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10月16日,虎嗅第123期獲獎的作者分別是:
詳情如下:
一等獎(1000元)
1、《網約車為什麼不能死》 作者:林華
有媒體報導,「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網約車屬於公共運輸的一部分,但卻是相對高端的公交服務,不是說應該讓每個人都能打得起車。公交地鐵才是城市公共運輸的基本服務,把網約車當成代步工具的定位有問題。」
這個觀點的邏輯有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按此推理所有計程車而不限於網約車都屬於高端公交服務,都應該讓少數人才能打得起。
其次,國民經濟發展帶動的消費升級使個人出行服務不再為高收入人群專有也不再是小眾高端的弱需求,而變成社會普通公眾的相對剛需。
再次,在城市與人口急速膨脹超過公共運輸發展速度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公交地鐵連公共運輸的基本需求也不能覆蓋,個人出行需求的剛性越發突出。
北京上海等地交委都定調要適度發展計程車,與此同時一二線城市規模卻在無限膨脹。有人認為滴滴無力回應北京交委關於北京每月增加15萬輛次外地車和網約車平臺有關的質疑,然而北京交委也沒有能力解決打車需求膨脹和供給有限之間的巨大缺口。交委連廣大用戶的打車需求也無法滿足,為什麼還要捨棄自己的本職卻扮演起城市規劃辦公室的角色呢?
……如果網約車生存真的受到重大擠壓,不甘離場的車主必然有相當部分轉向黑車。不久後我們又將在各個路口看到熟悉的一幕,數不清的黑車司機用囧囧有神的眼光環顧四周,警覺的搜尋潛在用戶以及埋伏的執法。一場又一場貓和老鼠的動畫真人秀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然而無人喝彩。
閱讀原文
二等獎(各800元)
2、《到底誰殺死了「羅永浩」?》 作者:指北
誰殺死了商人「羅永浩」?之真假錘粉。
羅永浩的粉絲群體裡面認真實現羅永浩「自我出發」精神的太多,他們只是為了自己開心,幾乎不會替羅永浩考慮,老羅信以為真的在認真,但錘粉你們真的幫他贏了麼?殺死商人羅永浩的,就是那些去看發布會的真羅粉。
一個真正負責的羅粉,是不應該去看錘子新品發布會的。去看一次發布會,除了買門票要花錢以外,還要產生很多其它費用。本地的粉絲還好,外地的粉絲還有火車或者飛機費用,一般發布會都在晚上,還要住宿。如果再買了黃牛票,加上食宿和市內交通費,去看一場發布會,少則幾百塊,多能到幾千塊。
……而這幾百到幾千塊,少可以買半個堅果,多可以買一個T3。當然,有一部分粉絲會說,我確實也買了手機啊,我有錢,願意去看發布會怎麼了?但無論你多有錢,如果你不去發布會,豈不是還能多買一個錘子手機?無論你已經買了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省下看發布會這筆錢仍然可以再買一個。多買一個手機重要嗎?當然重要,買手機才是對老羅最大的幫助。
前面說了,錘子這一年多虧了好幾億,這錢需要賣多少手機才能賺回來?現在錘子科技風雨飄搖,而這些粉絲他們沒真正考慮過一家企業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只在乎自己需要看發布會。錘子現在最需要的卻是賣手機,多賣一臺是一臺。
……誰殺死了CEO「羅永浩?」之員工。
如果你觀察錘廠的員工,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錘子科技著名的員工,基本都在工作之外有個副業。有人賣ppt賺錢,有人賣培訓賺錢,有人寫公眾號文章賺廣告費,有人建收費微信群……
閱讀原文
3、《總統一換公司估值減半?川普希拉蕊背後的利益鏈與資本站隊》 作者:糖水談資
歷屆美國大選的每位候選人都是在「套路」支持他/她的選民。當然,這麼高階層的人肯定不會那麼直接的讓粉絲刷禮物,而是通過獲取他們的選票當選總統後,再來最大化自己政黨或利害關係者的利益。
「政治正確」是歷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必須表現出來的一大特色,這種政治正確的信仰讓人覺得噁心,形成了美國的「網上無牆心中有牆」。
牛市熊市?政治正確是:驢市vs象市
言歸正傳,政治正確其實就是在為各個候選人背後的利益群體創造最大化回報。奶哥相信歷年的總統候選人都是比較注重資本市場穩定性的,一是因為資本市場佔美國GDP比重大,二是因為候選人們背後財團的金融資產比重也很大。從歷年情況看,在「政治正確」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一直都是很友善的,區別只在於不同執政黨創造了不一樣的收益率:
從1950年至今(標普500自1957年開始編制),美國一共有17個總統任期,其中共和黨執政了9個周期,民主黨執政了8個周期。按照每周期平均回報率看,民主黨為14.9%(以驢為標誌),共和黨為8.5%(大象為標誌)。但是,川普強烈的商人色彩令其變成一位可能隨時會向對手讓步的總統,前提就是有利可圖,所以奶哥從不會把川普劃定在任何一個政黨下。
另外,別忘了川普就是房地產開發商,如果他當選總統,又把實業陸陸續續拉回美國國內,那麼基建和相關地產的需求明顯就是增加的。如果川普和希拉蕊都有明顯的政治正確觀念,那麼結果怎樣都只是涉及到如何選股如何投資而已。資本市場很早就對川普當選總統有所預期,所以其最後真的上位也不能算黑天鵝,但身處資本市場是絕對需要對川普上臺可能帶來的流動性收緊做出充分的防禦的。
閱讀原文
