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該怎麼辦,家長也很糾結,有的說必須要打回去,不然會一輩子被欺負……也有的說不能打,以暴制暴自己早晚也會變成熊孩子。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看到兩則故事,感覺內心暖暖的,分享給大家。
一則是央視主持人王小騫發布的一條動態。
她到幼兒園接女兒早早,被老師告知她被小朋友咬了。臉上的牙印分外明顯,整整一下午都沒褪去。
老師看到了牙印,追問之下,早早才說出是睡午覺的時候睡在她旁邊的那個小男孩咬的。
因為小朋友都在午睡,她擔心哭叫的話會吵到別人,所以一直忍著。
問她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她指著咬她的小男孩說:「他是在跟我玩兒呢,玩著玩著就不知道該怎麼玩了,所以就咬了。咱們別說這件事了,走吧……」
後來又嘻嘻笑著說:「媽媽,我不告狀。」
王小騫寫道:「好孩子,心地純良,為人著想。但是,親愛的寶貝,除了替』肇事者』解釋和不打擾其他睡覺的小朋友,你也該知道讓自己免受傷害是底線,無論對方出於善意還是惡意。
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況,爸爸媽媽希望你可以第一時間推開他,可以大聲制止他,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這不是告密。」
王小騫作為媽媽,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將對女兒的心疼轉化為憤怒,而是耐心地了解整個事件的始末,意外發現女兒在處理事情中表現出的善良和包容,這都使她倍感欣慰。
同時也將媽媽對女兒的擔憂表達了出來,耐心告訴女兒在以後遇到此類事件時應該怎麼做,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她成功地將一次小小的「教訓」在溝通中變成下一次可操作的經驗。
第二則故事來自身邊一位媽媽。
這位媽媽講在一次和兒子的購物中,孩子看中了一個毛絨彼得兔,但是同類的毛絨兔他已經很多了,所以一直在引導孩子選擇其他玩具,
跟他分析了很久這個玩具的缺點,那個玩具的缺點,一頓墨跡,
最後孩子堅定的拿著他選的玩具說「但我就是喜歡這個,我喜歡什麼我來定,這是我的權利!」
當時怒火中燒的媽媽竟被這一句話說服了。
過後她講,自己從小是沒有權利意識純粹的乖乖女,工作不出頭,生活隨大流,討好型人格,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我做什麼事情別人都覺得不對,小心觀察,緊張回應。
有了孩子以後,更是看了很多育兒書籍,希望不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孩子,尊重他,保護他,愛他,讓他可以有主見,有擔當,有自信。
孩子這次有主見的表達自己的權力,讓她意外的同時驚喜。
正如她說,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陪伴和保護不可能無時不在,真正能保護他的還是他自己。
就像某幼兒園的受害人家長說的那樣:「慶幸孩子還會說不…….」
還好孩子會說「不」,但是在現實中,很多孩子不知道說不。
就比如:很多家長都會出現這樣的困惑,一直教育孩子,要禮貌,要排隊,要懂得分享,孩子也真的很乖,不打架,不罵人,
但是,別的孩子會來搶他的東西、甚至還會打他,孩子不知道怎麼反擊,這時候要怎麼辦?
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孩子進入幼兒園與小學的之後,孩子的活動範圍不在局限在家長的視線之內,很多欺負都是發生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孩子在受到欺負時,不敢反抗不知道怎麼反抗,這其中有性格原因,也有教育不足的原因。
在新加坡幼兒園任教的朋友曾說,在新加坡孩子入園或者小學入學的時候,會找專業的老師,專門教育孩子關於侵犯,反擊侵犯與自我保護,
由此可見,在新加坡保護自己、自我防禦是每個孩子必須學習的社會技能。
但是,教孩子的自我保護,不只是技能,也不只是學會分辨什麼是侵犯,而是自我保護的意識,這關乎於孩子一生對自我保護意識的塑造。
當面對孩子受到傷害,除了表達憤怒、自責我們還能怎麼做?
在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痛心、自責反思自己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也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擁有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
要讓孩子敢於說不!最重要的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對於孩子來說這將是受益終身的概念。
我們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是乖巧懂事(被決定被安排 ),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獨自思考的權利。
讓孩子學會說不,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教會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拒絕,懂得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這將會是讓孩子適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