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臺劇圈風雲迭起,先是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驚爆全網,單集收視率高達3.4,一舉奪下本年度收視之冠。關於「善與惡」的深刻主題打破臺劇的往日格局,賈靜雯亦憑此劇首奪金鐘獎視後,一時風光無限。
本以為這只是臺劇的曇花一現。隨後上線的《俗女養成記》、《想見你》,尤其是近期的兩部《誰是被害者》、《做工的人》均是口碑與收視齊飛,稍後登陸的歷史巨製《斯卡羅》僅憑一張氣勢磅礴的概念海報,就已透露出該劇爭霸劇圈的野心。縱觀如此穩定的出片成績,讓人有理由相信臺劇正在迎來「復興時代」。
盡興追劇之餘,更想去追問一下臺劇如何實現華麗的轉身。
從「傻白甜」轉向「高狠深」。遙想當年,萬千少女瘋迷「流星花園」,再到後來的「王子變青蛙」、「放羊的星星」成功框定霸道總裁式的偶像劇模式,即便到今日,前幾年大火的內地劇《千山暮雪》、《何以笙簫默》仍能看到此種遺風。
可是「一成不變」終究會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直到2015年時代劇《一把青》的出現,將四段大時代下的小情愛演繹得綿長悲壯,不失原著之精神,且注入個性的力量。從這時開始,臺劇逐漸跳出「小情小愛」的格局,轉向「人性的探討」。《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抓住現代社會的病徵,由一個個社會事件推演出一場關於善與惡的論辯。
除了深度,尺度也是另一亮點。在《罪夢者》中不僅有迷妹嚮往的肌肉霸屏,體格健碩的王柏傑與玲瓏性感的範曉萱之間也是火花四濺,兩人之間的激情戲有色調,也不失格調。
作為罪案推理的類型片,《誰是被害者》中呈現出的兇案場面絕對夠評R級,獨特的邏輯環將一件件兇案無縫銜接,隨著探員、鑑識官、周刊記者三條線索的交錯推進,最終導向罪惡的起源。
該劇對於細節的設計,避免人物形象的扁平流俗,讓觀者既看到他們的善,也了解他們的惡。在人性的迷宮中,沒有人是神勇無敵的全能超人,我們只是面對打擊,不斷昂頭爬起的弱肉之身。
《誰是被害者》充分糅合美、日罪案類型片的精華,又不失臺灣本土的人文情懷。
《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則是另一類的代表。
兩部劇雖然背靠國際製作平臺,並沒有一味追隨「美劇」的套路。故事聚焦臺灣底層民眾的生活與成長,前者關注現代大齡女青年的瀟灑人生,後者關懷城市打工者的苦樂生活。
沒有刻意營造虐心的故事曲折,但貌似平淡的每一幀都能讓你感同身受,笑裡帶淚,淚中解味人生。相比內地扎堆的精英時尚、穿越甜寵,脫離生活、欠缺思考。雖能贏得短期的市場,終會拖垮轉型中的影視體系。
臺劇能夠重振旗鼓,要感謝本土創作者的靈感與勤勉,以及寬容的創作環境,還要歸功於跨國合作的良方,Fox、HBO以及Netflix平臺與本土劇的有機融合,一方面確保流暢的資金運轉,例如HBO支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費約為936萬人民幣,遠超以往的臺劇製作成本;另一方面國際化的製作模式,也使得臺劇脫去傳統的「小幼稚」,節奏和剪輯入流國際,格局和視野也隨之提升。
當然,合作之外的理念衝突也是臺劇發展需要應對的下一個問題,如何在「金主」和「個性」之間保持平衡,是挑戰也是機遇。
親愛的網友,不知您對此有何高見?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