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師,教書育人;生,尊師重道。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
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公私分明、人格平等。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
當教授不使喚學生幹私事
迄今已培養出26名教授弟子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陽教授是太陽能電池行業聞名遐邇的「學術大牛」。他告訴新華社記者,在他看來,當教授最重要的不是做科研,「是想教書,喜歡帶學生,喜歡教學生,心裡有學生」。
心裡有學生,指的是學生利益和前途;教授對學生好,是在教學和研究領域。楊陽教授說,美國師生關係比較公私分明,是一種職業關係。老師應儘量避免幹涉學生個人生活。
「學生是學生,不是勞力」,這在師生關係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美國科研領域有句話:「老師給你工作,你替他工作。」但這是指有合同規定有報酬的工作。
楊陽教授說,如果與學術研究項目無關的話,學生不應給導師打雜或者在導師的私人公司幹活,導師也不應該扣住學生的成果不予發表。「老師不能用個人意願影響學生的個人前途,這是不道德的。」
學術成果署名,對學生也要公正、公平。在科研領域,按照國際慣例,指導學生論文的教授通常把名字署在最後,名後帶個*號並留下通訊方式,也即「通訊作者」。
學生則根據各自貢獻排名,「(師生)事先會討論好」。楊陽教授說,當然,能夠這樣做,得益於美國對教授有一套相對健全成熟的科研評價體系,這是導師能夠給予學生足夠認可的重要保障。
有健康的師生關係,才能有健康的實驗室文化。楊陽教授說,他的多數學生想當教授,也有學生計劃畢業後依靠實驗室的技術開公司,他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願望幫助確定研發方向。
他的實驗室講究團隊工作,鼓勵學生接受挑戰、自我挑戰;學生們互相討論、鼓勵,而不是看見問題繞開走。作為教授,還要容許學生犯錯後多次嘗試,從中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建立這樣的實驗室文化,看著它生根發芽,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成就。」
另一方面,楊陽教授說,搞科研是件辛苦事,不可能像上班族「朝九晚五」那麼規律。實驗一旦開始做,就可能十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停不下來。而且,教授需要在學術上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既鼓勵學生擁有國際視野和未來願景,也給予他們適當的壓力和挑戰目標。沒有挑戰就沒有成果,學生也應付不了今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