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咆哮》:顛覆世界的法國漫畫雜誌

2021-02-19 利維坦

利維坦按:據我所知,國內目前已經出版的莫比烏斯的漫畫作品有《阿扎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伊甸園世界01:星之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和《封閉式車庫》(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臺版的《伊甸納: 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積木文化,2017)較之國內的《伊甸園世界》算為全本,品相也不差,建議可以買來一讀。

(文末有福利)

文/Tom Lennon

譯/喬琦

校對/斬光

原文/tomlennon.com/metal-hurlant-the-french-comic-that-changed-the-world/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喬琦在利維坦發布

有些漫畫被定義為「經典」,另有一些漫畫則被冠以影響甚巨、設計理念超前於世的頭銜。《金屬咆哮》就是後者之一。

一位飽經滄桑、長相兇悍的戰士慵懶地騎坐在灰色類翼龍生物的背上,在一片奇異大陸上空飛掠而過……一名星際非正統派主角與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惡魔展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戰鬥……一位頭戴遮陽帽、身穿卡其褲的古怪冒險家竭力拯救自己創造的三級世界……歡迎來到《金屬咆哮》的世界。

莫比烏斯的作品《阿扎克》

1975至1987年間,法國科幻漫畫雜誌《金屬咆哮》(法語名Métal Hurlant)上刊登了一系列世所未見的最瘋狂、最奇絕、最驚豔的漫畫。念著這些漫畫的作者名單,就像是在對這個行業內最為出眾的天才逐一點名:尚·吉羅(Jean Giraud,筆名Moebius,譯為莫比烏斯或墨比斯)、菲利普·德呂耶(Philippe Druillet)、雅克·塔爾迪(Jacques Tardi)、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恩奇·比拉(Enki Bilal)、雨果·普拉特(Hugo Pratt)、讓-克勞德·加爾(Jean-Claude Gal)、理察·科貝(Richard Corben)以及米羅·馬那哈(Milo Manara)。憑藉著這樣一本雜誌,他們有的就此揚名立萬,有的再創漫畫生涯新高,有的則完成了徹底轉型。與其他任何出版物都不同的是,《金屬咆哮》將漫畫這種原來針對青少年群體的默默無聞的藝術形式成功改造成了生機勃勃的「第九藝術」,並且直到今天,它仍舊對漫畫世界及漫畫之外的世界產生著深遠影響。

1975年,該雜誌作為人形聯盟(法語名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公司的旗艦產品首發。人形聯盟是一家法國出版公司,由歐洲漫畫大師莫比烏斯、德呂耶、讓-皮埃爾·迪奧奈(Jean-Pierre Dionnet)以及他們的財務總監伯納德·法卡斯(Bernard Farkas)共同創立。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地下漫畫風格(譯者註:一種非主流且反主流的另類漫畫)及法國政治劇變、文化劇變的背景影響下,他們四人制定了大膽而宏偉的目標:打倒一切、揚名立萬並且讓人們不再輕視漫畫。

莫比烏斯設計的人形聯盟公司原始商標;人形聯盟之父(從左至右):法卡斯、迪奧奈、德呂耶、莫比烏斯。

《金屬咆哮》強調前衛的敘事風格與高盧人特有的諷刺幽默,無論從哪個層面上說,這份雜誌在藝術革新方面都頗具特色。20世紀70年代是漫畫世界的灰暗時代——當時的出版業工業標準用紙仍舊是價格低廉的報業用紙漿紙——而《金屬咆哮》則印刷在「床單」大小的高品質原質紙上。這讓漫畫師們不用再顧忌原來那些紙張有限的空間,從而可以自由發揮,創作奪人眼球的絢爛作品。因此,他們的作品幾乎每頁都像是要炸出來一樣。《金屬咆哮》的創作風格也許受到了羅伯特·克朗布(Robert Crumb,美國著名漫畫家)及其地下軍團的影響,但這些人形聯盟的漫畫師們顯然不滿足於地下軍團的產品質量與價值。

與眾不同的還不只是這份雜誌的裝幀設計。這群漫畫家擺脫了傳統漫畫出版商對內容的限制。編輯迪奧奈更是鼓勵他們要有冒險精神,將漫畫作品推向不同尋常的全新領域。就和此前的地下風格漫畫一樣,他們絲毫不羞於表現成人題材,但——通常來說——這群漫畫家會以極幽默的方式表達這一主題,同時還會採用前所未有的敘事方式。

著名漫畫家尚·吉羅(1938—2012)

