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400多名香港女人穿上旗袍一同參加了一場音樂會。
每個人的旗袍款式各異,面料有絲綢、羊絨、真絲等,盤扣有細有粗,開襟有斜有直,開衩有高有低。有人手持團扇,有人肩披紗巾,女人們用好奇、驚喜的眼神打量著彼此。
「為喜歡穿旗袍的人提供一個展現美的平臺。」「旗袍發燒友」胡玉貞參與策劃了這場活動。六年前,她在香港創辦金枝玉葉旗袍會,主要組織旗袍宣傳活動,會員最初不足10人,如今已超過百人。
胡玉貞在活動邀請函中寫道:必須穿旗袍出席。她一年365天裡,穿旗袍的日子超過300天。
香港還有不少人跟胡玉貞一樣喜歡穿旗袍。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2021年,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旗袍重新吸引大眾目光。
胡玉貞去過一個旗袍博物館。「湊近仔細看,旗袍上的一朵朵花都是用紅色珊瑚石繡上去的,簡直太美了。」足足一下午,她徘徊在展櫃前。
為什麼喜歡穿旗袍?胡玉貞回答:「穿上旗袍後,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旗袍就像是一種約束,我會特別留意言行舉止。」
採訪當天,她精心打扮了一番:一身墨綠色印花旗袍,右側盤扣上掛著小玉佩,一雙黑色圓頭高跟鞋,絲綢口罩上還有繡花。
胡玉貞想讓更多香港人喜歡穿旗袍:她在養老院組織旗袍活動,讓60位65歲以上的老人穿上旗袍,拍攝美照;她參與策劃活動「愛在黑暗中找美」,邀請香港旗袍設計師餘嫿為6位盲人女性量身設計旗袍,幫助她們找回自信……
現代旗袍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審美,最初風靡於上海,而後傳到香港、臺灣等地,在兩岸及港澳地區落地生根,其承載的美也成為一種共識。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在香港迎來發展時期,香港人習慣稱之為長衫。有女白領和教師穿著素色旗袍上班;喜慶場合有女性身穿華麗旗袍;還有學校以藍色、白色旗袍作為女學生校服,當前仍有十幾所學校延續此傳統。
胡玉貞整理了一份「旗袍大師資料」,介紹香港現存6位旗袍裁縫師的祖籍、入行時間、資歷、年齡、代表作品、手藝傳承、工作室等信息。
這其中,就有89歲的梁朗光,他曾為電影《花樣年華》製作旗袍。
梁朗光為演員張曼玉做旗袍是機緣巧合。
電影《花樣年華》將淡色、深色、鮮豔等不同風格的旗袍融入鏡頭語言,反映女主角蘇麗珍的心路歷程。
開拍前,擔任服裝及美術指導的香港著名設計師張叔平經引薦,找到了梁朗光。兩人達成共識,旗袍由張叔平設計,梁朗光製作。
張曼玉忙於拍戲,梁朗光在片場為她量身,還要做紙樣、裁布、包邊、夾裡、緄邊等,每道工序都不敢馬虎。歷時兩年,梁朗光製作了30多件旗袍,電影中展示了20餘件。
2000年電影上映後,有觀眾評價:「這是一部旗袍電影!」他因此名聲漸起,顧客聞風而至,訂單接踵而來,迎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張曼玉穿得非常自然!」這位老裁縫說,合身的旗袍就是最好的旗袍。
梁朗光十三四歲從廣東佛山來到香港,最初在中環一間裁縫鋪裡當學徒,苦心學藝方可出師謀生。後來,他辦起工作坊,最多時有十多位裁縫作為幫手。工作坊內燈光時常亮至深夜,裁縫們手中的銀針在布料間穿梭遊走,兩三天便能做出一件旗袍。
到了21世紀,旗袍的火熱時代漸漸過去。梁朗光關閉了運作多年的工作坊,輾轉搬到位於觀塘一棟工業大廈的工作室,不足40平方米。
工作室的牆上掛著七八張照片,有梁朗光和張曼玉、鞏俐的合照。約一米長的工作檯上放著軟尺、剪刀、紙片、布料、熨鬥等,老式縫紉機緊挨著工作檯。
60多年,上萬件旗袍。如今,這位年近九旬的老裁縫一個星期工作六天,每天早上10點開始,下午5點離開,每個月只做兩三件旗袍。
訂單冊裡也有內地顧客的尺碼,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訂單基本沒有了。為了防止忘記重要信息,他會在訂單頁畫上旗袍草圖,貼上相應的布條。
為什麼堅持做旗袍?在女兒梁媛雯看來,旗袍曾為父親帶來名譽和收入,如今是他老年生活裡的一種陪伴和寄託。「他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旗袍的世界裡,有老裁縫們的堅守,也有年輕設計師的探索和創新。
「80後」的餘嫿曾為三個年輕的香港姑娘設計旗袍,姑娘們穿著旗袍跳起了街舞。在她的設計理念裡,傳統與現代的風格融合十分吸引人。
餘嫿有一個得意作品——「十全十美青花蝴蝶牡丹旗袍」。她手繪青花瓷藍色的十隻蝴蝶和十朵牡丹,利用數碼印花技術,將圖案點綴在金黃色旗袍上。
她翻閱古籍,奔走於各類文化講座,以此尋找靈感。「服裝設計需要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可視化,不能停於表面。」她用寓意吉祥的「石上大雞」設計了一件無袖旗袍,也將梅花、茉莉等常見元素縫進旗袍裡。
位於佐敦的裕華國貨內,餘嫿租了一個店面,疫情前的正常年份,一年可以賣出100多件旗袍。五年前,她創建了主打旗袍的服裝品牌,大部分旗袍在香港設計,在杭州或深圳等內地城市製作。
從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紡織及製衣學系畢業後,餘?主要為各大商業機構設計制服。為了提高旗袍製作手藝,她想找梁朗光拜師。
因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梁朗光婉拒了餘嫿。
而另一位經驗豐富的旗袍裁縫師秦長林則忙於收徒授課,希望藉此傳承旗袍文化。為了專注教學,他每次只收4名學生。
「只要他們用心學,我全部教給他們。」秦長林還參與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共同舉辦的「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傳承計劃」,更多年輕人聞訊趕來。
儘管不再是香港人的主要日常服飾,但這些熱愛和守護旗袍的人相信,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旗袍只要存在一天,一定還有人穿。美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