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平,她是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裡長大的,上小學之前,幾乎不出大門,父親教她認字、背唐詩,精於古典文學的伯父是她詩詞的啟蒙老師。要知道,葉先生已經九十幾歲了,她說過「中國人在100年前都還是吟誦的。」而葉先生的志向,就是「把真正的吟誦」傳承給後人。
我們在中學時期,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一段是讀私塾的時候,同學隨便亂讀書的場景。我當時記得最清楚的是「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潛龍藏久勿用」,然後說當時的先生讀書的時候,總是喜歡「坳過去」。「坳過去」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搖頭晃腦」。估計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為啥古代人都喜歡「搖頭晃腦」的讀書。
實際上,這就和現在的人聽歌的時候點頭抖腿是一樣的。跟著節奏做動作,實際上是一種享受。古詩本身帶有節奏和韻律,所以古時候,讀書其實就是一種表演,大家一起讀書的時候,就像大合唱一樣。正如魯迅先生所描寫的那樣。試想一下,如果在現今的課堂上,老師讓大家自由朗讀的時候,我們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對比一下,很容易得出結論。
而且在古代,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得了詩人的。只有那些真正有家世的人才行。而在詩人們為了標識出自身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必須要制定一種與眾不同的儀式,儀式感增強了,詩人的地位也就因此凸顯。而搖頭晃腦的「吟詩」正是古代詩人們儀式感的體現。
迦陵先生受師父顧先生學說的影響很大,但又能自成體系,她論詩詞注重詩詞的感發性。她曾在《人間詞話十二講》中說:「詩是言志的,是詩人內心的感情和摯意,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而迦陵先生自己的詩詞,也是注重感發的。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她寫的詩詞,勝在三點:情真意摯、語言淺近、內容清楚(所寫即所感)。
人們一看就知道她因為什麼而哀傷,因為什麼而難過,在抒發些什麼。葉嘉瑩先生兄迦陵,1924年7月生於北京葉赫那拉氏家庭,民國後簡化為「葉」姓。知名漢學家。作品有《人間詞化七講》《名家詩芳.唐五代詞》……和大量詩詞。先後在北京.南開……十幾所大學講學。隨夫風雨臺灣,榮耀美國,定居加拿大。是一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著名女大學教授。一九七四年,久懷愛國志,渴盼葉落歸根的她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作為長期漂泊的遊子,葉先生常觸景生情,寄詩以思國。困難防徨之時更是如此。悠悠思鄉情心常回顧土;拳拳赤子心文墨於詩中。
他年若隨還鄉愿,驥老猶存萬裡心。明鏡照影。書生報國成何志,難忘詩騷屈杜魂。其志清清。一生攻研古詩詞,掘精華,揚傳承。育人桃李滿幹下,留聲光彩耀眼明。開創先河以絕句加文字於《靈谿》,形式新穎而獨到,為漢學而增榮。心有志一發成詩,質樸意深文成。「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詩眼洞察悉世界,情深意厚寓其中。大作篇々炙人口,引人勝發人省,催人奮勱人行。詩意高遠入萬象,生生不息萬古音。遺一生之功,傾畢生心血,致力於古詩詞傳播傳承。功於世勳於國。我心於其詩,深為所動。贊:「飽含愛國志,詩蘊赤子心。風華繪長廊,醇風李杜情。」
生活的艱辛,並非常人可以接受。葉嘉瑩是古典文學大家,而她的經歷,有決不為外人知且不為外人道者。水是很柔弱的,也是很明亮,清澈的,也是水利萬物而不爭,是種發自內心的追求和力量,是一種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