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基於會議精神,2021年我國經濟仍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要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總體看,明年我國政策將「穩」字當頭,疫情以來各類非常規的擴張性政策將結合疫情進展和形勢變化穩中漸退,但退出的力度和節奏會比較溫和。
會議提出,要有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會議指出,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並進一步指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與此對應的是,在7月和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要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的基礎上,會議新增了「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堅持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等要求。
基於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合理把握宏觀調控節奏和力度」等說法,預示2021年政策總體上還是會逐步收緊和退出,但力度和節奏會控制好。具體來看:
財政政策方面,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而2019年會議的提法是「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疫情以來則變為「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意味著明年財政政策將重回疫情前的提質增效,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的要求,意味著明年財政赤字和專項債規模應會有所下降、但幅度應不會很大;同時,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從去年的「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變為「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
貨幣政策方面,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2019年會議的提法是「靈活適度」,疫情以來變為「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總體看,央行仍將相機抉擇;此外,會議要求「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對比10月以來央行提出的「貨幣供應應和基於潛在產出的名義增速相匹配」,預示著明年貨幣供應的收縮幅度不會過緊。
監管政策方面,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本次會議則強調「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等,預示明年防風險的重要性高於強監管,國家也會儘可能避免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同時避免發生政策退出過快過急的風險。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建黨100周年。因此,明年的宏觀環境需要保持穩定,政策走向也需要穩字當頭,要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政策操作上也要更加精準有效,合理把握宏觀調控節奏和力度。(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