三等獎(各500元)
4、《新政穹頂之下,滴滴不得不面對5點變化,以及拼車商業模式被消滅了》 作者:蟲二
網約車新政的最大殺傷力終於顯現,各地紛紛祭出強迫平臺生態「正規化」的實施細則,這不但促成滴滴和Uber聯姻,打破了B2C和C2C的藩籬,也必然引發了一系列戰略變化。……在最具影響力的京滬草案中,人車管控大幅收緊,諸如京人京車,滬籍滬牌,排量及軸距等限制層出不窮,而刀光劍影始終罩住滴滴不放。
……滴滴的當務之急是在新政衝擊之下完成業務的軟著陸,這取決於它的政策搏奕能力,之前蘭州、濟南、寧波、廣州、遼寧等地細則出臺時,滴滴並未做出過激反應,直到更具示範意義的京滬實施草案露面才做重點應對。
依正常邏輯,握有大量市場份額、屢受壟斷指責同時又因為漲價正失去輿論同盟軍的滴滴會進入一個戰略防禦期,競爭態勢上可能容忍神州、易到的猛烈反攻,未來變化也只能在政策影響完全釋放之後再做觀察。
……回頭再看,Uber在那樁交易中的獲利其實遠超滴滴,它拿到了滴滴17.7%的股份,制止了後者通過投資Lyft等公司染指歐美市場的野心,而流血GMV和GR包袱則被甩鍋,滴滴以很高代價從Uber接手過來的冗餘運力卻被政策一紙菸消。
閱讀原文
5、《看了日本女人賣房的故事,才知道自己的努力為什麼總是沒用》 作者: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前段用了一周末,看了一部我原本以為自己不會看的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作為勵志系的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不僅充滿了燃點,還有深深的感動,眼淚掉了好幾次。
以前看日本的紀錄片,會被主人公兢兢業業的各種精神所打動,想不到一部簡單的職業日劇,燃起的不僅僅是正能量,還有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整個行業和職場的新認識。
……沒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我會把一個人的成敗簡單的歸結於努力兩個字。但在片子裡,三軒家的同事們個個都很努力,但為什麼沒有三軒家一半的業績高呢?
因為大部分人做工作,都是表面功夫一抹淨,以為做過了,就是會做了,做好了。從來沒有走心,也沒有認真的思考過。
看別人的故事的時候,特別是這部劇,這是最讓我自省的一部分。這年頭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挺努力的,有些人努力的還特別辛苦特別累,但總是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百思不得其解。
我剛上班的時候,有一次老闆讓我整理一份資料,我洋洋灑灑收集了幾萬字丟給老闆。老闆問我:「這些信息你以為我找不到麼?我要的是你的見解和洞察,通過這些資料你覺得對客戶來講最重要的是哪些?為什麼重要?面對這些資料,我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內容?記住:信息不值錢,見解和洞察才值錢。」
閱讀原文
6、《融資12億的春雨CEO去世,為什麼創業者的焦慮停不下來?》 作者:南七道
根據媒體的採訪,張銳之前特別提到了他的焦慮,尤其是資金的壓力:我確實很焦慮。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鍊斷了怎麼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麼多人的痛苦,這麼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精神上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他的鬢角全白了。
被稱為下一個賈伯斯,矽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在最新的傳記裡第八章「痛苦、磨難與新生」裡提到自己面臨特斯拉和SpaceX財務困難時:「我簡直是被手槍輪番掃射,有很多人在幸災樂禍,各個方面都對我十分不利。賈斯汀通過媒體來折磨我、媒體中總是出現特斯拉的負面報導,以及SpaceX第三次發射失敗的報導,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傷害,讓我嚴重懷疑自己的生活過不下去了,汽車做不下去了······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我覺得我們撐不下去。我覺得說不定一切都完了。」
閱讀原文
7、《臉書過氣了,推特要死了……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12大社交網絡?》 作者:峰小瑞
這可能是關於社交網絡最好的一篇分析。這位 19 歲的美國男生,逐個分析了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Medium 等社交網絡平臺,總結出了他和同齡人喜歡的功能、氛圍。根據他的描述,年輕人最看重的點是沒有社交壓力:用戶不會因為沒人點讚而感到焦慮,也不會因為照片被父母、僱主看到而感到不安。前者的代表是 Snapchat,後者則是 Tumblr。
如果你也見到這樣 15-20 歲的年輕人,不妨問問他們如何看待中國的社交網絡。除了 QQ、微信這樣大家都了解的服務,有沒有什麼小眾的社區興起?他們為什麼喜歡?身邊有多少人在用?
