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諷刺漫畫?

2021-03-04 法語世界

上個世紀,以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司湯達的《紅與黑》為代表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深刻揭露並諷刺了大資產階級的腐敗,以真實細節的視角、冷靜客觀的筆觸驚豔了全世界。

如今,幽默詼諧的法式脫口秀,抨擊社會問題的強烈rap,輕快沙雕的短視頻層出不窮……可見法國人在「吐槽」方面始終充滿創作的活力!

其實,漫畫界也是法國人發揮「吐槽才能」的重要陣地。對法國文化頗感興趣的你對諷刺漫畫的了解有幾分呢?

歷經大革命的熱血洗禮,自由浪漫的法國在創作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方面獨樹一幟,其政治主題的諷刺漫畫尤為大膽新穎。法國的諷刺漫畫直白赤裸,一切神聖和崇高的事物都可以成為漫畫的素材。這種詼諧幽默的漫畫作為西方社會言論開放自由的表現形式之一,如今成為主流媒體傳遞信息、體現態度的重要方式。

 

儘管諷刺漫畫在現今的媒體界享有極高的地位,它在法國的發展可謂坎坷曲折。今天,就讓我們來一窺法國諷刺漫畫的前世今生吧!

法語「caricature」來源於拉丁文「caricare」,意為誇張性畫像化、漫畫化。1751年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對這種辛辣大膽的藝術形式進行了評價:「它的真正目的在於揭露並且讓人們意識到那些已經發生的惡性事件或者是社會陰暗面。」

世界上最早的諷刺漫畫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的一些肖像畫,古希臘時期一些花瓶上的圖案,以及龐貝時期一些房屋牆壁上的繪畫。

法國國家圖書館(BNF)提供的資料顯示,法國的諷刺畫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末,多見於各地教堂的外牆和室內雕塑,內容包括各種怪誕的人物奇幻的動物,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世紀,金屬活字印刷術引入歐洲並逐漸普及,諷刺畫一度成為新教改革者取笑攻擊教皇的方式。

為避免引來「殺身之禍」,諷刺畫大多在民間悄悄流傳:輕輕翻開一頁新教的宣傳冊,一張亨利十三的大頭照從書中悄然掉落;遊走在貧民區的陰暗街巷間,不經意就能發現身邊的石牆上掛著一張搖搖欲墜的諷刺畫;街上報童揮舞展示著當日最新的報刊,末頁專欄的角落裡印著肥胖醜陋的教皇,正瞪大眼睛向外窺探這個荒誕的世界。

1791年的春天,法國的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了一部關於限制神職人員權力的法律(即《教士公民組織法》),立刻引發羅馬教皇庇護六世(le pape Pie VI)的不滿,他氣急敗壞地指責法國革命當局。

於是這幅名作在畫家的筆下誕生了:一名飽受腐敗教會剝削迫害的扎克雷(Jacques Bonhomme,舊時貴族對農民的一種蔑稱)躍然紙上,用印著教皇命令的簡報擦了擦自己的屁股,轉頭露出神秘的微笑:既是和觀眾不言而喻的默契,又充滿了對封建教權的不屑和挑釁

這種對教權不敬的形象結合了粗俗的幽默,徹底顛覆了封建時代下的傳統價值觀,鼓動了大眾的仇恨,也推波助瀾地激化了革命前夕的政治暗流,使漫畫成為一種真正的「政治語言」。

 

1793年,救國委員會要求大量生產木版畫和諷刺漫畫來「喚醒公眾的思想,讓他們意識到共和國和自由的敵人是多麼兇殘和可笑」。保皇派也不甘示弱,出版了大量嘲諷革命者無知的刊物予以回擊。

 

在1789年到1792年的短短三年時間裡,1500多幅諷刺版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拿破崙在位期間致力於塑造自己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人設,諷刺漫畫在這一時期的發展略顯頹勢。直到波旁復闢七月王朝初期,皇帝重新成為諷刺漫畫的「活靶子」。

在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主宰的19世紀歐洲,有兩位經典畫家讓諷刺漫畫進入了更多大眾的視線,也幫助這類插圖成為藝術史關注的對象。快來看看他們是誰吧!