對這一漫畫風格、創作手法貢獻最多的藝術家,現在已經成為《金屬咆哮》的同義詞。尚·吉羅(1938—2012)在創作《金屬咆哮》之前就是一位成功漫畫家,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風靡一時的流行漫畫、西部系列作品《藍莓中尉》(Blueberry)的作者之一,筆名「吉爾」(Gir)。20世紀70年代中葉,尚·吉羅感到西部漫畫風格對他的創作制約越來越大,於是便決定重新啟用一個久未使用的筆名(「莫比烏斯」),以此來嘗試創作一些風格迥然不同的實驗作品。「莫比烏斯」的作品不僅題材與「吉爾」大相逕庭——前者是一種深度個人化、高度特殊化的科幻、奇幻作品——這兩者似乎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畫的。「吉爾」系列的塗刷作品激發了約翰·福特(John Ford,美國著名導演,早年曾在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演出。1928年首次拍片《鐵騎》,至1966年共拍攝140多部影片)的靈感,促使後者拍攝了舊式西部系列電影,而「莫比烏斯」更鍾愛的創作工具則是鋼筆。他用鋼筆描繪的整個「金屬咆哮宇宙」在漫畫世界、甚至是整個傳媒世界中都前所未見,具有劃時代意義。

莫比烏斯筆下兩位最出名也是戲份最多的主人公,在《金屬咆哮》的前邊幾期便已粉墨登場。在「沉默的插曲」系列中,長著一張臭臉的戰士阿扎克(Arzach)騎坐在一頭類似翼龍的生物的背上,探索一片奇異而荒涼的大陸。相比之下,格魯伯特少校(Major Grubert)則性格迥異。他是一名頭戴遮陽帽的宇宙冒險家——有點像是星際冒險版艾倫·夸特梅因(譯者注,Allan Quatermain,小說《所羅門王的寶藏》中的主人公)。漫畫中,格魯伯特少校守護著為小行星所包裹的口袋宇宙,性格搞怪,經常冷不丁地惡作劇一番。以他為主題的作品後來結集成《封閉式車庫》(The Airtight Garage)。

《金屬咆哮》名人堂:莫比烏斯


▼《阿扎克》▼


▼《飛向半人馬》▼


▼《封閉式車庫》▼

 

▼《在法拉古內沙著陸》(Shore Leave on Pharagonesia)▼

▼《印加石》▼

▼《封閉式車庫》▼

除上述兩大主角系列作品之外,莫比烏斯還為《金屬咆哮》雜誌創作了大量經典短篇故事與長篇作品的漫畫。短篇如與著名編劇丹·奧班農(Dan O』Bannon)合作的未來黑色作品《漫長的明天》(The Long Tomorrow),長篇如影響力極高的《印加石》(Incal)系列,由著名邪典電影導演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撰寫劇本。《金屬咆哮》上刊登的第一個故事——只有6頁的科幻小故事《飛向半人馬》(Approaching Centauri),由莫比烏斯和菲利普·德呂耶共同創作——就是他們勇於嘗試的冒險精神的絕好體現,而這種精神後來就成了這群藝術家以及這份雜誌獨樹一幟的風格。正如莫比烏斯後來回憶的那樣:

「我的目的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把那種可怕的幻想表現得像菲利普那樣好,這對他來說,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為此,我甚至連繪畫用紙都用了他創作時慣用的超大型紙張。同時,我還想體現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單純地模仿。實際上,當我開始為這些故事畫漫畫時,腦海裡想著的其實是法國插畫師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的作品。

在《金屬咆哮》的創作團隊中,莫比烏斯不是唯一一個為自己開闢新天地的漫畫師。他的同行、人形聯盟的聯合創始人迪奧奈和德呂耶都在為這本雜誌工作期間,創作出了人生中最好的一些作品。迪奧奈寫下了《終結者17號》(Exterminator 17,一部優秀的賽博朋克未來戰爭系列作品,恩奇·比拉為其繪製了精美的漫畫),並且與讓-克勞德·加爾合作創作了英雄幻想史詩《徵服者大軍》(Conquering Armies)。與此同時,德呂耶將他那畫風雖古怪卻引人矚目的線描作品,提升到了一種詭譎的新境界,並在其中糅合了一些巴洛克風格,比如其作品《夜》(法語名La Nuit,1976)。德呂耶還在系列作品《蓋爾》(Gail,1975-1976)中重拾了之前創作的經典的、跳躍時空的非正統派主角角色洛內·斯隆(Lone Sloane)。他還改編了福樓拜的歷史小說《薩朗波》(Salammbô)。這件改編作品有些放蕩不羈、甚至堪稱徹頭徹尾地瘋狂,卻又非常吸引人。

當時,《金屬咆哮》已然成了藝術創新的大熔爐。在頗具影響力的復古式現代主義原子畫風漫畫的發展過程中,這份雜誌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刊登了許多這一繪畫風格先驅的早期作品,比如伊夫斯·查蘭(Yves Chaland)、優斯特·斯瓦特(Joost Swarte)、塞奇·克拉克(Serge Clerc)以及泰德·班諾特(Ted Boinet)。它連載了許多外國經典作品的法譯版,包括比利時後啟示錄史詩《耶利米》(Jeremiah)以及英國作品《超時空戰警》(Judge Dredd,又譯《特警判官》),還刊登了許多長篇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一些非漫畫界的奇幻藝術家的作品,比如漢斯·魯道夫·吉格爾(H.R. Giger)和克裡斯·福斯(Chris Foss)。

