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月,是這大半年來在北京待的最短的一個月。
月初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接著去雲南出差,回來後又因隔離居家,月底去了趟杭州。
除了時空的移動外,我所處的外部環境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身在其中,像草在大風裡翻滾成團,不知明日之事,心如飛蓬。為了能讓自己內心安定下來,索性一頭鑽進書堆裡,兩耳不聞窗外事。
十月的閱讀大致還是從個體的生命經驗和問題意識出發,間或有一些因公共話題的討論而進入視野的補充,比如被算法、被系統控制的打工者以及競爭白熱化下的「內卷」。體例方面,基本全以非虛構為主。
書單
《香港重慶大廈》
推薦指數:四顆星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黃金地帶,從外部看,是一座有些老舊的商業樓宇,而其內部更是成為南亞和非洲族裔的大本營。最早為人熟知是因為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我每次到香港從這裡經過,看到門口抽菸的印度人,也只敢遠遠看一眼,趕緊快步離去,這不僅是我作為一個外來者的印象,也是麥高登此書出版前大多數港人對這座建築的印象。
這本書其實出版到現在也有幾年時間了,在社會學領域非常有名。讀這本書是因為此前看了一部講述香港當下底層生活的電視劇《迷失假期》,想進一步了解一下香港資本主義外表下的另一層屬性,就抓起來讀了讀。
選題和切入點非常好,一針見血地抓住了重慶大廈的特異性。在香港這樣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重慶大廈只是地理上位於香港,但本質卻與其格格不入。重慶大廈象徵著中國的全球化商品發送到發展中世界的一個大型中央車站,而書裡的具體故事,也發生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在香港構建的低端的全球化的背景裡。重慶大廈是認識全球化的一個窗口,也是理解不同背景人特別是邊遠國家人民命運與選擇的一扇窗口。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作用在於「祛魅」。祛除某種對重慶大廈的誤解:重慶大廈沒那麼可怕,沒那麼多罪惡,更多的是展示一種世界性的命運,在這座大廈裡可能是南亞和非洲人成為主角,但在更為發達的區域,可能就有一個華人版的重慶大廈。
另外,對我個人觸動更深的是重慶大廈裡外來移民的故事。在自己的國家,這群流浪者可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中產階級,可是在這裡卻淪落為不能靠任何技能謀生、沒有居住權的黑戶,令人唏噓。
《仿佛若有光-大理訪談錄》
推薦指數:四顆星
「十一」節後去大理出差,在昆明的大象書店閒逛時,發現了這本今年新出版的mook。我一向對雜誌書充滿警惕,認為是大拼盤的「水貨」,但讀下來卻超出預期。
訪談所選取的對象是14個來自不同行業的大理新移民,有媒體人、藝術家、驢友、植物愛好者等,好處是訪談做的非常詳實,尤其是對一些在地問題的前瞻性設計上,我甚至覺得比所謂的專業記者都要高出一大截。
如果說作為讀者有不滿的地方,那就是選題聚焦的是大理新移民,整本書勾勒的基本是一個由文青組成的中產階級世界,在樣本選擇上過於偏狹。因為大家雖然面對的具體問題不同,但中產階級的視角大同小異,看多了就會覺得乏味,我更期待看到大理本地人以及底層外來從業者的故事,在大理快遞變化的十多年裡,這些人從生活到觀念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又面臨著怎樣的選擇?那將構成一個更為豐富也更為複雜真實的大理。
不過,對大理感興趣、並且想深入了解一下這裡新移民故事的讀者倒不妨一讀。
《俗女養成記》
推薦指數:4顆星
《俗女養成記》是臺灣70後作家江鵝的一部散文集,主要以回憶的方式敘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臺南鄉下鄰裡之間的鄉情、「我」和父母、外公外婆的共同生活記憶等,間或有一些對女性生存困境的討論,雖然蜻蜓點水,卻鞭辟入裡。
讀這本書是因先看了劇版,劇版拍的實在太好,後來知道是由散文改編而成,很好奇,遂買了書來讀。
如果你的童年也是在小鎮經歷,你或許會對書中所講述的童年、家長裡短、瑣碎又溫馨的故事更感興趣。坦白說,這本書對我的私人意義要遠大於它的現實意義,在人生又走到了一個迷茫期時,它像個老朋友一樣走過來,拍拍你的後背,告訴你:暫時偷個懶、打個盹兒也沒什麼,放自己一馬,反正努力這件事什麼時候都不會有人搶了去。
《失去合約的人——後工業社會英國低薪職業者的抵抗》
推薦指數:三星半
這本書是我前段時間在三聯書店轉悠時偶然發現的,是完全被它的標題和議題所吸引。正好那一段整個公共輿論空間對外賣小哥、算法大數據所造成的捆綁、系統內部因為競爭白熱化而導致的不斷「內卷」這些話題討論的比較熱烈,所以這本書的出現可謂正逢其時。
作者想探討的議題是在後工業化階段的英國,那些低薪職業者也就是通俗所說的「臨時工」,他們所處的工作環境和要求如何壓榨剩餘勞動力、剝奪個體自由。作者本身也是一位記者,所以他用了180天進行「臥底」調查,先後應徵亞馬遜揀貨員、Uber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這四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臨時工種」,試圖挖掘出這些工作在輕鬆、創新名聲下所存在的問題,向讀者展示零工經濟中的靈活就業人員不為人知的殘酷一面。
這本書的寫作其實是典型的議題先導,作者反映的問題是真問題,但其立場與傾向性也非常明顯。我猜他應該是個社會主義者,在進行調查之前,已經先入為主得出了無孔不入的資本主義壓榨臨時工的結論,剩下的就是搜集材料為這個主題服務,所以書中的觀點和呈現的截面也有些片面。不過在外賣小哥和內卷突然成為熱詞的當下,讀這本書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雖然因為發展階段和社會結構的問題,英國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未必相同,但他提出的問題其實是全球化或後工業時代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如果人的價值只是一個工業鏈條上的螺絲釘,那麼生而為人的尊嚴在哪?在AI即將取代人的時代,我們面臨地究竟是幸、抑或不幸?
