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羅隱有一句詩「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說小蜜蜂辛辛苦苦,不知在為誰忙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甄士隱的口又說「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可見不獨蜂兒不知辛苦為誰,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以虎驅狼的王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時候,拉著託孤大臣的手說「朕的佳兒佳婦,就託給愛卿們了」。他口裡的佳兒就是高宗李治,佳婦就是高宗的皇后王氏。
在老皇帝眼中,這一對玉人真是天造地設。當時的確如此,然而好景沒兩年,因為一個蕭淑妃的出現而變了。蕭淑妃不僅美貌,而且有激情,要溫柔有溫柔,要嫵媚有嫵媚,很快成了高宗專寵,不久又為高宗生下個兒子。在這大明宮中地位如日中天。王皇后見受了冷落,想方設法挽回,第一他想到因自己出身高貴,難免有些高冷無趣,骨子裡的東西怕是改不了;第二因多年無子而不得君恩,於是她認領李治的大兒子,生母身份極低的李忠來撫養。但這樣還不行,咋辦?經數百個不眠的夜晚,她想出了個「以虎驅狼」的餿主意。
她見李治對太宗的遺孀,感業寺中那個28歲的尼姑武媚娘有意思,就讓武媚娘蓄髮,接回宮中送給李治。李治自然高興的無可無不可,立馬封為昭儀,取代了蕭淑妃。此時王皇后心裡這個暢快就甭提了。可是他樂著樂著就樂不出來了,因為她發現李治從蕭淑妃那裡搶回來了,只是沒搶到她那裡,而是搶到了武昭儀那裡。這武昭儀比蕭淑妃還難纏,雖然奪了蕭淑妃的專寵,那雨露也沒有分她王皇后一滴半滴,另外武昭儀特別高產,進宮不久就左生一個兒子,右生一個兒子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特別會收買人心,宮中上上下下的人都和她打得火熱,「此賤人」的厲害遠非「彼賤人」可比也,王皇后暗叫失算。
有人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太適合「髒唐臭漢」的宮裡了,王皇后很快和蕭淑妃形成了統一戰線,簡而言之,二打一還是不敵人家,經過「謀殺小公主案」和「巫術害人案」,被廢去皇后之位,最後和蕭淑妃雙雙被打入冷宮,後來又被新上位的皇后武氏折磨致死。
王皇后就像一隻小蜜蜂,為丈夫李治,也為自己覓得一葉好花朵,可是她若知道「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道理,還會不會去迎接那個感業寺的尼姑入宮呢?我想多半還是會的,即使不迎武媚娘,也會選出個張媚娘劉媚娘,因為她所在的宮廷就是個鬥爭的大醬缸,千八百的女人搶一個男人,不鬥何為?
二、兵家必爭的荊州城
東漢末年,中原兵戈交鋒,風雲變幻,然而荊州卻是相對安穩,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土地肥沃,百姓富足,軍閥們都對它垂涎已久。此時的荊州牧是當時「八俊」之一的劉表。袁術、孫堅、張濟先後來襲,最後死的死,逃的逃,最後荊州這塊必爭之地保持「姓劉」。
與此同時,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率軍詐稱百萬南下來奪荊州,荊州牧劉表病重翹了辮子,次子劉琮接位,大權掌握在蔡氏家族手中,舅舅蔡瑁為了保住自己的狗頭而降曹,荊州這土地和平地歸了曹大丞相,改「姓曹」。
此時曹操想趁機殺掉劉備並拿下孫權的江東,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那段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什麼「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諸葛借東風」「火燒赤壁」「義釋華容」等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經過這些激烈的鬥爭以後,荊州改「姓孫+劉」。
雄姿英發的周瑜大都督怎可讓的荊州既「姓孫」又「姓劉」呢?於是他嘔心瀝血,與諸葛亮鬥智,與劉備軍鬥力,與留守的曹軍鬥勇。結果被曹軍暗箭所傷,又被諸葛亮接連三氣,一氣是自己打下的襄陽被諸葛佔領;二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是假途伐虢之計被人戳破,自己進退維谷。這真是灶火坑裡燒王八,憋氣帶窩火,按三國演義的說法他帶著「既生瑜何生亮」的遺憾走了。此時荊州再次改姓,由「姓孫+劉」改成「姓劉」。
之後一些年,美髯公關雲長鎮守荊襄,威震華夏,荊州城「劉」姓大旗一直迎風飄揚。可是東吳出了個呂蒙和陸遜兩個奇才,白衣渡江奪了荊州,使得關公敗走麥城,荊州又改「姓孫」。
後此地又戰爭多年,三國歸一統,荊州改「姓司馬」。
.
直到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這片土地不再屬個人,而歸人民百姓。
為了爭奪這塊不屬於自己的土地,曹軍數十萬兵將喪命,劉琮母子被殺,周瑜被人氣死,關羽身首異處,真可謂「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還不算後來歷代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如今成立了人民的政府,才成了百姓的土地。其實這地方是你的還是我的又能咋地,即便咋地咋地咋咋地最後也會咋也不咋地。可是上述那些聰明的腦袋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嗎?萬歲也好,千歲也罷,總會有個百年之後。追根溯源,還是人心裡難填的欲壑在作怪。
現代人,暗淡了戰爭時的刀光劍影,卻沒有遠離職場世俗中的鼓角爭鳴。雖然有人的地方總會有江湖,可是如果提前知道事情的結局,我們也就不會在過程中執迷不悟了。正如有人說過「天上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上化成雨,早知雪要化成雨,不如當時就下雨」。巧了,700多年前一位無名先生寫的元曲,把這理說得很透,君自悟之!
玉交枝
休爭閒氣,都只是南柯夢裡,想功名到底成何濟?總虛脾,幾人知?百般乖不如一就痴,十分醒爭似三分醉,只這的是人生落得,不受用圖個甚的?
作者:李昌濱