《金屬咆哮》名人堂:德呂耶、比拉及其他

 

▼《薩朗波》▼

 

▼《蓋爾》▼

▼塞奇·克拉克的《金髮女郎》(Blondie),原子漫畫風格先驅克拉克為《金屬咆哮》帶來了許多頗為必要的搖滾風


《終結者17號》


 

▼《終結者17號》▼

《德恩》

 

▼《徵服者大軍》▼


和所有先驅者一樣,《金屬咆哮》的創作者們也犯了一些錯誤。部分漫畫的風格太過放縱,同時,還有一部分漫畫則不是特別成熟。例如,理察·科貝(Richard Corben)創作的奇幻英雄德恩(Den)有點兒像是冒險英雄約翰·卡特(John Carter)和色情電影明星約翰·霍爾姆斯(John Holmes)的混合體,身上充斥著男性荷爾蒙——現在看來,這個故事有點像是極度厭惡女性的書呆子的狂熱幻想。

饒是如此,這份雜誌的整體藝術性以及敢於冒險、打破常規的大膽勇氣刺激了其他漫畫出版商,迫使他們做出革新,以求跟上《金屬咆哮》的腳步。不久之後,一些法國-比利時漫畫雜誌上就出現了「成人漫畫」的標題,其中包括《冰川流體》(法語名Fluide Glacial)和《未完待續》(法語名À Suivre)。1977年,人形聯盟出版公司自己就出版了《金屬咆哮》的姐妹雜誌,名為《啊!娜娜》(Ah! Nana)。這份雜誌邀請的漫畫家幾乎都是女性,比如尚塔爾·蒙特婁(Chantal Montellier)。其他歐洲國家也開始出現了類似的漫畫系列——比如西班牙的《大都會》(Metropol)和義大利的《冰箱》(Frigidaire)——其特色通常是翻譯的《金屬咆哮》漫畫。而在英國,這份雜誌則成了僅次於漫畫集《公元2000年》(2000ad)和《戰士》(Warrior)的暢銷漫畫出版物。

在《守望者》(Watchmen)系列和《暗夜騎士歸來》(The Dark Knight Returns)系列漫畫大受好評並在英語出版社中掀起一股「漫畫不只是給孩子看」的浪潮之前10多年,《金屬咆哮》就已大膽斷言,漫畫的受眾應該走向成年人。在法國,一個「作者導演」的體系迅速發展起來,而漫畫家則在文化界贏得了同小說家和電影導演一樣的崇高地位。在傳奇高端電影雜誌《電影手冊》(法語名Cahiers du Cinéma)的影響下,一種「漫畫手冊」作品開始興起,旨在像電影評級一樣給漫畫來個智力審查(也有人認為,這是漫畫界自賣自誇的表現)。

不久後,相關的大學漫畫課程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了課堂裡,甚至連法國政府都出資在小鎮昂古萊姆建立了宏大的法國國家漫畫博物館,正式承認了新型漫畫在文化領域的正統地位。到了1985年,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and )坦承自己是個狂熱的漫畫迷之時,法國上下都已覺得喜愛漫畫就像喜愛歌劇、爵士樂或者傑瑞·劉易斯(Jerry Lewis)的電影一樣稀鬆平常,沒有任何古怪,也不會引起任何爭議。


主角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肌肉發達的巨人,所處的世界很是古怪並且尚未開化,到處都是恐龍、人形野獸以及身材豐滿的女人。


《德恩-1》


英語國度的漫畫粉絲們也愈發喜愛《金屬咆哮》了。哪怕他們不怎麼懂法語,也對這些奪人眼球的藝術作品津津樂道,儘管這裡面很可能有《金屬咆哮》中裸體漫畫的功勞。美國諷刺文學雜誌《國家諷刺》(National Lampoon)的出版商看到了這種全新成人漫畫的廣闊市場前景,便從1977年起出版發行了《重金屬》(Heavy Metal)雜誌。這份雜誌的幾乎全部工作就是翻譯、重印《金屬咆哮》裡的漫畫作品——至少在其創辦之初確實如此。直到今天,《重金屬》雜誌都仍在發行,並且剛任命格拉斯哥最好的漫畫作家格蘭特·莫裡森(Grant Morrison)為新任總編,也仍是久負盛名且最好的歐洲漫畫入門雜誌。

1981年電影《重金屬》(Heavy Metal,國內又譯作《宇宙奇趣錄》)海報

《重金屬》雜誌後來風靡全美,甚至還在1981年孵化了一部動畫電影。不久之後,其他美國漫畫出版商也開始蠢蠢欲動,想分一杯這新型成人漫畫的羹。在一場對網站「漫畫書資源」(Comic Book Resources)的採訪活動中,前漫威漫畫主編吉姆·舒特爾(Jim Shooter )回憶起了一件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小故事 :

