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楊 歡
一個健全的社會治理體系,應該包括常態化社會治理和非常態社會應急治理兩大部分。其中,因細菌、病毒引發的各類瘟疫,是人類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典型應急治理案例。
17年前肆虐中國多個城市的非典疫情,觸動並引發了中國公共應急治理體制的改革,也喚醒了人們的公共衛生意識。而當下,武漢發生的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來勢更加兇猛,防範形勢嚴峻。
有輿論認為,武漢未能在第一時間將新型冠狀病毒封死在最小的範圍內,導致疫情蔓延,造成今日沉重代價和高昂社會成本,是一記警鐘也是一次沉痛的教訓。
痛定思痛,對於類似武漢這樣的超大城市而言,應該如何應對以疫情為代表的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田莉。
強化跨學科合作
NBD:針對此次疫情的暴發,從城市空間治理的角度看,其對公共健康水平的影響如何?
田莉:我們講的城市空間治理,是對空間資源和要素的使用、收益、分配的系統協調過程,它通過很多渠道影響公共健康。
一方面,空間治理會影響自然環境,包括大氣、水和土壤環境品質,因而影響公共健康。比如有汙染的工業會釋放有毒氣體、汙染水源和土壤,因此必須遠離生活區。其次,居民個體的生活環境如開放空間、道路交通環境、街道環境、當地飲食環境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健康。
以此次新冠肺炎為例,在疫情蔓延過程中,作為集中發生地之一的華南海鮮市場,佔據漢口火車站旁的黃金區位。其非法的野味交易和惡劣的環境,缺失的檢疫證明、生意興隆下的髒亂差、屢傳拆除而難拆的現狀,為病毒的侵襲提供了入口。其地處火車站旁的區位,又為疫情的蔓延提供了渠道。
NBD:當下中國城市空間治理的整體水平如何?是否存在一些短板?
田莉:嚴格來說,我國城市當前更多的是「空間管理」而非「空間治理」。所謂社會治理就是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特點,藉助政府、社會、市場、民眾等多元力量,協同共治社會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但是,在當前我國城市空間管理的過程中,社會組織的力量相對薄弱,社區和公眾的參與有限,基本上依靠行政主導。如果行政管治層面出現問題,就會缺乏補救機制,造成嚴重後果。在這次疫情暴發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顯得非常突出。
NBD:在城市空間規劃的過程中,是否有方式降低傳染病在城市快速傳播的可能?
田莉: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可以通過土地利用、公共設施和道路交通系統等環境要素的布局和優化,降低汙染暴露程度,再從個體行為上引導居民進行體力活動,以及大眾對健康食物的選擇,從而來影響公共健康。
日常生活中,對空間環境,尤其是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進行監控,對其健康影響進行評估,防患於未然,是事半功倍之策。而在傳染病發生後,依據城市規劃空間信息系統,科學劃分防疫片區,配合「分級診療」,保障後勤供應,都是十分有益的。
未來我國一定要強化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的跨學科合作,發揮空間治理對公共健康的支持作用。實際上,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有著深厚的淵源,兩者均是為了應對19世紀中葉西方城市嚴峻的公共健康問題而誕生的學科門類。
例如19世紀中後期倫敦霍亂流行,與城市中採用明渠排汙有很大的關係,後採用封閉的給水排水系統,確保乾淨的水源,最後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建設「分級診療」體系
NBD:如何評估一個公共環境是否存在健康隱患?當下國內城市相關實踐情況如何?
田莉:評估公共環境是否健康可以採用健康影響評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HIA)工具。近十年來,健康影響評估作為一種新興的分析工具在一些發達國家引起關注。
其評估的內容包括評價有害場地的環境暴露;評估環境暴露可能導致的潛在不利健康影響;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保護公眾健康行動措施;指導公眾參與健康影響評價並對他們關心的問題做出回應等。
這需要建構相應的機構如健康影響評估實施小組,獲取相關數據,並遵守嚴格的程序。目前,我國暫時還未有城市開展相關實踐。
NBD:公共環境的綜合整治應該遵循怎樣的規則?當下面臨的難點和短板在哪裡?
田莉:公共環境的綜合整治,安全和衛生標準是底線,當然美觀和實用亦十分重要,總之應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
目前的短板是缺少跨專業和跨部門的合作,如規劃管理部門和衛生管理部門的通力合作缺乏,公眾的參與和監督缺乏,這也是目前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所在。
NBD:提高社區治理能力方面有什麼建議?尤其目前基層醫院病人少、大醫院虹吸效應強的情況下,怎樣把社區醫院與社會公共健康治理結合起來?
田莉:提升社區在應對公共健康問題上的能力,主要還是及時控制傳染源、加強信息共事與風險溝通、改善環境衛生控制傳播媒介等。
強化社區醫院的能力建設,包括硬體和軟體建設。由於長期以來對「分級診療」的忽視,我國社區醫院的技術水平和硬體設備與大醫院具有一定差距。
對我國而言,歷經此次公共衛生事件,未來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來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提升社區醫院的醫療水平,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