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裸捐3600萬,她是「詩的女兒」,她一世多艱卻依舊「寸心如水」

2021-01-10 新聞晨報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對於生命的有限,有一種急迫感。因為到底這些詩人都是詩的精靈,幾千年的精靈,透過他們來訴說、來寫作,來對著他們同一個時代的人吟誦他們的詩作,是一件有深遠意義的事。我急切地想要留住這些……」

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千百年來流轉在中國的土地上,根植於人們的精魂中,構建起屬於國人的詩詞宇宙。

百年來,一位「穿著裙子的士」,在動蕩流離中被詩詞拯救。而詩詞,又在她如唱如訴的吟誦中,一筆一字的註解裡,重新復活。

如今,透過臺灣導演陳傳興的目光,葉嘉瑩的百歲一生被搬上了大銀幕。它講述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獨」、古典詩詞的千年傳繼,為觀眾還原了一位真實的「詩的女兒」。

漂泊離亂歸原鄉

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這些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上映,作為臺灣著名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的終曲,歷時三年,拍攝了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命片段。

葉嘉瑩出席電影《掬水月在手》放映活動。宗琪琪攝

緣於這個契機,葉嘉瑩再次被各個媒體廣為報導。而上一次她的名字這樣密集出現,還是因為去年「葉嘉瑩先生再次給南開大學捐款」的熱搜。

前後兩次,葉嘉瑩為回國後所任教的南開大學累計捐出了3600萬元,設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這是她個人的畢生積蓄,包括了她變賣天津和北京兩處房產所得,以及版稅和稿酬。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就像是風中的蘆葦,而不是一棵大樹。她的弱德之美,是一種堅持,而不是一種徹底的屈服。就像風暴中的竹子與細草,風暴過去還是一樣活著。」陳傳興這樣描述葉先生給他的感受。

如王國維所講,「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漂泊離亂的苦難,伴隨了葉嘉瑩的一生。亦如陳傳興所說,這是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獨》,呈現的是一個女人的百年史。

1924年,中華民族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葉嘉瑩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的一個書香世家。雖生於亂世,卻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葉嘉瑩名字中的「葉」來自「葉赫那拉」。白先勇評價葉先生身上擁有一種「天生的華麗」,笑言「可能就和她葉赫那拉氏的血統有關係」。

初二那年,七七事變爆發。葉嘉瑩清清楚楚聽到了盧溝橋的炮火聲。爾後,年少的她經歷了喪母之痛,一連寫下八首《哭母詩》。葉嘉瑩在輔仁大學國文系就讀時,開始師從詩詞大家顧隨先生,從此與詩詞有了更深的情愫。

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年,葉嘉瑩與丈夫結婚,並隨之前往臺灣。「那時候我以為很快就可以回來,所以隨身只帶了簡單的行李。」想不到,這一走,卻別離故土幾十載。

在臺灣的那些年,葉嘉瑩並未得到丈夫的呵護。丈夫被捲入「白色恐怖」下獄後,她一邊獨自撫育女兒,一邊執教研究。1952年起,葉嘉瑩開始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等高校執教,白先勇、席慕蓉等一批現代著名作家、詩人成為葉嘉瑩的學生。

葉嘉瑩嘆,「人生如夢」。

上世紀60年代,葉嘉瑩從臺灣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講學,與哈佛大學著名的漢學家海陶瑋教授合作研譯中國詩詞。至上世紀60年代末,葉嘉瑩到加拿大溫哥華,成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教授,生活才漸趨安定。

1976年,奢望安度此生的葉嘉瑩再次頂頭撞上大不幸,她的大女兒與女婿在一次車禍中罹難。葉嘉瑩含淚寫道:「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喪女錐心後,葉嘉瑩開始尋求還鄉之路。

1978年,葉嘉瑩申請回國教書,此後,她受李霽野邀請來到了南開大學。葉嘉瑩將安葬在加拿大的父親骨灰亦帶回了故土,「他一定想回國來的」。

在她的長詩《祖國行》裡寫道:「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

之後的幾十年間,葉嘉瑩以詩為約,共與中國求詩若渴的年輕人們,一道探索古典美的殿堂。「我要把自己一生交給詩詞。」

男性的詩詞宇宙裡

「穿裙子的士」百年承繼

在陳傳興的眼中,過去中國的詩詞,是屬於男性的宇宙。

「從花間詞開始,詞裡的男性假借女性口吻來說、來寫,展示出男性另外一個世界裡面陰柔、比較雙性的一面,透過這個東西可以擺脫掉原本在現實世界、經驗世界裡面要去承擔的『我是一個士大夫』『我要正經八百』的東西,整個就放開了,情感就更加流露、更加自由了。而過去的幾千年來,中國的女性是不用去承擔所謂的龐大的、士大夫的那些社會責任的。」