「在《重金屬》雜誌出版發行之前,人形聯盟曾為了尋求美國的合作出版商來到漫威。他們作了宣講之後,我們開了一個小會。會上,斯坦·李(Stan Lee)覺得這本雜誌的內容太暴力、太色情。因此,我們潔身自好的漫威不能引進。」

然而,《重金屬》雜誌實在是太成功了,成功到足以令漫威為其改變戰略方針。1980年,漫威開啟了《插圖史詩》(Epic Illustrated)系列作品。這個系列雖然為了擴大受眾,主動削減了與性和諷刺相關的內容,但從形式上仍舊和它的法國鼻祖頗為相似。雖然漫威有些後知後覺,但偶爾還是會聰明那麼一下,比如,它當時刊登了弗蘭克·弗雷澤塔(Frank Frazetta)以及經常為《金屬咆哮》供稿的理察·科本的許多傑出流行作品。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斯坦·李還和莫比烏斯合作完成了某部《銀影俠》(Silver Surfer)作品,而漫威的《插圖史詩》系列則刊登了一系列莫比烏斯的漫畫小說。這些漫畫的特色就是《金屬咆哮》原先的那些素材,也就是那些斯坦·李當初覺得口味太重,其「忠實粉絲」會有些接受不了的內容。

《金屬咆哮》對整個漫畫領域的影響:

 

美國《重金屬》雜誌1977年4月刊封面

 《領航員》(Pilote)雜誌(1959年-1989年),法國漫畫周刊

 

《未完待續》(A Suivre)成人漫畫雜誌(1978-1997)

 《插圖史詩》

遺憾的是,諷刺的事兒還沒完。回到法國國內,《金屬咆哮》也遭遇了危機。這份雜誌頻繁受到財政問題的困擾(考慮到創始人是三位天馬行空的偶像級革新者,以及一位僅具象徵意義的商人,這事兒也沒啥稀奇的)。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出版商同行們一味迎合大眾,在模仿《金屬咆哮》藝術實驗風格的作品裡大肆添加刀劍與色情,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連帶著《金屬咆哮》雜誌的銷量也一起銳減。1985年,阿謝特出版公司接手了這份雜誌,並且迅速免去了迪奧奈的編輯職位。一年後,《金屬咆哮》再度易手,此時,這份雜誌已失去了創作活力,淪為了對自己以前作品的「東施效顰」之作。1987年8月,正當《金屬咆哮》掀起的漫畫熱潮開始波及英國和美國出版界時,這份雜誌自己卻停刊了。

2002年,在法美兩國生產商的共同努力下,《金屬咆哮》曾短暫地復刊過一段時日。到了最近幾年,部分作品甚至被改編成了名為《金屬咆哮編年史》(Métal Hurlant Chronicles)的電視劇。在《金屬咆哮》創刊最初的那12個年頭裡,這份雜誌為漫畫最終取得正統藝術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其貢獻之高遠超其他任何一種出版物。《金屬咆哮》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座數量可觀且題材永不過時的漫畫素材庫,它還成了想要嘗試「嚴肅」漫畫的後來者學習的模板,激勵著作家和藝術家心存高遠、為了藝術原創性而不斷奮鬥。它甚至還開風氣之先,第一個將小篇幅漫畫結集成冊、統一出版——而今天,我們早已對此習以為常。

光是這些就足夠算得上影響甚巨、名傳萬世了,但是,《金屬咆哮》的影響力還不止於此。

 一名私家偵探正和他美麗的女客戶做愛。這時,電話響了。電話那頭是一個機械戰警,他告訴私家偵探,知道大角星派來的間諜是誰了,就是正和你歡好的女孩。突然間,美麗女客戶的樣子開始變化……


《漫長的明天》

1975年,當《金屬咆哮》剛剛問世時,大家一定覺得這份雜誌太過瘋狂了。這是一本高成本的科幻小說雜誌,可在當時,科幻小說完全談不上流行。電影院科幻電影慘澹的票房、稀疏的排片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儘管在20世紀70年代初,偶爾出現了像《宇宙靜悄悄》(Silent Running,又譯沉默奔跑)這樣的經典科幻電影,但在那個時期,大部分科幻電影都陰沉、反烏託邦、不討人喜歡,並且製作預算和實際投入也相當有限。那是屬於像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這樣的新派好萊塢導演的時代。相比起宇宙飛船和眼睛大得嚇人的怪物,電影製作人更青睞深度現實主義作品。《金屬咆哮》誕生的那個年代,主流電影院對貧民窟題材電影的喜愛也勝過星際題材。

然而,1977年,天翻地覆。《星球大戰》(Star Wars)席捲全球,並就此為科幻電影在票房中謀得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穩固席位。對那個時代的觀眾來說,這部視覺效果爐火純青的宇宙奇幻史詩與他們此前觀賞過的所有影片都大相逕庭,簡直是開天闢地頭一遭。

