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霸凌,美國"科倫拜校園事件", 令美國成為世界上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最好的國家!他們是怎樣做到的?(附紀錄片)

2022-01-29 問對教育

回到兒童,回到原點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問對教育

最近,北京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引起了廣泛的圍觀,尤其是中小學家長群體更是極度關注。

事情據說是這樣,幾個男生用裝有廁紙和尿液的垃圾筐扣在同學頭上,被欺負的孩子家長率先撰文聲淚俱下控訴,引得人們集體討伐霸凌者和同情被欺負的孩子和家長。

  

且不說,事實真相到底誰被誰欺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小學肯定出現了「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的行為。

而針對這個school bullying的事件,學校方的處理方式好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由於網上對這個事件的關注持續發酵,學校方不得已發了一個不痛不癢的、標準範式的、官樣文章的、新聞聯播式的聲明:

如此簡單的處理方式,讓美國人很驚訝。




再來看看美國校園凌霸事件,是什麼促使美國成為世界上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最好的國家!

美國歷史上,真正改變校園霸凌在民眾中的看法的,是一件可能有不少人可能聽說過的慘案,就是1999年發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校園事件。

1999年4月20日,高中生埃裡克·哈裡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持槍和爆炸物衝入科倫拜高中,連續槍殺12名學生和一名老師,擊傷20餘人,最後自殺。

科倫拜校園事件是當年震驚全世界的校園槍擊案。導演麥可·摩爾為此專門拍攝了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聲討美國的槍枝泛濫,並獲得了2002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這和霸凌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事後的調查表明,科倫拜高中的霸凌現象非常普遍,兩名殺人者,都是霸凌的長期受害者!

更重要的,這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1997年2月,阿拉斯加州16歲學生伊萬·拉姆塞(Evan Ramsey)殺死校長和另一名學生。

1997年10月,密西西比州16歲學生盧克·伍德哈姆(Luke Woodham)殺死兩名學生,傷7人。

1997年12月,肯塔西州14歲學生麥可·卡尼爾(Michael Carneal)殺死3名學生,傷5人。同月,阿肯色州14歲學生約瑟夫·託德(Joseph Todd)擊傷兩名學生。

沒錯,這上面案件中,殺人者都是霸凌的受害者!

2002年,美國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調查表明,在之前25年間的37起校園槍擊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擊者之前曾遭遇霸凌,被羞辱乃至受傷。

在2000年,美國發表了第一份全國性的校園霸凌調查,報告表明,在六到十年級學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學生遭遇到霸凌事件。

其中,有320萬學生被霸凌,370萬學生霸凌他人。

同一年,美國全國犯罪預防委員會(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表明,有多達四分之三的美國兒童曾是霸凌的受害者。

科倫拜校園事件,就是最後的導火索,讓美國校園霸凌的嚴重性,無法再被迴避。

霸凌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有學校,就有霸凌。

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的校園文化甚至放縱一定程度的霸凌,認為這是成長的代價,學生表現自己的方式,只是有點不擇手段罷了。

據心理學家賈娜·朱沃寧(Jaana Juvonen)估計,在校園裡發生的霸凌事件中,只有十分之一,老師會出面幹涉。

朱沃寧還認為,到了70年代以後,隨著學校競爭激烈,變得一切以成績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對學生的管理。

很多學校認為,只要學生成績好,霸凌現象是次要的。

這樣,美國的校園裡,教室之外,就出現了大量教師無暇顧及的公共場所,也就讓霸凌現象益加突顯。

因為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同是學生,所以霸凌一旦出現,就極有可能重複出現。

在某些小地方,有的受害者可能從小學開始,就遭受霸凌直到高中。

這樣造成的長期傷害,會讓學生產生抑鬱和自殺傾向的比例遠高於普通學生:

女生抑鬱的比例從8%上升到26%,自殺傾向從1%上升到8%;男生抑鬱則從3%升到16%,自殺從1%升到4%。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霸凌是學生心中的首要問題,只有毒品在高年級學生中可以與其相提並論(其他問題包括歧視、暴力和性騷擾)。

 