「但葉先生,剛好把這個糅合的過程整個顛倒過來,是一種哥白尼式的革命,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男性不再是詩詞宇宙的中心。所以她真的做了一個很大的開創,所以我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在這個《百年孤獨》中,中國幾千年來的詩詞重新改寫。」陳傳興說。

在拍攝中,陳傳興說他看到了葉先生身上非常陽剛,甚至可以說是雄偉、雄渾的一面。「如果去細讀一下葉先生的詩詞,事實上她的詩詞裡是有這一份的雄渾。特別是她在回國後寫的《祖國行》,裡面就可以感受到她有一種家國的、很龐大的情懷在。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數的,因為我們一般讀到中國少數幾個女詞人,大部分都是比較溫婉的。」

葉嘉瑩寫詩詞,更承詩詞。詩詞,就是她面對苦難的庇護所。

葉嘉瑩。韋承金攝

《掬水月在手》裡有一個細節。在哈佛的圖書館裡,葉嘉瑩擁有了一片自主的書海天地。圖書館閉館後,仍能工作到深夜。也是在異國的圖書館中,葉嘉瑩潛心研究王國維,直至「我竟會有一種靜安先生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覺」。

所以才有人形容,葉嘉瑩一生都在和詩詞談戀愛。

全情投入的研究,讓葉嘉瑩將歷史用詩詞串起,將美和善內化於心。讓無數的大家也好,普通學子也罷,都追隨著葉先生那獨一無二的吟誦聲,心緒跌宕、婉轉情迷,沉浸在詩詞的訊息裡。

臺灣作家陳映真回憶:「她能在一整堂課中以珠璣般優美的語言,條理清晰地講解,使學生在高度審美的語言境界中,忘我地隨著葉教授在中國舊詩詞巍峨光輝的殿闕中,到處發現藝術和文學之美。」白先勇也說,他是逃掉了其他的課程,擠進教室去聽葉嘉瑩先生的課。

葉嘉瑩曾說:「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因而,無論是漂泊的日子裡,還是歸鄉後,葉嘉瑩一直在播撒著中國詩詞的種子。

「葉先生對這個時代所投下的重大影響、貢獻,後代人可能會比我們這些跟她同一時代的人看得更深。隨著時間的拉遠,隨著不被時代既有的經驗世界所影響,她將影響更多的人。」談及葉先生對中國詩詞的意義,陳傳興如是說。

百年今生,千年承繼。雖然「一世多艱」,依舊「寸心如水」。

透過「電影的詩」

留住詩歌的精靈與海上的遺音

大多數人認識陳傳興導演,是因為「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很早前,陳傳興就有了拍攝葉嘉瑩紀錄片的念頭。2016年,遲遲找不到投資方的他,深感此事不能再拖,遂拿出自己的積蓄開始拍攝。

得益於此,無緣面聆葉嘉瑩先生詩詞課的年輕人們,透過大銀幕上一首「電影的詩」,窺見和體悟葉先生人生一二。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歌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如霧起時》談的是「詩和歷史」,《化城再來人》談的是「詩和信仰」,在第三部曲的時候,陳傳興回溯到詩詞更為本質的層面:通過葉先生和詩詞共榮共存的關係,來探討「詩和存在」的問題。

「從我自己的所知裡面,用所謂的電影這種語言,用現當代人已經習慣的影音媒材,希望能夠把我關心的課題,我自己的思考,零零碎碎地講出來。」陳傳興說,這是他拍攝一系列文學紀錄片的初衷。於是,包括鄭愁予、周夢蝶在內的「精靈」,都這樣被影音記錄了下來。

陳傳興曾喟嘆,惋惜的是,像錢鍾書、楊絳、張允和這一代,這麼偉大的學人、作家,都沒有留下這種影像。張愛玲的著作,電影拍了好多,可張愛玲自己呢?

