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旗袍在香港的那些事兒

2021-12-22 香港下午茶

幾年前,有400多名香港女人穿上旗袍一同參加了一場音樂會。

每個人的旗袍款式各異,面料有絲綢、羊絨、真絲等,盤扣有細有粗,開襟有斜有直,開衩有高有低。有人手持團扇,有人肩披紗巾,女人們用好奇、驚喜的眼神打量著彼此。

「為喜歡穿旗袍的人提供一個展現美的平臺。」「旗袍發燒友」胡玉貞參與策劃了這場活動。六年前,她在香港創辦金枝玉葉旗袍會,主要組織旗袍宣傳活動,會員最初不足10人,如今已超過百人。

胡玉貞在活動邀請函中寫道:必須穿旗袍出席。她一年365天裡,穿旗袍的日子超過300天。

香港還有不少人跟胡玉貞一樣喜歡穿旗袍。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2021年,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旗袍重新吸引大眾目光。

胡玉貞去過一個旗袍博物館。「湊近仔細看,旗袍上的一朵朵花都是用紅色珊瑚石繡上去的,簡直太美了。」足足一下午,她徘徊在展櫃前。

為什麼喜歡穿旗袍?胡玉貞回答:「穿上旗袍後,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旗袍就像是一種約束,我會特別留意言行舉止。」

採訪當天,她精心打扮了一番:一身墨綠色印花旗袍,右側盤扣上掛著小玉佩,一雙黑色圓頭高跟鞋,絲綢口罩上還有繡花。

胡玉貞想讓更多香港人喜歡穿旗袍:她在養老院組織旗袍活動,讓60位65歲以上的老人穿上旗袍,拍攝美照;她參與策劃活動「愛在黑暗中找美」,邀請香港旗袍設計師餘嫿為6位盲人女性量身設計旗袍,幫助她們找回自信……

現代旗袍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審美,最初風靡於上海,而後傳到香港、臺灣等地,在兩岸及港澳地區落地生根,其承載的美也成為一種共識。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在香港迎來發展時期,香港人習慣稱之為長衫。有女白領和教師穿著素色旗袍上班;喜慶場合有女性身穿華麗旗袍;還有學校以藍色、白色旗袍作為女學生校服,當前仍有十幾所學校延續此傳統。

胡玉貞整理了一份「旗袍大師資料」,介紹香港現存6位旗袍裁縫師的祖籍、入行時間、資歷、年齡、代表作品、手藝傳承、工作室等信息。

這其中,就有89歲的梁朗光,他曾為電影《花樣年華》製作旗袍。

梁朗光為演員張曼玉做旗袍是機緣巧合。

電影《花樣年華》將淡色、深色、鮮豔等不同風格的旗袍融入鏡頭語言,反映女主角蘇麗珍的心路歷程。

開拍前,擔任服裝及美術指導的香港著名設計師張叔平經引薦,找到了梁朗光。兩人達成共識,旗袍由張叔平設計,梁朗光製作。

張曼玉忙於拍戲,梁朗光在片場為她量身,還要做紙樣、裁布、包邊、夾裡、緄邊等,每道工序都不敢馬虎。歷時兩年,梁朗光製作了30多件旗袍,電影中展示了20餘件。

2000年電影上映後,有觀眾評價:「這是一部旗袍電影!」他因此名聲漸起,顧客聞風而至,訂單接踵而來,迎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張曼玉穿得非常自然!」這位老裁縫說,合身的旗袍就是最好的旗袍。

梁朗光十三四歲從廣東佛山來到香港,最初在中環一間裁縫鋪裡當學徒,苦心學藝方可出師謀生。後來,他辦起工作坊,最多時有十多位裁縫作為幫手。工作坊內燈光時常亮至深夜,裁縫們手中的銀針在布料間穿梭遊走,兩三天便能做出一件旗袍。

到了21世紀,旗袍的火熱時代漸漸過去。梁朗光關閉了運作多年的工作坊,輾轉搬到位於觀塘一棟工業大廈的工作室,不足40平方米。

工作室的牆上掛著七八張照片,有梁朗光和張曼玉、鞏俐的合照。約一米長的工作檯上放著軟尺、剪刀、紙片、布料、熨鬥等,老式縫紉機緊挨著工作檯。

60多年,上萬件旗袍。如今,這位年近九旬的老裁縫一個星期工作六天,每天早上10點開始,下午5點離開,每個月只做兩三件旗袍。

訂單冊裡也有內地顧客的尺碼,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訂單基本沒有了。為了防止忘記重要信息,他會在訂單頁畫上旗袍草圖,貼上相應的布條。

