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身居家中,於藝術心嚮往之的腳步未曾停歇。
繼先後向讀者推介地處京城的國字號、市屬展館的在線藝術資源後,本期鑑賞視域「放飛」到全國,帶你領略藝術寶庫裡更多璀璨明珠。這一次,不用乘飛機、坐高鐵出遠門赴會,也不用起大早、排長隊,就能輕鬆推開那些深藏藝與美的殿堂之門,與久未謀面的老朋友再度相逢,抑或和心儀已久的新朋友打聲招呼。
日前,上海博物館、敦煌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館接連為愛好藝術的人們奉上視覺版盛宴——通過引入三維觀展技術、植入在線解說模塊,讓一批曾經的爆款展覽再度走上官網或是微信公號,與你共話藝術之道、生活之美。諸如「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只需點擊屏幕就能重溫一個時代的溫情與激越。新鮮出爐的「莫高窟的四季」,更是讓你隨時隨地飽覽那片神秘之境的春夏秋冬,傾聽大漠風沙與歲月交織的故事。
董其昌和他的藏品「朋友圈」
黃賓虹認為董其昌「士夫之畫,秀潤天成,是為正宗」;傅抱石亦云:「董是畫壇的中興健將,畫壇惟一的宗匠。」這位生活在明中晚期的書畫大家以及他領銜的「華亭畫派」,直接影響了明末清初畫壇無論是以正統派自居的「四王」,還是個性十足的「四僧」所代表的兩種藝術主張的走向。尤其他對「文人之畫」與「畫工之畫」分野的論述,令後人生發「不知董其昌,不懂文人畫」之嘆。
上海博物館上線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中,《秋興八景圖》是其代表作之一,他將自己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秋景再現畫中。如今,這幅古畫以VR的方式動態呈現於屏幕上,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悠揚古琴聲中,觀者如同乘一葉小舟行駛於蒼茫秋色裡,山石秀潤、林木幽奇,偶有飛鳥掠過,好不愜意。
撇開本人之佳作,展覽另一大看點,是董其昌曾經的收藏。其中,名頭最響亮的,當屬被董其昌稱為「烜赫有名之跡」的王獻之《鴨頭丸帖》,此作亦位列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從帖上的題跋不難得知,其最早見於宋代《淳化閣帖》,曾為宋朝幾位皇帝收藏。這件草書佳構全文共15言:「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是王獻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簡訊,裡面提及的「鴨頭丸」系一味中藥材,深得歷代名醫推崇。從字帖裡可看出,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只是效果不佳,便寫信告知王獻之,後者親自服用後,證實了來信所述,便回信邀約友人聚會,屆時再行求教。原來,魏晉時期風行歸隱,不少貴族子弟隱居山林,看重養生之道,坐而論道之時也難免交流養生之術。這封信札便是王獻之服藥後親書。也難怪有好事者笑言,名家吃點藥、吐個槽都能成傳世佳作。
另一件重磅展品非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莫屬。這件藏於東京書道博物館的書法經典,書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全書386字。所謂「告身」,類似於如今的「任命狀」。按說任命狀,一般都得由他人書寫好後再授予本人,只是當時衙門實在找不出書法技藝能出其右者,只能讓年屆七旬的顏真卿「屈尊」為自己寫委任狀了。因此它也被稱為「自書告身」。卷尾還有蔡襄、董其昌的題跋。作為明代書壇集大成者,董其昌臨摹過顏真卿的諸多作品,其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或多或少帶有顏體的痕跡。
與高清壁畫裡九色鹿共舞
敦煌一個洞窟就是一座博物館。
京城藝術愛好者對四年前在太廟藝術館舉辦的「文明的迴響:穿越敦煌」大型藝術展,或許還記憶猶新。展覽以「鑿空」「飛天」「司樂」「供養」四個主題篇章,串聯起從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敦煌壁畫藝術。如果一定要說稍有遺憾,便是展品均系來自敦煌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藏的現當代美術名家臨摹敦煌壁畫。出於保護的考慮,敦煌石窟裡的壁畫真跡很難一露真容。
如今機會來了。敦煌研究院微信公號近期推出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以敦煌石窟藝術的數位化成果為基礎,匯集有關敦煌石窟的圖像、影像、考古研究和保護等方面的數據,在數字世界中再現敦煌石窟的美輪美奐。
你只需在手機屏幕輕輕一點,用手機上下翻動,便能輕鬆看到那些早已不對外開放石窟的全貌。始建於元代的莫高窟第3窟,因其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而聞名於世,人們熟悉的舞蹈《千手觀音》的靈感即來自這裡。這一次通過「數字敦煌」,便能彌補近年來這裡已鮮少開放所帶來的遺憾。
而線上展覽「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是全球首次以吐蕃為主題的文物大展,120多件套精美文物立體呈現吐蕃時期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及其與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動。若再輔以《和光敦煌》系列短視頻裡的音樂、文字,與壁畫裡的常客「九色鹿」共舞,豈不美哉。
即使對敦煌文化了解不多,觀者也可從藝術類型、朝代、顏色等角度去搜索感興趣的內容,了解更多壁畫背後的故事,完成一次專享的雲端之旅。
傾聽越王時代的鼓角爭鳴
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博物館俯下身子,主動親近年輕群體。
上月底,浙江省博物館攜手抖音,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同步啟動「在家雲遊博物館」活動。浙江省博物館組織館內講解員亮相抖音,線上直播講解「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通過虛擬展覽平臺,結合本展精品文物,將吳、越、楚三國爭霸史娓娓道來。
匯集吳越楚三國重要館藏文物的展覽並不多見,此次許多重量級文物紛紛到場,僅一級品就接近百件。而其中聞名天下的越國文物中,當屬「天下第一劍」——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劍身近劍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二字,即後人所述之勾踐。
可能有人會疑惑,越國的勾踐劍緣何會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有這樣一種說法,當時楚越兩國關係密切,越王勾踐的女兒便是楚惠王的母親,這把劍可能是當時越人的陪嫁,1965年出土時它所處位置正是楚國當年都城荊州;不過也有人認為,越國終為楚所滅,這柄劍更可能是楚國的戰利品。據線上講解員所述,經由質子射線螢光分析儀檢測,這把劍除青銅外,還含有少量鋁和微量鎳。為了讓觀者看得盡興,虛擬展廳還配有舞樂,如同帶人回到鼓角爭鳴的古戰場。
更多雲上好展
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先後推送六批國內博物館線上資源,共計向公眾推送約300個相關連結。
它們中,值得細賞的「硬核」珍品可不少——
瀋陽故宮博物院的「盛世典藏——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國寶展」,既有鼎鼎大名的「努爾哈赤御用寶劍」「皇太極腰刀」,還有平時甚少露面的「青玉圓雕光緒御筆之寶」「文徵明醉翁亭記行書卷」。
江西省博物館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帶你走進西漢時期的諸侯封國,領略那些堪稱國寶的文物:「昌邑籍田」銅鼎系我國首次發現的有關西漢時期諸侯王國舉行籍田禮儀的實物資料;迄今發現最早的孔子畫像或可揭示墓主人劉賀並非不學無術之輩,相反頗有學問。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發現三星堆:三星堆與巴蜀考古」,薈萃出土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文物數百件(套),其中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祭山圖」玉邊璋、青關山臺地出土資料為首次公開展出。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陝西古代文明」,展示了周、秦、漢、唐等輝煌時期的文明成就,不誇張地說,在那裡可以看到數千年前中國歷史的模樣。
(原標題:「雲看」董其昌 「臥遊」敦煌石窟)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陳濤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