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劍緣何會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王獻之「吐槽」寫出《鴨頭丸帖》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雖身居家中,於藝術心嚮往之的腳步未曾停歇。

繼先後向讀者推介地處京城的國字號、市屬展館的在線藝術資源後,本期鑑賞視域「放飛」到全國,帶你領略藝術寶庫裡更多璀璨明珠。這一次,不用乘飛機、坐高鐵出遠門赴會,也不用起大早、排長隊,就能輕鬆推開那些深藏藝與美的殿堂之門,與久未謀面的老朋友再度相逢,抑或和心儀已久的新朋友打聲招呼。

日前,上海博物館、敦煌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館接連為愛好藝術的人們奉上視覺版盛宴——通過引入三維觀展技術、植入在線解說模塊,讓一批曾經的爆款展覽再度走上官網或是微信公號,與你共話藝術之道、生活之美。諸如「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只需點擊屏幕就能重溫一個時代的溫情與激越。新鮮出爐的「莫高窟的四季」,更是讓你隨時隨地飽覽那片神秘之境的春夏秋冬,傾聽大漠風沙與歲月交織的故事。

董其昌和他的藏品「朋友圈」

(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局部)

黃賓虹認為董其昌「士夫之畫,秀潤天成,是為正宗」;傅抱石亦云:「董是畫壇的中興健將,畫壇惟一的宗匠。」這位生活在明中晚期的書畫大家以及他領銜的「華亭畫派」,直接影響了明末清初畫壇無論是以正統派自居的「四王」,還是個性十足的「四僧」所代表的兩種藝術主張的走向。尤其他對「文人之畫」與「畫工之畫」分野的論述,令後人生發「不知董其昌,不懂文人畫」之嘆。

上海博物館上線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中,《秋興八景圖》是其代表作之一,他將自己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秋景再現畫中。如今,這幅古畫以VR的方式動態呈現於屏幕上,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悠揚古琴聲中,觀者如同乘一葉小舟行駛於蒼茫秋色裡,山石秀潤、林木幽奇,偶有飛鳥掠過,好不愜意。

撇開本人之佳作,展覽另一大看點,是董其昌曾經的收藏。其中,名頭最響亮的,當屬被董其昌稱為「烜赫有名之跡」的王獻之《鴨頭丸帖》,此作亦位列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從帖上的題跋不難得知,其最早見於宋代《淳化閣帖》,曾為宋朝幾位皇帝收藏。這件草書佳構全文共15言:「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是王獻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簡訊,裡面提及的「鴨頭丸」系一味中藥材,深得歷代名醫推崇。從字帖裡可看出,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只是效果不佳,便寫信告知王獻之,後者親自服用後,證實了來信所述,便回信邀約友人聚會,屆時再行求教。原來,魏晉時期風行歸隱,不少貴族子弟隱居山林,看重養生之道,坐而論道之時也難免交流養生之術。這封信札便是王獻之服藥後親書。也難怪有好事者笑言,名家吃點藥、吐個槽都能成傳世佳作。

另一件重磅展品非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莫屬。這件藏於東京書道博物館的書法經典,書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全書386字。所謂「告身」,類似於如今的「任命狀」。按說任命狀,一般都得由他人書寫好後再授予本人,只是當時衙門實在找不出書法技藝能出其右者,只能讓年屆七旬的顏真卿「屈尊」為自己寫委任狀了。因此它也被稱為「自書告身」。卷尾還有蔡襄、董其昌的題跋。作為明代書壇集大成者,董其昌臨摹過顏真卿的諸多作品,其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或多或少帶有顏體的痕跡。

與高清壁畫裡九色鹿共舞

榆林窟第25窟 捧花供養菩薩(中唐)

敦煌一個洞窟就是一座博物館。

京城藝術愛好者對四年前在太廟藝術館舉辦的「文明的迴響:穿越敦煌」大型藝術展,或許還記憶猶新。展覽以「鑿空」「飛天」「司樂」「供養」四個主題篇章,串聯起從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敦煌壁畫藝術。如果一定要說稍有遺憾,便是展品均系來自敦煌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藏的現當代美術名家臨摹敦煌壁畫。出於保護的考慮,敦煌石窟裡的壁畫真跡很難一露真容。

如今機會來了。敦煌研究院微信公號近期推出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以敦煌石窟藝術的數位化成果為基礎,匯集有關敦煌石窟的圖像、影像、考古研究和保護等方面的數據,在數字世界中再現敦煌石窟的美輪美奐。

