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的"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如何理解

2021-01-10 必須努力地奔跑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平,她是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裡長大的,上小學之前,幾乎不出大門,父親教她認字、背唐詩,精於古典文學的伯父是她詩詞的啟蒙老師。要知道,葉先生已經九十幾歲了,她說過「中國人在100年前都還是吟誦的。」而葉先生的志向,就是「把真正的吟誦」傳承給後人。

我們在中學時期,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一段是讀私塾的時候,同學隨便亂讀書的場景。我當時記得最清楚的是「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潛龍藏久勿用」,然後說當時的先生讀書的時候,總是喜歡「坳過去」。「坳過去」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搖頭晃腦」。估計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為啥古代人都喜歡「搖頭晃腦」的讀書。

實際上,這就和現在的人聽歌的時候點頭抖腿是一樣的。跟著節奏做動作,實際上是一種享受。古詩本身帶有節奏和韻律,所以古時候,讀書其實就是一種表演,大家一起讀書的時候,就像大合唱一樣。正如魯迅先生所描寫的那樣。試想一下,如果在現今的課堂上,老師讓大家自由朗讀的時候,我們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對比一下,很容易得出結論。

而且在古代,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得了詩人的。只有那些真正有家世的人才行。而在詩人們為了標識出自身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必須要制定一種與眾不同的儀式,儀式感增強了,詩人的地位也就因此凸顯。而搖頭晃腦的「吟詩」正是古代詩人們儀式感的體現。

迦陵先生受師父顧先生學說的影響很大,但又能自成體系,她論詩詞注重詩詞的感發性。她曾在《人間詞話十二講》中說:「詩是言志的,是詩人內心的感情和摯意,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而迦陵先生自己的詩詞,也是注重感發的。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她寫的詩詞,勝在三點:情真意摯、語言淺近、內容清楚(所寫即所感)。

人們一看就知道她因為什麼而哀傷,因為什麼而難過,在抒發些什麼。葉嘉瑩先生兄迦陵,1924年7月生於北京葉赫那拉氏家庭,民國後簡化為「葉」姓。知名漢學家。作品有《人間詞化七講》《名家詩芳.唐五代詞》……和大量詩詞。先後在北京.南開……十幾所大學講學。隨夫風雨臺灣,榮耀美國,定居加拿大。是一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著名女大學教授。一九七四年,久懷愛國志,渴盼葉落歸根的她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作為長期漂泊的遊子,葉先生常觸景生情,寄詩以思國。困難防徨之時更是如此。悠悠思鄉情心常回顧土;拳拳赤子心文墨於詩中。

他年若隨還鄉愿,驥老猶存萬裡心。明鏡照影。書生報國成何志,難忘詩騷屈杜魂。其志清清。一生攻研古詩詞,掘精華,揚傳承。育人桃李滿幹下,留聲光彩耀眼明。開創先河以絕句加文字於《靈谿》,形式新穎而獨到,為漢學而增榮。心有志一發成詩,質樸意深文成。「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詩眼洞察悉世界,情深意厚寓其中。大作篇々炙人口,引人勝發人省,催人奮勱人行。詩意高遠入萬象,生生不息萬古音。遺一生之功,傾畢生心血,致力於古詩詞傳播傳承。功於世勳於國。我心於其詩,深為所動。贊:「飽含愛國志,詩蘊赤子心。風華繪長廊,醇風李杜情。」

生活的艱辛,並非常人可以接受。葉嘉瑩是古典文學大家,而她的經歷,有決不為外人知且不為外人道者。水是很柔弱的,也是很明亮,清澈的,也是水利萬物而不爭,是種發自內心的追求和力量,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相關焦點

