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 養「藏」,陽氣初動日漸長

2021-01-14 孫老師扶正療法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它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民間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漢代時人們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賀冬節盛於唐宋。


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也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可見古人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民間有吃水餃的風俗,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其所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者,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了食物,叫做「餃子」。

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既然說冬至後「陽氣回升」、進入了新的節氣循環,那麼冬至後人們該如何養生呢?

1.勤搓手防感冒


在寒冷的冬至時節,常搓手對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勞宮、魚際、合谷等。

通過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於手心的勞宮穴,讓心臟逐漸興奮起來;經常刺激位於雙手拇指根部隆起處的魚際穴,可疏通經絡,增強呼吸系統功能,預防感冒。


搓手時宜雙手抱拳,雙手從虎口接合,兩手捏緊,再移動雙手轉動,使其在轉動過程中各部分互相摩擦。搓手時間可長可短,貴在每天堅持。

2.暖雙足防體寒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與人的健康關係密切。腳部一旦受寒,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病症,故寒冷冬至時節應格外重視腳部保暖。


除了要穿著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平時還要多活動雙腳,可常進行跑步、競走、散步等運動,並應養成泡腳的習慣。

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燙一燙腳,既能禦寒,又能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腳的營養供給,保持皮膚柔軟,減輕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

1.飲食忌辛辣燥熱

 

「氣始於冬至」因此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節。此時在飲食方面宜多樣化,注意谷、蔬、果合理搭配,可依據個人體質,選擇溫補的食物,如紅參、枸杞子、何首烏、黑豆、紅棗、慄子、山藥等,以作禦寒。


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食物。

2.可常食堅果


冬至時節可多食些堅果(但不宜過量)。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他季節吃容易上火,而冬至時天氣較冷,多數人吃後不存在這個問題。

冬至時陰氣旺盛到了極點,陽氣開始生起,並逐漸旺盛。由於陽是從陰裡面生出來的,只有當陰足夠旺盛時,陽氣才能生得更好。

 

因此,冬至後應注意運動不可過多,要在動中求靜。假如一個人平時運動較多,在冬至前後就應適當減少運動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對身體也更好。冬至時可常做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以養生。

總的來說,進入冬至後,日漸長、夜漸短,中醫上認為,天人相應,人體的陰氣也會伴隨著冬至的到來進入最高峰,之後一陽始生,開始人體新的周期。


因此,在冬至做好各方面的養生和調劑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未來一年的健康生活都十分有益。