不過,對於《金屬咆哮》的讀者來說,這電影卻有點兒似曾相識。

《星球大戰》裡的故事發生地,這些雜亂、破敗的遙遠星系,看上去和此前那些科幻電影中乾淨、潔白的塑料板式走廊格格不入,但在《金屬咆哮》的作品中,這種粗獷的質感美早已司空見慣。《星球大戰》中的達斯·維德和帝國,以及電影對視覺衝擊效果出色但有點不切實際的大型武器的偏愛,也讓人們想起了菲利普·德呂耶為《金屬咆哮》所作的作品。而平民英雄天行者盧克那荒涼、毫不宜居的家鄉,塔圖因星球——還有這個星球上的廢舊機械商店,半個身體埋在沙子裡、瘦骨如柴的奇怪生物——都讓我們想起了莫比烏斯那栩栩如生的《封閉式車庫》系列漫畫。

《金屬咆哮》與《星球大戰》

恩奇·比拉為《星球大戰》設計的作品

菲利普·德呂耶受喬治·盧卡斯之託為《星球大戰》所作的海報

菲利普·德呂耶創作的《洛內·斯隆》(1972),像不像漢·索羅的私人採購員?

莫比烏斯為《星球大戰》設計的作品

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毫不掩飾《星球大戰》與《金屬咆哮》之間的聯繫。他在1979年的一場採訪中公開提及了莫比烏斯和德呂耶的名字,還為他倆的漫畫作品集撰寫導言,甚至還在80年代後期的奇幻電影《風雲際會》(Willow)的製作過程中特聘莫比烏斯為概念設計師。實際上,莫比烏斯作品《漫長的明天》中的一處背景細節後來出現在了《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中的帝國偵查機器人上。

公平地說,《金屬咆哮》只是無數影響喬治·盧卡斯的事物之一,它甚至不是唯一影響《星球大戰》系列的法國-比利時漫畫:皮耶爾·克裡斯汀(Pierre Christin)和尚-克勞德·馬茲爾斯(Jean-Claude Mézières)創作的冒險漫畫《星際特工》(Valérian)中的許多橋段就和日後《星球大戰》電影裡的許多經典場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星球大戰》系列在為高投入科幻大片叩開影院大門的同時,也為其他電影人借鑑《金屬咆哮》中的元素、理念鋪平了道路——而且後者的借鑑方式甚至更為直接。澳大利亞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拍攝的作品《瘋狂的麥克斯》(Mad Max)——包括2015年上映的第四部《狂暴之路》(Fury Road)——真的「虧欠」《金屬咆哮》系列漫畫良多,比如德呂耶的《薩朗波》以及赫爾曼·胡本(Hermann Huppen)的《耶利米》。就連《瘋狂的麥克斯》最初的那個商標也是在向這本雜誌致敬,最明顯的就是背景上那兩道明亮閃電。

《瘋狂的麥克斯2:公路勇士》(上)和莫比烏斯的《阿扎克》:注意這兩個極為相似的帶著雙翅的頭骨標誌。

科幻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部作品《異形》(Alien)和《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非常坦誠地公開表示,自己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金屬咆哮》雜誌。在紀念《異形》20周年活動的一次採訪中,斯科特說:

「1977年,我偶然間看到了《金屬咆哮》的漫畫和相關出版物。就在那一年,我成了《異形》的導演。當時,我意識到……完全可以把這份雜誌中的元素應用到這部電影中來。」

斯科特聘請莫比烏斯以及他的同行吉格爾和克裡斯·福斯(在介紹《金屬咆哮》雜誌時,我們提到過這兩個人)擔任影片的概念設計師。最終,吉格爾設計的異形形象成了電影史上最駭人的生物之一。而在電影《銀翼殺手》的製作過程中,為了創造性地塑造未來洛杉磯城的景象,斯科特參考了莫比烏斯《漫長的明天》中的故事,以及長期為《金屬咆哮》供稿的漫畫家恩奇·比拉的部分作品,從中獲取了靈感。就在最近,斯科特還在設計《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視覺效果時,重溫了《漫長的明天》及其他一些莫比烏斯的漫畫故事,以期獲得靈感。

《金屬咆哮》對電影界的影響:

 

上:《風之谷》,1984;下:《阿扎克》,1976

上:《瘋狂的麥克斯》;下:《金屬咆哮》。這兩個商標大概是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兄弟。

 

上:《漫長的明天》,1976;下:《帝國反擊戰》,1980

 

上:《漫長的明天》,1976;下:《銀翼殺手》,1982

上:《漫長的明天》,1976;下:《銀翼殺手》,1982

《金屬咆哮》對電影界的影響還不止於好萊塢。在日本,藝術家兼導演大友克洋也稱,自己的經典動畫電影《阿基拉》就受到了《金屬咆哮》系列漫畫的影響。而吉卜力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宮崎駿則在創作其經典電影《風之谷》時,從莫比烏斯的《阿扎克》系列中獲取了靈感。莫比烏斯和宮崎駿還成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互相學習。莫比烏斯甚至給自己的女兒取名娜烏西卡(Nausicaä,《風之谷》主角的名字)。2005年,這兩位藝術大師的作品還在巴黎作了聯合展出。