另一面,雖然科倫拜校園事件中,是被霸凌的學生忍無可忍走上殺人之路,實際上,和我們的常識相符,霸凌別人的學生,犯罪率更高。

霸凌的學生更愛攜帶槍枝到校、吸毒,參與搶劫、鬥毆、偷竊等活動。

據調查,到24歲時,霸凌的男學生中有六成被定過罪(沒有霸凌也沒有被霸凌的男學生比例是23%)。

也就是說,不管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都會背上沉重的包袱。

英國的一個兒童保護組織Plan International估計,霸凌帶來的犯罪為美國造成了每年320億美元的損失。


如果說90年代的事件中,媒體與社會關注的,是那些因為無法忍受霸凌怒而殺人者,到此時,關注的現象,則變成了因為被霸凌而放棄生命者。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有一半高中生說自己在過去一年曾霸凌過他人,也有接近一半的學生說自己被霸凌過。

2010年在對家長的調查中,有六成表示,霸凌現象比以前更加嚴重。有半數的家長認為責任在家庭,有四成家長認為責任在學校。

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絡霸凌作為一種新現象,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大部分家長認為網絡霸凌和其他形式的霸凌一樣有害。


因為這些問題,社會開始意識到法律的不足、學校的應對不力。

比如,法律很大程度上是關注於案件,是事後的處理。有些學校針對霸凌採取了老式的簡單粗暴的方法。

比如對持槍的「零容忍」、組織集體學習等,通過快速地將霸凌者開除或處分,來壓制任何霸凌現象,同時希望被霸凌者更堅強一些,卻缺少具體的幫助。

但是,霸凌現象遠比普通人想像的要複雜。

隨著對霸凌問題的研究逐漸深入並被廣為報導,霸凌的陌生一面被更深地揭示出來。

比如,以前很多人認為,那些霸凌別人的學生,多是失敗者:他們無法在學業上勝出,而選擇了通過霸凌而肯定自己,走上犯罪道路。

相關研究則發現,霸凌者很多並非是學業上受挫。正相反,他們很多是學校裡的明星學生。他們並不焦慮沮喪,也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

但是,研究同時發現,這些學生都擁有一些反社會的性格。他們本人缺少同理心,愛衝動,態度叛逆。

這些性格讓同學和他們會保持一定距離,也加強了他們很酷的自我感覺。

霸凌就是這樣一個很酷的行為,讓他們能享受這種徵服感。對於那些不學無術的霸凌者,成績更多的是結果,而非引發霸凌的原因。

而對於那些被霸凌者,他們往往更敏感,更不合群,缺少自信與安全感。

因為缺少信得過的同伴,也不太善於和成年人交流,不合群的他們也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他們得不到同學和老師的支持,讓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霸凌,也就常常和一些弱勢群體聯繫在一起。


最常見的霸凌對象,就是胖學生。據調查,85%的超重學生在學校曾被霸凌。

不過,因為他們通常塊頭較大,對他們的霸凌通常限於語言暴力。

反過來,身體攻擊,則更多發生在瘦小的學生身上。

除此之外,像少數族裔、同性戀、殘疾人這樣的弱勢群體,也很容易被撿出來遭到霸凌。甚至,就算是在這樣的群體內部,也會有人因為表現得不像這個群體的人,而遭到霸凌。

像偏見一樣,霸凌本身是一個習得的過程。

相關工作者通過大量的探索,意識到霸凌不能通過簡單的懲罰來制止,而是要通過長時間深入的學習指導,讓學生認識到霸凌的危害,改變態度。

在80年代,英美的一些工作者也開始進行相關的探索。

他們也總結了一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反霸凌方法。他們還發現,校方的認真程度會大大提高反霸凌的效果。

2010年,美國教育部召開了第一次霸凌峰會,並在10月,發布了全面的反霸凌指導意見,希望學校能採納已被證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霸凌問題。

很多州也在這時或通過了新反霸凌的法案,或修正了原來的法案。像麻省的相關法律,就開始強制要求所有學生每年參加反霸凌的課程,同時也要校方職工積極主動地匯報霸凌現象,以期能及早發現。

新澤西州在克萊門蒂自殺事件後,通過了反霸凌法,鼓勵學生匿名舉報霸凌事件,加強教師的介入度,並向中小學提供了100萬美元經費反霸凌。

2013年底,新澤西教育部報告說,相關的霸凌事件相比前一年減少了36%。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無條件支持反對這些反霸凌的努力。尤其是在處於模糊地帶的語言暴力與網絡暴力上,如歧視一樣,有時言論自由和霸凌的邊界很難界定,也會引來不少質疑。

也有學者指出,更重要的是幫助容易遭到霸凌的學生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對抗霸凌。因為這些學生最能感到潛在的霸凌,也有動力保護自己,這樣也能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社會生存競爭力。

一些民間組織也開始出現,幫助受到霸凌的學生。

2012年,歌手LadyGaGa就成立了一個「生來如此基金」 (Born This Way Foundation),目的就是要幫助年輕人應對霸凌。

不管如何,霸凌是個古老的問題,它不會因為一些簡單的規則而改變,而是要靠整個社會的努力。

美國人普遍意識到這個問題,也不過是最近20年的事。

  

那麼,面對校園霸凌事件,美國怎樣解決?美國學校怎麼處理?

