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愛情應當「不遇天人不目成」

2020-12-22 思安瑣記

01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於民國,歷經磨難;遠離故土,傳道受業;心繫家國,榮歸故裡;一世高潔,與詩為伴。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葉赫那拉氏後裔。父親任職於中國航空公司,母親和姨母都是老師,外曾祖母是一位詩人,出過詩集。年少時,葉嘉瑩跟隨自己的姨母學習古詩、古書,自小接受家庭的詩禮教育。

本來養尊處優的葉嘉瑩,卻在少年遭遇死生變故。戰時,父親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母親抑鬱病倒,在天津接受手術時不幸染上敗血症,在回程的火車上去世,那時葉嘉瑩剛剛考入北京輔仁大學。

悲痛萬分的葉嘉瑩,寫下八首《哭母詩》,句句誅心,字字含淚。"葉已隨風別故枝,我於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

正值青春的姑娘,如遭變故,一夜堅強。晚年,葉嘉瑩自己作詩有雲"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02

"不遇天人不目成"

談到愛情,葉嘉瑩認為自己沒經歷過真正的愛情。大學時,她沒有戀愛經歷,雖然自中學開始就有人向她表達好感,她卻沒有心動。她認為,愛情當如呂碧城的詞中所說"不遇天人不目成"

其中"目成"二字出於楚辭《九歌》"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滿堂美人這麼多,唯獨我與你目光相遇時,心為之所動。

"不遇天人不目成"也就是說遇不到合適的人,看不到我們喜歡和仰望的人,那是無法真正心動的。葉嘉瑩心中的愛情理想如此這般。

由於當時對愛情很懵懂,她認為,當時丈夫為了追求自己常從外地趕來看她,致使弄丟了工作。於是,出於一絲同情和過意不去,答應了對方的追求。所以雖然自己結婚生子,但實際上,她內心卻沒有經歷"不遇天人不目成"那般心動。

03

"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

葉嘉瑩一生過得並不坦途。結婚後,隨丈夫到達臺灣。時局動蕩中,丈夫背負莫須有罪名入獄。葉嘉瑩也險些入獄,念在她家中尚有襁褓嬰兒要餵養,且個人只懂得讀詩,不懂政治,當局才放了她。

無家可歸的葉嘉瑩寄宿在親戚家中,一邊撫養孩子,一邊教書。丈夫被釋放後,性情大變,脾氣暴躁,丈夫得知第二個孩子是女孩時,竟然轉身離去。平日裡更是打罵孩子,婚姻生活變得煩悶無趣。終於,她得到機會前往美國、加拿大教授詩詞,才得以從無奈的婚姻中解脫出來。

葉嘉瑩將對古詩詞的熱愛投入教學之中,雖然她英語沒有那麼好,但是國外的學生卻感受到了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感受到了她的熱情,她很快得到了國外學校的認可。

事業如日中天,命運又與她開了一個玩笑。大女兒和女婿在加拿大遇到車禍,不幸離世。50多歲的葉嘉瑩再次遭遇至親離去,無疑一記重創。

1974年,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後,她立刻下定決心選擇回國,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她深愛的詩詞教育事業,並在2003年定居南開大學,歸根祖國,彌補曾經的去國離鄉之苦。

晚年的葉嘉瑩回憶往事,她說"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經過挫折,都是過得很順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們都希望有平靜的生活,但往往生活並不遂人願。經歷挫折、苦難之後,人們可能會對生活更感恩,對生命更敬畏,對人生更敬重。我們肯定不希望經歷患難,但我們也不願被它擊倒。

經歷重重磨難,葉嘉瑩回首,提到"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打破"小我"的局限,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葉嘉瑩曾說,自己並不是為了名利教授詩詞,而是出於對詩詞真心的熱愛。詩詞曾經是她艱難歲月時的陪伴和慰藉,更是在品格形成上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年輕人不能體會和了解,是十分可惜和遺憾的。所以,葉嘉瑩全身心投入教學與詩詞傳播,只為更多人能夠感受古詩詞帶給人們的生命之力。