莫比烏斯與宮崎駿。

在《金屬咆哮》第一次停刊10年後,它的遺產之一——對電影界的影響——終於回到了法國。1997年,呂克·貝松(Luc Besson)導演的法國科幻電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也許遭遇了部分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確實是大膽創新之作,視覺效果獨一無二,並且也是炙手可熱的院線大片之一。這部電影其實也是呂克·貝松對「金屬咆哮」派漫畫的情書。《第五元素》的劇本原型是一個貝松從16歲起就開始寫的故事,電影一大特點便是請了《金屬咆哮》的漫畫師莫比烏斯和尚·克勞德·馬茲爾斯作藝術指導。所以說,《第五元素》其實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粉絲小說之一。

《第五元素》劇照

2017年年末,呂克·貝松又再一次回到了法國科幻漫畫的世界,將馬茲爾斯和皮耶爾·克裡斯汀的那部影響了《星球大戰》的經典漫畫,改編成了投入甚巨的科幻大片《星際特工:千星之城》(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

從《金屬咆哮》中獲益匪淺的還不止是電影製作人。在1992年的一場採訪中,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賽博朋克之父」——回憶起某次和雷德利·斯科特共進晚餐時,兩人討論起自己都受過哪些作品的影響。結果是,吉布森和斯科特都確定無疑地表示,自己從20世紀70年代的《金屬咆哮》派漫畫中獲益頗豐。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發行於1984年,由威廉·吉布森所著,乃早期賽博朋克小說中最有名的一本。

在給自己的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的改編漫畫寫導言時,吉布森特意作了如下描述:

所以,毫無偏頗地說,小說《神經漫遊者》的表達方式,也就是小說的『世界觀』,的確受到了一些我在《重金屬》雜誌上看到的作品的影響。我覺得約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以及其他所有風格有時被歸結為『賽博朋克』的人類藝術作品都受到了這一系列漫畫的影響。這群法國兄弟,這麼早就把《金屬咆哮》停刊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些電影和小說都為全球觀眾打開了一扇欣賞《金屬咆哮》的大門,而這群觀眾中的許多人,很可能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會去看科幻漫畫,更不要說細細品味來自20世紀70年代的不正經法國漫畫了。《星球大戰》、《瘋狂的麥克斯》、《異形》、《銀翼殺手》——還有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史詩以及威廉·吉布森的賽博朋克小說——這些作品自身都引來了眾藝術家競相模仿。這些虛構的經典場景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我們人類的集體想像力之中,在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開花結果——從音樂到電子遊戲,從將建築結構暴露在外的高科技「鋼鐵怪獸」倫敦勞埃德大廈到時裝秀上無處不在的常備「未來式」服裝——如此種種,最終都可溯源到那份雜誌,《金屬咆哮》。

無論你是否喜歡,如今,我們都是人形聯盟中的一員。

▼《金屬咆哮》封面賞▼

第一期,1975.1;設計者:莫比烏斯

第四期,1975.10;設計者:莫比烏斯

第十一期,1976.11;設計者:克裡斯·福斯

第十三期,1977.1;設計者:恩奇·比拉

第二十一期,1977.9;設計者:H.G.吉格爾

第二十四期,1977.12;設計者:莫比烏斯

第三十二期,1978.8;設計者:菲利普·德呂耶

第四十期,1979.6;設計者:尚-克勞德·馬茲爾斯

第四十四期,1979.9;設計者:莫比烏斯

第四十六期,1979.10;設計者:約斯特·斯瓦特

第五十六期,1980.10;設計者:讓·克勞德·蓋爾

第八十一期,1982.11;設計者:布裡安·博蘭

1987年8月;設計者:奧斯卡·契柯尼(Oscar Chichoni)


最後,本文留言點讚數最高的前5名讀者(截至明天上午9點前)

請後臺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用戶名+地址+手機號)

我們將送出中文版《封閉式車庫》給到5位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點擊小程序,或「閱讀原文」進店

