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價均超8分,罪案題材挑戰底線,臺劇將迎復興?

2020-12-19 光影放映廳

2019年的臺劇圈風雲迭起,先是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驚爆全網,單集收視率高達3.4,一舉奪下本年度收視之冠。關於「善與惡」的深刻主題打破臺劇的往日格局,賈靜雯亦憑此劇首奪金鐘獎視後,一時風光無限。

本以為這只是臺劇的曇花一現。隨後上線的《俗女養成記》、《想見你》,尤其是近期的兩部《誰是被害者》、《做工的人》均是口碑與收視齊飛,稍後登陸的歷史巨製《斯卡羅》僅憑一張氣勢磅礴的概念海報,就已透露出該劇爭霸劇圈的野心。縱觀如此穩定的出片成績,讓人有理由相信臺劇正在迎來「復興時代」。

盡興追劇之餘,更想去追問一下臺劇如何實現華麗的轉身。

從「傻白甜」轉向「高狠深」。遙想當年,萬千少女瘋迷「流星花園」,再到後來的「王子變青蛙」、「放羊的星星」成功框定霸道總裁式的偶像劇模式,即便到今日,前幾年大火的內地劇《千山暮雪》、《何以笙簫默》仍能看到此種遺風。

可是「一成不變」終究會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直到2015年時代劇《一把青》的出現,將四段大時代下的小情愛演繹得綿長悲壯,不失原著之精神,且注入個性的力量。從這時開始,臺劇逐漸跳出「小情小愛」的格局,轉向「人性的探討」。《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抓住現代社會的病徵,由一個個社會事件推演出一場關於善與惡的論辯。

除了深度,尺度也是另一亮點。在《罪夢者》中不僅有迷妹嚮往的肌肉霸屏,體格健碩的王柏傑與玲瓏性感的範曉萱之間也是火花四濺,兩人之間的激情戲有色調,也不失格調。

作為罪案推理的類型片,《誰是被害者》中呈現出的兇案場面絕對夠評R級,獨特的邏輯環將一件件兇案無縫銜接,隨著探員、鑑識官、周刊記者三條線索的交錯推進,最終導向罪惡的起源。

該劇對於細節的設計,避免人物形象的扁平流俗,讓觀者既看到他們的善,也了解他們的惡。在人性的迷宮中,沒有人是神勇無敵的全能超人,我們只是面對打擊,不斷昂頭爬起的弱肉之身。

《誰是被害者》充分糅合美、日罪案類型片的精華,又不失臺灣本土的人文情懷。

《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則是另一類的代表。

兩部劇雖然背靠國際製作平臺,並沒有一味追隨「美劇」的套路。故事聚焦臺灣底層民眾的生活與成長,前者關注現代大齡女青年的瀟灑人生,後者關懷城市打工者的苦樂生活。

沒有刻意營造虐心的故事曲折,但貌似平淡的每一幀都能讓你感同身受,笑裡帶淚,淚中解味人生。相比內地扎堆的精英時尚、穿越甜寵,脫離生活、欠缺思考。雖能贏得短期的市場,終會拖垮轉型中的影視體系。

臺劇能夠重振旗鼓,要感謝本土創作者的靈感與勤勉,以及寬容的創作環境,還要歸功於跨國合作的良方,Fox、HBO以及Netflix平臺與本土劇的有機融合,一方面確保流暢的資金運轉,例如HBO支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費約為936萬人民幣,遠超以往的臺劇製作成本;另一方面國際化的製作模式,也使得臺劇脫去傳統的「小幼稚」,節奏和剪輯入流國際,格局和視野也隨之提升。

當然,合作之外的理念衝突也是臺劇發展需要應對的下一個問題,如何在「金主」和「個性」之間保持平衡,是挑戰也是機遇。

親愛的網友,不知您對此有何高見?歡迎分享!