法律規定,美國學校有「反校園霸凌」的責任!

  

美國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加強立法,把霸凌的定義逐漸降低標準。

從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喬治亞州誕生,到反霸凌立法遍布全美,歷時16年。

  

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確規定了學校在反霸凌上的責任,並將懲罰權交給學校,美國學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撐。

一旦學校發現霸凌事件,須立即採取行動,例如,對嚴重的行為可以直接開除學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門應及時介入;

如果案情嚴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

  

後來,美國各州又紛紛將反霸凌的觸角延紳到網絡霸凌領域。

在社交媒體上辱罵、攻擊或披露同學隱私的行為,也被定義為霸凌行為,被稱為「網絡霸凌」。

  

可見首先在立法上對霸凌行為明確的定義為犯罪行為,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使霸凌者明白其行為是犯法行為。

於是,在科倫拜校園事件後,以科羅拉多州為首,很快就有一連串的州通過了相關的反霸凌的法律。

從1999年喬治亞州第一個通過反霸凌法,到2006年,有16個州通過了反霸凌法,2012年這個數字升至49個。

到今年4月,在蒙大拿州通過了反霸凌法後,美國所有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

不過,光有法律還不夠。

美國的震驚性霸凌事件依然連連出現。

2006年12月,密蘇裡州13歲女生梅根·邁爾(Megan Meier)因在網絡上被霸凌而自殺。

2008年,俄亥俄州女生傑西卡·洛根(Jessica Logan)因為男友在分手後將其裸照在網上傳播自殺。第二年,相似的故事在佛羅裡達州的另一名女孩身上發生。

2009年,伊利諾州11歲男孩卡爾·沃克-胡佛(Carl Walker-Hoover)因為同性戀被霸凌而自殺。

2010年1月,因為在學校裡被幾名學生霸凌,麻省的15歲女學生菲尼克斯·普林斯(Phoenix Prince)自殺。同年發生了前面提到的克萊門蒂事件。

2012年1月,田納西州14歲的菲利普·帕克(Phillip Parker)因為同性戀被霸凌而自殺。

2014年3月,愛荷華州14歲男孩Kenneth Weishuhn因為同性戀被霸凌,受到死亡威脅而自殺。



 

美國除了特別重視法律的執行到位之外,美國法律給於學校對學生行政處罰的權力,一旦學校出現霸凌事件,必須立即行動,對嚴重行為可以直接開除。

  

此外,還要求學校必須採取三項措施:

第一,提供舉報霸凌事件的渠道,老師和教職員一旦發現霸凌行為必須舉報(有一學校發生霸凌事件,沒有報警,被家長舉報後,校長丟了飯碗)。

第二,對被舉報的霸凌事件必須進行調查。

第三,要採取積極措施進行幹預,輕者口頭警告,重者開除學籍。對開除學籍的學生,社會組織也要對其進行心理幹預,不能放任自流。

  

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嚴厲措施,美國的校園暴力犯罪在過去十多年中有所減少,校園霸凌得到有效遏制。

  

防患未然,美國學校把「反校園霸凌」納入日常活動

  

既然「校園霸凌」已經被納入了法律的高度,所以所有美國學校,尤其是小學,都極為重視。甚至有一個美國政府建立的「反校園霸凌」官方網站。(stopbullying.gov)

  

具體來說,美國學校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防患「校園霸凌」事件。

  

1、每個學校都需要認真地評估自己學校的「校園霸凌」情況。(Assess Bullying in Your School )

  

要認真收集和分析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頻次、地點、時間、學生和家長如何處理、學校的處理方式是否有效等。

學校需要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對全校的校園霸凌情況進行定期的全面調查。

美國學校會做非常詳實的針對各個方面的校園霸凌情況調查

  


2、充分接觸家長和學生。(Engage Parents and Youth )

  

美國學校認為,要讓整個社區的所有人一起參與,包括學校、家長、學生、社區,才能傳達出「反校園霸凌」的強烈信號。

美國學校一般會建立一個「學校安全委員會」,負責提出計劃、實施計劃、和評估學校反霸凌工作是否做的到位等。


3、制定政策和規則。(Create Policies and Rules )

  

根據本州的法律和學校的自身情況,設計和制定出一整套規則:包括目標陳述、行為法則、訴諸全校的具體規則和建立「校園霸凌」報告體系。

在學校形成一種強烈的氛圍:校園霸凌,零容忍!