你只需在手機屏幕輕輕一點,用手機上下翻動,便能輕鬆看到那些早已不對外開放石窟的全貌。始建於元代的莫高窟第3窟,因其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而聞名於世,人們熟悉的舞蹈《千手觀音》的靈感即來自這裡。這一次通過「數字敦煌」,便能彌補近年來這裡已鮮少開放所帶來的遺憾。

而線上展覽「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是全球首次以吐蕃為主題的文物大展,120多件套精美文物立體呈現吐蕃時期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及其與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動。若再輔以《和光敦煌》系列短視頻裡的音樂、文字,與壁畫裡的常客「九色鹿」共舞,豈不美哉。

即使對敦煌文化了解不多,觀者也可從藝術類型、朝代、顏色等角度去搜索感興趣的內容,了解更多壁畫背後的故事,完成一次專享的雲端之旅。

傾聽越王時代的鼓角爭鳴

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博物館俯下身子,主動親近年輕群體。

上月底,浙江省博物館攜手抖音,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同步啟動「在家雲遊博物館」活動。浙江省博物館組織館內講解員亮相抖音,線上直播講解「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通過虛擬展覽平臺,結合本展精品文物,將吳、越、楚三國爭霸史娓娓道來。

匯集吳越楚三國重要館藏文物的展覽並不多見,此次許多重量級文物紛紛到場,僅一級品就接近百件。而其中聞名天下的越國文物中,當屬「天下第一劍」——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劍身近劍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二字,即後人所述之勾踐。

可能有人會疑惑,越國的勾踐劍緣何會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有這樣一種說法,當時楚越兩國關係密切,越王勾踐的女兒便是楚惠王的母親,這把劍可能是當時越人的陪嫁,1965年出土時它所處位置正是楚國當年都城荊州;不過也有人認為,越國終為楚所滅,這柄劍更可能是楚國的戰利品。據線上講解員所述,經由質子射線螢光分析儀檢測,這把劍除青銅外,還含有少量鋁和微量鎳。為了讓觀者看得盡興,虛擬展廳還配有舞樂,如同帶人回到鼓角爭鳴的古戰場。

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局部)

更多雲上好展

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先後推送六批國內博物館線上資源,共計向公眾推送約300個相關連結。

它們中,值得細賞的「硬核」珍品可不少——

瀋陽故宮博物院的「盛世典藏——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國寶展」,既有鼎鼎大名的「努爾哈赤御用寶劍」「皇太極腰刀」,還有平時甚少露面的「青玉圓雕光緒御筆之寶」「文徵明醉翁亭記行書卷」。

江西省博物館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帶你走進西漢時期的諸侯封國,領略那些堪稱國寶的文物:「昌邑籍田」銅鼎系我國首次發現的有關西漢時期諸侯王國舉行籍田禮儀的實物資料;迄今發現最早的孔子畫像或可揭示墓主人劉賀並非不學無術之輩,相反頗有學問。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發現三星堆:三星堆與巴蜀考古」,薈萃出土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文物數百件(套),其中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祭山圖」玉邊璋、青關山臺地出土資料為首次公開展出。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陝西古代文明」,展示了周、秦、漢、唐等輝煌時期的文明成就,不誇張地說,在那裡可以看到數千年前中國歷史的模樣。