04

「古人的詩,是有生命的」

葉嘉瑩一直提倡應該從幼兒就引導孩子吟誦古詩。中華文明五千年,大浪淘沙,用文字記錄著流傳下來的詩詞,那都是古人智慧的精華作品。

葉嘉瑩提到"真正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他的詩,用自己的生活實踐他的詩",古人的詩詞,是作者們人格、品行、德行、理想的流露和體現。

吟誦詩詞,仿若與智者先賢的對話,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若能感悟詩的靈魂,詩的生命,那麼我們自己的修為也會得到提升。

杜甫詩中有雲,"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宋玉,一位中戰國時期的詞人,被唐代杜甫寫入詩句,稱為"吾師"。杜甫憶古人而詠志,訪古蹟而抒懷。宋玉一世才華,仕途終不得志,其中憂鬱亦被後世杜甫所感同身受。這也足以說明,至情至性深處是神交共鳴,這種傳遞是詩詞的魅力,也是文字的能量。

鍾嶸有言,"使貧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人們貧賤的時候不愁苦,獨處的時候不覺煩悶,無論何時都能夠保持一種心境的平和,這便是吟誦詩詞的益處。

現代,很多人沒有這樣的修養,沒有詩的感動,沒有詩的共鳴。所以,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取得成績就會得意忘形,有了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還會忘乎所以、驕奢墮落,嚴重的話還會步入迷途,斷送前程。

但是我們看,如果讀詩、懂詩,能夠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華,時刻自修、處處自省,方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處世而不亂,入世而不雜。

葉嘉瑩先生一生與詩為伴,一世與詩相依。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在國內國外多地教書,教學生涯超過70年,桃李天下。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2016年3月25日,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如今,葉嘉瑩先生96歲高齡,累計向那南開大學捐獻3568萬元,用於教育事業。

董卿曾評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詩詞存在於苦難,詩詞承載著苦難,就如同葉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聲低吟的長詩,充滿著聚散離合各種悲歡,但是最終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愛和希望」