美國小學會在很多公開環節強化「反校園霸凌」規則

  


4、創造安全的環境。(Build a Safe Environment )

  

努力創造「接受、包容和尊敬」的學校文化。

美國學校會利用各種形式來營造正向的氛圍,包括校職工會議、全校集會、班級和家長會議、學校官方致家長信件、學校官網、學生手冊等。

  美國小學會經常張貼海報,隨時提醒「反校園霸凌」

  


5、在日常教學中體現。 (Educate Students and School Staff )

  

美國學校會在學校的日常教學和活動中,具體體現反校園霸凌的題材和課程。另外,也會針對性地培訓相關老師和職員學習和熟悉相關的規則和政策,以便在事情發生時,他們有能力合理正確地介入和處理校園霸凌事件。

  

美國學校老師會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如果遇到「shcool bullying」該怎麼辦:

  

1)勇敢地直視對方的眼睛,並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老師知道了會批評你的」。(Tell them to stop.)

  

2)逃離現場,不要讓他們得逞。(Walk away).

  

3)跑不了的時候,保護自己,不提倡正面反擊。(Protect yourself.)

  

4)告訴老師或者你信任的長者,尋求幫助不是軟弱的表現。(Tell an adult you trust.)

  

5)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負你的人去一些私隱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6)和信任的夥伴在一起,結伴同行。(Stick together.)

  

7)尋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校園,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欺凌卻苦無尋求解決管道,受害學生將以何種眼光看待社會呢?

期待校園的每個角落,不再有欺凌,還給孩子一個純真快樂的成長園地!

  

防患未然,社會和學校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紀錄片 《科倫拜校園事件》。

本文來源:美國校區資訊/未來網新聞/中青報/以及網絡等等;編輯:看美帝的

問對教育原創教育創新學校案例(回復「轉載」即可獲得授權):

在北京,有所學校,孩子們放假都不願意離開……

四川有所職業學院,完全超出我們對職業學校的想像……

在石家莊,有一所公立小學,從不談變革,但變革正在發生……

沒有校園,沒有固定課程,沒有年齡和國籍限制,這是一所世界性的學校……

成都,有所公立小學,為你,千千萬萬遍……

秦嶺深處,白雲之上那家小小書院, 又學中醫又射箭……

不能改變學校,那就改變教室,讓它們像家一樣……

讓建築與兒童對話:芬蘭Arkki學校不僅僅有1300個小時的建築課……

建築即教育,今天帶你探訪臺灣幾所特色小學

這幾個年輕人吊炸天,為了美感,竟然把小學課本改頭換面

(50本雜誌+1本書+6套《學會生存》教育格言絕版書籤=350元)


從2004年的《教師之友》到2015年的《讀寫月報 新教育》,兩份雜誌的文章,歷經十餘年,讀來依然不過時,依然有切膚之痛,有富於教育含金量的故事,有名師和草根的爭鳴,有教師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奇妙旅程,有沉甸甸的回憶和閃亮的智慧……如江蘇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先生所言——

《讀寫月報 新教育》,你的真名是掌上師範學校。

雜誌的文章總被提起,頑強地被提起!那些文章若干年後依然精彩而耐讀!

 因雜誌均為絕版,數量不齊,在淘寶「問對書店」或「問對書店」微店拍國慶節大禮包(50本雜誌+1本書+6套《學會生存》教育格言絕版書籤=350元)(包郵), 贈品有限,送完為止。