為什麼堅持做旗袍?在女兒梁媛雯看來,旗袍曾為父親帶來名譽和收入,如今是他老年生活裡的一種陪伴和寄託。「他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旗袍的世界裡,有老裁縫們的堅守,也有年輕設計師的探索和創新。

「80後」的餘嫿曾為三個年輕的香港姑娘設計旗袍,姑娘們穿著旗袍跳起了街舞。在她的設計理念裡,傳統與現代的風格融合十分吸引人。

餘嫿有一個得意作品——「十全十美青花蝴蝶牡丹旗袍」。她手繪青花瓷藍色的十隻蝴蝶和十朵牡丹,利用數碼印花技術,將圖案點綴在金黃色旗袍上。

她翻閱古籍,奔走於各類文化講座,以此尋找靈感。「服裝設計需要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可視化,不能停於表面。」她用寓意吉祥的「石上大雞」設計了一件無袖旗袍,也將梅花、茉莉等常見元素縫進旗袍裡。

位於佐敦的裕華國貨內,餘嫿租了一個店面,疫情前的正常年份,一年可以賣出100多件旗袍。五年前,她創建了主打旗袍的服裝品牌,大部分旗袍在香港設計,在杭州或深圳等內地城市製作。

從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紡織及製衣學系畢業後,餘?主要為各大商業機構設計制服。為了提高旗袍製作手藝,她想找梁朗光拜師。

因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梁朗光婉拒了餘嫿。

而另一位經驗豐富的旗袍裁縫師秦長林則忙於收徒授課,希望藉此傳承旗袍文化。為了專注教學,他每次只收4名學生。

「只要他們用心學,我全部教給他們。」秦長林還參與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共同舉辦的「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傳承計劃」,更多年輕人聞訊趕來。

儘管不再是香港人的主要日常服飾,但這些熱愛和守護旗袍的人相信,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旗袍只要存在一天,一定還有人穿。美是永恆的。