「我對於生命的有限,有一種急迫感。因為到底這些詩人都是詩的精靈,幾千年的精靈,透過他們來訴說、來寫作,來對著他們同一個時代的人吟誦他們的詩作,是一件有深遠意義的事。我急切地想要留住這些,如果他們不在了,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去理解。如果能夠留下片言隻語或者零碎的影像片段,那不是更好嗎?」

詩歌的精靈,被葉嘉瑩留在了研究裡,也被陳傳興留在了影音中。

葉嘉瑩。吳軍輝攝

而看向更遠的未來,他們真正想要留住的,是海上的遺音。

影片中,葉嘉瑩講起「藍鯨可以隔洋傳語」。她說,「老去餘年更幾多」,還不知道能活幾年,也許就是旦夕之間的事情。就教大家吟詩,她覺得要把它傳下去,所以「剩將餘世付吟哦」。她說「遙天如有藍鯨在」,留下的這一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有一個人,會聽到,會感動,現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沒關係。

如果有一人聽到,便足矣。

「海上的藍鯨,隔著幾千公裡傳遞聲音,其實也是傳給來世人。這也是詩詞美的地方,詩詞的精神所在,它是跨時空的,它是超驗性的。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把詩的地位提到那麼高,放在思想殿堂裡面的原因。」陳傳興說。

在《掬水月在手》的北京首映禮上,影片出品人廖美立憶起了一件小事。她說,葉先生在參加一個活動的前一晚突然說:「隔天我不能出門,因為我擔心明天會下雨,那樣我會生病,我一生病就不能工作了,可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我的吟誦(工作)還有好多東西沒有做完。」

這一年,葉嘉瑩96歲。

(原標題:葉嘉瑩:「詩的女兒」的「百年孤獨」|草地周刊)

