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孜拉•努依坦千針萬線繡出錦繡人生

2021-01-13 新疆新聞網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3日電(李存玲 艾肯江•安尼娃)呼圖壁縣石梯子鄉白楊河村有一名遠近聞名的哈薩克族繡娘木孜拉•努依坦,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依靠刺繡技能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新疆工藝美術大師,還成立合作社帶領牧區的姐妹走出家門走上致富路。

  木孜拉•努依坦:「丫頭,針碼大了,針碼稍微調小一點,要不然不結實。」

  瑪依拉古麗:「好的,調一下。」

  木孜拉•努依坦出生呼圖壁縣石梯子鄉白楊河村,高中畢業後的回到村上,嫁給了在鄉上草原站上班有著穩定工作的丈夫後,就過起了天天圍著鍋臺和孩子轉的日子。

  木孜拉•努依坦:「我在家裡面花老公的錢,我自己感覺我地位低,我每次出去買個化妝品、買個什麼的、娃娃小要錢,老公總是皺著眉頭就說你們女人咋這麼愛花錢,然後我就為了爭這口氣。 」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木孜拉•努依坦找到在服裝廠上班的工作,但沒幹兩年,服裝廠就關門倒閉了。失去工作的她不願再重複以前的生活,想憑藉自己雙手自食其力,和丈夫商量後,一狠心賣掉了家裡的一頭牛,又東拼西湊的借了兩千塊錢到烏魯木齊一家服裝學校學習服裝設計。

  木孜拉•努依坦:「我們當時在邊學習的時候就是錢比較緊張,早晨就是吃一個饢、喝點茶、中午就吃飽肚子,到晚上肚子餓了的時候就吃個西紅柿、喝點開水,就這樣子。 」

  服裝學校學習時上午是理論課,下午是實踐課,學校會提供一點練手的原材料,但是對於想拼命汲取知識積攢經驗的木孜拉•努依坦來說根本不夠。對於吃飽飯都是問題的她,買製作衣服要用的布料、拉鏈、扣子就成了難題,可是不放棄的她很快就想到了辦法。

  木孜拉•努依坦:「我每次回家的時候,到娘家、親戚朋友家,把他們箱底子裡面的布都拿出來,我說免費的給你做,然後做完以後等下個星期回來我把做好的衣服給他們送過來,他們就給一袋子麵粉、一籠子清油,這樣子我拿回去再給家裡面,就這樣子緊湊的學。」

  這樣一舉兩得的做法,讓她練了手藝還給家裡解決了點實際困難。半年後,學成歸來的她想回到白楊河村開服裝店,沒有租金和場地,她就借了鄰居的兩間土房。

  木孜拉•努依坦:「當時那個房子特別破舊,我們打掃了一下然後就是裡面我們住外面是搞得裁縫店嘛,夏天的時候一下雨外面下大雨,房子裡頭就下小雨,我們就用塑料布,房頂子(上)塑料布就遮上,那個房子我們一住就住了兩年。」

  因為沒錢提布,一開始她只能掙點服裝製作的手工費,做個褲邊1塊,做條裙子4塊,就這樣慢慢的攢錢,等攢夠200元就去烏魯木齊批發一些布料回來正式開起了服裝店。

  木孜拉•努依坦:「就是早晨早早的坐班車,那時候石梯子才一趟班車,然後走到呼圖壁,在到烏魯木齊大西門把布買上,自己帶的就是饢,帶的水,就捨不得吃,因為錢少嘛,大袋子、小袋子扛到火車南站,然後坐班車到縣城也天黑了,天黑以後我們就住到老鄉家,第二天才能到石梯子。」

  越努力,越幸運,1997年,呼圖壁縣大批牧民下山定居,幾乎家家戶戶要訂做窗簾,木孜拉•努依坦的服裝店的窗簾都由她自己設計,還採用了宮廷式窗簾的做法,不僅有民族特色,價格還便宜,一下子接到了很多訂單。