相關焦點

  • 法國漫畫小史
    法國此時正處於歐洲變革的風暴之眼,這為它日後成為世界漫畫的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法國漫畫正是在此時獲得了最初的繁榮。一大批辛辣的諷刺漫畫橫空出世,培養了足夠的群眾基礎,並開始與新聞出版業建立了穩固的聯繫,報紙為漫畫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穩定的出版周期,進一步推動了漫畫的發展。
  • 《查理周刊》:一本改變法國歷史的漫畫雜誌!
    一劍一念一菩提2015年1月7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飽受爭議的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或將因其關於敘利亞三歲溺亡兒童的諷刺漫畫而被起訴。這位名叫艾蘭的三歲兒童伏屍土耳其海灘的照片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並引起廣泛關注。英國律師彼得·赫伯特稱,《查理周刊》具有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傾向。他表示,他領導的律師協會計劃將《查理周刊》訴上國際刑事法庭,因為該雜誌在宣揚不容忍與迫害。
  • 法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諷刺漫畫?
    對法國文化頗感興趣的你對諷刺漫畫的了解有幾分呢?歷經大革命的熱血洗禮,自由浪漫的法國在創作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方面獨樹一幟,其政治主題的諷刺漫畫尤為大膽新穎。法國的諷刺漫畫直白赤裸,一切神聖和崇高的事物都可以成為漫畫的素材。
  • 讓法國陷入麻煩的《查理周刊》,究竟是怎樣一份雜誌?
    遇害的法國教師薩繆爾·帕蒂(法新社)【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姚蒙 潘亮】5年前,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因刊登數幅伊斯蘭教先知漫畫遭到恐襲,造成12人死亡,震驚世界;近日該雜誌再次引發關注、深陷全球輿論漩渦:一名法國教師因在課堂上展示該周刊的那些漫畫遭斬首,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要「要捍衛言論自由」「不會放棄我們的漫畫」,引發多個伊斯蘭國家對法國的抗議浪潮。
  • 【草原天籟】遊牧金屬——顛覆M樂隊
    草原天籟「顛覆M」的含義是顛覆自己舊的理念,突破瓶頸,找到新的方向。
  • 致命恐襲發生5年後再現爭議漫畫,法國《查理周刊》在想什麼?
    5年前,一幅漫畫引發了一場驚動世界的恐襲。那一年,接二連三的恐襲讓人們心神不寧。讓一切都過去吧2015年或許是法國現代史最糟糕的章節之一。1月7日,一對在法國出生的阿爾及利亞裔兄弟在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的辦公室裡瘋狂掃射,11名漫畫家和編輯喪生。屋外,一名槍手還槍殺了一名警察。
  • 因為這名少女,《全金屬狂潮》漫畫不再出續作
    格蕾塔通貝裡是近年來活躍起來的一個激進環保分子,主張到2030年將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到一半以上,曾經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入選「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這位16歲的少女曾經在聯合國上對著各國的領導人親口批評他們的不作為,曾經以身作則,號召過其他學生罷課、遊行,希望能夠引起政府的重視解決她的訴求,而她成功成功感動到了某一些大人物,比如說法國總統馬克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等。雖然這位少女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但是有一部比較理智的網友還是不能夠認同她的觀點。
  • 比利時漫畫小史
    ,這還真不是個說說而已的問題,在歷史上,法國漫畫和比利時漫畫為了爭奪歐漫一哥的頭把交椅,可沒少相互掐架,各自創辦本國的漫畫雜誌,各自樹立各國的漫畫大咖,一路看下來,儼然是一出「商戰」大戲。 就好像以前那個《打撲克》的小品,比利時出了《丁丁 TinTin》和《斯皮魯 Spirou》,法國就打出來《領航員 pilote》和《金屬狂嘯 Métal hurlant》,比利時出了張「埃爾熱」,法國就打出來一張「墨比斯」——「管上!」
  • 法右翼雜誌醜化法國黑人女議員,法國專家:法國右翼人士應負責
    【環球時報記者 姚蒙】法國一家右翼時政雜誌《時下價值觀》近日推出一篇醜化法國黑人女議員的文章與畫面,引起政界與輿論界的聲討浪潮,成為法國反種族歧視浪潮的熱點話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不是法國媒體第一次對政治人物進行種族主義解讀。
  • 【十部搖滾金屬樂漫畫】
    以搖滾金屬樂為主題的漫畫並不多,好在樂手或樂迷鍾情於動漫的不在少數,才讓這種風格的動漫一直延續下來。比如風行於北美的《Metalocalypse》(金屬啟示錄),日本著名的《重金屬雙面人》,具有傳奇色彩的《Rock 'N' Roll Comics》(搖滾漫畫),帶有時代烙印的《北京的夏》。|1 KISS 漫畫系列
