊的數字能力加上醫療診所,就有了全新的方向叫AI輔診,將數位技術應用於整個診療診斷當中,就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的診斷效率,且還能達到實時高效。

所以,當騰訊的數位技術與醫療診斷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覆蓋很多的病種,也能高效地幫助確診的正確性,還可以使醫生借鑑數位技術提高診斷效率。

2、聯接比擁有更重要

數位化的環節當中,根本的特徵就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動態特徵,就需要企業不斷地迭代跟優化。

回看過去的半年,可以看到有些企業其實是撐不下去的,但有些企業卻可以存活下來,甚至部分企業在逆境中還能逆勢增長。

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快速行動的原因就是,他們有能力做迭代優化。同時,企業也有能力集合更多的智慧面對疫情,面對不增長環境能獲取增長,這一動態的增加迭代優化以及集合智慧,就需要企業懂得一個最重要的認知,即聯接大於擁有。

今天,很多不同行業的企業,都具備一個新的創新方式,常常被稱之為跨界顛覆。跨界顛覆的出現,就是因為應用了數據,且進行有效地挖掘,並將其運用到給客戶創造價值當中去。

比如,滴滴出行就是顛覆了計程車行業,特斯拉顛覆了傳統的汽車製造業,亞馬遜打造了全新的零售業。這些企業的出現就是因為他們可以有效挖掘數據並運用數據,也就出現了跨界,恰恰也是聯接大於應用。

3、可信與開放協同是關鍵

第三個準備就是,要建立信任開放協同。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企業尤其是過萬億市值的企業,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其實共同的特點都是構建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協同、更加共生的體系。今天,這些超過萬億市值的企業,共性的特點就是生態圈的構建、強鏈能力、協同優勢。因此,企業在認知上必須要求開放協同。

4、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

在研究數位化對企業的影響當中,可以看到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在過去的戰略中,企業關注的是自己的初心,以及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但是,來到數位化時代,變化的是企業需要關心自己的客戶,從顧客的概念去看,就需要企業理解想做什麼,如何給顧客新的意義,這不在於企業有多少資源與能力,不在於跟誰聯接。

對於企業而言,可做的東西也不再受限於行業,而是可以跨界合作,整個的戰略空間因為數位化被重新定義了,所以邏輯也就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

5、顧客主義

顧客主義重要強調的是企業要為顧客創造價值,也就是說,在數位化帶來的所有變化中,唯一不變的就是顧客價值。企業只有回歸到顧客價值的時候,才能夠創造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所需要的價值空間,而整個企業的發展也跟為滿足顧客需求所做的變革是保持一致的。

早先的時候,工業基礎的一個典型模型——福特製,它的出現源於能夠通過一個生產模式完成大規模製造的能力,讓整個生產滿足消費,這稱之為生產變革。

隨著企業以及社會需求的發展,消費推動生產變革,也叫消費變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豐田創造的製造模式,不斷地通過消費滿足顧客需求,而後組建跟生產,也使得豐田所代表的製造模式引領了很長時間。

到了數位化的時代,生產和銷售的邊界被打破,要求生產跟消費之間是下同的,這就是協同變革。典型代表是海爾創造的人單合一模式,解決了生產跟消費如何合一的問題。

因此,在數位化完全變化的環境中,讓企業擁有創造價值的可能性,這就要求企業能夠回到顧客

價值當中,而為滿足顧客需求所做的變革就是過去企業整個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核心。

6、長期主義

在整個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最確定的就是企業的長期主義價值。這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就是企業能不能夠真正把技術、變化、所有的努力能夠推動到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進而推動每個人的成長,賦能到產業環節當中的每個價值觀。

我們看今天的華為,它的5G技術其實就是推動無處不在的聯接。當然,面向物聯網打造非常明確的無線聯接技術,使我們每個人、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在這樣先進的技術幫助下,能夠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完成更大的成長的可能性,這也是我們在理解長期主義的一個非常明確的價值概念。

五、數位化轉型需要的四點改變

最後一點就是,企業如果想邁上數位化轉型之路,還需要對自身做四個根本的改變需求:

第一,就是挑戰自己

我們非常清楚,數位化帶來的根本性的變化就是產生一種全新的可能。當企業基於過去的認知實際上找不到未來,因此基於自己的根本要求就是挑戰自己。企業如果不能放棄自己過去傳統的經驗,放開自己的空間去迎接新的知識和新的可能性,恐怕最後沒有辦法讓企業走向未來。

第二,做好自己方可共生

在數位化這一背景之下,會發現無論長期主義還是顧客主義,都要求企業要有開放共生的協同,這樣才有機會生存下去。如果企業不能真正的做到共生協同,就沒有機會在巨變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這種共生協同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企業要致力於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有能力為別人創造價值。