相關焦點

  • 一年三部9分+,臺劇復興有盼頭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分、《俗女養成記》豆瓣9.1分、《想見你》豆瓣9.2分。與高分相呼應的,是人們由此引出的新思考——臺劇或將就此復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三部高分劇。透過它們,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臺灣編劇那種最純粹的創作狀態——不被題材、類型所限,嘗試突破且勇於創新。它們都不同程度地顛覆了內地觀眾對臺劇的固有認知,將臺劇從狗血偶像劇中拉出,踏上了現實劇的變革正軌。
  • 推薦5部豆瓣超過9分的好看臺劇!事實上,臺劇復興早就開始了
    被稱作神仙劇集的《想見你》完結了,從開播以來,口碑和熱度持續走高,豆瓣評分一路狂飆,從8分直衝上了9.2分。它的出現,讓不少人感嘆臺劇真的不一樣了,連偶像劇都能拍的這麼恐怖又燒腦,不愧是臺劇的文藝復興之作。
  • 2019,臺劇在大陸播出的「復興」之年
    2019年,臺劇的大爆發之年。一度在大陸已被漸漸遺忘的臺劇,在大陸的播出平臺完成了「破冰」式的「復興」。
  • 9.2分《想見你》大結局,再度吹響臺劇復興的號角
    這樣一部逢開播必上熱搜的優質臺劇,在大結局之夜自然是喜提多個熱搜。#想見你大結局#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二名,#心疼莫俊傑#、#生日快樂子維哥#等衍生話題也齊齊上榜。截至目前,《想見你》在豆瓣已有超過24萬人打分(評分人數超過另一現象級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2分,堪稱口碑神劇。
  • 頭條丨9.2分《想見你》大結局,再度吹響臺劇復興的號角
    這樣一部逢開播必上熱搜的優質臺劇,在大結局之夜自然是喜提多個熱搜。#想見你大結局#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二名,#心疼莫俊傑#、#生日快樂子維哥#等衍生話題也齊齊上榜。截至目前,《想見你》在豆瓣已有超過24萬人打分(評分人數超過另一現象級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2分,堪稱口碑神劇。
  • 豆瓣9.2分,現象劇《想見你》扛起「臺劇復興」的大旗
    近期,「臺劇復興」這個詞屢現報端,一切都源於《想見你》,一部在內地與臺灣都有現象級收視表現,成功攻佔微博、知乎、豆瓣、Ins、Twitter等所有輿論高地的開年第一現象劇。《想見你》(臺版)的前2集迷惑性很強。當你得知近期有一部臺灣偶像劇在豆瓣拿下9.2罕見高分,於是愉快打開前兩集想一探神劇究竟時,你大概率是會罵街的。
  • 高光臺劇《想見你》照亮「題材隱痛」
    臺灣電視劇在大陸市場已經沉寂多年,但從《荼蘼》《我們與惡的距離》開始,消失在大眾視野內的臺劇似乎捲土重來,回到了當年的鼎盛時期。這種「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它意味著什麼?我們對臺劇的廣泛好評,映射我們對大陸電視劇創作的何種期待?今天推送的文章,從當年臺灣電視劇的鼎盛時期講起,討論了今日「臺劇復興」的相關評價。我們現在對臺劇的評價,似乎有過譽的嫌疑。
  •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2019年的臺劇,可以說是驚喜連連!和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交出了豆瓣評分9.5的答卷;和Netflix合作的《罪夢者》,打造出了口碑平平,但話題度頗高的臺劇,而就在去年年底,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和FOX合作的又一黑馬臺劇來襲,豆瓣評分已超9分,劇情全程高能反轉!
  • 臺劇四十年,何以崛起?何以低迷?何以復興?
    該劇視角獨特,敢於直面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將鏡頭聚焦於那些所謂的「邊緣人」,講述了以遺願串聯起來的連環殺人案,該劇播出後仍然收穫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1分。隨後一部《做工的人》將「懸疑」元素融入喜劇中,以黑色幽默的方式闡述著小人物想發財這一故事核,同時通過他們一次次希望破滅的過程又揭示出社會的殘忍與冷酷。果不其然,這部作品再次取得佳績,豆瓣評分高達9.0分。
  • 《想見你》的成功與臺劇的復興帶來了哪些思考?
    以《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想見你》等為代表的臺劇在內地播出,不僅口碑過硬,在豆瓣均位列9分陣營,引起高討論度和熱議。 題材多樣,製作精良,臺劇似乎擺脫了過往偶像劇霸屏的態勢,走入另一個階段。
  • 臺劇復興啟示錄
    如今藉由《想見你》的火爆,更多有思考價值的話題也被順勢推到我們面前——所謂的「臺劇復興」究竟是厚積薄發的戰果,還是一出過譽的神話?在重回大眾視野之前,臺劇都經歷了哪些蛻變?除了羞恥橋段、土味情話,當初那些古早臺偶劇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 國際流媒體一抓就靈,臺劇以最不「臺劇」的方式走向復興
