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
任何家長都不願意自家孩子被霸凌,或者成為霸凌他人的孩子,但事實上很大比例的孩子會牽涉到霸凌事件中。英國反霸凌慈善機構Ditch的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裡,英國約有150萬青年人遭遇過霸凌,其中少數族裔被欺負的風險高於年輕白人。
雖然有些霸凌的形式是違法的(例如《1997年騷擾法》認定騷擾或威脅很有可能構成犯罪,《1988年惡意通信法》認定發送攻擊性電子通信可能構成犯罪),但總體上,英國法律認為霸凌問題應由學校來解決,校長承擔實施反霸凌政策的法律責任。所有公立學校都必須有反霸凌的政策,家長有權了解細則。所有關於霸凌的報告都必須得到妥善處理,並應採取行動防止類似情況發生。
多管齊下,未雨綢繆
按照法律,英國所有的學校都有反霸凌政策,很多還與反霸凌慈善機構合作,並提供同齡人幫助。例如英國德比莫爾社區體育學院(該中學學生種族背景多元,還有很多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就與反霸凌慈善機構Diana Award合作,設立了超過100名反霸凌大使在學校實施和支持反霸凌工作。
反霸凌大使們組織了「你的朋友」俱樂部,每周舉行三次活動,每次10至15名學生參加,為學生們提供與同伴談論任何有關霸凌問題的機會。該俱樂部還側重「預防」機制,在問題升級為霸凌之前解決。
與此同時,該校還舉行反霸凌主題周的活動來解決具體的霸凌問題例如恐嚇霸凌,恐同霸凌和網絡霸凌,並提高學生們對有特殊教育需求或殘疾青少年霸凌問題的意識。學校每年都會給家長和學生分發調查問捲來監測霸凌問題。
針對網絡霸凌,學校則與警局密切配合,讓學生意識到網絡霸凌是不可接受的,而且某些行為可能違法。
事實上,英國學校在解決霸凌問題上有多種方法,包括警告、面見霸凌者家長、學校內部隔離、固定學期隔離到永久性開除等等。
如果家長對學校的處理不滿意,可以向教育諮詢中心(ACE)尋求如何與學校溝通的建議,還可以向校長、地方長官和教育部寫信。如果孩子太害怕不願上學,可以聯繫地方教育局(LEA)介入。
反霸凌防禦機制
英國學校一直存在霸凌現象,然而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學校霸凌才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隨後,英國政府從法律和政策上一步步夯實反霸凌防禦系統。
英國《2006年教育和檢查法》要求學校採取措施鼓勵良好行為,防止學生之間任何形式的霸凌。該法還賦予校長法定權力,對不良行為學生進行紀律處分。
2011年12月,英國政府發布了「預防和處理霸凌」的文件,為教師、工作人員和領導機構提出了新建議,並概述了政府處理霸凌的方法、法律義務和學校處理霸凌的權力,以及支持學校最有效的反霸凌戰略的原則。另外根據2012年生效的新的Ofsted框架,學校在接受評估時需要展示反霸凌政策的影響。
除了從法律和政策上強調反霸凌的重要,英國民間還有一系列慈善組織為反霸凌提供支持:例如Childline, the Anti-Bullying Alliance, Beatbullying,Bullying UK, Kidscape, The Diana Award, andChildnet International,這些慈善機構為霸凌受害者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有效的幫助。
反霸凌家長指南
發現孩子被霸凌對家長來說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而家長如何做出反應對於妥善解決問題而言相當重要。
家長首先要做的最重要事情是控制住自己的憤怒和沮喪,坐下來認真傾聽孩子講述。不要將孩子的經歷最小化,在表示同情時避免過於情緒化和大發脾氣,而要通過積極的傾聽來總結狀況和孩子的感受。
安慰孩子這並不是他們的過錯。很多孩子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引致了霸凌,要讓他們知道很多名人也曾經被霸凌,霸凌和被霸凌和強弱無關。
不要讓霸凌主宰孩子們的生活,可以讓孩子在新的領域發展新的技能,比如鼓勵他們參加俱樂部或者自我防衛課程。這可以幫助建立起他們的信心、正確地看待問題,還可以結交新的朋友。
幫助孩子處理霸凌要根據實際狀況而定,如果遭受到可能帶來危險的身體霸凌,應儘快和學校一起處理這一問題。但很多情況下更有分寸的方法會更適合:
1.在聯繫學校前,將所有事實一一列清:發生了什麼、誰參與了、何時發生、誰是目擊者、自己的孩子是否做了可能引起衝突的事情、是一次性還是一系列霸凌事件等等。
2.不要不期而至訪問學校,而應和班主任或校長先預約好時間。
3.致力於和學校一起合作,明確表示你希望獲得學校的幫助來找到解決的方法。
4.避免指責學校:要記住老師們往往是最後一個發現有霸凌問題的人,發現霸凌的順序往往是朋友-家長-學校。
5.要有耐心:讓學校有充分的時間去處理問題,但要和他們保持聯繫,進一步了解後續情況。
此外,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如何處理霸凌的點子:
6.和孩子討論下安全地點。畫一張學校的地圖,讓孩子標註出他們可躲避霸凌的安全地點,以及最重要的可以報告霸凌的地點。
7.讓孩子描畫出自己的手掌,並在每個手指的位置寫上5個他們在感到憂慮或者擔心時可以傾訴的人的名字。其中3人可以在學校中提供幫助,另外2人則可以是校外人士。
8.幫助他們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人愛他們、照顧他們和支持他們,強調這些人的不同角色以及他們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
往死裡欺負人到底怎麼破?
