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它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民間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漢代時人們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賀冬節盛於唐宋。
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也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可見古人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民間有吃水餃的風俗,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其所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者,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了食物,叫做「餃子」。
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既然說冬至後「陽氣回升」、進入了新的節氣循環,那麼冬至後人們該如何養生呢?
1.勤搓手防感冒
在寒冷的冬至時節,常搓手對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勞宮、魚際、合谷等。
通過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於手心的勞宮穴,讓心臟逐漸興奮起來;經常刺激位於雙手拇指根部隆起處的魚際穴,可疏通經絡,增強呼吸系統功能,預防感冒。
搓手時宜雙手抱拳,雙手從虎口接合,兩手捏緊,再移動雙手轉動,使其在轉動過程中各部分互相摩擦。搓手時間可長可短,貴在每天堅持。
2.暖雙足防體寒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與人的健康關係密切。腳部一旦受寒,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病症,故寒冷冬至時節應格外重視腳部保暖。
除了要穿著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平時還要多活動雙腳,可常進行跑步、競走、散步等運動,並應養成泡腳的習慣。
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燙一燙腳,既能禦寒,又能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腳的營養供給,保持皮膚柔軟,減輕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
1.飲食忌辛辣燥熱
「氣始於冬至」因此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節。此時在飲食方面宜多樣化,注意谷、蔬、果合理搭配,可依據個人體質,選擇溫補的食物,如紅參、枸杞子、何首烏、黑豆、紅棗、慄子、山藥等,以作禦寒。
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食物。
2.可常食堅果
冬至時節可多食些堅果(但不宜過量)。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他季節吃容易上火,而冬至時天氣較冷,多數人吃後不存在這個問題。
冬至時陰氣旺盛到了極點,陽氣開始生起,並逐漸旺盛。由於陽是從陰裡面生出來的,只有當陰足夠旺盛時,陽氣才能生得更好。
因此,冬至後應注意運動不可過多,要在動中求靜。假如一個人平時運動較多,在冬至前後就應適當減少運動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對身體也更好。冬至時可常做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以養生。
總的來說,進入冬至後,日漸長、夜漸短,中醫上認為,天人相應,人體的陰氣也會伴隨著冬至的到來進入最高峰,之後一陽始生,開始人體新的周期。
因此,在冬至做好各方面的養生和調劑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未來一年的健康生活都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