這位機智尖銳、幽默果敢的藝術家,曾毫不留情地攻擊無能的法國政府和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在他1832年創作的《高康大》中,法國國王以肥碩醜陋的巨人形象示人,他懶洋洋地坐在馬桶上,狼吞虎咽地「消滅」窮人的食物,排出的金銀財寶卻悉數落入富人貴族的手中。

皇室的貪婪和腐敗在這幅畫作中原形畢露,這幅作品在巴黎引發了極大的轟動。但這位天才畫家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以「侮辱國王」的罪名入獄關押了6個月。

菲利龐是《漫畫》雜誌的創辦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漫畫雜誌社。

1832年,他將皇帝路易·菲利普的臉畫成一隻又臃腫又醜陋的鴨梨。哪怕在法庭上,菲利龐也不忘繼續嘲諷這位國王:「陛下的臉長得真的像一隻梨子,我也沒辦法。」 國王的「鴨梨」形象深入人心,當時有很多街邊小販用蠟封梨子做成國王形象的玩偶售賣,終於惹怒了王室,菲利龐被扣上「侮辱國王」的罪名慘遭殺害。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可以算得上是法國諷刺漫畫發展的黃金階段。印刷技術上的進步為漫畫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政府的審查體制也有所鬆懈:1881年頒布的《新聞自由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諷刺漫畫創作者,給予了他們自由創作和表達的空間。

 

這時,德雷福斯事件將諷刺漫畫推上了新的巔峰。19世紀末,一名叫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的法國猶太裔軍官被判叛國。這位軍官的猶太身份是否導致了罪責的誤判,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引發了嚴重的衝突和爭議。

1898年由伊曼紐爾·珀雷(Emmanuel Poiré)在費加羅報上發表的一幅漫畫《一頓家庭晚餐》

珀雷的漫畫由兩個畫面構成,畫面上是一家人在餐桌上閒談,上圖是一派祥和的場面,並配文「千萬不要談論德雷福斯事件」;下圖是雞飛狗跳的鬧劇,配文「……他們談論了德雷福斯事件……」。圖文的差別反映出當時法國社會對這個事件(實質上是對猶太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以至於在家庭聚會閒談時都會引發如此之大的衝突。

 

各大報社紛紛藉助諷刺漫畫來表達對「德雷福斯事件」的不同評價,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潮流,促使諷刺漫畫擺脫了「言論武器」的單一形象,漸漸演化為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平臺。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對出版物的審查制度極為嚴苛,大部分的諷刺漫畫出版物沒能倖免,寥寥無幾的「幸運兒」比如《鴨鳴報》(Le Canard Enchané)淪為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在政府的幹預下大肆樹立敵人的負面形象。

20世紀50年代,諷刺漫畫再次作為政治話題回歸了舞臺。期間《查理周刊》的前身Hara-Kiri(日文「切腹」之意)成立,它不僅是法國新聞諷刺傳統的繼承者,還自稱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的「子嗣」。1790年11月,它在戴高樂逝世時發表嘲諷封面而被永久禁止。兩年後,它以《查理周刊》的名字復活。

 

《查理周刊》的創辦者是一群法國左翼的支持者,在他們眼中,一切象徵權力的機構、秩序和人物都是他們嘲諷的對象。也正是如此,他們常常通過「傻瓜」、「性」等元素結合大尺度誇張表現手法諷刺不同的宗教人物和國家領袖,刊登大量辛辣尖銳的宗教與政治報導。

幾百年來,諷刺漫畫在不同時代的困境中依舊頑強生長,從被當權政府打壓的對象到成為主流媒體的重要表達方式。而在如今文化愈加多元的法國,法式幽默迎來了新的挑戰

諷刺漫畫作為世俗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本身也是具有幽默感的,但是這種幽默感必須基於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被大眾接受,缺乏邊界的漫畫創作卻往往會在海外引起不必要的惡性連鎖反應。

 

諷刺漫畫的創作是否需要「設限」呢?請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交流你的看法吧~

 