    這波熱度迅速席捲華人世界,《誰是被害者》不僅擠進Netflix香港地區排行榜前十,更以超過兩萬人打出8.1分的成績,成為豆瓣五月華語劇口碑最好的作品。 第一季的8部劇播完後,第二季遲遲沒有蹤跡。2017年8月份,「植劇場」更傳出了撤資收攤的消息。據悉,「植劇場」成立兩年來,持續燒錢共計2億,做的是賠本買賣。 在當時,「不賺錢」本就是臺劇的常態。 「自救」的失敗,帶來的是「他救」的覺醒。市場萎縮和製作經費不足嚴重影響了臺劇的未來發展,而國際流媒體的入局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 臺灣電視劇的「復興」(1897期)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引發眾多討論,在臺灣地區最高收視率達到3.6,內地豆瓣評分9.5分,成為目前華語劇集豆瓣最高分作品;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2.3億,兩岸網絡點擊量超過1億,可謂是「叫好又叫座」。《我們與惡的距離》 來源:豆瓣臺灣電視劇曾經憑藉偶像愛情題材風靡大陸,在長達7年的「靜默期」後,《我們與惡的距離》顛覆以往,以現實題材打入觀眾視野。
  • 專訪導演黃天仁|《想見你》的成功與臺劇的復興帶來了哪些思考?
    以《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想見你》等為代表的臺劇在內地播出,不僅口碑過硬,在豆瓣均位列9分陣營,引起高討論度和熱議。題材多樣,製作精良,臺劇似乎擺脫了過往偶像劇霸屏的態勢,走入另一個階段。 尤其剛完結一個月的《想見你》,超過47萬的粉絲在豆瓣打出了9.2的高分,劇情一直被觀眾津津樂道,成為難得的開年刷屏劇集。
  • 2020年上半年,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臺劇有4部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一下,2020年上半年,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4部臺劇。以豆瓣評分排列:TOP04:《誰是被害者》,犯罪懸疑劇,總8集/每集65分鐘,豆瓣評分8.0。主演: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黃河、李沐、林心如等人。
  • 2019年三部臺劇豆瓣評分破9,最新這部鵝廠旋風般買了版權,今日開播
    2019年,臺劇的大爆發之年。 一度在大陸已被漸漸遺忘的臺劇,在大陸的播出平臺完成了「破冰」式的「復興」。 2019年5月,愛奇藝還播出了臺灣團隊製作,在大陸取景的純網劇《N世代之青春降臨》,講的是一群臺灣年輕人在北京創業的故事,臺灣新生代小生林柏叡首部「登陸」之作,只可惜這部劇拍得太「假」了,沒有多大影響力,以至於連豆瓣都沒開分
  • 想見你,臺劇的復興
    這部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臺劇,開播之初,反響平平,前兩集也很像以往臺灣偶像劇的「俗套」畫風,因此豆瓣開分時是8分。但隨著播出的推進,劇情低開高走,反轉不斷,口碑與聲勢也一路高漲。目前豆瓣評分已漲至9.2分,打分人數超過20w。
  • 接連製造刷屏爆款、四年蟄伏後復興,臺劇到底做對了什麼?
    豆瓣評分8.9分之後,再無臺劇可以超越其成績。 復興的臺劇撕掉舊標籤豆瓣9.5分,近三年來最高分華語電視劇,這部被稱為「兩集封神」、「華語最佳」的電視劇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對於男女主角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十分細膩,欲拒還迎的搖擺,灰色地帶的掙扎,都把觀眾深深拽入這種情緒之中。這也是《我們不能是朋友》和一些無腦發糖、毫無邏輯劇情拼湊起來的青春偶像劇之差別所在。
  • 臺灣電視劇的「復興」:內容和製作的雙重突破
    9.5分,成為目前華語劇集豆瓣最高分做作品;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2.3億,兩岸網絡點擊量超過1億,可謂是「叫好又叫座」。但觀眾在熱捧之餘,也恍然發覺距離上次《我可能不會愛你》火熱之後,臺劇已經遠離大眾視線多年。▲《我們與惡的距離》 來源:豆瓣臺灣電視劇曾經憑藉偶像愛情題材風靡大陸,在長達7年的「靜默期」後,《我們與惡的距離》顛覆以往,以現實題材打入觀眾視野。
  • 36萬人「真香」的《想見你》,是臺劇蓄謀已久的「復興」縮影
    的確,超過36萬人在豆瓣打出的9.2分,讓我們看見了臺劇在摒棄偶像劇路線之後的另一種爆發可能。自2001年《流星花園》橫空出世風靡全亞洲後,偶像劇在接近十年內都是臺劇最大的標籤。流媒體資本和寬鬆的審查制度助推臺劇「復興」市場萎縮和製作經費不足是近十年臺灣偶像劇走向沒落的原因,但流媒體平臺的崛起也為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