相關焦點

  • 看香港的旗袍時代!香港長衫=旗袍?觀香港旗袍百年時尚
    大多數人對於長衫的認知是魯迅先生所穿的衣著,但是廣東省博物館的展覽名稱「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卻讓人疑惑,明明是旗袍,為什麼香港人卻稱其為「長衫」呢?旗袍專指上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流行的傳統女性服裝,但唯獨在香港,他們把「旗袍」叫「長衫」。在牛津詞典裡,cheongsam(旗袍)正是由「長衫」的粵語發音轉變而來。
  • 香港旗袍百年時尚 鄧麗君林黛等名人旗袍參展
    導讀:香港歷史博物館今(29日)起至3月3日舉行「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展出37套民初至今的女性長衫(旗袍),包括已故歌后鄧麗君
  • 【徵文大賽068】穿旗袍的香港
    香港在我的記憶裡是個美麗富裕猶如天堂一般的地方,整個八十、九十年代,我對香港的了解僅限於幾部港產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裡林立的高樓大廈和衣衫光鮮的人群,覺得香港就是周潤發,就是張曼玉。最喜歡看「電影女神」張曼玉的《旺角卡門》、《雙城故事》。我記得張曼玉是生於1964年9月20日,比我整整大三歲。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性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星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電影《花樣年華》王家衛)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坐落在香港上環,店鋪掌柜簡漢榮師傅每天笑容可掬地招呼著他的新老客戶。
  • 香港旗袍體驗情報
    中秋節、國慶節假期期間去香港,還有機會讓你體驗穿上旗袍的滋味!
  • 香港旗袍記2
    最近溜號沒有寫瓷器,說到旗袍想想還是再寫一篇,畢竟喜歡旗袍的朋友很多。我終於去島上美華時裝進行旗袍試身。這次試身同時會確定旗袍款式、長度、盤扣樣式、緄邊等細節。其中盤扣都是花扣,樣式還挺多的。緄邊的顏色會有很多種搭配法,挑選自己最心水的。簡師傅非常仔細,上下調整鬆緊,這次跟他聊high了,聊了2個多小時。在這次試身之後就可以等衣服做好取貨。
  • 旗袍印象—香港小姐,附視頻:2014香港小姐總決賽完整版
    高玉家主席與比爾蓋茨一同出席會議旗袍印象—香港小姐在香港小姐,國際華裔小姐等選美比賽角逐中,不乏各式改良旗袍的身影,旗袍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常常被選為重要場合所穿的禮服。香港小姐選美活動於1946年開始出現,作為香港最大型的選美活動,為香港娛樂圈源源不斷地選拔了許多芳華絕代的女藝人。
  • 中國旗袍會香港總會簡介
    中國旗袍會領軍人物汪泉一位充滿大愛的僑領,一位充滿智慧的企業家、慈善家、一生追求心中的真理。同中國旗袍會香港總會是一個旗袍資源整合平臺,打造國際性的旗袍文化與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結合的社會組織;它將成為國際旗袍文化發展的風向標;海內外旗袍文化交流的視窗;旗袍非物質遺產的研究基地;旗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地。
  • 開旗袍店的香港年青人:旗袍不應只是活在電影
    阿Ding出生的年代,香港已經幾乎沒有人再穿旗袍。
  • 香港女性的旗袍記憶,從傳統到創新丨香港回歸20年
    編輯:甲申翻譯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香港的旗袍行業。
  • 從《蘇絲黃的世界》看曾經讓人噴鼻血的香港旗袍
    《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一部在豆瓣評分7.6的美國電影,1960年上映。它講述了一名美國帥大叔到香港尋找繪畫靈感,卻偶遇蘇絲黃,從此潛心繪畫變成潛心把妹,不料卻發現妹子是妓女.的故事。但,那又如何,妹子坎坷的身世和複雜的內心世界讓大叔堅信他愛這個好姑娘!
  • 香港旗袍,穿出現代女性的知性優雅
    香港,東西文化相容薈萃的摩登都會。說到香港旗袍,就會聯想到經典影片,旗袍可令女性純淨唯美,或優雅嫵媚。
  • 慈善|「香港旗袍記憶」敬老公益活動回顧
    12月19日由香港旗袍會、港漂圈共同發起「香港旗袍記憶」系列敬老公益活動,向香港的老婆婆捐助旗袍、化妝及拍攝定妝照片,幫她們找回美麗記憶,留住美麗時刻
  • 在老香港,遇見新故事
    旅程的起點,就是香港最古老的街道——水坑口街。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小街,卻暗藏了許多歷史故事。英軍當年在這裡登陸,將其命名為Possession Street,這也成為香港殖民地歷史的開端。大館是前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俗稱,是香港殖民時期的代表性地標,包含了舊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和前中央裁判司署。
  • 香港校服歲月:一人一票留下的藍旗袍
    走在香港街頭,偶爾能看到穿著藍色旗袍的女生,旗袍作為校服,在內地鮮少見到,但在香港,卻是一道街頭風景。「談歷史,要讓大家有感覺才行,」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黎耀強翻開新書,指著上面各式各樣的校服手繪如是說。黎耀強手中這本歷經5年打磨的《校服歲月:圖說香港校服史》,於30屆香港書展首日推出,吸引不少讀者。
  • 旗袍新定義 – 全新體驗不一樣的香港
    黃大仙中心由即日起至2019年1月8日舉行「祝福‧結緣」推廣活動,活動期間更有首個商場提供香港特色旗袍體驗服務,希望每一位訪者能把祝福帶回家送給重要的人及可體驗不一樣的香港。體驗民初時代的時尚服飾-香港特色旗袍旗袍最能展現出女性優雅的一面,更在數百年前象徵著最前衛的思潮,黃大仙中心特意與本地旗袍體驗店「貳拾年華」專業旗袍設計師Pandora 合作,讓遊客可於商場內租借旗袍帶來全新體驗,加深對香港文化認同。
  • 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 八一八香港「四大癲王」那些事兒…
    前天在看「三大賊王」資料時,無意中挖出了香港「四大癲王」的個人檔案,匆匆一瞥,又的確是娛樂圈的真實傳奇人生~~可以用來拍電影了~!所以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吶!「四大天王破天荒同臺演出,唱咩*都咁犀利啦!」四大天王紅遍東南亞,然而,香港的「四大癲王」又有多少人了解?
  • 【旗袍】最後的孤島:香港的旗袍式樣校服
    或者「沒落」這個詞是出自我的主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與曾經的確就不一樣了。如果非要對比如今與曾經的旗袍,不太恰當地說是:生於女權(權益的權)、死於男權(權力的權)。所以如今的旗袍變成這副鬼樣子,我一點也不意外。不過本篇想講講的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為我們保留住的旗袍的一股清流,那就是「旗袍的校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