所以,讀詩吧。

相關焦點

  •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這部片子只是拋磚引玉,啟發更多人去了解葉嘉瑩先生近百年的人生沉浮、學術成就,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那麼這部電影的意義就非常深遠了。陳傳興為紀錄片做題,用了唐朝詩人於良史的一句詩:「掬水月在手」。對此,葉嘉瑩說,導演起的「掬水月在手」很有詩意:捧起水來,水裡有月亮的倒影;但那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水中的一個影子。葉嘉瑩是誰?
  • 葉嘉瑩的"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如何理解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平,她是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裡長大的,上小學之前,幾乎不出大門,父親教她認字、背唐詩,精於古典文學的伯父是她詩詞的啟蒙老師。要知道,葉先生已經九十幾歲了,她說過「中國人在100年前都還是吟誦的。」而葉先生的志向,就是「把真正的吟誦」傳承給後人。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雖然一生與詩詞為伴,殊榮無數,但她的現實生活卻沒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樣文雅輕鬆,而是歷盡坎坷磨難,可以說是,「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她在書中寫道:「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對於自己的一生,她已經有了最好的註解。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學啟蒙。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北平淪陷。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南下,杳無音訊。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如今已經96歲葉嘉瑩說。 「正如英文片名『如染匠之手』,葉嘉瑩先生流轉波折的一生早已與詩詞融為一水;本片也不同於普通紀錄片『講述-接收』的模式,而是用深遠的視覺與聽覺元素將觀眾引入葉先生的精神世界。
  • 她裸捐3600萬,她是「詩的女兒」,她一世多艱卻依舊「寸心如水」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就像是風中的蘆葦,而不是一棵大樹。她的弱德之美,是一種堅持,而不是一種徹底的屈服。就像風暴中的竹子與細草,風暴過去還是一樣活著。」陳傳興這樣描述葉先生給他的感受。如王國維所講,「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漂泊離亂的苦難,伴隨了葉嘉瑩的一生。亦如陳傳興所說,這是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獨》,呈現的是一個女人的百年史。
  •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的10個關鍵詞
    因為像杜甫這個人,他的詩忠愛纏綿,很了不起,可是這個人好像古板一點;李商隱詩我一直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我可以欣賞,但是李商隱這個人又太憂鬱了一點;所以想來想去辛棄疾這個人不但詞寫得好,而且這個人在生活上也是個很有情趣、很有辦法的人。你看他寫的詞裡面,他所居住的地方,要栽什麼花啊,種什麼樹啊,什麼地方蓋房子,什麼地方開窗子都安排得多好!我當然願意跟稼軒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
  • 張靜:葉嘉瑩是那「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張靜才知道,葉先生晚上起夜,不小心坐空了摔在地上,導致左鎖骨骨折。先生覺得凌晨打電話很不禮貌,一直堅持著等到早晨7點才打電話。骨折多疼啊!但每一個人表達疼痛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會長籲短嘆,有的人會通過閱讀、創作來排解肉體心靈上的疼痛。葉先生白天做完手術,晚上疼醒了,她說:「張靜,把報紙拿來,我要看一下報紙。」她不願意讓任何時間白白虛晃過去。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葉嘉瑩:諸生與我共生痴
    遂步履生風走進圖書館,不必檢索便輕車熟路找到《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歌》,書裡有不同人留下的不同筆記,當我發現兩年前的我的筆記時,忽然悟到:廣樂鈞天世莫知,伶倫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鯨有夢思。明月下,夜潮遲,微波迢遞送微辭。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
  • 《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那時香山還是野外,給母親送葬用的是馬車,葉嘉瑩忍不住悲慟,又寫了一首小詞《憶蘿月》:蕭蕭木葉。秋野山重疊。愁苦最憐墳上月,唯照世人離別。平沙一片茫茫,殘碑蔓草斜陽。解得人生真意,夜深清唄悽涼。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此後,葉嘉瑩與伯父、伯母及兩個幼弟一同生活。她一下子長大了,懂得了責任是什麼。淪陷區物質條件艱苦,度日很是艱難。
  •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
    隨遇。」隨緣、隨喜十個字,詮釋了隨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境界。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懼怕意外,更不擔憂未來。就像寫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的葉嘉瑩先生,她這一生,17歲經歷喪母之痛,24歲遭受牢獄之苦,52歲白髮人送黑髮人。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她的生活也同樣是波瀾壯闊的:生於1924的北平,走過南京又去臺灣,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數十載……正如《掬水月在手》的海報上所寫的,葉嘉瑩的人生「一世多艱」。影片中提起往事,葉嘉瑩只是輕輕一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就帶過了上天給她的磨難,也謙虛地為自己在古典文學上的成就找了一句「託詞」。「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王國維認為,離人、孽子、徵夫、思婦具有「真感情」,他們的肺腑之音即是絕妙的詩,其原因不在別處,正是因為這些人在人生痛苦的漩渦中深刻體驗了苦難。
  • 葉嘉瑩:天以百兇而成一詞人
    在陳傳興看來,葉嘉瑩最為合適,她是詩與存在的完美詮釋,有了《掬水月在手》,《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才能合稱「詩人三部曲」。因為這不僅是房子的名字,還是葉嘉瑩每個人生階段的契合。房間裡的葉嘉瑩耄耋之年已至,但精神上,還是一個年輕人,一個對生命,對世事,有極大熱情的人。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對話中國詩詞大家葉嘉瑩
    素貧賤,行乎貧賤」;沒有完美的愛情,她選擇坦然面對,稱之為「不遇天人不目成」;面對生死,她樂天而知命,「行乎其所當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孔子所言「仰不愧於天,下不怍於人。知我者其天乎?」是她的人生觀。
  • 《寶蓮燈前傳》:淺析楊戩寸心感情,一部十分寫實的魔幻愛情劇
    ,從小就活在以天庭為尊的教導下,寸心的存在代表著天宮的正統觀念,但是她卻為了楊戩屢次觸犯天條,以至於西海放棄自己,自己無家可歸。楊戩曾經說過寸心不是不懂他,只是想讓他按照她的想法來做。在兩人和離,寸心回到西海後,終於放下了執念,心平氣和的面對楊戩。當楊戩的兄弟、師傅都拋棄了楊戩,認為他殘害百姓時,只有寸心懂他,知道他是真正心懷三界的人。在楊戩遭到天帝質疑時,是寸心出來頂罪說偷挖溝渠救百姓的是她。在聽到玉帝要殺寸心時,楊戩第一反應是槍指天帝,逼其收回成命。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 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