  木孜拉•努依坦:「我想的人家既然到我這來進貨,那我就按時給他完成,害怕這各生意被別人搶了嘛,讓別人他拿到縣城,拿到別人店裡面做,我就加班加點,不分白天黑夜的在做,為了多掙點錢。」

  生意越來越好的木孜拉的服裝店聲名遠揚,不僅各鄉鎮的哈薩克族群眾紛紛前來訂做,連縣城的居民也慕名而來。

  2010年,開服裝店掙到錢的木孜拉•努依坦想著要繼續提升自己,參加了縣婦聯和科協組織的兩次創業培訓班後,讓她深刻的認識到單憑自己服裝小店的單打獨鬥是最初級的方式,要想做大做強就得搞合作社,抱團取暖,規模化生產,可剛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

  木孜拉•努依坦:「在很多婦女當中,只有十五個人站出來說來跟我一塊幹這個合作社,有些人的老公,就直接就說,木子拉一塊搞刺繡有什麼出息,能掙什麼錢,說的她能給你給錢嗎?當時我為這個事情哭過很多次。」

  2011年5月,木孜拉還是說服了村裡的15名婦女共同成立了呼圖壁縣沙木哈爾民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呼圖壁縣第一個由哈薩克族發起成立的農民合作社,木孜拉說,沙木哈爾在哈語中就是「飛翔」的意思。

  合作社成立後,木孜拉•努依坦加班加點自己設計,她大膽的將從杭州學回來的蘇繡和哈薩克族繡法相結合,做出來的產品款式新,工藝好,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但是遇到大的訂單或是要的著急的訂單就接不了,人員少,設備少。2011年,在婦聯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的項目資金和10萬元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

  木孜拉•努依坦:「我在最需要資金、最需要擴大的時候,這筆資金確實是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然後我就從40平方米的小店一直擴大到80平方米,然後進的新設備,我就是朝前邁了一大步,也有了我這個發展的信心。」

  在木孜拉•努依坦的創業路上,黨的各項好政策如一場春雨,及時澆灌著這些哈薩克族婦女的夢想,政府多次組織培訓讓她學會技能、懂得管理、敢於創新,而項目資金補助更是為她的創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木孜拉•努依坦本人堅信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她開始給石梯子鄉、雀爾溝鎮、大豐鎮等鄉鎮的農村婦女免費教授刺繡技藝,現在已經有300多名通過免費培訓的婦女加入到了她的刺繡合作社。

  木孜拉•努依坦:「是國家的好政策,是我一個家庭婦女發展到現在,我有責任、有義務去就是培養更多的家庭婦女從事這個刺繡行業,在家門口也能掙錢。免費培訓的想法就是,能讓婦女都有一技之長,然後通過她的技能增加家庭的收入,讓日子過的越過越好,就是不問老公要錢,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財富。」

  據了解,沙木哈爾合作社自成立以來,所生產的產品不僅有花氈、服裝、抱枕、沙發巾、坐墊,還有各種各樣旅遊紀念品。產品銷到克拉瑪依、烏魯木齊以及喀納斯等景區,甚至走出了國門銷往了哈薩克斯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木孜拉•努依坦根據這個要求也給在農村發展的自己制定了奮鬥目標。

  木孜拉•努依坦:「現在截止目前已經開了兩個刺繡廠,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我們準備開一個服裝廠,我現在這個兩個廠的經濟效益非常好,因為我們的產品全疆各地都有銷售,然後又銷到哈薩克斯坦,我們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服裝廠這塊兒打造我們本地的品牌,能帶動更多的婦女增收致富、走出家門。」

