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雙語君
本文來源:中國日報網雙語新聞(chinadaily_mobile)
文章已獲授權
前兩天聽陳奕迅的《不知所謂》,開頭一段唱到:
在月兒面前講跳水
在大床面前講遊花園
談及好萊塢會說到字母湯
直到讓你沒趣不作聲
其他的詞差不多都能看明白,唯獨這個「好萊塢」完全不知是啥。跑去搜索一番才發現,這個詞竟然是Hollywood的粵語音譯版!
香港荷里活道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英語普及程度較高,粵語裡面廣泛使用英語外來詞的情況也極為普遍。
有些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融入粵語,成為粵語詞彙的一部分。
比如,貼士(tips)、巴士(bus)、的士(taxi),以及上面說到的好萊塢(Hollywood)等。
還有一部分英語詞彙,因為簡短易用、普及程度高,直接被香港同胞夾雜在日常對話中使用,形成了港人獨特的講話方式。
今天,我們就簡單總結一下英語外來詞融入粵語的幾種情況。
香港理工大學英文系打造的「粵語中的英語外來詞」網站對於英語外來詞是這樣介紹的:
Loanwords are interesting in that they not only provide a glimpse into language contact, they also reveal the process of how a language acquires new words.
外來詞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僅可以展現語言交流的點滴,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一門語言是如何接納新詞彙的。
Historical contact between English and Cantonese began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when British traders came to Guangzhou to buy Chinese tea and porcelain.
歷史上,英語和粵語之間的交流始於17世紀晚期,當時英國商人來到廣州採購中國的茶和瓷器。
English loanwords are documented in the first English-Cantonese,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published in 1828.
1828年出版的第一本英粵/粵英字典將英語外來詞正式記錄在冊。
粵語中的英語外來詞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❶ phonetic transliteration 音譯
一些英語詞彙的發音被直接粵語化以後,念出來和粵語無異。
粵語土話發音的November,「怒溫把」(《秋天的童話》截圖)
在人們長年累月的使用過程中,很多英文詞就這樣慢慢本地化,成為了粵語詞彙,甚至也被普通話所引用。
比如讓吃貨們流口水的各種水果班戟……
是的,這也是粵語來的詞。
而它對應的英文其實是……pancake(薄烤餅)!
再比如我們常見的香港明星的拉闊音樂會……
用普通話很難理解「拉闊」是什麼,如果用粵語一念,就發現「拉闊」的發音其實和「live」一樣。所以「拉闊音樂會」就是「現場音樂會」的意思啦。
再如士多啤梨,如果你以為這是一種梨,那你就輸了……
其實,人家是「Strawberry」呀……
香港人常用的音譯來的英語外來詞還有:
菲林—film:膠捲
踢死兔—tuxedo:男士禮服、無尾禮服
茶煲—trouble:麻煩、傷腦筋
西冷—sirloin:牛的上腰部肉,牛排
曲奇—cookie:小甜餅乾
此外還有:
有一些傳統上被列為「經典」的粵語詞彙其實也是從英語裡來的。比如,鹹濕。
鹹濕,在粵語裡是「好色」之意,《羊城晚報》的《晚會》版曾刊考證文章,稱「鹹濕」源於英語中的hamshop一詞。
Hamshop,字面意思是「火腿店」,但是,在歷史上,這個詞還有別的意思。據說,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上海開埠,英、美、法諸國陸續在上海設立租界,西方色情業接踵湧入。有一類專以大腿舞作招徠的酒吧,暗地裡也接客,租界裡的洋人將這類酒吧戲稱為hamshop,其實就是「妓院」。這個詞到了廣東人口中,就成了被音譯之後的「鹹濕」,並逐漸演變為「好色」之意。
粵語中將ham音譯為「鹹」的情況還不少見呢,比如,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Beckham,到粵語裡就成了「貝克漢」。意不意外?
❷ semantic translation 意譯
這個部分就比較好理解了。像所有其他的語言輸入一樣,這部分英語外來詞根據字面意思直接翻譯成當地語言,並且在日常使用中逐漸成為當地語言的一部分。
比如,lame duck翻譯成「跛腳鴨」、telephone翻譯成「電話」,等等,在普通話裡的情形也是一樣。我們就不細說了。
❸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音譯和意譯混合
粵語裡的有些外來詞表達,既有音譯的成分,又有意譯的成分,二者融合而成的一個新的外來詞表達方式。
比如,「蛋撻」這個詞來源於英語的egg tart,前面的「蛋」對應英語裡的egg,屬於字面意思翻譯,而後面的「撻」則是對tart這個詞的音譯。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你們知道下面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嗎?