相關焦點

  •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影片導演陳傳興坦言,如果沒人看這部影片他會很難過,有人看那就是對詩的散布、普及。他希望這部影片能讓古典詩詞的火焰再一次被點燃,至少那個火苗不能滅。的確如此,多年來傳統文化呈式微之勢,能有這樣一群人願投資、費功夫去拍攝我們的文化大師實屬不易。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 葉嘉瑩: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愛情應當「不遇天人不目成」
    01「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於民國,歷經磨難;遠離故土,傳道受業;心繫家國,榮歸故裡;一世高潔,與詩為伴。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葉赫那拉氏後裔。
  • 96歲裸捐3568萬:她才是中國真正的名媛
    又或是她變賣房產,向南開大學「裸捐」3568萬的樸素大方,慷慨無私。 丈夫因為政治問題入獄3年,而她帶著未滿周歲的女兒寄人籬下,用做家務去換得一處棲身之地。 後來,她找了一份在私立中學教語文的工作,獨自撫養女兒,等待丈夫歸來。
  • 96歲的她,裸捐3658萬:我有中國詩詞作伴,我不孤單
    2019年,「95歲葉嘉瑩裸捐3568萬元」 的熱搜,讓一位低調的老人突然火了。她是誰?為何這麼有錢?又為什麼捐出去?葉嘉瑩,一名樸素的教師,賣掉家中房產,來支持中國文化研究。她被人尊稱為 「葉先生」。先生,是民國對知識分子最高的稱謂。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她生逢軍閥混戰,求學於亂離之年,歷經政治動蕩,漂零半生,卻始終秉持儒家傳統士的品格和持守,心懷「修辭立其誠」的不二法門,在詩詞中化煉精神,傳道授業。「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如今已經96歲葉嘉瑩說。
  • 「詩的女兒」的「百年孤獨」
    而詩詞,又在她如唱如訴的吟誦中,一筆一字的註解裡,重新復活。如今,透過臺灣導演陳傳興的目光,葉嘉瑩的百歲一生被搬上了大銀幕。它講述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獨」、古典詩詞的千年傳繼,為觀眾還原了一位真實的「詩的女兒」。
  • 94歲時向南開大學裸捐2000萬,她是中國最後一個穿裙子的先生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一世多艱,寸心如水。」這是葉先生所寫首詩裡的開篇兩句。曾經有一個人,從姓名中解構出她的性格和命運,說她柔韌如水,受到外界束縛時,可以暫囿於杯中,解脫無拘時,亦可如大江大河般波濤滾滾一往向前。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可以說,苦難伴隨了葉先生的一生。
  • 94歲裸捐1857萬!她是中國最後的女先生,一生坎坷無人知
    很快,她就到一所私立女中謀得了職位。姐姐、姐夫不給她照看女兒,她索性把女兒帶到課堂上去。一上課,丟給女兒畫筆和白紙,讓她畫畫。有時女兒要上廁所,她只好對學生說聲抱歉。整整三年,葉嘉瑩一個人撫養女兒。在精神上,她有了更大的蛻變。再多的苦,她都能吃,旁人再輕蔑的眼神,她都能承受。整整三年,她在窘迫的生活中,為自己造了一身鎧甲。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她是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也是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雖然一生與詩詞為伴,殊榮無數,但她的現實生活卻沒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樣文雅輕鬆,而是歷盡坎坷磨難,可以說是,「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她在書中寫道:「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對於自己的一生,她已經有了最好的註解。
  • 隱忍家暴57年後,她賣掉北京祖宅、裸捐3568萬: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作者:木棉姐姐來源:木棉說 ID:mumianshuo近期電影院裡評價最高的電影,大概就是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了。一上映就獲得了8.2的高分,媒體報導不斷,朋友圈裡的「自來水」也不少。作為一部看起來很「高冷」的紀錄片,能夠獲得這樣的關注,著實讓人意外。但看過電影後,你會明白這部電影能「火」起來,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這是關於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故事。她上一次出現在新聞裡,是去年變賣了北京祖宅,給南開大學捐了1711萬,用以資助迦陵基金會,傳承中國古詩詞文化。
  • 揚子晚報:她曾寫下8首《哭母詩》10首《哭女詩》
    看得出來,其攝製組去到了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10多座城市。  紀錄片中,也有對葉嘉瑩先生本人的深度訪談,從資料顯示,攝製組進行了17次的訪談拍攝。令人驚喜的是,片中還有多段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另外,攝製組還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相熟的人士,以鏡頭語言來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 96歲,裸捐3568萬,她才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女明星
    回望這多艱的一生,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動情地說: 「詩詞,讓我的心靈不死。」  但她還是勉力支撐,在小女兒的陪伴下,給女兒和女婿安排好後事,才回到溫哥華。50歲的年紀痛失愛女,這份打擊完全超出了葉嘉瑩的承受能力。她把自己關在屋裡,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和當年排遣失去母親的痛苦一樣,葉嘉瑩寫下了《哭女詩》十首。「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 「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 隱忍家暴57年後,她裸捐3568萬,成為中國最後的名媛
    ,也是她的理想,是她的持守,更是圓了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願望。,帶著女兒在走廊睡涼蓆。,她上課,女兒就在最後一排等著。,只寫在詩裡。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 她是最美女兒國國王,看到她現在的照片,顏值依舊在線
    而且在這部作品熱播之後,也捧紅了不少我們非常熟悉的演員,而今天,小編要來和大家說的同樣是一位憑藉西遊記走紅起來的女演員,她就是劇中的女兒國國王朱琳。當時看到她的時候真的被劇中的女兒國國王給驚豔到,劇中正處於顏值巔峰的她,無論是她的一顰一笑還是一舉一動,都驚豔了無數人,在作品熱播之後,她更是圈粉無數,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女神。而且人氣高漲。
  • 賈伯斯遺孀勞倫娜鮑威爾裸捐250億美元,為什麼富豪喜歡裸捐
    當她對媒體如此宣布時,美國那邊的反應倒是比較平靜,反觀國內則是充滿了一片讚嘆之聲,不過在讚嘆之餘得要考慮一下她真的不會留下一分錢給自己的孩子們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人反對和諷刺,因為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 婚後遭丈夫家暴,中年喪女,葉嘉瑩非中國國籍卻為中國裸捐3000萬
    董卿評價葉嘉瑩先生:「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燈和燈塔。她的一生命運多舛卻才情縱橫,顛沛流離卻度人無數。」葉嘉瑩的痛被寫進一首《哭母詩》中:「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竟不還。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婚後遭丈夫家暴,中年喪女,葉嘉瑩非中國國籍卻為中國裸捐3000萬。
  • 林徽因女兒追憶:即使全世界都誤會她,她依然是我最偉大的媽媽
    她是林徽因,她是詩人,她是建築家,她是作家,她是迴蕩於山谷之間的潺潺流水,是平淡歲月中最絢爛的那一抹晚霞。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說:「即使全世界都誤會她,她依然是我最愛的媽媽林徽因。」人們常說,在這世上走一遭,遇到一個愛你入骨的人也是不易,林徽因偏偏這樣幸運,徐志摩念了她一世,梁思成陪了她一世,金嶽霖守了她一世,多情的詩人,優秀的建築家,高深的哲學家,三個男人都無可救套地愛上了林徽因。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戀,他們的結合曾經被認為是天作之合。
  • 安妮·博林身後悽涼:伊莉莎白一世為何沒有重新安葬她的母親?
    二十多年後,安妮·博林的女兒伊莉莎白公主繼承王位,大家稱呼她為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後,外界從她的一些言行舉止中體會到,伊莉莎白一世對母親安妮·博林很是尊敬。她還是公主時期,隨身攜帶母親留下的珠寶。隨身帶的項鍊,帶著字母A或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