另外,書裡也指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如果你覺得底層的命運已經足夠悲慘,不要以為自己只是隔岸觀火,階層滑落也許只是一瞬間的事,如果全世界的無產階級不團結起來,共同維護自己的權益,你無法保證自己有一天是否也會成為書裡描述的那個他或她。
片單
電視劇
《迷失假期》
這是2018年香港viuTV出品的小而精的一部劇,非常貼近生活。小視角切入,從英國少女的尋親故事開始,牽連出複雜的香港底層生活圖景,有哭有笑有思考,重要的是,編劇可以狠心不給故事所謂的大團圓結局,緣來而聚,緣盡而散,互生情愫的青年男女止步於現實,失去國家的難民最終面臨遣返、思覺失調患者還是要與疾病共處,陳舊的膠囊旅館也因為地產經濟而關長……在香港這樣一座命運漂浮的城市裡,所有的故事都有始無終,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宿命。而安慰的是,每個人或許都從不完美的生活裡獲取了一點前進的力量,就像這座城本身,命運起起伏伏,從不由己,而它永遠有頑強的生命力,可以在亂世中活下去。
《俗女養成記》
單看題目確實覺得挺俗,而且不知所云,但2019年這部劇在臺灣首播時創下了同時段收視率第一,且目前還是這幾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幾部臺劇之一,在我心裡,這部劇要遠超《我們與惡的距離》。
從目前來看,這應該是華語地區最接近《請回答1988》氣質的一部劇,只不過它的人物沒有那麼多,1988是圍繞雙門洞這個胡同展開,而「俗女」圍繞的是以女主角陳嘉玲為圓心的家庭和職場以及婚戀故事。
一路看下來,太好看也太好哭了,東亞社會太不缺乏這種小切口的溫情題材,可是又沒有幾個編劇能深入挖掘。大齡剩女、鄉土、親情、同性戀……看下來就不斷感慨,什麼時候我們內地在宏大之外也能開拓一下這樣的「小而美」系列,別全是學區房、出國留學、抓馬,就讓生活自然流淌,不好嗎?
《萬物渺小而偉大》
10月英美劇進入了劇荒期,這應該是評分最高的一部新劇。根據小說改編,風格非常地不英劇,反而輕鬆活潑。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獸醫來到一個新的鄉鎮拜師學藝從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我個人看下來其實沒什麼太多感受,因為它跟我的生命或感興趣的話題沒什麼關聯,對英國佬一貫的拿腔拿調和冷幽默也不感冒。不過故事裡的每個人物都很可愛,如果對英國鄉村風光比較感興趣,倒是可以看一看。
電影
《掬水月在手》
這部片是我國碩果僅存的國寶級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唯一的一部傳記片,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方面的造詣、她幾十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廣教學……關於它的推介,想必各類公眾號已經有很多,我就不再贅述。
在這裡我想談點個人看法,片子的導演是臺灣的陳傳興,此前拍攝了諸如《他們在島嶼寫作》一系列文學傳記片,但我這一系列看的不太多,所以也不敢妄下評論。
單從我看的這部《掬水月在手》來說,整個片子還是感覺過於碎片化,形式大於內容,主創團隊感覺整個思路很混亂,選擇了「門」為主線,但又沒有抓住主人公的精髓。可惜了葉先生精彩的一生和隱秘的精神世界,被紀錄片團隊拍的不知所云,空泛堆砌。
不過,倒不妨礙觀眾將片子當個入門線索,按圖索驥,一點點去接近那個她投入一生的詩詞世界。
歌單
推薦我今年發現的寶藏樂隊—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