購買方式1:掃描二維碼進入問對書店


購買方式2:掃描二維碼進入問對淘寶店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

相關焦點

  • 《少年的你》直面校園霸凌,看看歐美國家都是怎麼做的?
    解決「校園霸凌」這個問題,絕不能只依賴於學校一方之力,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美好和睦的校園環境,需要學校和家長的雙方努力,才可能實現。世界上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最好的國家是美國。美國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加強立法,把霸凌的定義逐漸降低標準。2015年3月,美國蒙大拿州通過了反霸凌法。至此,美國50個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
  •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荷蘭各界攜手應對,共建和諧校園
    同時,由於學校缺乏對該類少數群體的保護,他們在體格、人數上都處於弱勢地位,因此更容易成為霸凌者的目標。 大部分的校園霸凌者是為了提高他們在學生群體中的地位而霸凌他人。許多霸凌者缺乏一定的共情能力,他們通過霸凌行為獲得快感與刺激感。還有的霸凌者曾經也是受害者,心理上的壓抑與自卑驅使他們走向霸凌他人的道路。
  •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怎麼破?看看各國開出的「反霸凌」藥方 附《反霸凌家長指南》
    來源: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任何家長都不願意自家孩子被霸凌,或者成為霸凌他人的孩子,但事實上很大比例的孩子會牽涉到霸凌事件中。
  • 《科倫拜校園事件》論美國人是如何「作」死自己的
    這是一部探討美國槍枝管控和暴力起源的紀錄片,影片的拍攝背景是1999年4月20日在美國科倫拜中學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
  • 深度 | 從紀錄片到數據,這些研究告訴你:面對霸凌該怎麼辦?
    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通過講述科倫拜校園槍殺案的背景、環境以及公眾對事件的反應,思考慘案的原因,探討主流文化,如:重金屬文化,暴力影片、父母、電子遊戲、南方公園、電視、娛樂節目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影響。 以前有種觀念認為,霸凌者多是失敗者,他們無法在學業上勝出,選擇通過霸凌展示力量,以獲得成就感。相關研究則發現,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霸凌者中的許多人並非學業受挫者,反是學校裡的明星學生——《失控的校園》即為一例——他們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通過霸凌來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影響力。
  • 柳州一小學生被校園霸凌,校長被免職!如何反霸凌?
    近日,一段廣西柳州的小學生遭到校園霸凌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四個男孩輪流對一名男孩拳打腳踢,用拖鞋抽打,甚至點燃的鞭炮放到他的衣服口袋裡。被打的男生最後跪在地上,一直哭泣。據了解,被打的男孩小胡與四個欺凌者均為同校學生。
  • 米脂慘案後,這份「反霸凌指導手冊」每個家庭都值得收藏!
    在日本、美國等世界很多國家,校園霸凌都是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題材,以傳達其負面影響,反思霸凌事件中學生、老師、家長甚至整個教育體系的眾生相。在中國,校園霸凌一直被視為「只要不出人命就不算大事」的「常規存在」。只在最近一、兩年,由於惡行事件頻出,校園霸凌才開始被重視。北美對校園霸凌的定義相對更嚴格嚴謹,處置也更強硬。
  • 韓國藝人校園霸凌事件的羅生門
    2014年上映的電影《韓公主》是由2004年真實發生在韓國密陽的校園群體性暴力事件改編,當把人們忽視的校園陰暗面擺上了臺面時,很多人坐不住了。然而,大家別忘了,影視作品無論是否來自真實事件,都或多或少有生活的影子。韓國影視圈從不避重就輕,他們喜歡把現實事件搬上大熒幕,以此作為警醒。
  • 《悲傷逆流成河》:在你的少年時代,是否遭遇過校園霸凌?
    《悲傷逆流成河》劇照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暫不論其它,僅從填補中國電影在校園霸凌這一社會題材上的空白來說,《悲傷逆流成河》確實做到了。「校園霸凌」這個詞其實是近幾年伴隨著一起起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新聞才得以普及的。
  • 小戲骨陶奕希被霸凌,校園霸凌難以止休
    同時也意識到,校園霸凌並不是挑人的,所有人都可能被校園霸凌,不管你是學霸還是明星。原答主的文採斐然,將霸凌描述得很「文學化」,反而淡化了這種霸凌的惡劣。在我看到豆瓣拉踩小組的相關帖子時,意識到了有時候因為被提及的次數很多,有時沒有實感的「校園霸凌」背後到底是多麼惡劣。
  • 校園霸凌:根本原因是不理解什麼是「惡」
    日趨嚴重的校園霸凌案件不僅存在於我們國家,其他國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嚴重到將其拍成了紀錄片和電影作品。日本有一個紀錄片,叫《日本校園欺凌暴力事件》,講了一個初三男孩被霸凌至死的真實案件。校園霸凌出現的根本原因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霸凌?同學間偶爾出現爭執和打鬧並不能算作「霸凌」,所以也要注意避免對某些比較頑皮的孩子貼標籤,用有色眼光去定義一般的衝突事件。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惡,校園霸凌出現,根本原因是孩子不理解什麼是「惡」。
  • 科倫拜槍擊慘案20年後,槍殺13人的美國高中生竟成為青年偶像?
