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三人組:幾千年歷史上,我們最缺的還是齊桓公

2021-02-13 小編餘墨讀三國

齊國能夠成為春秋第一霸,功勞當然要歸於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組。

 

在這個三人組中,管仲的才幹、鮑叔牙的品德,都是非常罕見的,但是起了關鍵作用的,還是一把手齊桓公。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像管仲這樣有才幹的人,永遠都不缺,每個時代都有。這些有才幹的人裡面,有人運氣好,碰到了明君,能夠建功立業;很多人運氣不好,沒遇到明君,得不到機會施展抱負,甚至還會惹來殺身之禍。

 

像鮑叔牙這樣品德高尚的人,很稀少,但他不是必需品。一般來說,一位明君,一位賢臣,兩人搭檔就可以開創一個時代。在齊國三人組裡,鮑叔牙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齊桓公和管仲之間,原來是敵人,他倆沒有信任關係,必須讓鮑叔牙來充當橋梁,充當潤滑劑,建立信任關係。

 

齊國三人組中,管仲不缺,鮑叔牙不是必需品,只有像齊桓公這樣的明君,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最缺的。

 

你只要隨便翻翻歷史書就會知道,幾千年來,我們這個民族,出現的昏君,太多了。荒淫無道的,窮奢極欲的,腦子糊塗甚至弱智的,愛好奇葩的,品德敗壞的,各種突破人類想像力的昏君都有。然而明君呢,卻是寥寥無幾,少之又少。齊桓公這種級別的明君,就更少了,在所有君主中佔的比例,不會超過10%。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齊國三人組裡,齊桓公最為關鍵,也最為稀缺。

 

歷史上,凡是有明君的時代,肯定就有賢臣。沒有賢臣的明君,一個都找不到。

 

商湯是明君,手下有賢臣伊尹;周文王是明君,輔佐他的有姜子牙;劉邦是明君,他身邊有蕭何張良和韓信;李世民是明君,他的屬下更是群星燦爛。

 

明朝的崇禎皇帝抱怨說,他不是亡國之君,大臣卻都是亡國之臣。那就是胡說八道。大家都知道,崇禎朝並不缺乏人才,以袁崇煥為首的六大賢臣都是既忠誠又能幹,但是崇禎卻不能好好任用,甚至還把其中的一些人親手殺掉,他不亡國誰亡國?

 

每個時代都不缺賢臣,但是大部分時代沒有明君,沒有遇到明君的賢臣,俯拾皆是,極為悲催。

 

比幹那樣的賢臣,遇到暴君紂王,結果被剖了心;屈原遇上楚懷王,飽受打擊之下投了江;伍子胥遇到夫差,結果被賜劍自殺;嶽飛遇上趙構,落得個風波亭千古奇冤。

 

有明君必有賢臣,有賢臣卻常常沒有明君。也就是說,只要有齊桓公這樣的明君,就必定有管仲這樣的賢臣,沒有管仲,會有張仲、李仲、王仲;只要有李世民那樣的明君,就必定有魏徵那樣的賢臣,沒有魏徵,會有張徵、李徵、王徵……

 

正如韓愈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鮑叔牙是管仲的伯樂,齊桓公是比鮑叔牙更高層次的伯樂。明君能夠識人,用人,容人,還能創造出好的環境,讓人才湧現、成長。

劉備也是明君,擅長識人。

 

三國時代,全國人總共只有六七百萬。其中曹魏400多萬,孫吳200多萬,蜀漢百十萬。三個國家加起來,才相當於今天鄭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二。那麼少的人口,卻湧現那麼多名傳千古的文臣武將,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是明君,都能識人、用人、容人、培養人。

 

其實不僅僅是古代,現代社會也是這樣;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也是這樣——帶頭人的質量決定一切。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嘛。

 

今天,我們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凡是一個蓬勃發展的企業,必定有一個很牛的帶頭人,比如阿里的馬雲,小米的雷軍,騰訊的馬化騰,雙匯的萬隆;相反,凡是搞得一塌糊塗的企業,其領導人也必定不咋樣。

 

這樣梳理下來,邏輯鏈條已經很清晰了——有明君必有賢臣,有賢臣就能興旺發達。那麼,我們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有明君?

