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蜥憑何熬過生物大滅絕?賀州鱷蜥為你解密

2022-01-02 賀州日報

鱷蜥因頭部和體型與蜥蜴相似,而從頸部以下身體部位,尤其是側扁的尾部與鱷魚酷似,故得此名。

在民間,老百姓稱它為雷公蛇、大睡蛇、落水狗,因其立春之後雷雨天生產、見人就跳進水裡以及生活習性喜靜不喜動得名。

1928年至1929年間,中山大學生物系考察隊前往廣西大瑤山,在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瓊武村發現28條似蜥蜴又似鱷魚的爬行動物,這些動物後來被德國專家命名為「鱷蜥」。由於鱷蜥發現於廣西瑤山,故在中國多以瑤山鱷蜥為名。

科學家們認為,鱷蜥身上所保留的古老血統,對於研究爬行動物的起源、演變進化和分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鱷蜥屬鱷蜥科鱷蜥屬,為單型科單型屬物種。「也就是說鱷蜥科只有鱷蜥這一個物種,這可能是長期進化過程中,這個屬只有它這一個種存活下來了,儘管化石研究表明它曾經有一個近緣種。」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研究的廣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武正軍告訴記者。

武正軍認為,從系統發育關係來說,由於鱷蜥保留了一些較原始的特徵,所以蜥蜴類的進化以及系統發育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作為爬行生物中古老的物種之一,鱷蜥身上至今仍具有某些遠古爬行生物的特徵。「從微觀層面看,科學家將鱷蜥與蜥蜴目其它種類比較後發現,鱷蜥的核仁組織區(NORs)無活性或活性弱,說明其在蜥蜴目中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狀態。從形態方面看,鱷蜥的骨骼具備非常原始的特點,鱷蜥具有淚骨、上顳骨及板骨;具有松果孔;翼骨具齒;下頜由6枚分離的骨塊組成;第三頸椎具肋骨;間椎體見於第1頸椎與第2頸椎間的三角骨,尾椎有人字骨;鎖間骨具有長的正中骨幹;頭體背麵皮膚均有真皮骨板;上顳骨完整,上顳弓及眶後弓完整;前頜骨有成對顎突及切齒突;古顎型;下頜麥可氏骨溝未完全封閉;人字骨不與椎體癒合;鎖間骨十字形;尾椎自截。」武正軍說。

武正軍表示,以上特徵都反映出鱷蜥在進化上的保守性及原始性,證明鱷蜥是一種古老而又原始的蜥蜴。

作為第四冰川紀末期存留在中國華南地區的古老爬行類動物,鱷蜥本身還有哪些有待研究的未解之謎?目前相關研究有了哪些進展?

「這些未解之謎包括鱷蜥能潛水很長時間,是什麼樣的機理能讓它耐受這種缺氧環境?鱷蜥是變溫動物,全球氣候變暖對它的影響有多大?它能否適應這種變化?鱷蜥性別決定機制是什麼?目前,關於氣溫變化對鱷蜥的影響的研究已取得一些初步結果。」武正軍說。

6500萬年前,曾經統治地球的恐龍遭遇大滅絕。鱷蜥是和恐龍一個時代的,雖然恐龍被大自然淘汰了,可是鱷蜥卻依然存在,因此鱷蜥也被稱為史前活化石。那麼鱷蜥得以存活的原因是什麼呢?

「關於它是如何抵禦滅絕命運的,目前我們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解釋。」武正軍說,通過對它的體溫調節能力、活動規律等的研究中發現它有一些特性,推測可能與它能抵禦滅絕命運有關。「第一是它的體溫調節能力相對其它爬行動物要強一些,第二就是它活動少,俗稱「大睡蛇」,對食物和能量的需求較低。」

種群數量是動物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和資源管理學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對種群數量變化的掌握有助於有效、科學地評價瀕危物種的等級並制定保護措施,為相關種群資源管理部門制訂保護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賀州市和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加強瑤山鱷蜥保護,與廣西師範大學等院校的科研機構開展相關合作,建立了瑤山鱷蜥救護繁育中心,在瑤山鱷蜥人工繁育與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談及對鱷蜥的繁衍生存環境的保護措施,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郭軍介紹,他們從預防和恢復兩方面入手,通過加大對非法捕獵以及破壞棲息地行為的打擊力度,增強群眾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保護好其棲息環境。同時,加強巡護與監測,做好種群監測以及野外救護工作。而對於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則是努力做好恢復工作。

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保護區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積極展開鱷蜥的行為學研究,深入開展人工繁育種群的行為退化、遺傳多樣性及其復壯等工作,為下一階段鱷蜥的野外放歸做了充分準備。這些年,鱷蜥的疾病防預工作卓有成效,鱷蜥的人工繁育技術也有所提升。

截至目前,廣西其他分布區已很難在野外見到瑤山鱷蜥,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鱷蜥數量最多的分布區,並且在去年5月實施了鱷蜥野外放歸,共放歸了15隻,這是全球首次科學性的放歸。

