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以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司湯達的《紅與黑》為代表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深刻揭露並諷刺了大資產階級的腐敗,以真實細節的視角、冷靜客觀的筆觸驚豔了全世界。
如今,幽默詼諧的法式脫口秀,抨擊社會問題的強烈rap,輕快沙雕的短視頻層出不窮……可見法國人在「吐槽」方面始終充滿創作的活力!
其實,漫畫界也是法國人發揮「吐槽才能」的重要陣地。對法國文化頗感興趣的你對諷刺漫畫的了解有幾分呢?
歷經大革命的熱血洗禮,自由浪漫的法國在創作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方面獨樹一幟,其政治主題的諷刺漫畫尤為大膽新穎。法國的諷刺漫畫直白赤裸,一切神聖和崇高的事物都可以成為漫畫的素材。這種詼諧幽默的漫畫作為西方社會言論開放自由的表現形式之一,如今成為主流媒體傳遞信息、體現態度的重要方式。
儘管諷刺漫畫在現今的媒體界享有極高的地位,它在法國的發展可謂坎坷曲折。今天,就讓我們來一窺法國諷刺漫畫的前世今生吧!
法語「caricature」來源於拉丁文「caricare」,意為誇張性畫像化、漫畫化。1751年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對這種辛辣大膽的藝術形式進行了評價:「它的真正目的在於揭露並且讓人們意識到那些已經發生的惡性事件或者是社會陰暗面。」
世界上最早的諷刺漫畫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的一些肖像畫,古希臘時期一些花瓶上的圖案,以及龐貝時期一些房屋牆壁上的繪畫。
法國國家圖書館(BNF)提供的資料顯示,法國的諷刺畫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末,多見於各地教堂的外牆和室內雕塑,內容包括各種怪誕的人物和奇幻的動物,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世紀,金屬活字印刷術引入歐洲並逐漸普及,諷刺畫一度成為新教改革者取笑攻擊教皇的方式。
為避免引來「殺身之禍」,諷刺畫大多在民間悄悄流傳:輕輕翻開一頁新教的宣傳冊,一張亨利十三的大頭照從書中悄然掉落;遊走在貧民區的陰暗街巷間,不經意就能發現身邊的石牆上掛著一張搖搖欲墜的諷刺畫;街上報童揮舞展示著當日最新的報刊,末頁專欄的角落裡印著肥胖醜陋的教皇,正瞪大眼睛向外窺探這個荒誕的世界。
1791年的春天,法國的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了一部關於限制神職人員權力的法律(即《教士公民組織法》),立刻引發羅馬教皇庇護六世(le pape Pie VI)的不滿,他氣急敗壞地指責法國革命當局。
於是這幅名作在畫家的筆下誕生了:一名飽受腐敗教會剝削迫害的扎克雷(Jacques Bonhomme,舊時貴族對農民的一種蔑稱)躍然紙上,用印著教皇命令的簡報擦了擦自己的屁股,轉頭露出神秘的微笑:既是和觀眾不言而喻的默契,又充滿了對封建教權的不屑和挑釁。
這種對教權不敬的形象結合了粗俗的幽默,徹底顛覆了封建時代下的傳統價值觀,鼓動了大眾的仇恨,也推波助瀾地激化了革命前夕的政治暗流,使漫畫成為一種真正的「政治語言」。
1793年,救國委員會要求大量生產木版畫和諷刺漫畫來「喚醒公眾的思想,讓他們意識到共和國和自由的敵人是多麼兇殘和可笑」。保皇派也不甘示弱,出版了大量嘲諷革命者無知的刊物予以回擊。
在1789年到1792年的短短三年時間裡,1500多幅諷刺版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拿破崙在位期間致力於塑造自己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人設,諷刺漫畫在這一時期的發展略顯頹勢。直到波旁復闢和七月王朝初期,皇帝重新成為諷刺漫畫的「活靶子」。
在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主宰的19世紀歐洲,有兩位經典畫家讓諷刺漫畫進入了更多大眾的視線,也幫助這類插圖成為藝術史關注的對象。快來看看他們是誰吧!