第三,先有利他方能利己

數位化帶來的最大的一個變化,讓我們更接近於自然的狀態,那就是萬物互聯一體。這次疫情期間,最大的感受就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共生的狀態,因此先有利他方能利己。

第四,引用一句話「這是結束,這是開始」

我們來看微軟的變化,他們承認自己錯失了移動時代,但是他也承認必須開啟一個雲時代。所以,在今天我們一定要理解自己所做的努力,可能都要接受這一時間裡,它是一個結束。但是,必須有能力在這一時間點,開展新的開始。

這四點的改變,就是企業可以邁上數位化轉型之路的一個基礎準備。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那些活在未來的人們所能夠做的就是與現在的自己做鬥爭」。我想,企業能不能真正的邁向數位化,其實取決於願不願意面對自己、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取決於企業是不是還停留在原有的優勢與過去的認知當中,而不願意放棄這些優勢,迎來新的認知可能性。不過,企業只要願意不斷地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戰的時候,邁上數位化轉型之後就必然能帶來新的可能性。

 


鯨犀是雷鋒網旗下新的業務單元,關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市場的行業動向,聚焦企業轉型案例的報導,以產業網際網路時期需要轉型的企業視角,來記錄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為所有想要在智能時代完成轉型、升級的企業提供思路。同時,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鯨犀還會定期組織沙龍、閉門會、線上公開課等多種活動,向有升級再造意圖的企業、以及提供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平臺公司提供一手資訊和交流合作的機會。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企業深化數位化應用, 數位化轉型步入下半場
    、各個行業,以及每個企業不容忽視的核心要務,通過全球的實踐可以發現,只有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數位化能力,更加快速地洞察客戶的需求並迅速調整自身的產品及服務模式,才能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根據全球研究機構Forrester的預測,2021年全球20%的企業將設立新的數字部門以加速數位化業務變革。但是對於多數尚未開啟數位化之旅企業來講,數位化轉型仍然被視為一座充滿挑戰和艱險的高峰。除了戰略、組織等方面的原因以外,掌握數位化轉型的方法並制訂切實可行的路徑是其中的關鍵。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2018年在我和趙海然合作出版的《共生:未來企業組織的進化路徑》一書中,我們認為,在合作的要求下,相同領域甚至不同領域的組織不再是競爭對手,而轉變為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顧客參與價值創造、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以及市場競爭的激烈,組織需要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將傳統的價值鏈創造價值模式轉變為命運共同體合作創造模式。
  • 數位化轉型浪潮下,三節課如何「乘風破浪」抓住企業培訓市場?
    年初,一場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所有企業開始重新審視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各大企業紛紛開啟了線上辦公模式,啟用了在線協作以及數位化銷售渠道等工具和替代方案,而這些動作無疑加速推動了企業數位化變革的進程。
  • 陳春花:長壽企業的生存秘訣是什麼?
    長壽企業擁有什麼樣的「長壽基因」?2020年11月11日,在彼得·德魯克中國管理論壇上,陳春花教授發表了題為「價值共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精彩演講,她說,「企業真正需要關注的並不是增長速度與增長規模,而是如何貢獻價值並可持續發展,企業真正要追求的應該是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以下為演講精彩實錄。
  • 數位化步伐加快,企業要為轉型進入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CTO作為負責數位化轉型的高管,應努力重塑組織,確保組織中每個人都對變革負責。根據麥肯錫的研究,企業任命CTO或類似職位,將大大提高企業成功轉型的機會。雖然大型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遇到的組織和文化變革挑戰往往更嚴峻,但是大型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也具有其獨特優勢。數位化轉型走在前列的大型企業極具投資吸引力,往往可將大量資金用於吸引高端人才和技術投入。
  • 加速政企數位化轉型 華為雲企業數位化轉型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峰會期間,企業數位化轉型高峰論壇也成功舉行。來自四川及成都市的各級政府代表、企業高層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企業上雲和數位化轉型之路。會上,華為雲數位化轉型資深諮詢專家崔小鵬發表了《華為數位化轉型實踐》主題演講,從「為什麼、轉什麼、怎麼轉」三個維度全面分享了華為數位化轉型的實踐及經驗。
  • 家電企業數位化轉型如箭在弦,先行者美的有何「秘鑰」?
    這樣的背景下,數位化轉型的優勢及必要性在各個層面均迎來了一次「集中曝光」,並成為製造業除復工復產之外最熱門的詞彙之一。3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工信部將制定出臺相關產業的數位化轉型政策,加快數位化轉型的步伐,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並指出將組織實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行動計劃。
  • 深信服李新:企業數位化轉型一定是「一把手」工程|2020全球數字...
    其次,利用高效開發運維、數智化存儲等技術手段,成為數位化發展的著力點,相信國產化的優勢,採用不同的「雙向」技術路線,「用好」雲應用、「管好」雲資源,「控好」雲風險,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最後李新提到,深信服希望利用「3+2」新引擎戰略,提出「六步走」策略,讓用戶安全、平穩將X86架構移植到國產當中。
  • 國資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位化轉型工作的通知》
