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頻道」是財經作家吳曉波進行獨家內容發布的自媒體,涵蓋視頻、專欄和測試。視頻與愛奇藝合作,每周四推出。
———————————————————
吳曉波頻道:50天報告
文/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數據:公號與視頻
「吳曉波頻道」於5月8日上線,我寫了開篇詞《騎到新世界的背上》。自此,每周二、周日各一篇財經專欄,周四在愛奇藝播出三十分鐘左右的視頻脫口秀。我中止了與其他所有紙質及門戶的專欄合作,包括已經寫了七年、讓我難以割捨的FT專欄,師兄張力奮到杭州,我專門向他做了解釋。
微信公號上線當天的訂閱戶為4582人,到一個月後的6月8號超過十萬,這一天做了一個小活動,第十萬名用戶可以得到一臺mini ipad、一套《激蕩•跌蕩•浩蕩》三卷本和去千島湖島上住一晚,這位訂戶是大學在校女生。其實,「吳曉波頻道」的訂戶中,66%為男生。
到第50天,訂戶數接近14萬,其中,北上廣和浙江、江蘇五地之和約為50%,集中度可謂很高。6月27日,頻道發布「招募令」,在北上廣深杭成立書友會,招募管理員和後援團。第一場由訂戶自主發起的讀書活動在6月14日就進行了,組織者是中國社科院的一位在讀博士,12名北京訂戶在銀河SOHO聚會,有人提供場地,有人提供茶葉,頻道提供了十本《商戰》。
每期更新的專欄,圖文轉化率為25%到50%之間,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到一半的訂戶會打開閱讀,後臺每天收到的消息留言為200條到1600條之間。
在愛奇藝財經頻道播出的脫口秀,集均的收視量為82萬,最高達到120萬,愛奇藝數據分析人員說,與娛樂節目相比,它的特點是:男性觀眾多,年齡段集中於18歲到35歲之間,上海和江浙觀眾多。6月27日,我到北京參加了愛奇藝•吳曉波工作室的籤約發布會,頻道與平臺的合作將更加深入。
我還在頻道裡做了一個小測試:「你是怎樣發現『吳曉波頻道』的?」,5600多人參與投票,其中,35%來自愛奇藝視頻、24%來自微信朋友圈、16%來自新浪微博、27%來自其他。我曾在6月初上了三期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專門討論過自媒體現象,不少人是從那裡知道的。
內容與傳播
「吳曉波頻道」的slogan是「一個人的財經頻道」,我既沒有轉行,也沒有轉型。
在開篇詞裡,我就清楚地寫道:之所以要開頻道,是因為紙質媒體及傳統新聞門戶正在迅速的式微,我所依賴的傳播平臺在塌陷,而微信的到來,讓我突然有了新的適應感,訂閱號模式讓我們可以認真地討論一些公共話題,它們將聚焦於財經事件和人物。所以,我理解的自媒體,是「自己的媒體,自由的媒體,自在的媒體。」
我特意推送了幾篇超過4000字、比較艱澀專業的財經專欄,比如人物類的「第一代國企經理人:鄭觀應」、訪談類的「為什麼是1984年」以及歷史類的「穿越回100年前,你將看到怎樣的中國」、「山西票號百年祭」,它們的圖文轉化率略低於新聞類評論,但都超過了16%。
基礎於內容的試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文字專欄中,大幅度增加了歷史圖片和自製圖表,這使得財經閱讀的愉悅度略有增加;
——從6月開始,在專欄中增加「小調查」板塊,「把我們的觀點告訴世界」,提高了訂戶的參與感,並因此生發出獨立的觀點和立場;
——在推出視頻的同時,勾連相關的文字內容和圖書推薦,形成多媒體的互聯互動;
——在一向嚴肅的財經脫口秀中,增加一個布袋角色巴九靈,負責吐槽、搞怪和提問。很多觀眾不喜歡,我特意寫了一篇《創新就是讓你有點稍稍不適》的短文;
在傳播上,儘管中止了頻道外的所有獨家專欄,但好在各平臺都能理解我的初衷,所以在轉發上,仍然非常的廣泛,甚至傳播變得更加理性,寫得好的,轉得很多,不好的,悄無動靜。頻道的小夥伴們與一些主要的財經公號都打了招呼,轉載時標出「吳曉波頻道」,大家基本都能配合。
自媒體的五個特性
做了五十天的「吳曉波頻道」,試驗剛剛開始。這期間,紙媒恐慌及今日頭條引發的版權風波迄今未歇,所以在風雨飄搖中,常常思及寫作者的未來。
圍繞著自媒體,有很多新奇的思維和實驗,比如社群經濟、組合型社區等等,這些,我其實都不太懂。「吳曉波頻道」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財經寫作的多媒體化改造,是一次升級,而非轉型,它的原發起點並沒有改變,即「以由表及裡、由近及遠的探求為己任,去推敲、去歸納、去想像和推測內部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它昨天意味著什麼,明天又可能意味著什麼。」這是沃爾特•李普曼在1959年說的話,也是我從1990年起就立志想做的工作。
變化的是傳播的手段和方式、相應帶來的作者——讀者關係鏈以及商業兌付模式的突變。我想,有五個特性是顯著的。
其一,產品驅動原理不變。好內容和好表達仍是硬道理,受眾無須迎合,價值仍在獨立之思想和獨立之精神。所變的是表達的多元化,文本、視頻、音頻、圖表、投票以及現場授課,構成為一個新的、以個人(或某一聚合體)為中心的思想平臺;
其二,傳播呈現非線性特徵。因移動客戶端的特殊性以及社交網絡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狀態下獲取信息,這將造成以提供海量分類內容為特徵的大平臺的相對弱勢,而自媒體則因小而專變得更加靈活和主動。當然,社交化傳播並不意味著內容的完全碎片化,相反,沉浸性閱讀及視頻收看仍然大量存在;
其三,內容產品化成為必然。我原本為報紙寫專欄、為電視臺做節目,只收取稿費,與報紙或電視臺的廣告營收毫無關係,在自媒體模式裡,一篇專欄或視頻將構成為一個獨立的產品,無論是前向式收費(會員訂閱制),還是後向式收費(廣告內嵌、品牌冠名、流量分成、打賞),都將與內容提供者直接相關。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自媒體人都同時要成為廣告經營者,垂直的商業服務機構將很快大量出現;
其四,增值兌付模式多元化。不同屬性的自媒體人將因其行業特徵而獲取線上、線下的商業利益,比如,娛樂明星可以販售在線歌曲、虛擬道具和現場演出門票,作家可以出售紙質書或多媒體化的電子書,心理師可以發展在線諮詢或線下培訓課,財經專家可以舉辦專場演講會或開展諮詢業務,等等等等。
其五,核心粉絲價值凸顯。訂戶的分地區、分類群運營將變得至關重要,在有效的、半封閉的互動環境中,會出現「秘密語言」、社群特徵甚至獨有的儀式,百分之一的核心粉絲將構成自媒體社區的傳播和引爆力量,經典意義上的「大眾媒體」消失了,小眾或精眾化成為新常態。
上述五條,「吳曉波頻道」有的已經試驗,有的即將試驗。
我現在所想所做,也許都是錯的。
還沒有雙滿月的「吳曉波頻道」還會繼續走下去,再給我50天,出一份百日報告。
本欄目特別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