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研究發現,相比於淡水及海岸帶區域裡類似的片腳類動物,深淵鉤蝦明顯富集總汞和單甲基汞。深淵生物的甲基汞主要來自上層海洋,深海中可能無甲基汞的產生。表層海洋經過光降解的單甲基汞與中層海洋未經光降解的單甲基汞混合,通過下沉的顆粒物進入深淵食物鏈系統。
基於上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深淵環境對人為汙染(微塑料、甲基汞、POPs)具有放大效應,證實人為汙染物已抵達地球上最深的海洋,並可能對脆弱的深淵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危害。在人類居住的地球上,即使是萬米深淵的馬裡亞納海溝,也可能不存在完全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淨土」。
近年來,深海所彭曉彤團隊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領域相繼取得進展,首次報導馬裡亞納深淵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微塑料分布,發現微塑料已對全球最深的海洋造成汙染;首次報導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在馬裡亞納深淵沉積物中的分布規律和累積效應。
出 品: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策 劃:戰 釗
制 作:武玥彤
[ 責編:張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