相關焦點

  • 木孜拉·努依坦: 帶領姐妹「繡」前程
    □本報記者/帕熱扎提 蓋有軍6月21日,走進呼圖壁縣石梯子哈薩克族鄉白楊河村沙木哈爾民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木孜拉·努依坦正帶著員工趕製烏魯木齊市一家客戶訂製的哈薩克族傳統服裝。在石梯子哈薩克族鄉婦女眼中,木孜拉是哈薩克族刺繡高手,也是婦女致富路上的領路人。
  • 你見過真正的「千針萬線」嗎?
    年研發攝製1部工藝紀錄片合作40+國內外平臺和展售打造1個品牌 獻出1份「納禮」說起「老布鞋」,你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中國千層底布鞋距今3千多年歷史,而納底拉花(麻繩納底繡)是在非遺千層底布鞋中獨樹一幟的晉南傳統手工藝,這種晉南地區的納底拉花千層底布鞋做工複雜,工序繁縟,技藝高深,耗時長、難度大,例如1雙千層底布鞋、利用平針至少需要手工縫製2100多針;而該系列所用針法「納底拉花」更是繁縟工序和精湛技藝,如俗語所概「千針萬線」。
  • 千針萬線織就人間大愛---中國文明網
    正如孩子們所說:「您的愛心毛衣不但暖和了我們的身體,更暖和了我們的心靈……」  「毛衣奶奶」用千針萬線織就人間大愛,這份愛心善舉與無私奉獻,飽含著她的慈愛情愫,傳播著愛的理念與精髓。用樸素執著的愛,用真誠無私的心,用極其普通的一針一線,編織出了人間的溫暖。  「孩子們穿得暖了,我心裡也很暖和。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細小的繡花針在絲綢上遊走,呈出一片錦繡。一件繡品,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線尾,從開始到結束,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都能看出匠人的心意。再觸摸繡品的感覺,不再是冰冷的布料,也不是乾癟的絲線,而是一種溫度,這種溫度,可以融化人心。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刺繡傳承人謝慧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間萬物。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蜀繡
    蜀繡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蜀的三星堆文明,與夏朝文明同時期。它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西漢揚雄的《蜀都賦》:「麗靡螭燭,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顯示出早在西漢時期,錦和繡都是很精美的絲織物製品,並且刺繡工藝已經得到高水平的發展。
  • 走進苗繡 | 1萬米繡線繡出書法名作《砥柱銘卷》
    這是彭水一繡娘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以苗繡技藝繡制的《砥柱銘卷》,畫心全長近9米。《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在1096——1098年間作於黔州,也就是今天的彭水。2010年,《砥柱銘卷》在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4.368億元的高價成功拍賣。2018年,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決定把這幅書法名作通過苗繡的方式製作出來。
  •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原標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哈薩克族情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曾經傳唱全國。在傳統的哈薩克族家庭,27歲的阿麗騰古麗·哈比這朵美麗的「玫瑰花」,早應嫁人生子,圍著鍋臺轉。
  • 拉小加持!雙鐵環伺!中冶錦繡天璽致敬濱江天際線!
    就如他們對江景的迷戀並不僅在於旖旎的風光,更在於江景樓盤總能融洽的與周邊綠化、交通、配套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出則繁華、入則寧靜」的居家氛圍。而中冶錦繡天璽就是這樣的「必選題」,其坐落於擁有600年歷史的鼓樓濱江正核心,作為南京高端江景房,坐擁南京視野最開闊、與中心城區呼應度最高的3公裡長江岸線,還擁有區域內最為優質的配套資源。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結合繡制……潮繡針法多樣,有轉針繡、過橋繡、打種籽繡等多達100多種。每一針法均具獨特製作效果,使得繡物惟妙惟肖。」技藝精湛、恢弘大氣,在作品中填充棉花,居然就可繡出了近乎淺浮雕的立體感覺。