  •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近日,想看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尋了好幾家影院,方找到一個小小的僅有八排座位的影廳,裡面零落地坐著四五個人。這部片子悄悄地上映,想必也是悄悄地下架,微薄的票房幾可忽略。在熱熱鬧鬧的影院裡,紀錄片終究是寂寞的,哪怕它對準的是近百歲的文化大家。 這部片子的成色如何,坊間有贊有彈,有人為之擊節讚嘆,也有不少人不以為然。
  • 葉嘉瑩: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愛情應當「不遇天人不目成」
    01「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於民國,歷經磨難;遠離故土,傳道受業;心繫家國,榮歸故裡;一世高潔,與詩為伴。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葉赫那拉氏後裔。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她生逢軍閥混戰,求學於亂離之年,歷經政治動蕩,漂零半生,卻始終秉持儒家傳統士的品格和持守,心懷「修辭立其誠」的不二法門,在詩詞中化煉精神,傳道授業。「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如今已經96歲葉嘉瑩說。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她在書中寫道:「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對於自己的一生,她已經有了最好的註解。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學啟蒙。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北平淪陷。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南下,杳無音訊。失去了父親的聯繫和經濟來源,葉嘉瑩和母親相依為命,四處避難、艱難度日。她17歲時,母親突發重病,死在求醫回家的路上。
  • 她裸捐3600萬,她是「詩的女兒」,她一世多艱卻依舊「寸心如水」
    而詩詞,又在她如唱如訴的吟誦中,一筆一字的註解裡,重新復活。如今,透過臺灣導演陳傳興的目光,葉嘉瑩的百歲一生被搬上了大銀幕。它講述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獨」、古典詩詞的千年傳繼,為觀眾還原了一位真實的「詩的女兒」。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葉嘉瑩:諸生與我共生痴
    葉嘉瑩先生說「我留下的一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會有一個人聽到,會感動……」 從「伶倫吹竹自成痴」到「諸生與我共生痴」,葉嘉瑩先生傳遞詩詞之美,當我讀到她對詩歌的理解,當我悟到她的詩句,當我熱淚盈眶,我便為諸生之一;當我發現他人的筆記,發現曾經的筆記,諸生便如我一樣,與君共生痴。葉嘉瑩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曾論「一切世法皆詩法」,葉嘉瑩先生的人生與詩詞,正應一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 張靜:葉嘉瑩是那「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活動現場儘管葉嘉瑩先生因為年事已高沒能親自來到現場,但她的助理、《掬水月在手》的聯合製片人、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靜,代表葉先生出席了這場文化盛宴,並深情地吟誦了葉嘉瑩先生的葉先生鼓勵學生多讀詩、多背詩,但作詩則強調最好「等詩自己跑出來」。2015年張靜協助葉先生編選《給孩子的古詩詞》一書。葉先生囑咐張靜將王安石、楊萬裡兩家的絕句要細讀一遍,「那些天我夜以繼日地讀詩選錄。一天午後醒來,腦子裡竟然清楚地記著夢中有兩句詩:『槳聲身影動,疏翠任寒風。』」張靜講給葉先生聽,先生大喜:「你也夢中得句了!」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她的生活也同樣是波瀾壯闊的:生於1924的北平,走過南京又去臺灣,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數十載……正如《掬水月在手》的海報上所寫的,葉嘉瑩的人生「一世多艱」。葉嘉瑩正是如此,所以《掬水月在手》把重點放在了對她生命歷程的展現,試圖以此來理解她的詩詞創作。
  • 《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唐詩三百首》中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詩句,有一次家中來了親戚,大家逗弄葉嘉瑩背詩,她就隨口吟起李白的《長幹行》「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1942年冬天,為了紀念送她竹子的同學,葉嘉瑩寫了一首《折窗前雪竹寄嘉富姊》:人生相遇本偶然,聚散何殊萍與煙。憶昔遺我雙竿竹,與君皆在垂髫年。五度秋深綠陰滿,此竹常近人常遠。
  •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的10個關鍵詞
    這是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霧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葉嘉瑩的詩詞世界也如同這樣的宇宙時空,它帶著遼遠的歷史與巧合走向我們,其聲悠揚,猶如遠海之上的藍鯨,洞察著某種更為深遠的意義與由此而鳴的餘音。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記者還了解到,葉嘉瑩在大陸的第一本專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也是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開啟了葉嘉瑩在大陸的學術研究歷程。因此,廣州在多層意義上都算是葉嘉瑩歸國的第一站。名家暢談「弱德之美」在古典詩詞領域,葉嘉瑩融貫中西,是譽滿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佛說:這是他的最後一世,如何理解?
    在這二千多年當中,有些內容其實已經是被神話,有些甚至已經完全脫離了我們人為的認知,也就是超出了人類的理解之外,如佛出生時,就帶有著太多的神話痕跡,據佛教的經典記載,釋伽佛剛出時就能夠走七步路,並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 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