    自此這起事件成為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前,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但更為不幸的是,「科倫拜」只是更多類似校園血腥事件的開始。雖然哥倫拜校園槍擊案發生時,Pais根本還沒出生,但聯邦調查局探員發現,她過去曾經在社群網站上對該校園槍擊案兇手表達過迷戀,且過去一周的「行為和言論」引發警戒,包括在網路上詢問如何購買槍枝,以及表達自己對生活厭煩等。事實上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此前74起校園槍擊或襲擊事件中,嫌疑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科倫拜」槍擊案的影響。
  • 關於校園霸凌
    按常理來說,凡事有因才有果,可校園霸凌大部分是沒有理由的,然而,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霸凌的方式也很多,也許被霸凌的孩子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被盯上。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過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效應,指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任聽擺布的行為,一些孩子被霸凌時如果父母教育得當,老師處理得當,孩子會告訴父母和老師,繼續尋求他們的幫助,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 香港校園霸凌世界第一,現實比電影更可怕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沒本事被欺負的人,和有本事的壞人。」這是在六月份先行版預告片裡小北說的話,但在正片中並沒有放出來。我想,這真實地說出了這個少年對世界的理解,和在校園中真實存在的「欺凌食物鏈」。青春的校園生活本該是充滿燦爛的笑容、年輕的生命、美好的未來,但所有的一切正在被逐漸蔓延的校園欺凌蒙上了一層陰影。
  • 熱播韓劇《頂樓》不僅僅有狗血,還揭露校園霸凌事件!
    近期,韓國演藝圈被爆出多項有關藝人涉嫌「校園暴力霸凌事件」,因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爆料,鬧得沸沸揚揚,同時部分被爆料的演員所出演的作品正熱播中,讓不少民眾們感到憤怒,引起了不少爭議。#韓國校園暴力霸凌事件延燒中有關校園暴力事件,最初是在體壇界排球隊的雙胞胎姐妹 - 李多英和李在英被爆與隊內隊員金軟景不合後,發生了超大的反轉。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和很多學校管理者一樣,多年的管理經驗讓我曾一度因自己能預見並有效處理、暫時遏制校園霸凌而沾沾自喜,看完這本書後卻為自己只知道處理霸凌者而從未研究、關注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受到的心理創傷對他們一生所產生的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而深深自責。
  • 校園霸凌:那些被踐踏的少年
    沒錯,校園霸凌帶來的不僅是肢體上的傷痛,更是一顆顆被扭曲的心靈。早在2014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指出,美國5歲到12歲的學生中有超過20%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被霸凌。而在英國,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2017年5月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的「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上,也發布了最新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 湖北孝感發生一起事件,校園霸凌再次上演,結局令人不安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屢屢發生,很多暴力場面很難想像,未成年人如何在校園保護自己,成為社會大眾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最近,在湖北孝感某中學再次上演校園霸凌事件,場面令人痛心,結局令人不安。近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市某中學發生了一起校園霸凌事件。從視頻中我們看到,身穿粉色上衣的女生被其他多名女生堵在學校廁所裡,輪流對其扇耳光,這一幕場景不敢想像居然是中學女生所為,場面令人氣憤。據了解,這起霸凌事件的起因是被欺負的女士和班內的一名男生走得很近,引起這些女生們的不滿。
  •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怎麼能更好應對校園霸凌?
    根據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IS)發布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遭受霸凌,受霸凌行為影響的孩子遍布所有地區,無論地域和國家收入水平。2003年底,浙江大學心理系教授鄭全全的課題《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顯示,有49.2%的學生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有87.3%的學生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 抵制校園霸凌,呼喚陽光教育,莫讓「天使」變「惡魔」!
    01看清校園霸凌,拒絕傷害別人2016年12月,北京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經文章《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在網絡上發酵,引發社會熱議。校園霸凌常常是毫無理由的,初中時期有同學經常當眾嘲笑她胖,還拿走她寄給老家朋友的信並在班裡公開朗讀,甚至還在她喝的可樂裡放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馬思純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了下去。每個孩子都可能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參與者,可能是霸凌者,也可能是被霸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