 

這個問題,太難了。不僅是中國,全世界人民都在尋找答案,已經尋找了幾千年。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估計還要繼續尋找下去。在找到答案之前,大家就只好碰運氣了。

註:齊國三人組的話題,是今年高考全國一卷的作文題。原題要求寫成發言稿,我不太喜歡發言稿的格式,仍然還是寫成了普通的文章。如果是參加高考,肯定要大大地失分了。

隨便看看:

冒名頂替案抓到的,為什麼都是一些芝麻小官?

俄國大使館微博炫耀海參崴,為何竟有9萬多人點讚?

山東通報冒名頂替案讓人感嘆:頂替者暢通無阻,被替者寸步難行

相關焦點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中的黃金三人組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其實光以作文材料給出的素材,要評價三個人是不夠的,所以考生需要以前就對這三個人的故事有所了解才行。「模擬作文」就不寫了,借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聊聊這三個人,以及他們那個年代的「齊國江湖往事」。
  •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這三人是什麼關係?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管鮑之交-先說管仲和鮑叔牙這兩個人是好朋友,歷史上有一個成語是「管鮑之交」,說的就是他們兩個人。管仲家裡比較窮,鮑叔牙知道管仲家裡困難,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鮑叔牙都是讓著管仲的。比如說他們一起合夥做生意,管仲只出力,鮑叔牙出錢還要出力,兩個人賺錢之後,鮑叔牙讓管仲拿大頭,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 管仲臨死前,勸齊桓公遠離4位大臣,齊桓公不聽,齊國果然大亂
    的確,春秋時期有「五霸」,而齊桓公卻是「五霸之首」。齊桓公在位期間,強軍富民,九合駐軍,三平晉亂,驅逐戎狄,創造了一個時代。而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之人,乃是管仲。齊桓公本名呂小白,乃姜子牙(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因齊國內亂,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在歸國的路上,被管仲射了一箭。後來齊桓公成了國君,要殺管仲,被鮑叔牙阻攔。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專家的擔心並非多餘,有人對這段歷史熟知度做了調查,竟然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網友表示對這段歷史完全不了解。這道難為了考生作文題,這段很冷門的歷史,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一切要從齊桓公的兄長齊襄公幹的一件窩囊事說起。 「瓜時而往,及瓜而代」。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在先秦齊國八百年歷史長河中,最顯赫的君主要算齊桓公,最輝煌的業績當數桓管霸業。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姜齊第十六代國君,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創建霸業是在「尊王室」「攘夷狄」的旗幟下進行的。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這便是齊桓公繼位前,齊國政治風雲的始末。此後,隨著桓公的繼位,齊國也將進入輝煌燦爛的霸主時期。但歷史顯示,齊桓公霸業的締造,還離不開一位治國奇才。他,就是管仲,管夷吾。但齊桓公和管仲卻有著極深的過結!他該如何應對,才能促成歷史上這場有名的「君臣相逢」呢? 鮑叔牙開始籌劃從魯國營救管仲。他非常清楚,魯國若知道齊國重用管仲,必會殺掉他;如果告之以「射鉤」之仇,魯國也會因取悅齊國而殺死管仲。
  • 東周列國 姜姓齊國風雲 上 (齊襄公的荒唐人生)
    公元前694年,這時的諸兒已經繼位為齊國國君,就是齊襄公,齊國在他父親齊僖公的治理下,國力空前的強盛,稱霸東方,但是由於霸業不如後來的齊桓公,所以齊僖公被後世稱為春秋三小霸之一。 此時的文姜作為魯國夫人深受魯桓公的寵愛,已經先後為魯桓公生下兩個兒子,但是聽說魯桓公要去齊國為哥哥主持婚禮,還是勾起了她對哥哥齊襄公的舊情,於是文姜和魯桓公說自己好久沒有回過齊國了,這次希望能和魯桓公一同回齊國看看。魯桓公很寵愛文姜,就答應了。
  • 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二三事