轉自:上海法盟

資料來源| France 24、南風窗、知乎

相關焦點

  • 法國漫畫小史
    進入中世紀之後,諷刺漫畫逐漸成為了歐洲漫畫的主流,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Caricature」,在此後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歷史時期,歐洲漫畫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夯實了現代社會諷刺漫畫的根基,尤其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當時的社會思潮交鋒激烈,歐洲漫畫也逐漸成為了反抗統治階級、諷刺社會弊病的重要媒介。
  • 《沙爾利周刊》遭襲或因刊登諷刺先知默罕默德漫畫
    法國一名男子手持「我是查理」的標語,悼念在《沙爾利周刊》槍擊案中遇難的民眾(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日報網1月8日電(張同彤) 綜合外媒報導,法國巴黎《沙爾利周刊》雜誌社1月7日遭遇一夥武裝人員持衝鋒鎗和火箭炮襲擊,導致12人死亡,20多人受傷。
  • 《查理周刊》諷刺土耳其總統 土召見法國臨時代辦
    《查理周刊》諷刺土領導人漫畫惹抗議 土耳其外交部召見法國大使館臨時代辦  當地時間10月28日,土耳其外交部召見法國駐土耳其大使館臨時代辦,譴責《查理周刊》發布針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諷刺漫畫。
  • 諷刺或歌頌?/漫畫與生活
    我再給大家看一個我特別喜歡的一位日本人記的日記。我在翻看這本日記時,覺得特別有趣,因為他記錄的內容都是生活裡邊雜七雜八的事情。有些人喜歡深究"漫畫"的來源,但這些其實對畫漫畫的人來說,都是無太所謂的事情。我覺得如果有關聯,那可能就是類似於一種日常的表達,世俗化的表達。
  • 《查理周刊》:一本改變法國歷史的漫畫雜誌!
    9日,《查理周刊》兩名在逃襲擊者現身,劫持1人,數千警力強力追捕將其圍困。而就在同時,巴黎市內再掀槍案,槍手衝入超市劫持多人。隨後,警方強力 進攻,兩起武裝劫持案中的三名嫌犯被擊斃,另一嫌犯下落不明。但事件中,有四名人質遇難。至此法國系列恐襲事件已致17人遇害。
  • 歐洲漫畫:厚重底蘊之上的歐式漫畫,一種幽默諷刺的風格
    即便現代歐式漫畫和其他歐洲現代藝術醫院非常個性化和小眾化,但是支撐起歐洲漫畫整個大廈基石的卻是那些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歷史題材和針砭時弊的政治諷刺漫畫等相對傳統的題材,他們是歐式漫畫的主流,也是男女老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類漫畫,往往和現實世界的社會根源之間有著較強的關係,主角也往往是有著生活氣息的普通人,漫畫家透過荒謬的人物,諷刺的手法,來表現他們對社會的感覺
  • 《查理周刊》刊登諷刺埃爾多安「低俗漫畫」,土耳其真怒了!
    當地時間10月28日,土耳其副總統福阿德·奧克塔伊就法國《查理周刊》刊登諷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低俗漫畫」一事發聲,其猛烈抨擊該雜誌封面內容,譴責該周刊為「不道德的出版物」。  據「今日俄羅斯」(RT)報導,《查理周刊》的封面上,被「醜化」的埃爾多安穿著緊身上衣和內褲坐在扶手椅上,一隻手拿著飲料罐,而另一隻手則將女僕的衣服高高掀起,使其幾乎暴露。
  • 《金屬咆哮》:顛覆世界的法國漫畫雜誌
    《金屬咆哮》強調前衛的敘事風格與高盧人特有的諷刺幽默,無論從哪個層面上說,這份雜誌在藝術革新方面都頗具特色。20世紀70年代是漫畫世界的灰暗時代——當時的出版業工業標準用紙仍舊是價格低廉的報業用紙漿紙——而《金屬咆哮》則印刷在「床單」大小的高品質原質紙上。這讓漫畫師們不用再顧忌原來那些紙張有限的空間,從而可以自由發揮,創作奪人眼球的絢爛作品。
  • 為什麼日本成年人也熱衷「漫畫」
    但是,在日本的的電車上,常能看見沉迷於漫畫的大人。特別是,20代,30代的人居多。為什麼他們都是大人了,還看漫畫呢?而且,他們看的漫畫到底是哪種漫畫呢?首要條件就是在車站買漫畫,順帶上車看是十分方便的。
  • 「斬首」再燃法國人怒火!遇害教師展示的宗教漫畫來自《查理周刊》
    多名法國政界人物現身集會現場。法國總理卡斯泰(Jean Castex)和巴黎市長伊達爾戈(Anne Hidalgo)18日出席了巴黎的集會。卡斯泰表示:「我想讓老師們知道,在這次卑鄙的行動之後,整個國家都在支持他們……這場悲劇影響了我們每個人,這位老師的遭遇,是讓共和國受到了攻擊。」他又推特上寫道:「我們不會害怕!你分裂不了我們!我們是法蘭西!」