  • 江陵三湖黃桃產業觀察(下)|錦繡黃桃繡出鄉村振興美畫卷
    三湖人給錦繡黃桃取了兩個好聽的名字——「黃大圓」和「甜脆香」,因為當土壤肥沃、管理精細,種出的黃桃既有顏值又有品質。而正如這兩個名字,三湖人的生活因黃桃變得香香甜甜,三湖的鄉村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魔獸世界懷舊服》千針石林怎麼去 去千針石林的方法攻略
    很多玩家找不到去千針石林的方法,所以不知道怎麼去千針石林,下面九遊小編給大家講一下魔獸世界懷舊服去千針石林的方法攻略。 千針石林怎麼去 魔獸世界懷舊服千針石林怎麼... 魔獸世界懷舊服千針石林怎麼去?
  • 相約海澱坦博品味絲路文化 60餘萬人次線上觀看藝術展
    近日,為期一個月的「相約海澱坦博,品味絲路文化」藝術展正式落下帷幕。在一個月的展期內,海澱坦博絲路文明藝術館眾多精美藏品與公眾見面,這是海澱坦博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參觀。本次展覽接待預約到館觀眾389人、團體邀約7場,並開展2次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60餘萬人次。
  • 延禧攻略12宮女結局上:繡坊雖小五臟俱全,平凡人的惡來源於嫉妒
    然而報仇之路何其忐忑,她緊閉了自己的心門,不想在復仇之外生出枝節。可惜事與願違,儘管只是小小的宮女,儘管只在繡院裡,嫉妒就足以使得平凡人生惡。後來在做繡活的時候吉祥因為手受傷染紅了繡布而無法完成繡品,關鍵時刻又是瓔珞將自己的作品給了吉祥才使她順利留在了繡房。二人遂成為好友。然而正是因為與瓔珞走的過近,自己又太過單純,被越發嫉妒的玲瓏處處找事。由於瓔珞繡技出色,張嬤嬤將繡皇后生日上獻給皇后的朝服的任務交給瓔珞。其中的孔雀羽線及其難得,玲瓏就弄壞了朝服並偷走了孔雀羽線。
  • 聖潤紡織:以情為線,以技鋪陳,繡出獨特風格
    聖潤紡織:以情為線,以技鋪陳,繡出獨特風格 發表時間:2020/4/7
  • 策劃丨錦繡織大美河山 剪紙鏤詩意生活(二)
    千針萬線繡祖國大美河山,一剪一紙鏤生活花團錦簇。錦繡和剪紙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的代表,是我國藝術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兩者歷經千年的雨雪風霜,嘗盡時代變遷的苦辣酸甜,在一代又一代優秀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與時代的特點不斷交融,在傳承者的巧手下煥發新顏,綻放出絢麗的光芒。刺繡是每一位中國人都不陌生的民間藝術。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0000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名作《砥柱銘...
    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 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成。「每一個字每一個針都是用心去繡,繡出來與原圖基本沒有出入,它的筆畫,哪怕它筆墨帶一點,我們都按原來的繡。」
  • 「紙織人生繡傳情」——沈海蓉與紙繡
    這次展出是沈海蓉2007年首辦個展後的又一次展出,十多年來她創作不止,成功搭建人生另一個舞臺沈海蓉站在一件與她人身等高、名為《魚鱗甲》的紙繡裝置藝術作品旁說:「這是以過去京劇舞臺上刀馬旦的造型來創作,用紙繡創作出她身上穿戴的魚鱗甲配件等,希望透過她,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重現刀馬旦的舞臺人生。」
  • 無手老人的「紉針」生活 用雙臂「繡」出幸福人生
    對於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東團堡鄉湯子嶺村的趙玉蘭來說,她的人生從55年前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和別人的不同:兩條手臂的末端並沒有手掌,手腕處空空如也。也就是說,趙玉蘭從來沒有像正常人一樣感受過「手」的方便。隨後的55年裡,趙玉蘭開始像別人一樣,她用這雙「手」做著越來越多的事情。而從今年開始,用這雙「手」繡制的鞋墊以100元/雙的售價在網絡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