相關焦點

  • 24節氣冬至丨陽氣初動春又來
    今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至」有極致的意思冰益壯,地始坼隆冬時節到了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今日以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會逐漸升高北半球的白天也將慢慢變長
  • 節氣養生|冬至:護陽氣,養精氣!
    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到冬至這一天,北方要吃餃子,南方要祭祖、宴飲。從養生來說,冬至日是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的日子,冬至過後,夜慢慢變短,晝慢慢變長,而數九寒天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在嚴寒、低氣壓、溫差大的氣候狀況下,人體機能易受幹擾,從而導致出現不適反應,如頭昏、胸悶、噁心、全身關節疼痛等。民間常說「冬至是老人們的一個關口」,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
  • 冬至丨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陽氣|養生|食補|節氣|張...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過了冬至以後  白天逐漸變長    二候 |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 |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 冬至一陽初動,鼎爐光滿簾幃
    轉眼冬至節氣到了。氣溫,反倒上升了不少,太陽也露臉了,讓人懷疑長沙的冬天不過如此。放心,冷的時候才剛剛開始。 說到冬至,大家可能不知道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被確定的節氣,在很長一段時間它是被排在二十四節氣的首位。正如此,冬至在古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古人的浪漫,現今的我們,不去深思很難體會。有道是「冬至大如年」,殊不知古時冬至就是年,或者說冬至是曾經的年。3000年前周公姬旦以「土圭法」測出冬至夏至。夏至日最長,冬至夜最久。
  • 今日冬至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今日冬至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2020-12-2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節氣】冬至 l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微節氣】冬至 l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冬至晨悟
  • 冬至丨日影短而冬至,陽氣升而賀冬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大約在每年12月21至22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70°,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太陽處於一年中最南位置,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短,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
  • 大樂透第130期,茫茫何處問天機,冬至一陽初動
    今天是大樂透130期開獎日,恰巧也是傳統佳節冬至。今天以後白天時間一天會比一天長點起來,凜冽寒冬的外表下,一絲絲陽氣已開始從地底下孕育萌發,迎接新春的到來,是謂冬至一陽初動。在此也恭祝彩友們節日快樂,鴻運當頭!
  • 冬至最該養藏!做好這3點,藏陽、藏精、藏氣神!
    我們迎來了24節氣的冬至,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但是冬至之後,天氣也會越來越冷,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即將來到。這個季節,女性尤其需要進補,來年的體質才會得到改善,尤其是經常手腳冰冷、容易感冒、痛經的的女性,冬季進補養藏,至關重要。
  • 從「一陽初動處」說起,說說冬至節氣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陽氣盛極,故《周易》以陽氣盛極的消息卦《乾卦》來對應仲夏之月,天時曰「午」。仲秋之月,節氣為白露、秋分,天時為酉,酉正即為秋分日。秋分日太陽又直射赤道,地球上晝夜等長,陰陽又達到平衡,故《周易》以陰陽平衡的消息卦《否卦》來對應仲秋之月,天時曰「酉」。仲冬之月,節氣為大雪、冬至,天時為子,子正即為冬至日。
  • 廿四節氣 | 冬至:今日日南至
    而冬至日南至,太陽在能到達的最南的位置,此日太陽的升降是最偏南方的。冬至過後,白晝漸長,日向北行。二至(冬至和夏至)是最早確認下來的節氣。古人經過長久對太陽的觀察,也成了二十四節氣的濫觴。在《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 今日冬至|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北半球各地都是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今日以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會逐漸升高北半球的白天也將慢慢變長自冬至開始我們正式進入「數九」天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星辰文藝|郝安:亞歲冬至 大如年的大吉之日
    斯時,太陽黃經270°,冬至至長,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其概念是陰陽流轉,由陰到陽,陽氣始生,叫做冬至一陽生。  1962年,歲在壬寅。冬至後第四天,主席毛公生辰日得七律冬雲詞。頷聯高天大地,展尺幅以雲煙,總括時勢國運有此14字足矣;更精微幽深,一語雙關,乃狀寫冬至陰極陽生之絕句。其高明處,是句句寫實,卻字字隱喻,人人又意會其中,迄今無出其右者。
  • 【24節氣◎冬至】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請問庖犧。——【宋】邵雍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 【24節氣◎冬至】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請問庖犧。——【宋】邵雍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冬至
    獻襪履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言:「亞歲迎祥,履長納慶。」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寓意「陽生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
  • 冬至已至,陽氣復來,為什麼說「冬至」是一個寶藏節氣?
    今天是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早在春秋時期,冬至節作為一年的初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春節,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冬至就是「大年初一」。說冬至節是「寶藏節氣」一點都不誇張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春節只是一個「節日」而已,而「冬至」卻是槓槓滴託起了「冬至一陽生」的重任!因為在一年的陰陽變化之中,冬至掌管著天地間「陽氣」的生發和開始,沒想到吧?
  • 冬至|冬至陽來復 草木漸滋萌
    這是為順應陽氣剛萌動的天時 它初萌微弱,需大家一起呵護 以天下之靜,扶助微氣,生成萬物 共同守候一個明媚的春天 因此這一日要關閉城門和市場 停息戰事,禁止喧鬧
  • 冬至: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冬至日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最大值不超過一天)交節。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的極限,當太陽直射點南行至此,就會掉頭轉向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從此逐日增長。按照我國傳統文化,冬至日,鬥柄指向正北方向,天時為子正,五行屬水,天地閉藏,萬物蟄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