閱讀原文
8、《復盤揭秘:今天被玩壞的套路,是怎麼在兩年前掀起一場電影發行風暴的》 作者:壹娛觀察
這應是近四年第一次,國慶檔冠軍影片未能進入年度票房TOP5——無論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還是《湄公河行動》,最終如果收官在8.8億之內,則將甚至絕緣於年度票房TOP10。
回望最近四年的國慶檔,冠軍影片在年度票房榜單裡的最高名次屬於2014年的《心花路放》,該片以11.7億的票房成績位列當年第二。而這部由寧浩執導、王易冰擔任製片人的喜劇片在整個中國電影產業史上的意義和價值則遠不止於這個簡單的票房數字和年度名次,這部當年的現象級影片開創的在線預售選座、大規模點映以及保底發行的「協奏」幾乎是最近兩年中國電影產業的「主旋律」——既是要做全球老大哥的雄心來源,又是如今降速滑落的「故障」所在。
……2016年8月31日,北美第一大院線AMC才在自己紐約曼哈頓地區的影院裡提供預售選座的服務。而在中國,這項服務已經覆蓋到了5000多座影院,票務的線上化率已經超過70%。
《心花路放》幾乎成為了之後所有國產片在發行時必須參考、借鑑的案例,提前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低價預售選座(鎖定首周場次、票房)、大規模點映(有時候已相當於提檔放映)以及保底發行的「三件套」幾乎成了隨後兩年國產片發行的標準動作。
閱讀原文
9、《鮑勃·迪倫是如何引領矽谷巨頭半個世紀的?》 作者:峰小瑞
……恰恰是這種脫胎於反文化運動的精神,為今日矽谷的主流文化定調。創業本就是一種叛逆之舉,它意味著不妥協於傳統大型企業的螺絲釘文化,只為個人利益埋頭苦幹;而是站在人類社會的視角,更好地思考未來的社會與生活。商業不再全部是西裝革履、手拿公文包的生意(Business),其中一部分進化成為更高維度的創新(Innovation)。
▲ 賈伯斯在蘋果發布會上放迪倫的歌。
通過打造最好的工具、最廣泛的連結網絡,創業者真實地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使其更綠色、公平地發展。放眼矽谷,無論是中生代的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還是年輕的扎克伯格,都共享著這一份來源於嬉皮士時代的精神遺產。
《紐約客》乾脆給這群人起了個外號,「嬉皮士資本家」:
賈伯斯的成功在很大成功上仰賴於他的家鄉,Mountain View 和 Los Altos。伴隨著 Intel 在 1971 年推出首款微處理器與網際網路的誕生,矽谷充盈著大量的科技想法,只待被轉化為面向大型市場的應用。賈伯斯看到了這個機會,並抓住了它……他真正的天才並非發明創造——他沒有發明任何東西,從桌面電腦,到滑鼠,再到 iPod。相反,他發現了消費電子市場中的前景,並利用更好的設計、營銷讓用戶體驗到達了新的階段……1996 年賈伯斯在紀錄片中說,『我們從不因為偷竊絕妙想法而感到羞愧。』」
日後發生的一切,都是五十一年前發行 Highway 61 Revisited 的迪倫沒有想到的。頭髮捲曲的他穿著迷幻的紫色襯衫,冷冽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游離和不屑。他剛錄完第一首搖滾作品,鍵盤手是毛遂自薦上陣的,彈得速度要比吉他慢八分之一拍——需要時間識譜。憑藉著這樣一份與主流文化的不妥協,迪倫成為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中的標誌性人物,和他身後的 「愛與和平」 浪潮、嬉皮士們一起,為日後的矽谷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價值觀,甚至形塑了個人電腦時代。
閱讀原文
發獎說明:
按照國家規定,稿費的個人所得稅按月結算。虎嗅目前施行每兩周評獎,按月發獎的方式。獎金會在您獲獎的下個月中旬統一發放。虎嗅會在每月初發郵件及微信等方式聯繫上個月的獲獎作者。請獲獎的作者留意查看,坐等您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