所謂的「笨豬跳」,其實就是英語bungee jumping的對應說法。「笨豬」是對bungee的音譯,「跳」就是jumping在中文裡的對應說法。普通話裡直接把bungee jumping直接音譯為「蹦極」。
你猜對了嗎?
還有一個有趣的詞,「蛇果」……
其實,蛇果和蛇沒有半毛錢關係,是原產於加州的紅蘋果「red delicious apple」粵語化後變成「紅地釐蛇果」,再簡稱為「蛇果」,這麼來的。
除了上述三種英語外來詞融入粵語詞彙的情況以外,經常看港劇的同學們應該也會注意到,很多香港人在說話時經常會夾雜一些英語單詞,比如:
你有冇啲common sense噶你?唔知埋去Google囉。
你有沒有常識啊你?不知道就去Google一下咯。
今次,攞到呢個獎,我自己都好surprise,同埋都覺得好rewarding。
這次拿到這個獎,我自己都好驚喜,也覺得好有成就感。
我平時返工好忙噶,你睇下我嘅schedule,meeting啦,又有training啦,仲要幫同事set target啦。
我平時上班好忙,你看看我的日程安排,開會啊、培訓啊,還要幫同事定目標。
Hold住,等我Mark低個冧巴先!
稍等,我記一下這個號碼。(冧巴:粵語發音lum ba,是number的音譯。)
很多人都吐槽,說在外企上班的人說話都喜歡夾雜英文單詞,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會說英語。那麼,香港人這樣說話也是在「裝」嗎?
其實不然。
這樣的說話方式,是出於香港的文化和語言多樣性。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匯聚於此。大家的語言各不相同,而英語是相對來說最通用的語言,因此,使用的頻率也比較高,應用面廣,尤其是在商業環境中的工作用語以及一些專業術語。大家為了更高效、準確地表達和溝通,久而久之形成了這樣一種說話方式。
另外,有些英文單詞在中文裡沒有特別確切的對應表達,非要用中文來表達的話,反而會覺得囉嗦,甚至語焉不詳,所以,乾脆直接用英文單詞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presentation,教授讓學生上課做presentation,公司員工要給客戶做項目規劃的presentation,很簡短的一個詞表達得很清楚,為什麼不用呢?
粵語中經常用英語單詞直接表達的詞彙有很多,比如下面這些: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學好英語其實還挺重要的?
最後,再來感受幾個粵語裡有趣的人名地名翻譯,括號裡的是普通話翻譯。
貝克漢 — Beckham(貝克漢姆)
佐敦 — Jordan (喬丹)
朗拿度 — Ronaldo (羅納爾多)
奇洛李維斯 — Keanu Reeves (基努裡維斯)
阿仙奴 — Arsenal (阿森納)
艾榮 — Irving (歐文)
祖雲達斯 — Juventus (尤文圖斯)
車路士 — Chelsea (切爾西)
利華古遜 — Leverkusen (勒沃庫森)
艾化臣 — Iverson (艾弗森)
拿殊 — Narsh (納什)
阿古路 — Aguero (阿奎羅)
柯徳莉夏萍 — Audrey Hepburn(奧黛麗·赫本)
舒華辛力加 — Schwarzenegger (施瓦辛格)
窩打老 — Waterloo(滑鐵盧)
參考資料:
知乎:粵語中有哪些從英語音譯的詞彙?
港漂圈求職:為什麼香港人說話總是粵語英語混雜?
百度百科:鹹濕
The Integration of English Loanwords in Hong Kong Cantonese
他究竟有多「蠢「?!今天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他淚奔.
除了伊萬卡,川普還愛他——11歲的帶貨王兒子
她是囚犯之女,嫁給仇人的兒子,用18年復仇,還經營出一個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
「我熬不過去了,原諒我,愛你!」他們把孩子從樓上扔下,哭著打電話告別,絕望地在窗口叫救命…今天,全世界都被這些無辜的生命刷屏了…
從普通女孩到川普兒媳,她這畫風變得……看得人眼睛疼
他,年僅15歲時英文已能出口成章,是連朱鎔基總理都敬仰不已的真正高富帥!但他卻一輩子未婚,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以下關鍵字均在公眾號對話框中回復
不是在留言區,也不用點閱讀原文哦
回復 排名 看usnews美國大學專業排名
回復 QS 看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回復GPA 看GPA相關內容
回復 條件 看申請美國研究生需要什麼硬條件
託福備考和留學申請有任何問題
請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