(原標題:「雲看」董其昌 「臥遊」敦煌石窟)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陳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王獻之名作《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名作《鴨頭丸帖》(見圖),真跡現存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兩行15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用墨枯潤有致,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塵俗之氣。明末清初的書畫鑑藏大家吳其貞稱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為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
  • 王獻之《鴨頭丸帖》,吃個藥吐個槽怎麼就成書法名作了?
    王獻之從小就體弱多病,是個「藥罐子」。——我不是王家的保健醫生,為啥我會知道?因為王獻之的書法作品中,有很多都跟吃藥治病有關。在《腎氣丸帖》中,王獻之告訴朋友,腎氣丸效果不錯,十劑一療程才會有療效。在《江州帖》中,王獻之提到自己胛痛。在《消息帖》和《疾不退帖》中,王獻之說自己頭項痛。
  • 《鴨頭丸帖》:古代書法家的便條
    原標題:《鴨頭丸帖》:古代書法家的便條   《鴨頭丸帖》   欲雪未雪的冬日,縮在家中翻《上海博物館藏品精華》,一抬頭,半天就過去了。書畫玉器,瓶瓶罐罐,都不太看得懂,只是看個稀罕。然而用以消磨時間,確是良器。
  • 解密《鴨頭丸帖》:王獻之的「吃藥瑣記」
    解密《鴨頭丸帖》:王獻之的「吃藥瑣記」 2016-01-10 08:54:13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耿慶源 王獻之 《鴨頭丸帖》  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鴨頭丸帖》據說是王獻之存世的唯一真跡,也有人說是唐人摹本。  此帖共有兩行15字,釋文:「鴨頭丸,故不佳。
  • 王獻之 鴨頭丸帖
    唐代普遍認為父王羲之的字好;宋代卻認為兒子王獻之更佳。從今天角度來看,(今人根本不配評價古人書法,不是嗎?)還是說各有特點吧。      論單一字體,如楷書、行書,一般認為王羲之更規範嚴謹,如字帖一般,適合習字者仿效學習;王獻之寫字更揮灑,筆鋒肆意,融合各字體筆法,使得寫字更藝術化,更脫離實用性,所以後人有說法,說王獻之的字是不能學的,就是這意思。
  • 王獻之《鴨頭丸帖》高超精熟的用筆,體勢伏仰變幻,結構峻險驚奇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王獻之和《鴨頭丸帖》。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玡(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吳興太守,徵拜中書令,人稱王大令。他在書法藝術上具有極高的成就,與其父齊名,史稱「二王」。
  • 「小聖」王獻之雖才華橫溢,書藝不次其父,但惜天妒英才
    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英才,太元十一年(386年)四十三歲就過早病卒。現存世墨跡摹本有《中秋帖》《鴨頭丸帖》《鵝群帖》《地黃湯帖》《送梨帖》等。
  • 《鴨頭丸帖》如此神妙,了解背後故事,道出了書法練習秘訣
    《鴨頭丸帖》是被後人稱為「一筆書」風格的代表之作。《鴨頭丸帖》筆法墨採飛動,氣勢充沛,上下筆筆相連,就是其中有不連筆的字,而筆勢仍相銜接,可以看到前後呼應的筆意和筆法上的豐富變化。鴨頭丸帖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經父親王羲之的悉心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 王獻之才是真正《冠軍帖》的作者
    王獻之,東晉大書法家、詩人、畫家(344年-386年),為書聖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自幼隨父練習書法,後轉學張芝,王獻之悟性極高,敢於創新,創造了草書上下相連的「一筆書」,並將草書藝術推至高峰,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張旭、懷素就是師法王獻之。所以,東晉草書藝術水平最高的書法家是王獻之。從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王羲之。
  • 萌萌噠的《鴨頭丸帖》是何來歷呢?
    書法之神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字子敬。二人皆為中華書壇神一般的存在,世人稱為「二王」,王獻之為「小王」。這位「小王」還在童年之時,便天賦異稟,端著板凳在大牆之上書寫豪邁大字,引得眾人圍觀,水洩不通。
  • 只知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來漲知識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新晉十大「鎮館之寶」為:1.曾侯乙編鐘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民眾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梁婷攝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 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是展現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 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相比歡樂谷的歡快與黃鶴樓的壯觀,湖北省博物館帶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來到這裡,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的古代歷史。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屬於國家旅遊局5A級遊覽景區。
  • 他的《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沒想到王獻之《保母帖》 居然有這麼多名家題跋! ▲王獻之《保姆帖》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
  • 湖北省博物館評選出「十大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最近,湖北省博物館評選出「十大鎮館之寶」,分別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     原標題: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
  • 藝術 | 荊楚文化寶庫:湖北省博物館
    今年的一日一話中,一月份我們介紹了經典音樂劇和歌劇,二月份介紹了中國傳統戲曲,三月,Touchbox要把留存了我們國家的歷史記憶,很多無價之寶藝術品的家——中國的各大博物館,陸陸續續的介紹給大家。「一個國家或城市怎麼對待博物館,體現它的現代文明程度。」3月,跟著Touchbox一起,走進31家中國的博物館,去領略那燦爛的人文藝術之美。今天,要介紹的是湖北省博物館。
  • 走進湖北省博物館,與歷史相遇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東湖邊,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博物館。它擁有豐富的文物收藏。最值得一看的是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您可以聆聽戰國風鈴的美妙古代音樂,觀看鎮館之寶,並了解中國古代南方文明。 湖北省被稱為「鄂」,省會武漢被稱為「漢」。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央廣網武漢12月27日消息(記者彭照 黃炎秋 通訊員劉成璐)據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不久,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除曾侯乙邊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文物入選。
  • 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你有何看法?
    我覺得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肯定是非常價值連城的寶物,並且也象徵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著很大的收藏研究價值,這十個寶物成為了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也證明了在這一方面相當的珍貴,並且博物館也加強了相應的措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