    、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現就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位化轉型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意義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政策,將數位化轉型作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手段,不斷深化對數位化轉型艱巨性
  • 傳統企業如何在數位化新時代跨越微笑曲線?-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慶瑞、全球組織文化與領導力大師埃德加·沙因、全球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鬱次郎、北大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等在現場分享最新的管理思維和研究前沿趨勢,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藍箭航天董事長兼執行長張昌武、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何煒等企業代表,也暢談創新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各渠道觀看直播人數逾100萬。
  • 楊國安、陳龍、陳春花、宋志平,本年度企業家最應該聽的4堂大課
    一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數位化加速帶來的機遇,又讓一些企業絕地反擊、破繭重生。新發展格局下,一批植根行業的千億公司快速崛起,展現了實體經濟的根基作用;消費升級和產業數位化並行,帶來了新賽道新機遇。而危機面前,對組織和管理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20年度數位化轉型推動企業100強
    疫情下的社交隔離將流媒體的重要性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影視傳媒公司的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今年9月,由迪士尼出品的電影《花木蘭》在美國直接上線自家流媒體Disney+;12月,華納兄弟宣布其2021年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將同步登陸旗下流媒體HBO Max。
  • 數位化|寧高寧認識的中化集團數位化轉型路徑
    兩化重組後體量規模和專業性都會有較大改變,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如何提高發展質量、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擁有更領先的科學技術、生產更具科技含量的新產品、獲得更持續的利潤回報以及提升整體競爭優勢做大做強中國化工產業。
  • 疫情影響下企業發展受阻,軟通動力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不難看出,傳統製造業面對受制約的生產和銷售方式,略顯艱難,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也成為了數位化轉型的助推劑。如何運用新技術對企業的競爭力進行重塑,為企業帶來效率的提升,數位化轉型是迫切需要的。
  • 國網新疆信通公司:建設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早日實現通信數位化轉型
    在2019年9月17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齊發聲,圍繞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數字經濟釋放了密集利好消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0年6月15日在京舉行的「數字新基建」重點建設任務發布會上,發布了「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重點,帶動上下遊企業共同發展的要求。
  • 楊國安:從企業數位化轉型的「Why、What、How」到「五環框架」
    12月20日, 在2020中國企業數位化高峰論壇暨青騰2020未來峰會現場, 楊國安發表了題為《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洞察》的演講,並首次提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五環框架」和「三大洞察」,提供了一個較為通用的數位化轉型藍圖。
  • 中廣核:把握數位化轉型機遇 建好世界一流清潔能源集團
    中國廣核集團積極主動謀劃和推動數位化轉型,將數位化轉型與發展清潔能源主業深度融合,助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和能源革命。 一、深刻認識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大意義 加快數位化轉型是央企落實黨中央關於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作出重要批示。
  • 企業微信連接微信用戶數達4億 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
    中證網訊(記者 萬宇)12月23日,企業微信2020年度大會在廣州舉行,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的能力再次升級:客戶群人數上限提升至500人,並支持發放客戶群紅包,離職、在職繼承和互通開放能力進一步優化。現場,企業微信團隊還宣布正式啟動企航計劃,將提供12億元數位化扶持基金,助力教育、政務和中小企業轉型數位化。
  • 楊國勳:推進新時期企業數位化轉型
    本次峰會設有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高端對話,同時聚焦4大行業專場,發布5大領域榜單,共有40多位行業專家、技術大咖、資深創業者和投資人一起探討中國數位化產業的現狀和趨勢。 原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海關總署原總工程師楊國勳在活動上發表了題為《推進新時期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數位化轉型意味著數位化+轉型,這個轉型就是指業務改革。
  • 從星巴克數位化重塑看企業數位化平臺戰略
    企業管理大師曾這樣說 ——  「戰略不是能夠在會議桌旁隨隨便便拼湊起來的東西」;  「企業如果固守過去曾行之有效的戰略,那麼它必將敗於競爭對手」;  「戰略制定者的任務不在於看清目前的樣子,而在於看清企業的未來的樣子」。  那麼,你想知道,你的企業,未來是什麼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