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媒體都在報導一條消息,這條消息可以說是貧窮限制了個人的想像力,讓許多網友看著都流口水了。
那就是賈伯斯遺孀近日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未來會將超250億美元的財產捐出,不留給後代。
在採訪時說:「我沒興趣積累財富,史蒂夫也沒興趣。個人累積大量財富並不對,那相當於數百萬人的財富,這樣累積財富對社會很危險」。
2011年賈伯斯去世時,身後巨額財產留給了妻子,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 Index)數據,56歲的勞倫娜(Laurene Powell Jobs)身價逾250億元,在全球富人榜中排名第36名。
當她對媒體如此宣布時,美國那邊的反應倒是比較平靜,反觀國內則是充滿了一片讚嘆之聲,不過在讚嘆之餘得要考慮一下她真的不會留下一分錢給自己的孩子們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人反對和諷刺,因為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在美國富豪們宣布裸捐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前有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都宣布裸捐了,現在輪到賈伯斯的遺孀勞倫斯了。
那為什麼美國的富翁們會喜歡搞「裸捐」呢,其實這個「裸捐」並不是完全把錢送給別人,然後自己變得一窮二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了,而是以基金會的方式來運作。
慈善與基金的「不慈善」
談到富豪們的高額財產,都會涉及到死後遺產繼承的問題,那就不得不提到遺產稅的問題了,按照富豪們的級別來說遺產稅一般都達到了封頂稅率55%。
如果勞倫娜直接把錢留給孩子們,那們這筆錢要縮水一半,若是孩子們把沒花完的錢再遺傳給下一代,再縮水一半,幾代下來,這個錢基本上就能被折騰完了。
但是,如果把錢全部捐出來做成立慈善基金會如何呢?美國法律規定慈善基金每年必須保證花5%用於慈善,剩下的錢不可以提出來,但是可以不受限制地做投資。
媒體數據顯示,《蓋茨基金會》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投資,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報酬就是這樣來的。
基金會是需要人來管理的,一般情況下都會僱傭富翁們的子女們當作實際管理人,如柯林頓夫婦搞了個基金,就由他們的女兒切爾西成為這個基金的管理者。
管理基金也是要有所花費的,所以制度上就有規定基金會所有人有5%管理費可以隨意花,不用做帳。這下就能明白了,賈伯斯和勞倫那的子孫每年可以花的錢是12.5億美元,而且只要投資得當,這個錢增值的速度是遠遠高於花費的速度。
也有資料顯示,目前美國絕大多數的基金是按5%的花費額度來做慈善的,基本上沒有超過6%以上的,因為完全沒有必要,只要超過5%就達標了,其他的錢還得繼續生財的。
來看一下扎克伯格曾經宣布的裸捐,在2015年12月1日,扎克伯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為了慶祝女兒的出生,他和妻子普利西拉承諾將他們夫妻持有的Facebook股票中的99%(約450億美元)捐獻給慈善機構,用以發展人類潛能和推進平等事業。
這原本看上去是件好事,讚美聲一片,不過也迎來了質疑和批評的聲音。比如就有媒體撰文,批評這對夫婦創建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有限責任公司來打理他們的捐款的行為,認為這樣既可以幫他們避稅,又因為其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可以不用像傳統基金會那樣披露他們的具體活動。
因此這種慈善也被《大西洋月刊》則稱其為「不慈善的慈善」。
勞倫娜的愛默生基金會
說回勞倫娜,自從2011年賈伯斯去世後,勞倫娜創辦了愛默生基金會,根據市場調查公司PitchBook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今,該基金會已經為多家公司提供過資金支持,其中包括最近剛上市的圖片分享社交平臺Pinterest以及30多家新興初創企業,關於她投資的新聞不斷,如在2017年愛默生基金會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領投虛擬實境公司Within的4000萬美元B輪融資就是其中的一個案例。
而且愛默生基金會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就性質而言它和扎克伯格成立的基金類似,也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因而不受非營利組織監管條例的限制,能夠更為容易地投資營利性公司,當然對於慈善捐贈也是繼續操作,重點是資助弱勢孩童獲得受教育機會、推動調查新聞傳播進步。
勞倫娜曾經說過,地方新聞的發展停滯非常令人擔憂,亟需公共組織和私有機構積極提供支持。因此,愛默生基金會不僅出資支持了很多媒體雜誌,還向Marshall Project和Mother Jones這類非營利組織提供了款項捐助。
當然,這裡並不是否認勞倫娜的裸捐行為,而是看清了這種裸捐行為的背後邏輯之後,就會明白會什麼這個新聞在美國並沒有掀起太多的風浪,而且有可能會帶來質疑,若是國內一窩蜂的大唱讚歌,是不是有點遺笑大方了。
在中國有一句現在開始流行的話:企業最大的慈善就是追求利潤。
道理是一樣的,是追求某種目的的過程中,對於社會和他人也是一種反哺的過程,有這點積極意義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