  • 法國遇害教師展示的宗教漫畫來自《查理周刊》
    【文/觀察者網 徐蕾】5年過去,《查理周刊》槍擊案的陰霾仍未從法國的上空散去,分裂、仇恨與暴力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洲,持續蔓延。 當地時間10月16日,巴黎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塞繆爾·帕蒂(Samuel Paty)在學校附近被「斬首」,他此前曾在課上展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
  • 為什麼同樣的作品,有的人更喜歡漫畫而不是動畫?
    雖然我是一個鑽研動畫的動畫UP,但其實也對這樣的現象有一些在意,同一部作品,為什麼有人會更喜歡看漫畫,而不是動畫。動畫大致上看比漫畫優勢大很多。絕大多數漫畫都是黑白的,有聲的漫畫也是很少數的。動畫不僅有著流動的畫面,色彩也很豐富,並且日本聲優的配音恰到好處,再加上音樂的陪襯,看動畫往往會比漫畫有感覺。
  • 【微觀日本】為什麼日本人喜歡看漫畫?
    在東京的地鐵裡或者上下班的電車上,經常可以看到頭髮花白的公司職員手捧一本厚厚的漫畫雜誌,讀得津津有味,那情景令人驚奇。記得八九十年代電車裡的風景線是早上人手一份報,晚上人手一本漫畫雜誌。最近,電車上讀書的人少了,低頭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用手機看漫畫。
  • 法國漫畫「亂倫」取樂?!法媒公開致歉,翻車現場網友評論雙標互踩?
    同時她指出這幅漫畫「不應該發布」,「世界報謹向可能為此震驚的讀者們道歉」。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說明,新聞界對漫畫的不安情緒日漸增強。法國新聞界和出版界一直以來都熱衷於諷刺漫畫,但自從查理周刊 Charlie Hebdo 遭遇襲擊以來,許多報刊和雜誌都放棄了出版漫畫,以免冒犯讀者或引發無休止的爭議甚至更大的傷害。
  • 為什麼我不給孩子看國產漫畫?看看這6部法國漫畫,你就知道了!
    我是一個相信時代進化的人。沒有電視和電腦的七零後的我,每天放了學,小夥伴們都在院子裡面摳土,挖洞,爬樹,摘花。現如今霧霾漫天的上海,這種成長方式,也並不比回家看電視更有意義。父母可以為了孩子選擇不看電視,誰能說我不用電腦,不用手機,不用IPAD?就算家裡面可以做到清零,孩子不是養在家裡的寵物,總要出門?
  • 法國鬥牛犬又貴又臭,怎麼這麼多人喜歡它呢?這幾個才是理由
    法國鬥牛犬價格本來就很貴,而且體臭也這麼重,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飼養法國鬥牛犬呢?原來法國鬥牛犬還有著這麼多的優點啊!拍起照來很上鏡。雖然法牛確實體臭挺嚴重的,但是它卻有著夠萌夠可愛的外貌啊,而且不管你怎麼拍照,出來的效果都很好,這才說法牛很上鏡,也因為這個原因不少人都喜歡飼養法牛。性格溫順又善良。法國鬥牛犬的性格比較溫順,對家人和孩子都非常友善,而且還有耐心,再說了這麼一隻乖巧的狗狗,任誰見了都會喜歡吧。
  • 致命恐襲發生5年後再現爭議漫畫,法國《查理周刊》在想什麼?
    讓一切都過去吧2015年或許是法國現代史最糟糕的章節之一。1月7日,一對在法國出生的阿爾及利亞裔兄弟在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的辦公室裡瘋狂掃射,11名漫畫家和編輯喪生。屋外,一名槍手還槍殺了一名警察。
  • 未被掩埋的諷刺漫畫
    方成——這個名字也許你會有印象,在一本名為《諷刺與幽默》的小雜誌裡,讀過後便再難釋手……直到後來,這本雜誌再不見於市面了。他的漫畫針砭時弊、力透紙背,因不關心z治而屢受批評。所幸他的作品未被掩埋,不過如今時代,怕是再無人敢仿。
  • ...白左集中營——法國教師遇襲背後《查理周刊》的傲慢與偏見
    Paty的諷刺畫來自法國著名諷刺刊物——《查理周刊》,它也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其實,剛過去的9月,《查理周刊》恐怖襲擊案時隔5年後在巴黎開庭審理。查理似乎永遠不能理解,先知為什麼不能和上帝一樣被人調侃? 伊斯蘭信徒很受屈辱,法蘭西人很受傷害,那到底誰得益?
  • 漫畫從沒殺過一個人,漫畫家卻因此而死去
    這句法國著名諷刺畫報《查理周刊》編輯部主任Charb生前的口頭禪,卻成為他此生留於世界的最後一個黑色幽默。1月7日,《查理周刊》編輯部1月7日遭遇恐怖襲擊,3名槍手趁編輯部開會時闖入,當場擊斃12人。倖存者說,槍手要求所有人自報家門,專挑最著名的漫畫家下手。漫畫從沒殺過一個人,但最終,漫畫家因此而死。Cha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