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能夠成為春秋第一霸,功勞當然要歸於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組。
在這個三人組中,管仲的才幹、鮑叔牙的品德,都是非常罕見的,但是起了關鍵作用的,還是一把手齊桓公。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像管仲這樣有才幹的人,永遠都不缺,每個時代都有。這些有才幹的人裡面,有人運氣好,碰到了明君,能夠建功立業;很多人運氣不好,沒遇到明君,得不到機會施展抱負,甚至還會惹來殺身之禍。
像鮑叔牙這樣品德高尚的人,很稀少,但他不是必需品。一般來說,一位明君,一位賢臣,兩人搭檔就可以開創一個時代。在齊國三人組裡,鮑叔牙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齊桓公和管仲之間,原來是敵人,他倆沒有信任關係,必須讓鮑叔牙來充當橋梁,充當潤滑劑,建立信任關係。
齊國三人組中,管仲不缺,鮑叔牙不是必需品,只有像齊桓公這樣的明君,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最缺的。
你只要隨便翻翻歷史書就會知道,幾千年來,我們這個民族,出現的昏君,太多了。荒淫無道的,窮奢極欲的,腦子糊塗甚至弱智的,愛好奇葩的,品德敗壞的,各種突破人類想像力的昏君都有。然而明君呢,卻是寥寥無幾,少之又少。齊桓公這種級別的明君,就更少了,在所有君主中佔的比例,不會超過10%。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齊國三人組裡,齊桓公最為關鍵,也最為稀缺。
歷史上,凡是有明君的時代,肯定就有賢臣。沒有賢臣的明君,一個都找不到。
商湯是明君,手下有賢臣伊尹;周文王是明君,輔佐他的有姜子牙;劉邦是明君,他身邊有蕭何張良和韓信;李世民是明君,他的屬下更是群星燦爛。
明朝的崇禎皇帝抱怨說,他不是亡國之君,大臣卻都是亡國之臣。那就是胡說八道。大家都知道,崇禎朝並不缺乏人才,以袁崇煥為首的六大賢臣都是既忠誠又能幹,但是崇禎卻不能好好任用,甚至還把其中的一些人親手殺掉,他不亡國誰亡國?
每個時代都不缺賢臣,但是大部分時代沒有明君,沒有遇到明君的賢臣,俯拾皆是,極為悲催。
比幹那樣的賢臣,遇到暴君紂王,結果被剖了心;屈原遇上楚懷王,飽受打擊之下投了江;伍子胥遇到夫差,結果被賜劍自殺;嶽飛遇上趙構,落得個風波亭千古奇冤。
有明君必有賢臣,有賢臣卻常常沒有明君。也就是說,只要有齊桓公這樣的明君,就必定有管仲這樣的賢臣,沒有管仲,會有張仲、李仲、王仲;只要有李世民那樣的明君,就必定有魏徵那樣的賢臣,沒有魏徵,會有張徵、李徵、王徵……
正如韓愈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鮑叔牙是管仲的伯樂,齊桓公是比鮑叔牙更高層次的伯樂。明君能夠識人,用人,容人,還能創造出好的環境,讓人才湧現、成長。
劉備也是明君,擅長識人。
三國時代,全國人總共只有六七百萬。其中曹魏400多萬,孫吳200多萬,蜀漢百十萬。三個國家加起來,才相當於今天鄭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二。那麼少的人口,卻湧現那麼多名傳千古的文臣武將,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是明君,都能識人、用人、容人、培養人。
其實不僅僅是古代,現代社會也是這樣;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也是這樣——帶頭人的質量決定一切。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嘛。
今天,我們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凡是一個蓬勃發展的企業,必定有一個很牛的帶頭人,比如阿里的馬雲,小米的雷軍,騰訊的馬化騰,雙匯的萬隆;相反,凡是搞得一塌糊塗的企業,其領導人也必定不咋樣。
這樣梳理下來,邏輯鏈條已經很清晰了——有明君必有賢臣,有賢臣就能興旺發達。那麼,我們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有明君?
這個問題,太難了。不僅是中國,全世界人民都在尋找答案,已經尋找了幾千年。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估計還要繼續尋找下去。在找到答案之前,大家就只好碰運氣了。
註:齊國三人組的話題,是今年高考全國一卷的作文題。原題要求寫成發言稿,我不太喜歡發言稿的格式,仍然還是寫成了普通的文章。如果是參加高考,肯定要大大地失分了。
隨便看看:
冒名頂替案抓到的,為什麼都是一些芝麻小官?
俄國大使館微博炫耀海參崴,為何竟有9萬多人點讚?
山東通報冒名頂替案讓人感嘆:頂替者暢通無阻,被替者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