這位機智尖銳、幽默果敢的藝術家,曾毫不留情地攻擊無能的法國政府和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在他1832年創作的《高康大》中,法國國王以肥碩醜陋的巨人形象示人,他懶洋洋地坐在馬桶上,狼吞虎咽地「消滅」窮人的食物,排出的金銀財寶卻悉數落入富人貴族的手中。
皇室的貪婪和腐敗在這幅畫作中原形畢露,這幅作品在巴黎引發了極大的轟動。但這位天才畫家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以「侮辱國王」的罪名入獄關押了6個月。
菲利龐是《漫畫》雜誌的創辦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漫畫雜誌社。
1832年,他將皇帝路易·菲利普的臉畫成一隻又臃腫又醜陋的鴨梨。哪怕在法庭上,菲利龐也不忘繼續嘲諷這位國王:「陛下的臉長得真的像一隻梨子,我也沒辦法。」 國王的「鴨梨」形象深入人心,當時有很多街邊小販用蠟封梨子做成國王形象的玩偶售賣,終於惹怒了王室,菲利龐被扣上「侮辱國王」的罪名慘遭殺害。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可以算得上是法國諷刺漫畫發展的黃金階段。印刷技術上的進步為漫畫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政府的審查體制也有所鬆懈:1881年頒布的《新聞自由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諷刺漫畫創作者,給予了他們自由創作和表達的空間。
這時,德雷福斯事件將諷刺漫畫推上了新的巔峰。19世紀末,一名叫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的法國猶太裔軍官被判叛國。這位軍官的猶太身份是否導致了罪責的誤判,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引發了嚴重的衝突和爭議。
1898年由伊曼紐爾·珀雷(Emmanuel Poiré)在費加羅報上發表的一幅漫畫《一頓家庭晚餐》。
珀雷的漫畫由兩個畫面構成,畫面上是一家人在餐桌上閒談,上圖是一派祥和的場面,並配文「千萬不要談論德雷福斯事件」;下圖是雞飛狗跳的鬧劇,配文「……他們談論了德雷福斯事件……」。圖文的差別反映出當時法國社會對這個事件(實質上是對猶太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以至於在家庭聚會閒談時都會引發如此之大的衝突。
各大報社紛紛藉助諷刺漫畫來表達對「德雷福斯事件」的不同評價,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潮流,促使諷刺漫畫擺脫了「言論武器」的單一形象,漸漸演化為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平臺。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對出版物的審查制度極為嚴苛,大部分的諷刺漫畫出版物沒能倖免,寥寥無幾的「幸運兒」比如《鴨鳴報》(Le Canard Enchané)淪為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在政府的幹預下大肆樹立敵人的負面形象。
20世紀50年代,諷刺漫畫再次作為政治話題回歸了舞臺。期間《查理周刊》的前身Hara-Kiri(日文「切腹」之意)成立,它不僅是法國新聞諷刺傳統的繼承者,還自稱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的「子嗣」。1790年11月,它在戴高樂逝世時發表嘲諷封面而被永久禁止。兩年後,它以《查理周刊》的名字復活。
《查理周刊》的創辦者是一群法國左翼的支持者,在他們眼中,一切象徵權力的機構、秩序和人物都是他們嘲諷的對象。也正是如此,他們常常通過「傻瓜」、「性」等元素結合大尺度誇張表現手法諷刺不同的宗教人物和國家領袖,刊登大量辛辣尖銳的宗教與政治報導。
幾百年來,諷刺漫畫在不同時代的困境中依舊頑強生長,從被當權政府打壓的對象到成為主流媒體的重要表達方式。而在如今文化愈加多元的法國,法式幽默迎來了新的挑戰。
諷刺漫畫作為世俗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本身也是具有幽默感的,但是這種幽默感必須基於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被大眾接受,缺乏邊界的漫畫創作卻往往會在海外引起不必要的惡性連鎖反應。
諷刺漫畫的創作是否需要「設限」呢?請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交流你的看法吧~
轉自:上海法盟
資料來源| France 24、南風窗、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