看看各國的反霸凌行動
來源:信息時報
美國:嚴格立法 學校有處罰權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學校的霸凌事件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電腦時代來臨,更是火上澆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達到高峰,逼得美國開始重視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美國首先加強立法。從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喬治亞州誕生,到2015年3月蒙大拿州通過了反霸凌法,美國50個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歷時16年。美國的校園暴力犯罪在過去十多年中有所減少,校園霸凌得到有效遏制。
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確規定了學校在反霸凌上的責任,並將懲罰權交給學校,美國學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撐。一旦學校發現霸凌事件,須立即採取行動,情節嚴重的可以直接開除學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門應及時介入;如果案情嚴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後來,美國各州又紛紛將反霸凌的觸角延伸到網絡霸凌領域。在社交媒體上辱罵、攻擊或披露同學隱私的行為,也被定義為霸凌行為,被稱為「網絡霸凌」。
美國學校,尤其是小學,會經常張貼海報,隨時提醒「反校園霸凌」。在日常教學和活動中,具體體現反校園霸凌的題材和課程。
荷蘭:易被欺凌者獲老師呵護
荷蘭每個學校都有一個針對孩子被霸凌的應對方案,包含對霸凌程度的分級評估、詳細預警通報規定,和具體的處理流程。一旦遭受到霸凌,孩子和家長就應向校方報告,啟動霸凌處理方案,對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保護。
老師直接介入,召開三方家長會,由老師、霸凌實施者的家長和被霸凌孩子的家長參與,討論處理辦法。對欺負同學的那些孩子,老師和他們的家長會教育他們,嚴令其不能如此。
在學校,各位老師也會對被霸凌的孩子的行蹤狀況進行密切監控,他們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太長時間,否則必須要找到孩子,以防他們又被欺負;與同學互動時,老師也會特別關照,避免有人刻意孤立他們。
校方也意識到,欺負人的孩子不是被教育一下就能改正的,所以會給家長推薦兒童行為心理學家和處理霸凌問題的專家,家長和孩子向其諮詢,找到具體辦法,療愈孩子的創傷並走出霸凌的狀態。
韓國:開通24小時舉報熱線
韓國政府分別於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連續出臺了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對策方案,並開通了舉報校園暴力的24小時電話117熱線,將學校周圍二百米內設為警察負責區,並加強學校周圍安全巡邏。
韓國政府和民眾認為,加強人性教育才能從源頭上「疏」解引發暴力的誘因。2014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了《人性教育振興法》,正式以法律形式規定人性教育成為韓國幼兒園及中小學的必修課,韓國也成為世界上首個推行義務人性教育的國家。
德國:對學生開展「善良教育」
德國特別重視從根源上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從愛護小動物開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這種以親自動手餵養小動物為載體的「善良教育」,已經成為德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孩子「善良教育」的另一項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對於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幫助,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
民間反霸凌
全球有眾多民間非營利組織,也加入了反霸凌的行列。如「霸凌阻止者」這個組織,由新澤西州一所公立學校的反霸凌專家湯姆·萊特森建立。全美任何一所學校的學生,如若遭到霸凌,不必註冊,可立刻匿名在該網站上報告,標註霸凌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各地學校的教職員工,可以根據舉報立刻展開調查和行動。在一些州,教育工作者如果對霸凌漠然無視,就可能觸犯法律。
反對欺凌車隊協會是另一個民間反霸凌的組織。其最初在美國成立,旨在支持反霸凌運動。它的英國分部在2016年6月由克裡斯·庫珀成立。庫珀的兩個小孩曾被欺凌長達一年,有一次他9歲的兒子甚至被打到骨折。
近日,有位英國男孩被欺凌,大叔們就組成一支摩託車隊趕來幫忙聲援。
據報導,7歲的達倫和8歲的康納被一群街頭少年欺負了幾個月。街頭少年嘲笑兩個小男孩,用電插頭打他們。自從欺凌事件發生以來,兩個男孩就一直很怕離家上學。車隊的人前來幫助他們之後,達倫第一次主動提出要出門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