    對於喜歡歷史的人而言,有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春秋爭霸,管鮑之交……這些詞會馬上浮現腦海。單就材料內容而言,大多人的初印象應該是這樣。齊桓公寬宏偉量,雄才大略;鮑叔舉人唯才,知人善薦;管仲才能卓絕,君臣佳話。
  • 乘風破浪的齊國「鐵三角」
    今年高考全國I卷的作文題,是請考生從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個人的故事出發,寫一篇班級讀書會的發言稿,談談對哪位感觸最深。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這三位歷史人物瞬間成為熱點話題,引發網友熱議。作文題中這段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在西周,周王室名義上是全中國的「共主」。
  • 管仲與齊桓公的精彩故事
    在歷史上有準確的資料,齊桓公名小白,照舊歷史的習慣,叫公子小白,他有個哥哥叫公子糾。
  • 齊桓公與管鮑,從明君賢相的配合到「企業管理團隊」的構成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誰最有本事?
    他真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短短幾年功夫就將齊國打造成第一諸侯國,並將齊桓公扶上「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可以說,他也是有情懷、胸懷和格局的人。關於管仲的才學和謀略,史書上有太多記載,尤其是一本以他命名的國學經典讀物《管子》裡記載了他很多謀略故事。他只用一招,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楚國臣服。要說這三個人。感觸最深的還是齊桓公。
  • 齊桓公的成功之道:機智果斷,從諫如流,重義守信
    從逃難公子到天下霸主,春秋歷史上第一霸主齊桓公的成功之道是什麼呢?筆者以為,齊桓公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機智果斷優柔寡斷的人難以成功,機智果斷是成功人士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品質。齊桓公的成功,就得益於這一品質。齊襄公繼位後沉迷女色,欺辱大臣,濫殺無辜,給齊國埋下了禍亂的種子。
  • 餓死宮闈齊桓公
    《風雲戰國之齊國篇:綏靖之謎》正片一開始就講述這個故事,在李贄《藏書》記載戰國七雄「簡史」的目錄中也標明了「田齊」。 也就是說戰國之齊並非春秋之齊,「田氏代齊」也是中國歷史由春秋轉入戰國的標誌之一。
  • 齊威王改革:為齊國注入了新的能量,使「齊之強,天下莫能當」
    戰國時期的齊國,不論是疆域、人口、軍事、經濟在當時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在《史記·張儀列傳》中,就有「天下強國無過齊者」的記載;在《史記·蘇秦列傳》也有「齊之強,天下莫能當」的記錄。 上引二例雖然出於縱橫說客之辭,但還是反映了當時齊國國力強大,絕對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
  • 管仲的預言:齊桓公雖富貴一生,最終會被餓死,玄機何在?
    -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 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侄女還是女兒?(八卦史記39)
    哀姜和魯莊公訂婚之後,魯莊公先後兩次到齊國看望哀姜,放在現在很正常的事情在古代卻是很不正常的,魯莊公因此被指責「未娶而先淫」。其實最多是一般的見面交談,不會有什麼婚前性行為,哀姜很冤。第二件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雖然婚前見過面,但畢竟是政治婚姻,所以哀姜和魯莊公夫妻間沒啥感情。不安分的哀姜和魯莊公的弟弟慶父私通,染綠了魯莊公的帽子。
  • 早期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後齊,晉走向何方?
    春秋五霸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也為人知曉。那麼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春秋和戰國時期都有齊國,那麼戰國時期的齊國又真的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嗎?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中的一位,晉國按理說應該不弱,那麼為何在戰國時期,七大王國中已經沒有了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