  • 金屬上帝:Babymetal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金屬體驗
    Rob HalfordAllMusic談到Rob Halford時說:「他能夠毫不費力地在嘶啞的咆哮和震耳欲聾的假聲之間切換。就在Judas Priest與Babymetal在新加坡舉辦演唱會的一個多月前,Rob Halford在接受《Bandwagon》的採訪時說:「我認為Babymetal是當下世界上最獨特的金屬體驗之一。不只是她們的造型、她們的風格以及圍繞著她們的視覺的一切,而且她們還是一支驚人的樂隊。」
  • 通向少女漫畫的世界:藤本由香裡訪談
    譯者: GabiLem 原作者:構成・文=立花もも日本人從小就會接觸到「少女漫畫」這種東西,並且習以為常。然而「少女漫畫」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是少見的「獨特文化」。不單單是少女漫畫,像「卡哇伊」這樣的詞彙也已經進入了世界共同語言的範疇。那麼為什麼有著強烈少女色彩的文化內容會發源於日本呢?今天,專業研究少女漫畫的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部教授,藤本由香裡氏女士就要和我們分享這個話題。少女為少女寫作,這是日本少女漫畫的獨有的特質。-首先,為什麼在日本,像少女漫畫這樣富有少女情懷的內容特別的豐富呢?
  • 法國科爾馬,現實版童話世界,帶你走進宮崎駿的漫畫
    提到法國,有很多人都會想到巴黎,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法國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城市,那就是科爾馬。它被譽為現實版的童話世界,很多人說這座城市是從宮崎駿的畫裡走出來的。小北一直非常喜歡法國的浪漫風情,那麼今天大家就跟隨小北進來了解這座法國童話小鎮吧。
  • 力量金屬|經典回溯,東西合璧的「勇者意志」
    2020/12/21,美國力量金屬/重金屬樂隊Trapmaker,發表了專輯「Will Of The Warrior」。.看吧,等待已經結束。 醞釀了兩年,以全新的陣容,我們推出了我們的首張專輯 "Will of the Warrior",這是對新浪潮重金屬和美式力量金屬派別的有力補充。
  • 世界末日時鐘和黑暗之夜:金屬如何影響新的桑德曼宇宙
    世界末日時鐘和黑暗之夜:金屬如何影響新的桑德曼宇宙「夢想」中出現了一些錯誤,夢想自己也不見了。在黑暗之夜:金屬結束時戲弄,夢已經從他的家鄉消失了,他的缺席導致漣漪和破裂遠遠超出了他的夢想王國。為什麼失去夢想之王,他在「黑暗之夜:金屬」中的角色與它有什麼關係?世界末日時鐘如何影響夢想在DC宇宙中的位置?考慮到Sandman和附屬頭銜一直存在於主線連續性的外圍,答案可能只是DC宇宙的核心。
  • 法國兒童雜誌(三)-- 臺灣
    而那些低幼齡的娃兒們的返校還要堅持一下,6月初有望返校了,是不是已經把家裡的故事書都翻爛了,鑑於疫情,又不能去書店和圖書館泡著,那今天貝仙就繼續我們有關兒童雜誌的話題,來聊一聊比較適合低幼齡兒童的雜誌,而且我們一起移步去臺灣,看看法國兒童雜誌在寶島上是如何繁衍的。臺灣幼兒讀物基本被兩本佔據:巧虎和小太陽。
  • 東方金屬(Oriental Metal)是什麼鬼
    因此,中東金屬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東方金屬的代表風格。但如今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許多東方金屬風格的樂隊。同時,希望中東地區及世界能保持和平穩定,讓我們繼續創作出更多各有特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民族金屬音樂作品來傳播愛、希望與和平吧!另外,面對國內肺炎疫情,機長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自我防護,減少外出,在家多聽聽金屬樂吧!並祝各位平安健康,大家齊心協力,共抗病毒!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 漫畫《守護貓娘緋鞠》《全金屬狂潮∑》終迎完結
    根據《月刊Dragon Age》最新消息,日本漫畫家的良米蘭創作的漫畫《守護貓娘緋鞠》和上田宏繪製的漫畫《全金屬狂潮!∑》迎來了完結。一個是連載了7年的作品,一個是連載了8年的作品,都各具人氣,現在終於落下了帷幕。單行本方面,《守護貓娘緋鞠》最終12卷將於11月9日發售,而《全金屬狂潮!∑》最終19卷將於9月20日發售。
  • 法國雜誌證實吉娜·馬隆在《蝙蝠俠大戰超人》飾蝙蝠女
    眾所周知,「正義黎明」中除了蝙蝠俠和超人,還會出現更多漫畫人物,如神奇女俠(蓋爾·加朵 飾)、海王(傑森·莫瑪 飾)、阿爾弗雷德(傑瑞米·艾恩斯 飾)和萊克斯·盧瑟(傑西·艾森伯格 飾)等。雜誌截圖吉娜·馬隆 資料圖蝙蝠女最近一家法國雜誌列出了《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中演員與角色介紹,除了已知的麥可·珊農(佐德將軍)、傑弗裡·迪恩·摩根(託馬斯·韋恩),還有吉娜·馬隆,據稱她將扮演芭芭拉
  • DC漫畫人物科普-049-金屬人
    2:金屬人是萊克斯科技(Lexcorp)的產物,擁有全金屬的軀體,他不需要進食,睡眠甚至是呼吸。他的大腦被封在一個密閉的合金顱骨內,並有恆久的動力供應。誕生之初,他的體內裝有一顆氪星石心臟,並以氪星石(Kryptonite)作為能量和動力來源。金屬人的合金軀體使他能夠承受絕大多數的物理和光線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