記者:王鈺 見習記者:程惠珍

編輯:範佳偉

審核:葉思遠

相關焦點

  • 蜥蜴中的「睡神」——瑤山鱷蜥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至今還無法產量繁殖的蜥蜴——瑤山鱷蜥。它們因為尾巴與鱷魚相似,所以就被人稱為鱷蜥。
  • 你知道什麼是鱷蜥嗎?科普問答得大獎,等你來挑戰!
    >中國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約為1000至1200隻其中約50%保護於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普問答得大獎,等你來挑戰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普問答賽限時開啟!(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參賽)為了普及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知識,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科普教育模式,推動保護區生態文明發展與建設狀況廣為人知,響應5月22日生物多樣性日號召,現面向全網開展「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普問答賽
  • 鱷蜥屬的多樣表型,其實是大自然選育的結果!
    #@Vojtěch Víta蛇蜥科(Anguidae)的鱷蜥屬(Abronia)擁有許多形態各異的物種,並且它們中的很多物種還具有高度的多態特性。我所知道的紅唇樹鱷蜥(Abronia lythroilla),就擁有著多變的特徵和豐富的表型。
  • 澳洲大火讓考拉陷入滅絕邊緣!而背後,還有成千上萬條生命正等待消失…
    」……最近也有科學家團隊指出,考拉還未陷入功能性滅絕,not yet。就在全世界都為考拉的處境哀嘆的同時,還有更多動物在默默無聲地消失……在全世界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南極,零下幾十度的氣溫下,海豹媽媽正在翹首以盼,因為小海豹就要出生了。小海豹並不是天生就會遊泳,但陸地上的暴風雪就要來了。
  • 3.5億年前的古生物,熬過了3次生物滅絕,卻被拿來養雞
    目前已知的是,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這使得人類站在了地球生物的頂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探索生命的奧秘,浩瀚宇宙、自然萬物,人們總能從中發現生命的奇蹟。人作為地球生物的一種,自然也難以跳出這一法則。此前曾有科學家指出,太陽將在幾十億年後發生毀滅,人類將在地球脫水後走向滅絕。人們不由得想到,地球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像恐龍這類無法適應環境改變的生物都已經滅絕,但有一物種卻存活了近3億年,總共熬過了三次世紀大滅絕,現在卻常常被人們用來餵雞,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 生物大滅絕
    根據化石記錄,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20次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45億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3.75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是5個規模最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而這5個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最著名的是二疊紀和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本文詳細地解說一下。
  • 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之謎,爭議不斷,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生物大滅絕
    在地球演化史上,不同的時期出現過不同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奇形怪狀,有些形似外星生物,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在泥盆紀時期,遠古生物繁榮昌盛,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棲動物,海洋動物慢慢爬上了陸地,兩棲動物的出現為以後乃至現今所有生物的繁盛開拓了新局面。泥盆紀也是科學家特別喜歡研究的地質時期,那麼這一時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一起來看看吧。泥盆紀時期也是魚類時代,海洋中的魚類是當時地球的霸主。
  • 生物大滅絕一:造成白堊紀末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五大滅絕中, 白堊紀末事件因其性質和意義獨特, 研究成果一直是最受關注的. 這次大事件導致了海洋中浮遊有孔蟲、菊石和箭石等生物滅絕; 最引人注目的是統治地球長約1.5 億年的恐龍的霸主時代一去不復返, 為哺乳動物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新的演化契機, 生物界從此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紀元—新生代. 是什麼引起這次大滅絕的呢?20 世紀80 年代前, 假說林立, 爭論不已.
  • 今鳥類憑什麼逃過生物大滅絕?
    人們也許會好奇,同樣是經歷了小行星撞擊,憑什麼恐龍滅絕消失,鳥類反而繁衍昌盛了呢?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也造成了部分鳥類的絕種。其中,只有「今鳥類」(Neornithes)這一類群熬過了生物大滅絕事件[1]。那麼,今鳥類為何能一枝獨秀地倖存下來?學者們有各種推測,這其中包括了快速生長素率假說、高代謝率假說。
  • 確定滅絕100多年的動物再現,為何越來越多滅絕生物出現?
    這次的發現是確定了它為「費爾南迪納島加拉帕戈斯象龜」,同時也基因進行驗證的,所以不存在問題,發現的地區位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第三大島。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種群,可以說都是生物鏈之中的一部分,無論是稀缺生物還是非常多的生物,其實都避免不了它們相互之間的作用,當生命體都生活在這個食物鏈上的時候,少了誰都會波及到其他生物,所以只有穩定的食物鏈才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生物出現滅絕或消失,在全球近100萬物種之中,其中幾十萬都處於滅絕的邊緣,所以這預示著我們生態系統的崩潰。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十多年前,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跨越二疊紀-三疊紀轉折期的一段地層剖面,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進行了科研鑽探取樣工作,而這次獲取的巖芯中可能暗藏著大滅絕「罪魁禍首」的蛛絲馬跡。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二疊紀末海洋生物大滅絕?是天體撞擊,海洋酸化還是地球變暖?其他幾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這個神秘「殺手」會不會再次出現,上演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很抱歉,在這樣的時刻認識你
    它來自於上億年前,熬過了白堊紀,熬過了恐龍滅絕,熬過了冰河期,見證了人類的出現,也看著人類從樹上下來,一步步伴隨著人類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鋼鐵時代走來,最終倒在了網際網路時代,上了一次熱搜,就此宣告再見,再也不見。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今天才滅絕的。
  • 南嶺,亞熱帶勝境(一)——大峽谷中的原始密林
    融媒體記者採訪中 李俊傑攝 廣東南嶺處於南嶺山脈中段幾何中心位置,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具有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和生物多樣性的國家代表性。廣東南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李俊傑攝(無人機) 積極創建中的廣東南嶺國家公園地處廣東省北部,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裡,規劃範圍包括廣東羅坑鱷蜥、南嶺、石門臺等自然保護地
  • 揭秘4.5億年前奧陶紀生物大繁盛、大滅絕
    本期內容:一、奧陶紀生物概況二、揭秘奧陶紀生物大繁盛三、揭秘奧陶紀生物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